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归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中医典籍
书籍内容:

  医学指归 清 赵术堂

  序

  余自服官以来,三令兴化,每接士大夫,必询其人之孝友者及仁浓端谨者,期以为风俗倡。又以其地数有水患,人多病湿,思得良医起其病,众咸以双湖赵君对。已而因微疾,见其人恂恂然恭且谨。及其论脉络分寸,如洞见五脏 结,冠一时歧黄家。乃知君故高邮人,家于兴为医,以活人为志,江淮间足迹殆遍。性谦慎,好施予,乐于为善。内行尤淳笃,事二亲克孝。遇病且贫者就医,必赠以药。虽大寒暑,治病弗辍。兼以其暇成《医学指归》一书,俾后之学医者识经络原委焉。夫以所见于君者如彼,所闻于人者如此,其孝而好善也,信矣!其仁浓端谨而工医也,信矣!余因望兴人而并及于侨兴之人,君乃其尤粹者,故于君归道山时,余有“实心为善”之额贶之。近闻令子以君行实请旌于朝,余亦以令兴久,编辑《兴志》将成书,载君于流寓传。然则君志在活人,君之书又志在贻后学以活人,读其书者亦可悟折肱之微意也。夫因是书就刊,悉君之生平,而乐为之序。

  钦加知州衔知兴化县事灵石梁园棣拜撰

  昔范文正公文章德业为有宋一代完人,少时尝曰:“吾不能为良相,必为良医。”盖良相治国,良医治病,事异而心与理则同也。顾不察夫经络脉息,不足以言医。即察夫经络脉息,而不审证之寒热虚实,辨药之君臣佐使,亦断不能医。医岂易言哉!双湖先生隶高邮,居兴化,笃行君子也。少攻举业,诵辄不忘。事亲孝,逮养大母。大母病,随侍汤药,苦无善治者,遂专心习医,精研脉理。自《灵枢》、《素问》以及景岳诸家审证、立方、制药之法,确有心得。吾乡龚意 太守,向宰兴化,曾为余言先生品粹医精,窃心慕之,而未一面也。己亥馆泰署,始识荆。越辛丑,余来承乏兴邑文正书院,交益密,每病治无不愈。甲辰返里病笃,诸医敛手。偶检先生旧方,一服即痊。后询其故,先生谓病有本有标,此适合隔一隔二治法也,其精审详密类如此。先生天性肫挚,善承先志,拯困恤嫠,乐善不倦。殁后,邮、兴两邑纂列乘志,吁大吏请旌孝行。而诸哲嗣能读遗书,蜚声艺苑。长君小湖,前徽克绍,四方就诊,无异昔时。今春余病累旬,屡医弗效。长君适自外归,数帖霍然,渊源洵有自也。顷以先生手辑《医学指归》属序,读之钩元提要,缕析条分,益信品粹医精,龚公谅非虚语。

  尝至盂城,泛珠湖,登文游台,穆然想见前哲之流风。而兴邑有得胜湖,又昔贤文正公莅治之邦也,先生自号双湖,其有慕文正公“良相良医”之说,择其一以济人乎?东坡先生谓范公仁义礼乐、孝弟忠信,为有德者必有言,先生出是编以证世,墨沈沾溉,臻斯民于仁寿,则良医直与良相同功矣,是为序。

  时咸丰元年辛亥闰八月下 韵溪愚弟蔡春泉顿首拜

  序

  语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吾友赵君双湖,纯乎孝者也。幼因侍祖母疾,弃举业习医,尽通其术,着手则效,活人无算,声名藉藉江淮间。生平好阴行善,多仁人长者之行。鳏寡孤独之赖以举火者,日数十家。

  寓乎医以施济焉,孰非孝行所推哉。今以孝旌于朝。令嗣小湖复梓是书问世。君之医与孝传,小湖之医之孝亦俱传。吾钦其人,乐为叙梗概云。

  咸丰元年九月上浣世愚弟郑銮拜叙

  生人者天也,然寒暑不正,雨 不时,则病患者亦天。天病患而不能治人病,惟医体天好生之心,以补其缺憾。人之一身,殆初生于天,后生于医乎?医代天工,天报医必浓。乃扁鹊以伎见殃,仓公坐法当刑,其故何也?窃谓医必伎与心兼良,乃可称良医而受福报。伎劣人憎,心慝天谴。医之心非必好利而草菅人命,始为不良也,骄吝未除,则济人弗广,而已足自杀其躯。越人诮中庶子“以管窥天”,淳于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察其心似未免骄吝,宜乎伎高贾祸。太史公引《老子》,慨“美好者,不祥之器”,岂其然哉!双湖赵先生,盖伎与心兼良者。籍高邮,侨寓吾兴,深于《素问》、《灵枢》诸书,以医鸣三十年,名动江淮间。惧世医之不辨虚实表里寒热温凉也,着《医学指归》二卷。先生卒后,令子小湖将授梓,乞祚撰叙。祚自惭谫陋,未读《内经》,何敢叙先生之书。惟观今之名医,趾高气盛,不耐烦劳;又或秘惜禁方,弗肯示人。而先生谦退不伐,视疾兢兢然恐有错误,日治百余人,自朝至夜分始罢,寝食或废,未尝惮烦。且天性笃孝,当事请旌于朝。

  贫而好施,邑中穷嫠,恃以衣食者甚众。窭人就疗,辄赠药物。兹复述其所得,辑为一书,欲登斯人仁寿之域。

  不骄不吝,非良于伎,而尤良于心者耶。艺精而人不忌,身殁而子克家。天之所以报先生者,显其名,昌其后,视扁鹊辈奚啻过之。昔乐天谓梦得诗“在在处处有灵物阴护”,祚谓是编亦然,必传于世无疑也,故乐为之序。

  咸丰元年岁在辛亥闰八月上浣学山李福祚顿首撰

  吾友双湖先生所遗《医学指归》一书,其子小湖暨诸昆季付之梓而公诸世,嘱宜叙,宜不知医,何叙为?然先生所以业医之故,惟宜知之且悉。初至兴也,年十有七,即与交。见所阅医书,通目即稔。宜尝劝读儒书,先生曰:“儒书明理尽性以尽人之性,医书亦然。曩者先祖妣及先妣病,延医延医,久药不瘳。窃叹己不知医,致使大人弥留床蓐。又尝见有父母者,往往因小疾而误于方剂,卒至殒身失养,恨不知酌良剂以活之,俾其亲得终余年。医之习也,缘是故耳。”宜因知先生之医为事亲计也,且为凡事亲者计也。古云孝弟为仁之本,先生一生尽孝而外,行仁之事不能枚举,宜乎大江南北声名藉甚。至易箦后,上至官长缙绅,下及乡愚妇孺,无不望棺拜奠,涕泗交颐者。迹其致病之原,春夏交会,大疫流行,先生迫于救人,至数十昼夜而未安寝食,由是精神耗竭。自知不治,诏诸子曰:“吾勤劳数十年,一无所遗,惟遗此书耳。此书乃尔先祖命吾敬慎辑成,留为尔曹之志于医者酌用。”阅书所载,悉本《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以为言。《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书一出,将神明于三世者多矣。噫!先生遵父命而遗书于子,其子又能推父意而公书于人,是亦以孝继孝之意欤!或谓子与先生交既久,盍以其孝行详叙于此。宜曰:指日天恩表孝,纶 煌煌,永垂不朽,亦奚事宜胪陈其事而后传。

  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仲秋上浣世愚弟刘春宜顿首叙

  自叙

  余少时立志于儒,因祖母病笃,延医罔效,深以不知医理即不能事亲为憾,遂肄医读《内经》诸书。乃知天人合一之道,本与儒通。其理微,其法妙,愈加考核,愈觉艰深。初尚半明半昧,继则将信将疑,几有望洋之叹。窃以医之为道,外感内伤为证治两大关键,去其所本无,复其所固有。儒如是,医亦如是,可两言而尽之。盖六淫外袭,身中气血日失和平,有汗、吐、下、和之治,是去其所本无也。若七情暗伤,身中气血日就亏耗,有滋填培补之治,是复其所固有也。然不知十二经络,不辨虚实表里寒热温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举手便错。三十余年来,恒潜心于此辨究,如履虎尾,如涉春冰,不敢以人命为尝试。惟谨守规矩之中,不矜奇,亦不炫异。谓我拙者听之,笑我迂者亦听之,终其身日以寡过自期。平居用药,悉遵本草用药式。熟读黄帝《灵枢·经脉篇》及诸穴分寸歌,日加探索,爰集成经络解、病证解、治法解各十二篇,并绘成十二经图、十二腑脏图。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即仅云述,余亦何敢。不过编释一册,愿后之子孙能儒则儒,否则欲学为医,亦当如余之由儒习医,兢兢惕惕,先讨论乎是书,奉为指归,然后参读古圣贤各家注集。庶几脉证相参,经络既明,用药自有把握。行见危者安,困者亨,登斯人于仁寿之域。是则予之所浓望也,子孙其守藏之勿替。

  道光二十八年岁在戊申仲冬日高邮赵术堂观澜氏自叙

  卷首

  十二经络图象

  卷首

  手太阴肺经图

  手太阴肺经图 

  卷首 手太阴肺经图

  肺脏图

  肺脏图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附脊第三椎。

  考尺寸、斤两、升斗古今异同:古之一尺,与今之木工曲尺相等;古之一两,今之七分六厘;古之一升,今之六勺七抄。余仿此。

  卷首

  手阳明大肠经图

  手阳明大肠经图 

  卷首 手阳明大肠经图

  大肠腑图

  大肠腑图 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寸半,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卷首

  足阳明胃经图

  足阳明胃经图 

  卷首 足阳明胃经图

  胃腑图

  胃腑图 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卷首

  足太阴脾经图

  足太阴脾经图 

  卷首 足太阴脾经图

  脾脏图

  脾脏图 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卷首

  手少阴心经图

  手少阴心经图 

  卷首 手少阴心经图

  心脏图

  心脏图 心形如未敷莲花,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卷首

  手太阳小肠经图

  手太阳小肠经图 

  卷首 手太阳小肠经图

  小肠腑图

  小肠腑图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卷首

  足太阳膀胱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图 

  卷首 足太阳膀胱经图

  膀胱腑图

  膀胱腑图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广二寸半。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上系小肠津溺由小肠下焦渗入。

  卷首

  足少阴肾经图

  足少阴肾经图 

  卷首 足少阴肾经图

  肾脏图

  肾脏图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两,附脊十四椎,当脐下两旁,前后与脐平。

  卷首

  心包络经图

  心包络经图 

  卷首 心包络经图

  心包络腑图

  心包络腑图 心包络即膻中,宜配心脏。《脉诀》配诸尺中,应心主而为相火,误矣。《内经》昭然。

  卷首

  三焦经图

  三焦经图 

  卷首 三焦经图

  三焦腑图

  三焦腑图 

  卷首

  足少阳胆经图

  足少阳胆经图 

  卷首 足少阳胆经图

  胆腑图

  胆腑图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藏精汁三合,状如瓶。

  卷首

  足厥阴肝经图

  足厥阴肝经图 

  卷首 足厥阴肝经图

  肝脏图

  肝脏图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附脊第九椎。

  卷上

  肺经第一

  (是经起于中府穴,终于少商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上 肺经第一

  经络解

  中焦者,中脘也。胃口,胃之上脘也。络犹兜也。循,巡也。膈,心下膈膜也。肺系,喉咙也。肩下胁上曰腋。膊下对腋处为 。 尽处为肘。肘以下为臂。廉,隅也。关前动脉为寸口,大指本节之后,其肉隆起处统谓之鱼,鱼际则其间之穴名也。端,杪也。支者,如木之有枝,以其自直行之脉而旁行之也。脉之直行者为经,旁行者为络。臂骨尽处为腕。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者,以谷气入胃,其精微之气上注于肺脉也。下络大肠,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

  转巡胃之上口属之于肺,即从肺系横出腋下,盖由胸中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 内,历天府、侠白行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主包络两经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穴。既下肘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又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止。其支者,从腕后之列缺穴,交于手之阳明经,以至于商阳穴,又随商阳而上行也。

  卷上 肺经第一

  肺经诸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下尺泽,孔最见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卷上 肺经第一

  分寸歌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璇玑旁六寸,巨骨之下二寸数,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横文,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侧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主,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举,少商大指端内侧,相去爪甲韭叶许。

  卷上 肺经第一

  病证解

  动者,动穴也。以各经之穴动,则知其病也。所生病,本经自病也。诸病,他经合病也,或由本经而累及他经,或由他经而干犯本经,皆是也。气盛,邪气之盛也。气虚,正气之虚也。统自病、合病、气盛、气虚四项,而病情约略殆尽,其间每项各举数证以见意。他经亦有止言自病、合病二项,不复详言盛虚诸病者,盖即此可以类推也。如肺胀满致膨膨而喘急咳嗽,此脏病也。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经络病也。缺盆虽大肠所经之地,而络脉交于大肠,仍肺之经络也,故皆为肺生之病。以下为咳为喘,病与上同,而与上气、渴、烦心等病并举,则他经所累也。胸满亦与胀满相同,胀满专以肺言,此则兼诸气之 郁也。 臂内痛,亦本经之病,与上两手掣痛无异,而与厥、掌中热并言,则心与心主之所累及也。肩背疼痛,气盛气虚皆同,而所因异也。汗出中风,肺主皮毛故也。小便数而欠与溺色变,皆肾与膀胱之病,母病累及子也。少气不足以息,本脏病也。以上所叙诸证甚详,其有未备者,更以本草标本诸病参看。

  卷上 肺经第一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脏腑之病)

  诸气 郁,(肺主气。)诸痿,(肺为五脏华盖,故五脏之痿皆属于肺。)气短,咳嗽,上逆,(同经。)

  咳唾脓血,(肺痈也。)不得卧,(肺藏魄也。)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同经。)

  标病(经络之病)

  洒淅寒热,(肺主皮毛。)伤风自汗,肩背痛冷, 臂前廉痛。(同经。)

  卷上 肺经第一

  治法解

  本经所言补泻寒热,治病之法已该。但经以针言,后世针法失传,以用药代之。本草所论补泻寒热用药之式,正与经意相合,详注于后,以代治法解。

  气实泻之肺主气。实者,邪气之实也,故用泻,下分四法。

  泻子:水为金之子,泻膀胱之水,则水气下降,肺气乃得通调。

  泽泻(入膀胱利小便。)葶苈(大能下气,行膀胱水。)桑皮(下气行水。)地骨皮(降肺中伏火,从小便出。)

  除湿:肺气起于中焦,胃中湿痰凝聚,其气上注于肺,去胃中湿痰,正以清肺。

  半夏(除湿化痰,和胃健脾。)白矾(爆湿追涎,化痰坠浊。)白茯苓(利窍除湿,泻热行水。)薏苡仁(甘益胃,土胜水,淡渗湿。)木瓜(敛肺和胃,去湿热。)橘皮(理气燥湿,导滞消痰。)

  泻火:肺属金畏火。火有君相之别,君火宜清,相火有从逆两治,气实只宜逆治。

  粳米(色白入肺,除烦清热。)石膏(色白入肺,清热降火。)寒水石(泻肺火、胃火,治痰热喘嗽。)

  知母(清肺泻火,润肾滋阴。)诃子(敛肺降火,泄气消痰。)

  通滞:邪气有余,壅滞不通,去其滞气,则正气自行。

  枳壳(破气行痰。)薄荷(辛能散,冷能清,搜肝气,抑肺盛。)生姜(辛温发表,宣通肺气。)木香(升降诸气,泄肺疏肝。)浓朴(辛温苦降,下气消痰。)杏仁(泻肺解肌,降气行痰。)皂荚(通窍吐痰,入肺、大肠。)桔梗(入肺泻热,开提气血,表散寒邪。)苏梗(下气消痰,祛风定喘。)

  气虚补之正气虚,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土为金母,补脾胃,正以益肺气。

  甘草(补脾胃不足。)人参(益土生金,大补元气。)升麻(参 上行,须此引之。)黄(壮脾胃,补肺气。)山药(入肺归脾,补其不足。)

  润燥:补母是益肺中之气,润燥是补肺中之阴。金为火刑则燥,润燥不外泻火。泻实火则用苦寒,泻虚火则用甘寒。

  蛤蚧(补肺益精,定喘止嗽。)阿胶(清肺滋肾,补阴润燥。)麦冬(清心润肺,强阴益精。)贝母(泻火散结,润肺清痰。)百合(润肺安心,清热止嗽。)天花粉(降火润燥,生精滑痰。)天冬(清金降火,滋肾润燥。)

  敛肺:久嗽伤肺,其气散漫,或收而补之,或敛而降之,宜于内伤,外感禁用。

  乌梅(敛肺涩肠,清热止渴。)粟壳(敛肺涩肠,固肾止嗽。)五味子(收敛肺气,消嗽定喘。)白芍(安脾肺,固腠理,收阴气,敛逆气。)五倍子(敛肺降火,生津化痰。)

  本热清之清热不外泻火润燥,前分虚实,此分标本寒热,意各有注,故药味亦多重出。

  清金:清金不外滋阴降火,甘寒苦寒随虚实而用。

  黄芩(苦入心,寒胜热,泻上焦中焦实火。)知母(苦寒泻火。)麦冬(甘寒润肺。)栀子(苦寒泻心肺邪热。)沙参(甘寒补肺,滋五脏之阴。)紫菀(润肺泻火,下气调中。)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

  本寒温之金固畏火,而性本寒冷,过用清润,肺气反伤,故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温肺:土为金母,金恶燥而土恶湿,清肺太过,脾气先伤,则土不能生金,故温肺必先温脾胃,亦补母之义也。

  丁香(辛温纯阴,泄肺温胃。)藿香(快气和中,开胃止呕,入手足太阴。)款冬花(辛温纯阳,温肺理气)檀香(调脾肺,利胸膈,引胃气上升。)白豆蔻(温暖脾胃,为肺家本药。)益智仁(燥脾胃,补心肾。)砂仁(和胃醒脾,补肺益肾。)糯米(甘温,补脾肺虚寒。)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杀虫。)

  标寒散之不言标热者,肺主皮毛,邪气初入则寒,犹未变为热也。

  解表:表指皮毛,属太阳,入肌肤则属阳明,入筋骨则属少阳,此解表、解肌、和解,有浅深之不同也。

  麻黄(辛温发汗,肺家要药。)葱白(外实中空,肺之药也,发汗解肌,通上下阳气。)紫苏(发表散寒,祛风定喘。)

  卷上

  大肠经第二

  (是经起于商阳穴,终于迎香穴。)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上 大肠经第二

  经络解

  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也。循指之指,正次指也。合谷,虎口穴也。肩端两骨间为骨。肩HT 上际处为天柱骨。缺盆,足阳明胃经穴也。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

  手阳明经之脉,受手太阴之交,遂起于次指之端。循次指之商阳、二间、三间之上廉,出合谷穴,在两骨之间。又上阳溪穴,即两筋之间。又循臂之上廉、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外之前廉,历肘 、五里、臂 ,以上肩之肩 穴。又出 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外,会属于大肠。其支者虽自偏历而入,又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复出夹口两吻,相交于人中之内,左脉往右,右脉往左,上挟鼻孔,循禾 、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

  卷上 大肠经第二

  大肠经诸穴歌

  手阳明,廿穴名。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溪之俞,过偏历温溜之滨,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 五里之程,臂 肩 上于巨骨,天鼎纡乎扶突,禾 唇连,迎香鼻迫。

  卷上 大肠经第二

  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屈骨纹头尽,肘 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 肘上七寸量,肩 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 水沟旁五分,迎香禾 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卷上 大肠经第二

  病证解

  大肠主津液,故言津液所生病。上二证是本经自病,下诸证或本经或合他经也,皆未言及腑病,举例以概其余也。齿痛,脉入齿缝也。颈肿,脉上行于颈也。目黄,合太阳、少阳经病也。口干,脉挟口也。鼽衄,脉挟鼻孔也。喉咙,肺系,脏腑相连也。肩 痛,脉上肩 也。次指不用,脉起于次指也。实则热肿,虚则寒栗,以寒热分虚实也。

  卷上 大肠经第二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脏腑之病)

  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以上诸证,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本腑病,补经所未备。)

  标病(经络之病)

  齿痛,喉痹,颈肿,口干,(俱同经。)咽中如梗,(咽非本经,脉入缺盆循胃脉外,近于咽。)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俱同经。)宿食发热,(宿食在内,发热在外,故为标病。)寒栗。(同经。)

  卷上 大肠经第二

  治法解

  肠实泻之大肠主出糟粕,邪气有余,壅滞不通,则为实,故用泻,下分两法。

  热:热结于肠,大便不通,寒以下之。

  大黄(荡涤肠胃,下燥结,去瘀热。)芒硝(润燥软坚,荡涤实热。)芫花(荡涤留癖饮食,寒热邪气。)

  牵牛(泻气分湿热,通大肠气秘。)巴豆(开窍宣滞,斩关夺门。)郁李仁(下气行水,破血润燥。)石膏(清热降火。)

  气:气实则壅,行气破气,则滞自下。

  枳壳(破气行痰,消痞胀,宽肠胃。)木香(泄肺气,实大肠,治泻痢后重。)橘皮(理气燥湿,下气消痰。)槟榔(泻气行痰,攻坚去胀,治大便气秘。)

  肠虚补之大肠多气多血,气血不足则虚,故用补,下分五法。

  气:补气不外下文升阳降湿二法。此所谓气,疑指风言。盖风为阳气,善行空窍,风气入肠,则为肠鸣、泻泄诸证。故药只举皂荚一味,正以其入肠而搜风也。

  皂荚(辛温性燥,入肺、大肠,搜风除湿。)

  燥:燥属血分,金被火伤,则血液枯燥,养血所以润燥也。

  桃仁(行血润燥,通大肠气秘。)麻仁(润燥滑肠。)杏仁(润燥消积,通大肠气秘。)地黄(泻丙火,清燥金,补阴凉血。)乳香(消气活血,通十二经。)松子(治大便虚秘。)当归(补血润燥,滑大肠。)肉苁蓉(补精血,滑大肠。)

  湿:土为金母,脾虚湿胜,则水谷不分,下渗于大肠而为泻泄。燥脾中之湿,所以补母也。

  白术(补脾燥湿。)苍术(燥胃强脾,除湿散郁。)半夏(和胃健脾,除湿化痰。)硫黄(大热纯阳而疏利大肠,治老人虚秘。)

  陷: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胃中清阳之气陷入下焦,升而举之,如补中益气、升阳除湿之法是也。

  升麻(升阳气于至阴,引甘温药上行。)葛根(轻扬升发,能鼓胃气上行。)

  脱:下陷不已,至于滑脱,涩以止之,所以收敛正气也。

  龙骨(涩肠固精。)白垩(涩肠止利。)诃子(收脱止泻,涩肠敛肺。)粟壳(敛肺涩肠。)乌梅(敛肺涩肠。)白矾(性涩而收,燥湿止血。)赤石脂(收湿止血,固大小肠。)禹余粮(重涩固下。)石榴皮(涩肠止利泄。)

  本热寒之大肠属金,恶火。肺火下移大肠,每多无形之热,故宜寒之。清热:实热则泻,虚热则清。前言其实,此言其虚,省文也。秦艽(燥湿散风,去肠胃热。)槐角(苦寒纯阴,凉大肠。)地黄(泻火清金,凉血止血。)黄芩(寒胜热,泻肺火。)

  本寒温之金寒水冷,每多下利清谷,故用温。

  温里:温里亦所以补虚,前补虚条中未之及,亦省文也。

  干姜(去脏腑沉寒痼冷。)附子(大热纯阳,通十二经络,治一切沉寒。)肉果(涩大肠,止冷痢虚泻。)

  标热散之不言标寒者,邪入阳明,已变为热,且手阳明经脉在上,非寒邪所干。

  解肌:阳明主肌肉,已非在表,不可发汗,第用解肌之法。

  石膏(体重泻火,气轻解肌。)白芷(散风除湿,通窍表汗,为阳明主药。)升麻(表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医学指归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