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二

厥门

    黄帝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 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阳气收藏,故勿烦扰以泄阳气。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去寒就温,养标阳也,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注 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阴阳二气皆从下而上,是以寒厥热厥之因,由阴阳之气衰于下也。】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注 阳气胜则阴气虚而阳往乘之,故热厥起于足下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注 足三阴之血气,起于五指内侧之端,集于膝下者,三阴交于踝上也;聚于膝上者,三阴经脉皆循内股而上。故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注 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脏。阴阳二气生于胃腑,输于太阴,藏于肾脏。太阴阳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阴阳明与下焦之少阴太阳,中下相合而会合于前阴之间。当秋冬之时,阳气收藏,阴气外盛,此寒厥入者,因恃其质壮,过于作劳则下气上争,不复藏于下矣,阳气上出则阴脏之精气亦溢于下矣。邪气者,谓阴脏水寒之邪。夫阳气藏于阴脏,精阳外出则阴寒之邪因从之而上,故中焦所生之阳亦衰,不能渗营于经络。中下之气不能互相资生,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注 卫气者水谷之悍气。酒亦水谷悍热之液,故从卫气先行于皮肤,而充于络脉,是不从脾气而行于经脉,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不从脾气通调于经脉,则阴气虚矣。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则阳气入矣。阳明乃燥热之腑,借太阴中见之阴化,阴气虚而阳热之气内入则胃气不和,而所生之精气竭,不能营于四肢矣。饮酒数醉,酒气聚于脾中,若饱以入房,则谷气留于胃中,脾脏不能转输其精液,而谷气聚而不得散,酒气与谷气交相侵薄,则热盛于中矣。中土之热灌于四旁,故热遍于身。入胃之饮食,不能游溢精气,下输膀胱,故内热而溺赤。夫肾为水脏,受水谷之精而藏之。酒气热盛而慓悍,则肾脏之精气日衰,阴气衰于下,而阳气独胜于中,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注 暴不知人,卒然昏愦或仆扑也。半日气周之半,一日气行之周。阴气盛于上,谓中焦之阳气损,阴气独盛于上也。阴盛于上则下焦之阳气亦虚,阳虚于下是以腹胀满也。下气谓下焦之元阳,邪气肾脏水寒之邪也。阳气盛于上,谓阴气虚而阳气独胜也。阳盛于上则下气重上,下气上乘则寒邪随之而上逆,逆则阳气乱于上而卒不知人。】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注 足太阳之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皆太阳之脉病也。神气昏乱,则为眩仆,太阳为诸阳主气也。】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注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则不得卧。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 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厥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注 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经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 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注 此厥在经脉,故当随经以治之。如经气盛者,用针泻而疏之;经气虚者,以针补之;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  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注 中土之气,主溉四旁。足太阴气厥,故胻为之急挛。脾气逆而不能转输其精气,是以心气虚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脾气焉。】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变,故下泄清冷也。】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注 挛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注 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注 太阳之气厥逆,故僵仆。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   【注 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颈项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  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 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脏,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阳明主肌肉,故厥则身热。阳明乃悍热之气,厥气上逆,则迫血妄行,故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阴肺主气,逆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是主肺所生之病,故治主病之肺气。】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注 手心主者,手厥阴胞络之气也。手少阴者,心脏之气也。胞络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为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而不能营养经脉也,故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注 手阳明者,肺之腑也。手少阳者,手厥阴三焦也。阳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是以发喉痹而嗌肿。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痓。】
     奇病论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注 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巅顶,故名曰厥逆。】
     大奇论

  二阴急为痫厥。
   【注 二阴,少阴也。痫厥者,昏迷仆扑不知人。此水气乘心,是以二阴脉急。】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注 如喘者,脉来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脉来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时昏厥而不能与人言。】
     脉解篇

  太阳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 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入中之气不足,则阴虚而为喑矣。阳盛于外,内夺其所藏之气,则肾虚矣。阳受气于四末,阳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为痱。肾气不足则为喑,以致少阴之气不至,则手足厥冷矣。】
     调经论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注 肾者胃之关也,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矣。肾为生气之原,故不足则厥逆而冷。】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注 夫络脉之血气,孙络之血气,俱输于经,是血与气共并于血分,则为实也。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逆,逆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注 烦劳则伤阳气,夏时阳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注 怒则气上,血随气行,气血并逆,故令迫厥。】
     阴阳别论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   【注 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之病矣。太阳主开,病则开阖不得,邪气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为痿,气伤则为厥也。】
     脉要精微论

  厥成为巅疾。
   【注 厥者,气上逆也。气惟上逆,则变为巅顶之病。】
     通评虚实论

  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注 黄疸者,湿热内郁而色病见于外。暴痛者五脏中之气不平,卒然而为痛也。巅疾厥狂,阴阳偏胜之为病也。此皆阴阳五行之气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阳明脉解篇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注 厥气上逆于肺则喘,逆于心则惊。经言阳气入阴,阴阳相薄则恐,如人将捕之。盖阳明之热上逆于少阴,阴阳相薄则恐而恶人也。】
     评热病论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注 风为阳邪,开发肌腠,津液外泄,风热留之,故身热。风热不去,则伤动其肾气而上逆,逆于上则心烦,乘于脾土则中满。病名曰风厥,谓因风邪而使肾气之厥逆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以汤。   【注 太阳之气主表,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则为病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阳热在上则阴气从之而为厥逆矣。刺表以泻风热之阳邪,刺里以下少阴之逆气,饮之以汤以助水津之汗。】
     缪刺论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注 百脉皆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主于手少阴心,朝于手太阴肺,是以五脉之气皆会于耳中。络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气直上于巅顶也。五络俱竭则荣卫不行,故令人身脉振振而形无知也,名曰尸厥。盖人所以生动者,借气昫而血濡,血气不行则其形若尸矣。刺足大指,足太阴之隐白,刺足心,足少阴之涌泉;刺足中指,足阳明之厉兑;刺手大指,手太阴之少商;刺手心主,手少阴之神门。使血气疏通,其厥立已。如不已,用竹管吹其两耳以通宗脉之气,鬄其左角之发以通荣血,饮以美酒以通卫气。】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阴厥。  【注 诸丙之岁,水运太过,阴气寒甚,故厥逆于上。】
     五常政大论

  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是谓折收。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厥。   【注 金运不及,则收政乃折。瞀,肺是动病也。厥,气上逆也。】  少阳司天,厥逆。
   【注 土位中央,中鬲不通,则上下厥逆也。】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厥逆。   【注 阳气不起,则手足为之厥逆。】
     六元正纪大论

  水郁之发,民善厥逆。
   【注 厥逆者,阳气下藏,中气塞也。】
     至真要大论

  阳明在泉,主胜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注 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者,寒气逆乘阳明之大肠,而上及于胸中之肺脏也。】  太阳之胜,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注 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
  【注 此郁寒之气上行,而复岁半以前之气也。】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注 在上之阳气下逆,则为厥冷。】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
   【注 厥气上行者,乃寒水之主气,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
     方盛衰论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注 阳从左者,谓春夏之气从左而行于右,阴从右者,谓秋冬之气从右而行于左。老者之气从上而下,犹秋气之从上而方衰于下;少者之气从下而上,犹春气之从下而方盛于上。是以春夏之气归于阳之从左而右,气之顺也,故为生气;归于秋冬之从右而左,气之逆也,故为死气。反之,谓秋冬之气归于阴之从右而左为生,归于春夏之从左而右为逆。是以气之无论多少,逆者皆为厥也。一谓一阴之气。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者,阴气上行秋冬之令也。故老者为顺,少者为逆。气谓一阳之气,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阳气自下而直上于巅顶也。不明天地人参合之道,求阳而不得其气,求阴而不能审其微,则隔绝而无征验矣。少气之厥,气虚而上逆也。】
     解精微论

  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注 肾精不上贯于目,故目无见。并者,诸阳合并于上,诸阴合并于下也。心乃阳中之太阳而为五脏之专精,故阳并于上不得阴气以和之,则火独光于上。肾为水脏,受藏五脏之精,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阴并于下,不得阳气以和之则足寒,足寒则脏寒生满病也。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谓五脏之阳气,是以阴阳厥逆则目眦盲。眦者,谓太阳之两睛明,以应天之日月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濇为维厥。
   【注 维,四维也。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手足厥冷也。】  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
   【注 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气虚反逆故为奔豚。】
     本神篇

  肾气虚则厥。
   【注 肾为生气之原,故虚则厥。】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厥。   【注 交两手而瞀,乃肾气厥逆所致。臑臂痛厥,经脉所循之部分为病也。】  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臑臂内后廉痛厥。  【注 臑臂,掌中心脉所循之部分。】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注 此病在太阳之气也。】
  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而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痿厥。   【注 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是动为病则上下之气不交,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于下则善恐;不足于上,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少阴属肾,肾上连肺,而肾为生气之原,面如漆柴者,少阴之气不升也。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阴之生气不上交于肺,而肺气上逆也。坐而欲起者,躁动之象,少阴之气厥于下而欲上也。骨之精为瞳子,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精气不升也。此少阴肾脏之生气厥逆于下,而为此诸病,故为骨厥也。】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注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少阳之气不升也。少阳主初阳之生气,故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少阳之动气为病,则厥逆而不升,故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少阳相火主气,足下反热者,火逆于下也,是为阳气厥逆之所致也。】
     五乱篇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注 清浊相干者,循脉之营卫与行阴行阳之营卫相干,是以乱于胸,及乱于臂胻头而为厥逆诸病。】
     逆顺肥瘦篇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注 人之血气,充肤热肉,淡渗皮毛,而肌肉充满。若怯然少气,则水道不行而形气消索矣。夫五脏六腑之气,皆禀于冲脉,而行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阴;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下出于气街。此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从冲脉而渗灌于脉外皮肤之间,应水随气而运行于天表也。夫少阴主先天之水火,水火者精气也,冲脉并少阴之经,渗三阴,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是少阴之精气,又从冲脉而运行出入于经脉皮肤之外者也。故别络结,则少阴之气不能行于跗上,而跗上不动矣。不动者,乃少阴之气厥于内,故厥则寒矣。】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地阁也。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
     卫气篇

  下虚则厥。
   【注 下虚者,虚之在本也。】

     百病始生篇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注 积之始生,得寒而生。清湿之邪,厥逆于下而成积也。】  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濇。   【注 邪气厥逆于下,则足胫悗而不得疏利矣,悗则生寒,寒则血脉凝濇。】
     刺节真邪篇

  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注 厥在足者,少阴之气厥也。寒气厥逆于下,是以宗气不能下行,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通之,谓下焦之精气,乃阴阳水火,得火热而后能温其水寒。】
    扁鹊难经

     厥逆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厥逆

  脏腑篇曰: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腹满篇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水气篇曰:寸口脉迟而濇,迟则为寒,濇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呕吐篇曰: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下利篇曰: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中藏经 【汉 华佗】

     阳厥论

  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喉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阴厥论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飖,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濇,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论阴阳否格

  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疸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疸为黄疸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当灸不灸成厥逆

  夫病有宜灸者,盖灸则起阴通阳。当灸而不灸,则使人冷气重凝,阴毒内聚,厥气上冲,分坠不散,以致消灭。
     死脉

  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应,脉绝者死。
  病胀满四逆,脉长者死。
  病厥逆汗出,脉虚而缓者死。

    脉经 【晋 王叔和】

     脉法

  肝胆俱虚: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入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也;但寒不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也。仲景云: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口伤烂赤,因发汗得之。
    活人书 【宋 朱肱】

     论阴阳寒热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变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脉沉而滑者,皆阳证也。轻者白虎汤,甚者承气汤。  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热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气加分剂下之,汗出立差,仲景所谓厥应下之者此也。  热厥与阴厥自不同。热厥者,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厥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