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文件大小:0.63mb。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九十三
脏腑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 四时之气,风寒暑湿也,言四时之邪匪只病阳阴之气化,而更伤五脏之有形,盖病久则传化也。】
金匮真言论
夏气者病在脏。
【注 夏时阳气发越在外,脏气内虚,故风气乘虚而内薄。】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注 夫人之始生也,负阳而抱阴,是以背为阳,腹为阴。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夫外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中有阴阳也。】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注经脉生于地之五行,而上应天之六气,故凡论经脉先配合五脏五行,而后论及于六腑。】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注 夫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谓阳中之阳。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谓阳中之阴。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谓阴中之阴。肝为阳脏,位处下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之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注 化五气者,化五行之气也。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悲,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以五气而生五脏之志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 天之邪气,由形层而入于里阴,故感则害人。五脏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害于六腑。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感则害皮肉筋脉。夫脏为阴,腑为阳,筋脉血分为阴,皮肉气分为阳。天地之邪有阴有阳,水谷之气有热有寒,而病人之形身脏腑,亦有阴阳之别也。】
阴阳别论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注 夫肝脉传肺,肺传大肠,大肠传胃,胃传脾,脾传心,心传小肠,小肠传膀胱,膀胱传肾,肾传心包络,包络传三焦,三焦传胆,胆传肝,一脏一腑,一雌一雄,阴阳相间,循环无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肾,肾之脾,此皆经气绝而死不治者也。如肺之肾,亦生阳之属,因肺肾为牝脏,以阴传阴,故名重阴。以水脏而反传所不胜之脾土,故谓之辟阴。此皆不治之死候也。】
六节脏象论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注 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脏者,藏无形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无形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以养五脏之神气。故以形脏神脏合而为九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 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气从外窍而内入心肺,心肺居上为阳也。心荣色而华于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声故音声能彰也。地位居下而处乎天之内,故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脏之气,气得味养,则阴阳和而相生矣。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气和津成而五脏之神乃自生矣。】
五脏生成篇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注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故五味为五脏之所欲,无有偏胜则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注 色味之应五脏者,色外而味内也。故曰:白当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
五脏别论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为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注 凡藏物者皆可名脏名腑,故方士皆自以为是也。】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注 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腑不同,故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注 脏为阴,地为阴,地之浊气升于天,天受之而复降于下,故名曰传化之腑,天主化施也。魄门,肛门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窍。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故曰,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注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也。】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注 水谷充实于内,而不得久留,故实而不能满。】
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注 言五脏之气逆回,失其旋转之机而死也。平脉篇曰: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盖神转而不回者,母行乘子也;回则不转者,子行乘母也。五脏受气于所生之子,而反舍气于所生之母,是生气之逆行也。传之于其所胜,是克贼相传也,是以至其所不胜而死,此皆气之逆行故也。如肝受气于心,而肝气反舍于肾则肾气盛,肾气盛则火气衰,火气衰则金无所畏而伤肝,所谓舍气于其生,死于其所不胜也。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言必先克贼相传,而后病至其所不胜而后死。故当先治其未病焉。《金匮要略》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而伤肺,肺受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所谓病之且死,必先传行,上工能治其未病,则不至于死矣。】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注 复申明五脏之气逆传至其所不胜而死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注 言五脏相通,有顺传之次序;如逆传其所胜者,盖因其病而逆之也。】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注 肝当作肺,肺当作肝,悲当作思。夫喜为心志,喜大则伤心。如外因于邪,始伤皮毛,内舍于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其间因而喜大则心气虚,而肾气乘于心矣;怒则肝气伤,而肺气乘于肝矣;思则脾气伤,而肝气乘于脾矣;恐则肾气伤,而脾气乘于肾矣;忧则肺气伤,而心气乘于肺矣。如一脏虚而受乘,即相传之五脏,故病有五。五脏有五变及其传化,则五五有二十五变矣。如喜大而肾气乘心,心即传之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是五脏传化亦各乘其所胜。故曰传者,乘之名也。】
脏气法时论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 五行,金木水火土也。言天之十干四时,地之五谷五味,人之五脏五气,皆合于此五者,以此五者而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