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门 - (TXT全文下载)
外风与之相搏,只名湿痹。湿痹者,湿邪痹其身中之阳气也。利其小便,则阳气通行无碍,而关节之痹并解矣。但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解,必其人阳气为湿所持,而不得外泄,或但头间有汗,而身中无汗,反欲得被盖向火者,又当微汗以通其阳也。因风湿相搏之文,错见不一,难于会通,故并及之。
暑湿论
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动内湿,二气相交,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驱湿从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有自来矣。然体盛湿多则宜之,清癯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生脉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况暑湿蒸动之湿,即肥人多有内夹虚寒,因致霍乱吐泻,冷汗四逆,动关性命者,徒恃益元解暑驱湿,反促其脏腑气绝者比比,可不辨而轻用之欤!不特此也,凡见汗多之体,即不可利其小便。盖胃中只此津液,夫既外泄,又复下行,所谓立匮之术也。仲景名曰无阳,其脉见短促结代,则去生远矣。 脾恶湿,夏月湿热相蒸,多有发黄之候。然与伤寒阳明瘀热发黄,微有不同。彼属热多,其色明亮;此属湿多,其色黯晦。 《内经》云:湿胜为着痹。《金匮》独以属之肾,名曰肾着。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此证乃湿阴中肾之外廓,与肾之中脏无预者也。地湿之邪,着肾脏外廓,则阴气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精气冷也。若精气冷则膀胱引之,从夹脊逆于中上二焦,荣卫上下之病不可胜言。今邪只着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腑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朮,甘温从阳,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胃壮阳为哉? 律三条
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过也。 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阳。故湿温之证,误发其汗,名曰重暍。此为医之所杀,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风凉,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阳者,不微汗之,病无从解。《内经》谓当暑汗不出者,秋风成疟,亦其一也。不当汗者反发其汗,当微汗者全不取汗,因噎废食,此之谓也。 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转致杀人,医之罪也。 湿家当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出亡之象。若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持,顷刻脱离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湿危笃之候,即当固护其阳。若以风药胜湿,是为操刃,即以温药理脾,亦为待毙,医之罪也。 人身阳盛则轻矫,湿盛则重着,乃至身重如山,百脉痛禁,不能转侧,此而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汤以驱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细辛、大黄以驱之下出;在中之湿,则用附子合白朮以温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朮而杂入羌、防、枳、朴、栀、橘等药,且无济于事,况用槟榔、滑石、舟车、导水、浚川等法乎!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脉;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多伤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遑解换之属是也,多伤人肤腠;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脾肾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恶寒自汗;在经络则为痹重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或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胕肿,黄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胀满,小水秘濇或黄赤,大便泄泻,腹痛后重,脱肛(疒颓)疝等证。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外入;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生。此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甚,是固然矣。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此其湿病之变,不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当辨表里,察虚实,而必求其本。然湿证虽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而尽之矣。盖湿从土化而分王四季,故土近东南,则火土合气,而湿以化热;土在西北,则水土合德,而湿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热,可以寒。故病热者谓之湿热,病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病,宜清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病,宜燥温,非温不能燥也。知斯二者,则湿无余义矣。何今人动辄便言湿多成热,而未闻知有寒多生湿者,其果何也?岂寒热之偏胜,原当如是耶?抑阴阳之显晦,察有易难耶?且阴阳之理,本无轩轾,犹权衡也。此而不知,乌云明慧,剏一偏之说,以遗患后人,则金元诸公有不得辞其责者。
论治
湿热证,必其证多烦渴,小水赤濇,大便秘结,脉洪滑实数者,方是热证,治宜清利。热甚者,宜以清火为主,而佐以分利。热微者,宜以分利为主,而佐以清火。如四苓散、小分清饮,或大分清饮、茵陈饮之类,择而用之。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无损,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或行推荡。若无实结等证,则不宜妄行攻击。 寒湿证,凡诸病湿而全无热脉热证者,便多寒湿之属。盖水之流湿,本缘同气,惟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故凡病内湿等证者,多属气虚之人。气属阳而虚,则寒从中生,寒生则湿气留之。然阴阳之性,理出自然,有不必外中于湿而后为之湿也。此之变病,惟肿胀泄泻痰饮呕吐等证多有之。病之微者,宜温宜利宜燥,如五苓散、平胃散、渗湿汤、六味地黄丸之类是也。病之甚者,必用温补,俟阳气渐复,则阴邪始退。如八味丸、理中汤、圣朮煎,或佐关煎、薛氏加减金匮肾气汤之类,皆当随证加减用。若寒湿之气中于外者,此与内生之湿自有不同,宜温而兼散,如五积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之类主之。寒湿之证,凡气令阴寒及阳气不足之人,多有其证。而丹溪谓六气之中,湿热为病者,十居八九,亦言之过矣。 治湿之病,凡湿从外入者汗散之,湿在上者亦宜微汗之,湿在中下二焦,宜疏利二便,或单用淡渗以利小便。 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湿热之证,多宜清利;寒湿之证,多不宜利也。何也?盖凡湿而兼寒者,未有不由阳气之虚,而利多伤气,则阳必更虚,能无害乎?但微寒微虚者,即温而利之,自无不可。若大寒大虚者,则必不宜利,此寒湿之证有所当忌者也。再若湿热之证,亦有忌利者,以湿热伤阴,阴气既伤而复利之,则邪湿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热躁而烦,小火干赤,中气不足,溲便如膏之类,利之则重损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阳虚者,只宜补阳,阳盛则燥,而阴湿自退。阴虚者,只宜壮水,真水既行,则邪湿无所容矣。此阴阳二证,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湿证之见,凡黄疸、肿胀、泄泻、痰饮、呕吐、痹痛、淋秘之类,皆有湿证,当于各门详察治之。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 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此湿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 湿气虽外邪之类,但湿有阴阳。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热则伤阴,必连于脏;寒则伤阳,必连于经。此所以热有表里,必须辨明而治之。 湿证之辨,当辨表里。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沾衣,此皆湿从外入者也。若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温肾。 酒湿伤阴,热而烦满者,湿热为病也,清之泄之。酒湿伤阳,腹痛泻利呕恶者,寒湿之病也,温之补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三十四
湿门
方
神助散 【《儒门事亲》,下同】 泻水湿。 苦葶苈 泽泻 猪苓去皮,各二两 椒目半两 黑牵牛三两半,微炒,取头末用 右为细末,每服葱白三茎,浆水一盏,煎至半盏,入酒半盏,调药三钱,绝早,面东服之。
桂苓白朮丸 治湿淫于内者。
黄蘗二两 官桂 茯苓 半夏各一两 白朮 干姜各一分 橘红去白 泽泻 黄连各半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食后服之。
桂苓白朮散 治前证。
滑石二两 官桂 茯苓 白朮各半两 甘草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右为细末,热汤调三钱,新水生姜汤亦可,食后服。
白朮调中汤 治前证。
白朮 茯苓 橘皮 泽泻各半两 甘草一两 干姜炒 官桂 缩砂仁 藿香各一分 右为末,白汤化下;蜜少许,调下二钱,无时。炼蜜每两作十丸,名曰白朮调中丸。
导水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滑石 牵牛头末各四两 右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白汤送下,临卧时服。
舟车丸 泻湿利水。
大黄二两 木香半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右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加减。
升阳除湿汤 【东垣】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苍朮一钱 甘草 陈皮 猪苓各三分 泽泻 益智仁 半夏 防风 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三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柤,空心服。胃寒腹鸣者,加大麦糵三分。
海金砂散 【《宝鉴》,下同】 治脾湿太过,遍身肿满不得卧,及腹胀如鼓。 牵牛半生半熟 白朮各一两 甘遂半两 海金沙三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煎倒流水一盏调下,食前。待宣利止后服。
续随子丸 治湿气,通身肿满,喘闷不快。 人参 木香 汉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槟榔 海金沙各五钱,另研 续随子一两 葶苈四两炒 右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
圣灵丹 治脾肺有湿,喘满肿盛,小便赤濇。 人参去芦 木香 汉防己 茯苓寒食面煨 槟榔 木通各二钱,炒 苦葶苈四两,炒 右七味为末,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
赤茯苓丸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濇。 赤茯苓 汉防己各二两 苦葶苈四两,炒 木香半两 右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一方赤茯苓一两。
除湿丹 治诸湿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 乳香研 没药研,各一两 槟榔 威灵仙 赤芍 泽泻 葶苈 甘遂各二两 大戟三两 陈皮去白,四两 牵牛头末半两 右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温水送下,食前。得更衣,止后服。如服药前后,忌酒二日,湿面二三日。食后,温淡粥补胃,尤佳。
无碍丸 治脾湿横流,四肢肿满。
木香半两 蓬莪朮炮 京三棱炮 槟榔 (木郁)李仁汤炮去皮,各一两 大腹皮二两 右六味为末,炒麦糵杵为粉,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无时。
除湿汤 【《百一选方》】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濇或利。 半夏曲炒 厚朴姜制 苍朮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朮生用,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得效》无茯苓、白朮,治同。
白朮酒 【《三因方》】 治中湿,骨节疼痛。 白朮一两
右,酒三盏,煎一盏,频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肾着汤 【仲景】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朮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渗湿汤 【《和剂局方》】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如坐水中,小便赤濇,大便溏泄。 苍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橘红 丁香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枣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后去滓温服。丹溪用苍朮、半夏曲各二钱,厚朴、藿香、陈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
胜湿汤 【《济生方》】 治坐卧湿地,或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大便泄泻。 白朮三钱 人参 干姜 白芍药 附子炮 桂枝 白茯苓 甘草各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
桂枝汤 【仲景】 治风湿。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清热渗湿汤 【《东垣十书》】 治湿热。 黄蘗盐水炒,二钱 黄连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苍朮 白朮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服。如单渗湿,去黄连、黄蘗,加橘皮、干姜。
朮附汤 【《仲景》,下同】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白朮四两 甘草炙,一两 右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加味朮附汤 治中湿诸证。
附子炮,二钱 白朮 赤茯苓 甘草炒,各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日再。才见身痹,三服后,则当如猬状,勿怪。盖朮附并行皮中,逐水气故尔。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肿胀,将成臌证。 熟地四两,酒拌蒸 山药 山萸 牛膝 丹皮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白茯苓三两 附子制五钱 右为末,炼蜜同地黄膏,捣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
桂枝四钱 甘草 附子炮 白朮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微汗即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麻黄 薏苡仁各五钱 杏仁十枚,去皮尖,炒 甘草一两,炙 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按《入门》用麻黄、薏苡各二钱,杏仁、甘草各一钱,作一贴服,治证同而甚宜于今也。
防己黄芪汤 【《医学正传》】 治风湿,身重痛,自汗。 防己 黄芪各三钱 白朮二钱 甘草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羌附汤 【《丹溪心法》】 治风湿相搏,肢体掣痛浮肿。 羌活 附子炮 白朮 甘草各一钱半 右銼,入姜五片,水煎服。
除风湿羌活汤 【《东垣十书》】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苍朮 槁本各一钱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和剂除湿汤 【《直指方》,下同】 治伤湿,身重腰痛,四肢微冷,呕逆溏泄。 赤茯苓 干姜各二钱 苍朮 白朮土炒 甘草各一钱 橘红 桂皮 厚朴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生附除湿汤 治寒湿。
苍朮二钱 附子生 白朮 厚朴 木瓜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十片,水煎服。
治湿中和汤 【《集要》】 治寒湿。 苍朮炒,二钱 白朮 陈皮 赤茯苓 厚朴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灯心一撮,水煎服。
苍朮复煎散 【《东垣十书》】 治寒湿相合,肢体皆痛,行步无力。 苍朮四两 羌活一钱 柴胡 槁本 白朮 泽泻 升麻各五分 黄蘗三分 红花一分 右銼,先以水三盏,煎苍朮至二盏,入诸药,复煎至十盏,去滓,空心热服。
单苍朮丸 【《医学入门》】 常服除湿,壮筋骨,健步,明目。 苍朮一斤米泔浸銼晒干,半斤以童便浸一宿,半斤以酒浸一宿,并焙干 右为末,神曲糊和丸菉豆大,白汤下七十丸。或加白茯苓六两,尤好。或为末,每二钱空心服,盐汤或酒调下,亦得名苍朮散。
二妙丸 【《丹溪心法》】 治湿热。 苍朮 黄蘗等分
右为末,滴水为丸服之。
苓朮汤 【《得效方》,下同】 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或入浴运倒,口眼喎斜,手足不仁,皆湿温类也。 赤茯苓 白朮 干姜 泽泻 桂心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茯苓白朮汤 治湿温。
赤茯苓 苍朮 白朮土炒 干姜 桂心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苍橘汤 【《医学入门》】 治酒湿。 陈皮一钱半 赤芍药 赤茯苓各一钱 黄蘗 威灵仙 羌活 甘草各五分 苍朮二钱 右銼一贴,水煎服。
生附汤 【《丹溪心法》】 治伤湿诸证,又治寒湿。 苍朮 杜仲各一钱半 附子生 牛膝 厚朴 干姜 白朮 赤茯苓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渗湿汤 【《万病回春》】 治一切湿证。 苍朮 白朮 赤茯苓一钱半 陈皮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香附 川芎 缩砂 厚朴各七分 右銼,作一站,入姜三片,灯心一撮,水煎服。
五苓散 【仲景,下同】 治暑湿烦躁,霍乱泄泻,小便不利而渴,淋濇作痛,下部湿热。 白朮土炒 猪苓 茯苓各七钱 肉桂五钱 泽泻一两二钱半 古法: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日三服。今法:以水煎服。去肉桂,名四苓散。
麻黄加朮汤 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 桂枝各三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白朮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柤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平胃散 【《局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呕哕恶心,吞酸噫气,体重节痛,自利霍乱,噎膈反胃等证。 厚朴姜制炒 陈皮去白,各五两 炙甘草三两 苍朮去皮米泔浸炒,八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锺,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桂枝附子汤 【仲景】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泻,脉浮虚而濇者。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切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五积散 【《局方》】 治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骨髓酸痛等证。 当归 麻黄 苍朮 陈皮各一钱 厚朴姜制 干姜炮 芍药 枳壳麸炒,各八分 半夏泡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甘草 茯苓 肉桂 人参各五分 川芎四分 水二锺,姜三片,葱白三茎,煎八分,不拘时服。一方无人参。
理中汤 【仲景】 治太阴虚寒,水泛湿证。 人参 白朮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丸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寻痛丸 治走注流湿已后,宜用。袭经络,除疼痛。 棕榈烧存性,一两半 穿山甲酥炙 当归去芦 乳香别研 没药别研,各一两 木香半两 麝香别研,二钱 皂荚子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