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脏腑形证门 - (TXT全文下载)

及失音不语者,宜地黄丸加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二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脾证,吐泻及变痢疾者,宜地黄丸加黄连、黄蘗各酒炒二两,干姜炒、车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肺证,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黄丸加天门冬、麦门冬焙、知母、黄蘗蜜水炒、阿胶炒各二两,蜜丸服。  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泻其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之者乎。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儿五色修明,声音清响,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刚健,此皆肾肝之气足也。是谓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诛罚无过也。  如面色晃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解颅项软,手足痿弱,此肝肾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之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
    婴童百问 【明 鲁伯嗣】

     五脏病治

  治疗之法,大抵肝病以疏风理气为先,心病以抑火镇惊为急,脾病当温中消导,肺病宜降气清痰,肾病则补助真元,斯得其治法之大要也。  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宜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肝外主感风,呵欠烦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丸微下,余不可下。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肝病胜肺,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肝有风,目连眨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肝有热,目直视不搐,治同上法。肝有风,其身反张,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之动,而动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肝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濇,合卧则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散主之。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怯虚也。  脾胃不和,面晃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脾胃虚冷,面晃白色瘦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下痢者,调中丸主之,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丸主之。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  肺盛复有冷风,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热则手掐眉眼鼻面,甘桔汤主之。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肺病春见,肺脏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肺病见春,肺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  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顖开面色滉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于色欲,多不过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此论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泻肾,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
    保婴撮要 【明 薛铠】

     肝

  钱仲阳云: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虚则咬牙呵欠。气热则外生风,气温则内生风,大青膏散之。若能食饮水不止,用大黄丸微下之。肝热则目直不搐,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肝病秋见,肺怯不能胜肝也,当用益黄散补脾,泻青丸治肝。肝有风则目连眨,得心热则搐,用泻青丸治肝,导赤散治心。甚则身反张,目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用地黄丸补肾,泻青丸治肝。唇白者不治。又张洁古云: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若心乘肝为实邪,肺乘肝为贼邪,肾乘肝为虚邪。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肾。肾者肝之母,肺者肝之贼。今肝之得病,若非肾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邪来克。故其来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来在肾,先补其肾,滋其源也。然后审其本脏之虚实而寒温之。窃谓前证若肝经实热而外生风者,宜用大青膏散之。若既服而前证仍作益甚者,此邪气已去而脾气亏损也,宜用异功散加芎、归补之。若肝经虚热,或因克伐而内生风者,宜用异功散、地黄丸补之。若风邪入脏,能食饮冷大便秘结者,此邪气内实也,宜用大黄丸下之。若既下而食少饮汤,或腹作胀者,此脾气内虚也,宜用白朮散补之。气血素弱,或因病后,或服攻伐之剂,而手寻衣领,咬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经虚甚也,急用地黄丸以补肾肝。哽气短气长出气,乃肺经虚甚也,急用异功散以补脾肺。若申酉时叫哭直视,呵欠烦闷,项急惊悸,手足摇动,发热饮水者,此风火相搏而胜肺金也。用柴胡栀子散以治肝火,生肝血;用异功散补脾土,生肺金。若唇白者,为脾绝,不治。夫婴童之证,多因妊娠厚味七情,或儿乳哺失宜,或乳母饮食郁怒所致。病气既见,形气已虚。当推其所因,用药加漏芦以治其母,儿饮一二匙。后仿此。
     心

  钱仲阳曰: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惊悸不安。又云:热则睡中口气温,及上窜咬牙而合面卧,有就冷之意,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若仰面卧者,乃心气实,气不得上下流通也,泻心散主之。心病冬见,火胜水也,当补肾治心,轻者病自愈。下窜不语者,肾虚怯也。又张洁古云:心主热,若肺乘心为微邪,肝乘心为虚邪,脾乘心为实邪,肾乘心为贼邪。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其所胜。肾之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遂其邪也,若肝肾脉俱和,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窃谓仰面卧者,因其心胸实热,故喜仰面而向虚也。合面卧者,因心胸虚热,故喜合卧而就实也。实则调治心肝,虚则调补脾肺,二者别之,尽其状矣。其咬牙等证,多有雷同,不必拘泥。如用泻心导赤等剂,邪气虽去而病仍作,当调补元气;或反甚,急温补元气。其心气冬见,或亥子时病益甚,或下窜不语者,乃肾水虚而心火甚也,用地黄丸。其乳下婴儿,须母服之。
     脾

  钱仲阳云: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或不饮水;处则吐泻生风。脾胃虚寒则面晃白,目无精光,口鼻气冷,肌体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黄散;下利用调中丸。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先用益黄散补脾、后用大青膏发散。脾病见四季皆仿此。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赤黄,若兼五脏相胜,随证治之。又张洁古云: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若肝乘脾为贼邪,心乘脾为虚邪,肺乘脾为实邪,肾乘脾为微邪。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脏。盖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气盛则鬼邪有余,心气亏则生气不足,当用平肝气益心气。若诊其脉,肝心俱和,则脾家自病,察其虚实而治之。窃谓前证实者,病气实而形气虚也。若面色晃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属寒水侮土,宜用益黄散。若面青唇黯,吐泻手足并冷,此脾土虚寒,用干姜理中汤。若面色萎黄,手足不冷,此脾土虚弱,用人参理中汤。若伤风手足并冷,吐痰咳嗽,吐泻腹胀,此脾肺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实脾气,加防风、升麻散外邪。若发于寅卯之时,用六君、柴胡、升麻补脾土,平肝木。然面黄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为顺;面青者,木克土为逆。当平其所胜,以补元气为善。
     肺

  钱仲阳曰: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或饮水,虚则哽气出气短气。若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用泻白散。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汤。肺虚热则唇色深红,少用泻白散。肺怯则唇色白,用阿胶散。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病久唇白者,此脾肺子母皆虚也。若白如猪脂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如肺病春见,肺胜肝也,用地黄丸补肝肾,泻白散以治肺。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也。又张洁古云: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若心乘肺为贼邪,肝乘肺为微邪,肾乘肺为实邪,脾乘肺为虚邪。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若心火烁金,当抑心滋肺。若脾气虚冷,不能相生,而肺气不足,则风邪易感,宜补脾肺。若脾实中痞,热气上蒸于肺,宜泻脾气。若心脾平和而肺自病,当察虚实治之。窃谓肺经郁热,用泻白散;肺气自虚,用四君子汤;外邪所乘,用参苏饮;心火炎烁,用人参平肺散;中焦实痞,用大承气;脾不能生肺,用异功散。夫肺气盛者,肺中之邪气盛也,其脉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泻白散以泻之。若肺虚而有热者,执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误矣,仍参某证治之。
     肾

  钱仲阳曰:肾主虚无实证,惟痘疮实则黑陷。当更分别证之虚实。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也。若目直视,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虚冷,肝强实而胜肺也。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夫肾虚者,由胎气不盛,则神短顖开,目多白睛,面色晃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又云:肾气不足则下窜。盖肾虚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目无睛光畏明,皆用地黄丸。肾病见夏,水胜火也。轻者病自退,重者当惊发搐。又张洁古云: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肾无实,疮疹黑陷乃实,是水制火也。若心乘肾为微邪,肺乘肾为虚邪,肝乘肾为实邪,脾乘肾为贼邪。本脏虚弱,正令不行,鬼贼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见于初春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救脾,见于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然五行之中,惟肾水一脏,母盛而反受邪。何则?肺属金,射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能。今肺气得热而上蒸,则不能下生于肾而受邪矣,急服凉药解之。此肾气必先求肺。或脾经之湿,刑克于肾,宜去脾湿。若脾肺平和而肾自病,则察其本脏而治之。窃谓下窜等证,足不喜覆者,盖腰以下皆肾所主,乃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法用地黄丸壮肾水以制心火。若因脾肺虚而不能生肾水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其疮疹黑陷,乃肾虚而邪气实也,尤当用地黄丸。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五脏生成

  夫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称;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则先生右肾而为男,阴包阳也;先生左肾则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者。小肠属火,故六腑由是为阳。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丝络,丝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骨节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
     观面部五脏形色歌

  心经有冷目无光,
  太阴黑,目无光彩,此心经冷也。
  面赤须言热病当。
  面颊赤色,此为心有热也。
  赤在山根惊四足,
  山根赤色,心经生风,下至准头恶也。  积看虚肿起阴阳。
  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积也。
  肝经有冷面微青,
  面青为肝受冷,主发惊也。
  有热眉泡赤又临。
  眉上有红赤,为肝有热也。
  发际白言惊气入,
  发际至印堂略白者,为肝惊也。
  食仓黄是积热深。
  眉上有红赤,为肝有热也。
  脾冷应知面色黄,
  面黄印堂反白者,为脾冷也。
  三阳有白热为殃。
  三阳上白者,为脾热也。
  青居发际生惊候,
  发际及印堂色青者,脾惊也。
  唇口皆黄是积伤。
  上下唇黄,为脾受积也。
  肺受面白冷为由,
  白色在面皮,及人中或青者,皆肺冷也。  热赤人中及嘴头。
  人中及嘴头有赤者,肺有热也。
  青在山根惊四足,
  山根青色,是肺受惊也。
  赤居发际积为仇。
  发际赤色,乃有积也。
  面黑当知肾脏寒。
  面带黑者,肾有冷也。
  食仓红是热须看。
  食仓红者,肾有热也。
  风门黄可言惊入,
  风门黄者,肾有惊也。
  两目微沉积所干。
  两目微沉,是积在肾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五脏

  五脏相胜,病随时令,乃钱氏扩充《内经》藏气法时论之旨,实发前人所未发者也。假如肝病见于春及早晨,乃肝自病于本位也。今反见于秋及日晡肺之位,如肺虚极,肝往胜之,故当补脾肺泻肝也。余仿此。  洁古曰: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从肺,风从肝,泻从脾。假令泻兼嗽,又气上,乃脾肺病也,宜泻白、益黄散合而服之。脾苦湿,肺苦燥。气上逆也,其证见泻,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宜服理中汤。泻而呕者,宜服茯苓半夏汤。如泻而渴热多者,宜服黄芩厚朴汤。不渴而热少者,宜服白朮厚朴汤。其他五脏若有兼证,皆如此类推之。更详后论四时推详用药。  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实邪,泄泻身热,泻黄散主之。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  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朮散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  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凉惊丸主之。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前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证,则别立法治之。肾乘肝,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实则泄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虚则泄泻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朮甘草汤主之。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吐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肾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  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实水克退心火。  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汤主之。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濇寒,百部丸主之。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主之。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主之。  凡五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鬼贼之所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又名寒泻。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  洁古曰: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肾病面黄,心病面黑。若肝病惊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类,此皆难治。余仿此推之。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导赤散下之。立夏后,热也,宜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用导赤散、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用泻白散,立冬后用地黄丸主之,谓不受泻也。  海藏曰:补肝丸: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丸是也。  镇肝丸:泻青丸,去栀子、大黄,治肝虚。  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  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此地黄丸即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肾气丸也。此益肺之源,以生肾水焉。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五窍相通应证

  心窍通于舌。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色赤,主夏三月。心味苦,心液汗,心主血,心声言,心气呵。有余笑,不足忧。《千金》云:心气实则笑不休,虚则悲不已。  肝窍通两目。肝为脏,胆为腑。其色青,旺春三月。肝味酸,肝液泪,肝主筋,肝声泣,肝气嘘。有余怒,不足悲。《千金》云:怒则实,悲则虚。  脾窍通唇口。脾为脏,胃为腑。其色黄,旺四季月。脾味甘,脾液涎,脾主肌肉,脾声歌,脾气呼。有余腹满,不足少气。  肺窍通鼻孔。肺为脏,大肠为腑。其色白,旺秋三月。肺味辛,肺液涕,内主气,外主皮毛,肺声哭,肺气呬。有余喘,不足叹息。  肾窍通两耳。肾为脏,膀胱为腑。其色黑,旺冬三月。肾味咸,肾液唾,肾主骨,肾声呻,肾气欠。有余泄泻,不足则厥逆。
     五脏克绝

  心病目黑,肾克心,壬癸日绝。肝病皮黑,肺克肝,庚辛日绝,脾病唇青,肝克脾,甲乙日绝。肺病颊肿目赤,心克肺,丙丁日绝。肾病面肿唇黄,脾克肾,戊己日绝。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五脏

  张洁古曰: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子能今母实,拒贼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使子虚也。《内经》云: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此之谓也。妻来乘夫为微邪,夫来乘妻为贼邪,法当泻鬼补本脏。本脏自病为正邪,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经云: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则败其真矣。  肝胜肺则肝病,身热发搐,又见肺虚。喘而气短,病见于申酉戌时,是肝真强也。经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谓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泻肝,导赤散、泻黄散主之。  刘宗厚云:此皆五脏相胜,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者,盖小儿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欲,只是形体脆弱,血气未定,脏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脏气虚实胜乘之病。但世俗不审此理,往往遇是率指为外感内伤而用药,致枉死者多矣。悲夫!钱氏论时有脱略,幸而洁古补之。今特参附,诚无穷之惠也。
     五脏补泻法

  钱氏曰:凡病先虚,或已经下,有合下者,必实其母,后泻其子也。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之证,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  泻青丸又名泻肝丸。
  钱氏谓肝无补法,故无补肝药。王海藏以四物汤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名补肝丸。  又以泻青丸去栀子、大黄,名镇肝丸,治肝虚。  导赤散泻丙小肠。
  泻心汤泻丁心。
  安神丸治心虚疳热,神思恍惚。
  海藏八物定志丸,补心正药。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海藏云:此剂补脾以燥湿。东垣云:治胃中寒湿,呕吐腹痛,泻利清白之圣药也。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海藏云泻脾热。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海藏云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类也。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海藏云治肺热骨蒸自汗,用此直泻之。栀子、黄芩亦泻肺,当以气血分之。  地黄丸即金匮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肾虚解颅,即鬾病也,治脉毛而虚。  钱氏谓肾无泻法,故无泻肾药。海藏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五脏形证

  肝风目直手循捻。
   【注 气热为外伤风,气温为内生风,热则两眦俱紧不转。凡目直兼青者,必发惊;咬牙甚者,亦发惊。肝主谋,故循衣领,乱捻物。风甚身强反张力大,泻青。心乘,风火相搏则发搐,导赤散。渴喘,泻白散。】  虚则咬牙呵欠兼。
   【注 心不受热,目连札不搐,或发搐力小,俱当补肾治肝,肾气丸。如心乘肝等兼证,详见《纲目》。所谓乘者,犹乘车之乘。五脏相乘莫测,如肝病必先治肺补肾,然后审肝脏虚实而调之。余脏仿此。】  心惊难言合面卧。
   【注 心惊,搐也。烦热上窜,舌强欲言不能,叫哭。胸热,故欲合卧就凉。宜泻心汤、导赤散、小生犀散。】  虚则困卧惊悸添。
   【注 温惊丸主之。】
  脾困身热渴不食。
   【注 脾困,倦也。实则困睡不露睛,身热,渴欲饮水,或闭或泄黄赤色,宜泻黄散。】  虚则吐泻风生痰。
   【注 虚则吐腥,泄泻白色,多睡露睛,四肢渐次生风,或有痰,钱氏白朮散、异功散、理中丸。如肝乘脾,风泄而呕,二陈汤加黄芩。】  肺燥鼻干手掐目。
   【注 肺燥则喘嗽,宜则喘而气盛或渴,泻白散润之。手掐眉目具面者,甘桔汤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胸热复有风冷,胸满短气喘嗽,泻白散、大青膏主之。】  虚则少气喘无厌。
   【注 虚则唇白色,气哽长出少气,先服益黄散,而后阿胶散。】  肾寒畏明颅自解。
   【注 肾只不足,小儿肾虚皆难养多夭,有因病而致虚者可补。】  下窜足热火欲炎。
   【注 下窜者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足热不喜衣覆,心火下于肾部,宜肾气丸或正气汤。又肺病重见肝虚证易治,见肝热证难治。盖肺病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也。经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谓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后泻肝。肺胜者,当补肝泻肺。然嗽久虚羸,不可服泻白散,宜肾气丸。五脏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所以有脏腑虚实乘胜之病。世俗不审此理,往往率指为外感内伤,而用药枉死。此钱氏、洁古之功大矣哉!】
    五脏绝歌 【明 乔岳】

     心

  吐泻变为痢,血黑渴难当。
  心主血,心绝则血色变黑,虚燥而发渴。  肌瘦难行坐,虚舌不缩藏。
  心主舌,绝则不能收。
  两脸如脂赤,
  痢久则面当无色,今面色反如脂者,心绝则阳虚上发也。  无语口生疮。
  心主舌,绝则不能语。
  若向夏中得、更莫细思量。

     肝

  眼目时时濇,浑身似醉人。频频只要睡,心烦又多嗔。  肝绝则不能开视,故濇而只要睡。又肝主筋,力絶则如醉人,不能举也。又肝主怒,绝则多怒不止也。  唇白眼泡肿,狂躁足啼声。东方应此候,病则不宜春。
     脾

  面色黄时好,不可见相传。体弱憎寒甚,虫行觅食飡。  脾主肢,体绝则体弱。又脾绝则肾逆乘之,故发憎寒。脾绝则胃热,故虫不安而上吐出。  吃乳唇无力,齿露盖时难。
  脾主唇,绝则不能收掩其齿,又不能吮乳。  眼倾休下药,
  眼眶属脾,绝则倾陷。
  免更住人间。

     肺

  肺候应白色,莫使见绝形。鼻青孔燥黑,腹胀眼眶倾。  肺主鼻,绝则肝逆乘之而色青。又肺绝则无涕,故孔黑燥也。肺主眼泡,绝则陷之。  项直喘气急,胸凸没回声。
  肺主气,绝则喘急项直以引气也。气绝则胸中满凸,但有出气而无回气也。  秋间逢此侯,四方别托生。

     肾

  冷汗时时有,尿多夜里惊。
  肾绝则阴阳相离,故冷汗出而小便不禁。精者神之舍,绝则精神离,故夜里多惊。肾属阴,夜亦属阴故也。  遍身生粟疥,手足冷如冰。
  阳尽不能充暖故也。
  项倒头难举,面黑没精神。
  肾绝则天柱骨倒,面目皆黑,无精神也。  此候应壬癸,冬得殒其身。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小儿脏腑形证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