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八

呕吐门

    黄帝素问

     诊要经终论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注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呕。呕则气逆于上,故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注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从胃上出,故痛而呕。】
     痹论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其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痹则烦满喘而呕。】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注 胃气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堕。脾脉上膈挟咽,气痹不行,故发咳。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肺,脾气不能转输,故呕汁。肺气不能通调,故上为大塞。】
     厥论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呕变当作变呕。】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阴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
     脉解篇

  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注 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则盛满而上溢,故呕。经云:足太阴独受其浊,太阴之清气上出则为噫,浊气上溢则为呕也。】  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注 少阴寒水在下,若火之气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则诸阳之气上浮而无所依从矣。是以阳热上逆,而为呕咳气喘之病。】
     刺禁论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注 胆汁泄者呕苦,呕则胆气绝矣。夫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是胆为脏腑阴阳生气之始,故中胆者一日半死。】
     五常政大论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   【注 火热烁肺也。】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身热头痛呕吐。   【注 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而病身热头痛呕吐。】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其病嚏欠呕。   【注 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二之气,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   【注 二之客气乃太阴湿土,病热郁呕吐,火热郁之于内也。】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民病咳呕。   【注 司天之气,上临于三气,故天政布。王时之气,亦属少阳,故炎暑至。民病咳呕,感风火之气也。】  土郁之发,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   【注 民病心痛诸证,皆感土气而发。盖五运之气居其中,上受司天之胜,下受在泉之制,无分太过不及,咸受其郁而复发也。故其所发者,即所郁之本气,非子为母复也。】  火郁之发,民病呕逆。
  【注 民病呕逆,火热盛也。】
  少阳所至为嚏呕。
   【注 此春病之常也。】
  少阳所至为呕涌。
   【注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厥阴在泉,寅申岁也。脾气病则饮食不下,食则呕诸证,木淫而土病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喜呕呕苦,足少阳病。】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食则呕。   【注 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食则呕,脾经病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嚏呕。
   【注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嚏呕,火热上炎也。】  厥阴之胜,愦愦欲吐,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注 愦愦欲吐,甚则呕吐膈咽不通,胃土病也。】  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
   【注 呕逆,阴气上逆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欲呕,呕酸善饥。  【注 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而为呕饥。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  厥阴之复,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注 复者,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呕吐饮食不入,木淫而土败也。痹者,闭而痛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食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注 气极则变,阴湿之气盛,是以饮食不化。呕者,湿乘阳明也。密默者,欲闭户牖而独居,阴阳相薄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则入肾,下乘冬令之寒水。肾开窍于二阴,故曰窍泻。】  少阳之复,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   【注 火气内发者,阴火发于内也。发于上焦则口糜,发于中焦则呕逆,发于下焦则血溢血泄。】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心痛否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咳哕烦心者,病在膈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呕逆。
   【注 呕逆,太阴湿土之气合于内也。】  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注 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者,君相二火之客气反上行而自病也。格中而呕者,太阴之客气自病也。因主胜而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阴同候,谓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注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者,从下而上也。在下之水液上行则为喘呕,亦犹天地阴阳之气,上下相乘,而水随气之上下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 热者,君火之气也。】

     示从容论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注 脾气不守土坏,而不能制其水矣。胃气不清,水邪之入于胃矣。胃气伤,故经气不为使。真脏者,脾肾之脏真也。坏决者,土坏而水决也。胃主经脉,水入于胃,是以经脉旁绝。五脏,主藏精者也。土分王于四脏,土气不守,是以五脏之津液,皆为之漏泄。水在胃则呕,在肺则衄,此水邪直伤于胃肺。】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是动则病气而及于经,从经而及于脏腑,故为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诸证。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厥逆从上下散也。身体皆重,太阴之气逆也。】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注 是主肝所生之病者,胸满呕逆。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行气与经。肝所生病,则肝气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满呕逆也。】
     热病篇

  热病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注 汗不出呕下血者,外热不解而入于阴之经也。热甚而正气已绝,刺之无益也。】
     玉版篇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   【注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于肝脾之络也。夫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五脏之大络,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之道路也。水天之气,上下相通,一昼一夜,繞地环转一周。如逆而不行,则开阖已息,是以不过一周而死也。】
     五味篇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注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谷之气皆不能胜之。苦性下泄,故入于下脘。三焦者,少阳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闭塞不通。三焦不通,则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调布散,故变而为呕。夫肾主骨,肾为寒水之脏,苦性寒,故走骨,同气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复出于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
    扁鹊难经

     吐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呕吐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其名曰酒疸。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必小柴胡汤。】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为虚,虚则为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濇,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吐蛔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脏腑虚实寒热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  肝脉缓甚,呕逆。
  肝咳久不已,传邪入胆,呕清汁。又胆病则口苦,太息,呕宿汁,心中淡淡,恐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其脉诊在左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  脾者,土也,其病则面色痿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夫脾病也,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胃者,腑也,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痛甚则腹胁胀满,呕吐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上焦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脉经 【晋 王叔和】

     呕吐之脉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圆,针胃管泻之。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息肩,心中淡淡,食欲呕;紧而滑者蛔动。  温病四五日,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  寸口数即吐。

     吐蛔之脉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脉诀 【晋 王叔和】

     呕吐之脉

  数脉歌曰:阳数即吐兼头疼。
  脾脉歌曰:三部俱缓脾家热,口臭胃翻长呕逆。  有紧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冲冲未得疏。欲知疾患多为冷,指下寻之慢极迟。吐逆不定经旬日,胃气冲心得几时。  滑脉歌曰:滑脉居寸多呕逆。
  杂病生死歌曰:内实腹胀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濇死多真。  外实内热吐相连,下清注谷转难安。忽然诊得脉洪大,莫费神功定不痊。  凡脉尺寸紧数形,又似钗直吐转增。此患蛊毒急须救,速求神药命难停。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呕吐诸证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下焦如渎,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禁,故曰走哺。  黄疸之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微热。  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煎苦参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濇,微即下利,濇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活人书 【宋 朱肱】

     呕吐证

  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盖脉弦细,头疼发热,属少阳。少阳受病,口苦咽干目眩,宜小柴胡汤以解表,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讝语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此属少阳阳明也。  呕吐者不可下。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宜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得屎而解。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可与小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也。大便秘者,方加大黄。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秽,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皆用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用。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水。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之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伤寒差后呕者,有余热在胃脘,竹叶汤加生姜主之。  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啘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热,故使干呕,官局中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呕者,桂枝证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者,小青龙也。身凉汗出,两胁痛或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伤寒论》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仲景无治法。大抵吴茱萸汤,治少阴证也。谷入胃而呕属阳明,宜与小柴胡汤。  若病人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脚气,当作脚气治之,法在脚气门。  吐有冷热二证。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伤寒有表证,渴欲饮水也。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加橘皮汤主之。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朮加生姜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主之。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证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呕吐论治

  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统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然此特论饮食过伤,风凉冷湿之所由致者。又如忧思伤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临病宜审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呕吐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流而不腐,动而不蠹,故吐。呕吐酸者,胃膈热甚,则郁滞于气,物不化而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  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故饮之则令人色赤气粗,脉洪大而数,语濇谵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吐必酸,为热明矣。况热则五味皆厚。经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皆属土也。然土旺胜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厚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淡为五味之本。然则吐酸岂为寒者与?所以妄言为寒者,但谓多伤生硬粘滑,或伤冷物,而喜噫酢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故伤寒身表热者,热在表也,宜以麻黄汤类,甘辛热药发散,以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凡内伤冷物,或即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大汗热泄身凉而愈也。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中酸,俗谓之酢心是也。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也。若久吞酸而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宜餐粝食蔬菜,能令气之通利。  吐利腥秽,肠胃寒而传化失常,子能制鬼贼则己当自实,故寒胜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腥者金之臭,由是热则吐利酸臭,寒则吐利腥秽,亦犹饭浆热则易酸,寒则水腥也。  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伤寒杂病一切呕吐,调胃承气汤。烦闷干呕,黄连解毒汤

分页阅读: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呕吐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