呃门 - (TXT全文下载)

证,汗吐下后,过服凉剂,胃气虚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从温补,亦不宜用热剂。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发热失于汗下,热郁既久,以致阴虚,须汗下之,亦失其时,致火亢极,故虽退热之后,尚有火伏阴中,而乘胃虚冲上,连声逆吸而为咳(食戹)之证也。竹茹、麦门冬、橘皮之类,便秘以承气汤下之。
     吐下法效速

  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药以降火清痰顺气;不效者,必须吐法,以人参芦煎汤,人煨盐少许饮之,少顷探吐胶固痰涎,其咳立已。  实者,病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而咳逆,速以寒剂下之。若因饮食过伤,或因痰饮停宿,或因暴怒气逆而得此证,皆为形气俱实,用子和涌法极效,人参芦尤佳。咳逆要审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滞下后发咳逆,用参朮汤下大补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后作食(食戹),用人参芦吐之而愈。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总论

  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曰:哕义具在《内经》,顾诸家不察耳。按《灵枢》杂病篇末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按《内经》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以此论之,则咳逆为咳嗽无疑,以春夏冬三时比例自见。孙真人《千金》曰:欬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将咳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  刘宗厚曰:呃逆一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泻利日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者,皆脾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夫水性润下,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虚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以温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当以平补之;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以寒下之。如痰饮停畜,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当随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于义亦妥。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而嚏,及气息迎引、大惊之类,是皆治呃之法。此哕本呃逆,无待辨也。自孙真人云:遍寻方论无比名,遂以咳逆为哕,因致后世讹传,乃以咳逆、干呕、噫气之类,互相淆乱,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咳逆之名,原出《内经》,本以咳嗽气逆者为言。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甚则喘咳逆气。此因喘咳以致气逆,故云咳逆气也。又曰:欬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而血随气溢,则病之常也,未闻以呃逆而见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之发,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欬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后世诸公乃悉以哕为咳逆,岂皆未之详察耶?及观丹溪之言,在《纂要》则曰: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是谓哕非咳逆也。在《心法附录》则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此又谓哕即咳逆也。在呕吐门则又曰: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此又以干呕为哕也。前后不一,何其自谬若此!再如海藏、河间诸公,有以哕为干呕者,有以咳逆为噫者,总皆谬矣。盖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者曰噫,逆气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正名,顾可纷纷若是乎?兹余析而判之曰: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暧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呃逆证有伤寒,有杂证,其在古人则悉以虚寒为言。惟丹溪引《内经》之言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人见此,似为死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余向见此说,疑其与古人相左,不以为然,盖亦谓此证必属虚寒,何有实热?兹及晚年历验,始有定见,乃知丹溪此言为不诬也。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致呃之因,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故致之之因,所以必由气也。欲得其象,不见雨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阳为阴蔽,所以为雷,而轰轰不已者,此火为雷之本,而火即气也;气为水覆,所以为浡,而汨汨不已者,此气为浡之本,而气即阳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二曰热、三曰虚脱。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而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
     论治

  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证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寒滞为呃者,或以风寒,或以生冷,或其脏气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汤、三因丁香散,或二陈汤加生姜五七片,或佐关煎,或甘草干姜汤、橘皮干姜汤之类,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浆水散或四逆汤。  胃火为呃者,其证极多,但察其脉见滑实而形气不虚,胸膈有滞,或大便坚实,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饮为最妙。余尝治愈多人,皆此证也。  气逆为哕而兼胀闷者,宜加减二陈汤加乌药,或宝鉴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汤,或神香散。  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白芥子、乌药之属,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  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宜理中汤加丁香,或温胃饮加丁香。若因劳倦内伤而致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盖脾胃不虚,则寒亦不甚,故治寒者,当以脾气为主。若无热者,宜生姜、半夏、丁香、柿蒂、白朮、肉桂之类皆可。吐利后胃气微虚,或兼膈热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汤酌用。  下焦虚寒者,其肝肾生气之原不能畅达,故凡虚弱之人多见呃逆,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肾中,故余制归气饮主之,甚效。或用理阴煎加丁香以疏气,妙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察其阴虚,速宜补肾。如前二条固其法矣,然犹恐不及,则惟大补元煎及右归饮之类,斯其庶几者也。  呃逆证,凡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微而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凡伤寒之呃,亦无非气逆之病,其有与杂证不同者,如仲景所言则其类也。然犹有未悉及治有未备者,谨略如左。  伤寒胃中虚冷等证,大约与前杂证相似,悉宜如前以温中等剂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虚冷及饮水则哕等证,当以仲景法治之。  伤寒邪在表者,与里无涉,故无哕证。惟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寒热往来气为邪抑而哕逆者,有之矣,宜柴陈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黄芩,或小柴胡汤亦可。  伤寒失下,邪入正阳明,内热之极,三焦干涸,阴道不行,而上冲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闭,斯逆气得降而哕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无坚实胀满等证,而但以干涸燥热者,宜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或泻心汤凉解之;若果有燥粪大便闭结,胀满实坚俱全者,宜三承气汤下之。  伤寒邪有未解,而用温补太过者,则其中焦气逆,最能为哕,惟安胃饮为最妙。若气逆无火者,宜橘皮汤;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陈煎。  伤寒误攻,或吐或下,或误用寒凉,以致脾肾胃气大虚大寒而发哕者,大为危候,速当以前杂证温胃理阴等法调治之,恐迟则无济于事也。  按张子和吐法,亦可治哕者,以其气得伸而郁则散也。故凡气实而郁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论治法

  扬治者,乃气沉而不能上也。气得扬而展舒,倘沉抑不扬,则必有呃逆之证,必用药以扬之,则气舒展也。方用当归、白芍、黄芪、白朮各三钱,熟地五钱,人参、茯苓、川芎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五分,水煎服。此八珍汤也,妙是血气平补,若用甘草而不用黄芪,则不是八珍汤矣。气血平补既无偏曲,而后以升麻、柴胡扬之,使血气流动,自无血并气而成呃逆之证矣。设止补其阳而不补其阴,则阳旺而阴愈消;设止补其阴而不补其阳,则阴旺而阳愈息。故必兼补之,始为有益,不可与发散之一类而并观之也。  水气凌心包之络,呃逆不止,死证也。而吾以为可救者,心包为水气所凌,惟恐犯心,所以呃逆不止者,欲号召五脏之气,共救水气之犯心也。水气凌心包,以成呃逆之证,亦止须分消其水湿之气,而呃逆自除也。  方用止呃汤,茯苓、薏仁各一两,苍朮、白朮、人参各三钱,芡实五钱,半夏、陈皮各一钱,丁香五分,吴茱萸三分,水煎服。-剂而呃即止,二剂而呃即愈。此方健胃固脾,虽利湿分水而不消真气,故能补心包而壮心君之位,不必治呃而呃自定矣。
    方

  小承气汤 【仲景,下同】  治大便不通,哕数讝语者。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小半夏汤 治黄疸哕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羌活附子散 治吐痢后,胃寒咳逆。  羌活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茴香炒,各半两 干姜炮去土 丁香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两,水一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空心热服。丹溪无丁香,有木香。
  橘皮汤 【《济生方》,下同】  治吐利后,胃中虚,膈上热咳逆者。  橘皮去白二两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右銼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竹茹一小块,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柿蒂汤 治胸满咳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橘皮干姜汤 【丹溪,下同】  治欬逆不止。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一两  右用五钱,水煎服。

  生姜半夏汤 通治咳逆欲死。
  半夏一两 生姜二两
  右以水煎,温作三服。
  又方 治阴证咳逆。
  川乌头 干姜炮 附子炮 肉桂 白芍药 甘草炙 半夏 吴茱萸 陈皮 大黄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五片,煎服。
  人参白朮汤 一名十味小柴胡汤,治胃虚不足呃逆。  人参 黄芩 柴胡 干姜 栀子仁各七钱半 甘草炙 白朮 防风 半夏泡七次,各五钱 五味子九十粒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煎。
  橘皮竹茹汤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人参 生姜各半两 甘草炙,二两 枣子三十个  右(口父)咀,水十盏,煎至三盏,作三服。
  木香调气散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 甘草炙,各八两 砂仁四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人参三白汤 治身热脉数而哕。
  白朮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二两  右銼,每服五钱,加竹茹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八物加竹茹汤 治哕。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竹茹 白芍药各等分  右銼,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倍陈汤 治脾虚呃逆有效。
  陈皮四钱 人参二钱 甘草四分
  右,水煎服。

  增半汤 治胃虚中寒,停痰留饮,呕吐呃逆。  藿香二钱 半夏汤泡炒黄,三钱半 人参 丁香皮各一钱半  右,姜七片煎服。

  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虚寒,(食戹)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 柿蒂 人参 茯苓 橘皮 良姜 半夏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药调苏合香丸,服亦妙。
  三香散 治胃冷(食戹)逆,经久不止。  沉香 紫苏 白豆蔻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五七分,柿蒂煎汤调下。
  麦门冬竹茹汤 【《医统》,下同】  治胃热多渴,咳逆呕哕,不进食。  麦门冬 竹茹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枇把叶四个,去毛炙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丁香散 治欬逆。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不拘时候。
  丁香汤 【《良方》】  治咳逆呕哕。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炙甘草汤 【《宝鉴》】  治中气虚而(食戹)逆。  桂枝 炙甘草各五分 生地黄 阿胶各七分 人参 麻子仁 麦门冬各一钱  右,生姜五片,枣三枚,水二盏,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痰涎胶固喉中,咳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梃,炙
  右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能饮者灌之,须臾,探吐。
  青白散 吐欬逆不已。
  青黛 白矾 乌梅肉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虀汤调服。先饮虀汤一杯,次服药探吐。
  人参芦汤 治虚人咳逆吐痰者用此。  参芦三钱
  水一盏,煎五七沸,温饮之探吐。

  食盐汤 治咳逆,并一切痰证,仓卒用之最妙。  食盐一两,用湿草纸裹煨红,取出用  右以河水二碗,砂锅入煨盐,煎五七沸,放温顿饮之,少顷探吐。
  鲜陈汤 【《医鉴》,下同】  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右銼,一剂,水煎服。

  温中散 治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三四声,或数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 柿蒂 人参 茯苓 橘皮 良姜 半夏各一钱 生姜一钱半 甘草三分  右銼,一剂,水煎服。

  橘参饮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橘皮五钱 人参 竹茹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右銼,作一剂,生姜五片,枣三枚,水煎服。
  黄荆散 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
  黄荆子不拘多少,炒
  右,水煎服。

  雄黄酒 治呃逆。
  明雄黄一钱
  右,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齅其热气,即止。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呃逆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当归三钱 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枸杞二三钱 山萸 炙草各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右归饮 凡命门之阳衰阴胜呃逆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一二两 山茱萸一钱 枸杞子 山药炒 杜仲姜制,各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积聚呃逆等证。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小和中饮 治胸膈胀闷呃逆等证。
  陈皮 茯苓 厚朴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山楂 扁豆炒,各二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呃逆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安胃饮 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
  陈皮 山楂 麦芽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服。

  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治脾肾中虚呃逆。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中寒呃逆。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佐关煎 治生冷伤脾呃逆。
  厚朴炒 陈皮炒,各一钱 炙草七分 肉桂 干姜各一二钱 山药炒 扁豆炒 猪苓 泽泻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归气饮 治气逆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证。  熟地三五钱 茯苓 扁豆各二钱 干姜炮 丁香 陈皮各一钱 藿香一钱半 炙甘草八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单方

  温病热哕:乃伏热在胃,令人胸满则气逆,逆则哕;或大下,胃中虚冷,亦令致此。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呃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