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音义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禅林宝训音义
 明 大建较
禅林宝训音义序

  宝训一书。昔妙喜竹庵二师。虑末法之浇漓丛林之衰替。於是摭古德之嘉言善行。会萃成编。冀欲挽回佛日。重整頺纲。使凡庸之辈。因言企行。德业惟新者也。然编集虽成。未遑流布。盖法运有时。待缘方显。嗣有东吴净善师者。游历云居。获残编於祖庵师。忻其所遇。吻浃于怀。第恨首尾不完。难成教义。是以重加纂集。广搜先德之言。积累三百余篇。斯宝训所繇出也。其中扶扬法化。教诫僧徒。革丛林之弊政。警学者之疎愚。则是编也。顾可以少乎哉。奈何躁浅之流。视其词章平易。而束之高阁者。比比有之。岂不负前贤之苦心沟壑之言哉。(建)自戊申。辞雪浪师于苏之望亭。学之于长安。参预诸师门下。凡宗乘讲演之期。曾不舍此。谆谆熟习。故彼方禅衲。淳朴之风犹在矣。惟是集也。文约义丰。事多博涉。初学未谙。不无留阻。间有音义。传写未刊。递悞成讹。参差鱼鲁。繇是音义所刊。乌容已也。今也山中多册。择其简要者。以为定本。复于内外经书。参互考证。继晷焚膏。日以积月。雠校方成。时诸法侣。睹斯善本。爰常住授梓流通。以便后来寻讨。不揣荒陋。叙其本末云耳。
  时
  崇祯乙亥仲春三日梁溪比丘大建识

  

  禅林宝训音义

    云栖后学比丘 大建 较

●序
  篇首也。犹门之庠序也。

禅林
  禅者。静虑也。林者。丛林也。盖谓山林之士。湖海之流。云集招提。同堂共命。结伴参学。修习静业。以此言之。故曰禅林。

宝训
  宝者。珍爱也。训者。教诫也。盖谓此书所载。皆诸老嘉言善行也。足以开其未悟。训其未成。故使后学重如至宝。由是名之。故曰宝训。


  者之一字。迭定之辞。盖欲叙一书之来由也。

昔妙喜
  昔者。往古也。妙喜者。临安府(今杭州)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江东宣州宁国奚氏子。嗣佛果克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十三入校。不乐世典。诣东山慧云院。惠济禅师。十七落发披缁。后入云居之西。古云门寺之旧基。诛茅结庵经二十年。辟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珪禅师。相与着颂古百余篇。此宝训。是其时集也。详见通载二十卷。

竹庵
  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成都府史氏子。嗣佛眼清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也。

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
  诛茅者。斩草也。谓其二师於云门寺旧址。诛斩茅草结庵隐居之时。同鸠集此书也。

予淳熙间。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庵
  予者。我也。不称我而称予。乃宾主之谦辞也。淳熙。宋孝宗之年号也。游者。涉历也。谓净善老师。游方。至云居山云门之故址。老僧祖庵。所得此宝训。祖庵未详氏族法嗣也。

惜其年深蠧损。首尾不完
  惜者。难之叹惜也。其者。指物之辞。蠧者。食纸鱼虫也。谓叹惜所得宝训。年载深远。被蠧鱼损坏。上下前后首尾不得完全也。

后来或见于语录传记中。积之十年。仅五十篇余
  语者。密显真机曰语。总集众事曰录。博载古今曰传。广志贤否曰记。仅方才也。谓自得此书以来。有不完之篇。或全睹见於诸语录传记中。积聚十年。方才五十之余篇也。

仍取黄龙
  隆兴府。黄龙惠南禅师。信州张氏子。嗣石霜楚圆。南岳下十一世也。

下至佛照
  庆元府。即明州育王寺。德光佛照拙庵禅师。临江郡彭氏子。嗣大慧宗杲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依本郡东山华光寺。吉禅师祝发。后来孝宗淳熙三年十一月。诏入选德殿谈禅。淳熙五年赐佛照号。达於天下。宗风大振也。

简堂
  台州国清寺简堂行机禅师。本郡杨氏子。嗣护国景元禅师。南岳下十六世也。

诸老遗语。节葺类三百篇
  仍者。复也。节。制也。葺。修补也。谓仍复取黄龙以下至佛照简堂诸老。遗留语录。节制补葺。兼前五十余篇类。积聚三百篇也。

其所得有先后。而不以古今为诠次
  其助语之辞。谓其所得简篇。有先有后而录之。不依往古为先。来今为后。作诠显次第耳。此序约三分分科。自此已上为序分也。

大槩使学者。削势利人我。趣道德仁义而已
  槩者。意也。略也。削。删也势。威势。也。利。财利也。人我者。彼此之称。趣。向也。又行而张足也。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也。德者。得也。行道而得於心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盖此书大意。使令学者削威势财利之心。人我彼此之念。趣向道德义理而已。而已者。结尽无余之辞。此言宝训之义。

其文理优游平易。无高诞荒邈诡异之迹
  此伸宝训之文也。文。谓文字。理。谓条理。优游者。自如之貌。平和简易。高诞者。孤危高大也。诞。又诳妄也。荒。芜也。诡。诈也。谓此书文字。条理。优游自如。平和简易。有如此之善。无孤危妄诞荒芜无稽之言。邈慢诡诈异怪失据之事迹也。

实可以助入道之远猷也
  此深言其效也。可。谓近可而有所未尽之辞。猷。法也。道也。谓此书其文平易。实可以与学者。助入道之法则也。以上为正宗分。下乃流通分也且将刊木以广流传。必有同志之士。一见而心许者。

予虽老死丘壑。而志愿足矣
  且。权且也。将且然未必之辞。士。谓有行义之称。许。谓允从也。丘者。士阜之高者也。壑者。有水曰泽。无水曰壑也。志者。心之所之也。愿谓情希也。盖谓将此书刊木印造。以广流传而不滞止。如有与予同志之士。一见此书。心若允从者。予纵老死丘壑之中。而心志情愿满足矣。

东吴沙门净善书
  东吴。苏州郡名也。沙门。略梵谓也。全谓沙迦门曩。此云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诸恶。净善乃序主讳。后学不可双称。当曰上净下善也。是东吴人也。书者。如也。叙事如人之意也。又舒也。刘勰曰。舒布其言。陈於简牍者曰书。

●卷上
  卷者。卷也。卷多而舒少也。上者。对待之义。有上则有下也。

明教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禅师。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谭津李氏子。嗣洞山晓聪。清源下十世。七岁出家。十三得度。十九游方。常戴观音像一轴。日诵圣号十万。率以为常。世间经书莫不徧览。作原教论十万余言。儒释之道一贯。以抗韩愈排佛之说。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欧阳修。程师孟奏进。仁宗览之嘉叹。付编修入藏。曰辅教篇三卷。赐紫衣方袍明教之号也。

和尚
  梵本正名邬波迦。传之于阗翻为和尚。传至此土翻为力生。谓出家者。因师之力。而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故曰力生也。


  重也。崇也。


  心通曰道。又成名之谓道。即佛祖微妙之道也。在儒即允执厥中之妙道也。


  身正曰德。立身之谓也。僧有戒定慧。儒有孝悌忠信。皆谓之德也。

匹夫
  穷独之称也。三军之中可夺帅。匹夫之志不可夺。注。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也。


  王去声。凡有天下者。人称曰王。又身临四海曰王。

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孤竹。即殷汤所封之邦君也。姓墨胎氏。名初。字子期。其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季子叔齐名智。字公达。谥曰。伯夷叔齐也。其父将薨。遗命立叔齐。齐以天伦为重。我在位不义。伯夷以父命为尊。我在位不孝。二人俱逃。国人立其仲子为君。其二人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而归之。文王卒。武王伐纣。二人叩马首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弒君。可谓忠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定。天下宗周。夷齐耻不食周粟。遂隐首阳山。采薇而食。卒之饿死。史咏云。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夏桀
  名履癸。帝发之子。谥法。贼人多杀曰桀。荒淫无道。得施氏女名妹喜。作琼楼瑶台。极意取娱。酒池运船。糟堤可望十里。龙逢以忠谏不从而杀。殷汤有德。伊尹佐汤伐桀。桀战不胜。奔三棕国。汤又从而伐之。放桀於南巢而死。自禹至桀。一十七世。历年四百三十有二。

商纣
  名辛。亦名受。帝乙之子。谥法。残义损善曰纣。得苏氏女妲己。甚宠爱之。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裸形相逐其间。作长夜宫。一百一十日为一昼。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台。七年乃成。业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心而死。太师箕子。徉狂而为奴。庶兄微子。为其亡仁。避而去之。后武王举兵伐之。败登鹿台。蒙头赴火而死。自汤至纣。共三十世。历年六百二十九年。史咏云。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英才。武王兵起无人敌。遂作商郊一聚灰。

周幽
  名宫涅。宣王之子。谥法。壅遏不通曰幽。殆政虐民。遂致岐山自崩。山川水竭。得褒人女名褒姒以宠之。乃贬申后。并太子宜臼。褒姒不好笑。於骊山举火。戏媚褒姒之笑。后申侯怒。召犬戎杀於骊山之下。史咏曰。恃宠多矫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岂知一笑倾家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周厉
  名胡。夷王之子。谥法。杀戮无辜曰厉。王行无道。侈傲暴虐。国人谤之。王使卫巫监谤。但有谤者尽杀之。召公谏曰。塞下之口。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不听。国人叛之。祸及於王。王乃出奔於彘。太子幼。周召二公相和恊。共理国事。故称共和也。小雅二十二篇。皆文武成康之善政。至此而尽废矣。

喜怒
  唐太宗曰。桀纣。天子也。以桀纣之名。加之於匹夫则怒。颜闵匹夫也。以匹夫之名。加於天子则喜。所贵在德。不在位也。


  忧也。

○圣
  灵明洞鉴曰圣。又圣犹正也。以正教诲人也。


  超凡亚圣。曰贤。


  习学也。已知未知未能。而欲求知求能者也。

学以聚之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注曰。圣人在下。虽显而未得位。则进德修业而已。学聚问辩。进业也。宽居行仁。修德也。又学聚问辩者。谓人苟不务学。则无以会众理。而但有诸己也。学弗问。无以辩别众理。使之条件不紊。而精粗本末。或不知所择也。出易经九二之文也。


  补也。助也。

日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然在彼学者。进业修德而转新也。如沐其身涤除旧染之污而自新也。此文出大学。

○太史公
  姓司马。名谈。为太史令。其子名迁。袭其父职。乃尊其父。故称公也。西汉龙门人。

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作孟子之书七篇。上下两卷也。

梁惠王
  魏侯[荤-车+(卸-ㄗ)]也。都大梁。僭称王位。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弊以招贤。而孟子至。梁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何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王问意。强兵富国之类。孟子之对。不以富为利。以义为利也。

罕言利
  罕者。少也。罕言利与命与仁。命之理微。仁之道大。利之害义。谓圣人恐学者陷溺於利。以利灭公。贪利害义。沦於污下。故罕言之。

尊崇下
  尊崇。天子也。贫贱。庶民也。谓自天子至庶民。同害贪利之病。有何差别。


  病也。


  承上启下之辞。

悖戾
  逆理乖违法度也。

是不亦
  岂不是也。


  施也。


  取也。

○有形下
  论云。有形之恶。其来有方。其敌可御。无形之恶。其来不测。其害非细故。所以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杀人者以迹言之。害人者以心言之。迹虽杀人。其过可恕。忍心害理。其殃极甚。是故有形之恶。显然可见。无形之恶。冥然莫测。以人之可见可知。故以为轻为小。以人之莫见莫知。故以为重为大也。

游晏
  游。逸也。宾主合欢安静之筵也。

鸩毒
  鸟名。其形如鸡。其色紫绿。颈长八寸。以蛇蝮为食。其毛羽历於饮食之间。食则杀人也。

戈矛
  皆兵器也。戈。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其形如钩。俱伤人器也。

堂奥
  正房曰堂。幽深曰奥。

邻巷
  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巷。

戎狄
  西戎北狄也。

礼法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制度品节也。左传曰。藏於杳然冥然之间。而发於卒然之际。非圣人以礼为之防。则人之类灭久矣。

○大觉
  明州育王寺怀琏禅师。字器之。福建漳州陈氏子。嗣泐潭怀澄禅师。清源下十四世。宋仁宗皇佑二年。正月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诏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归居於阿育王山广利寺。

包公
  名拯。字希仁。谥孝肃。官为御史。天性严厉。未尝有笑容。知开封府日。有民李觉安。生子年幼。因病以白金百两。寄与张惠明。觉安命终。惠明还归其子。其子不受。一谓受人之寄可当还之。一谓父无所寄不当受之。各尽其心而已。

责付
  给散也。

○圆通
  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延庆子荣。清源下十世。为人英伟。过目成诵。十一出家。十七诵法华经得度。后游襄州。密契心要。后游庐山。道价日重。南康郡守程师孟。奏请住圆通寺。

中正
  中而不偏。正而不邪。

尊严
  尊而可敬。严而可威。


  义同。

言简
  言简则诚实而信。尽理则道体精明也。


  少也。

○仁祖
  宋四帝仁宗也。

皇佑
  即年号也。

银珰
  耳[王*垂]也。秦汉中以小宦官。着银珰左貂。明帝改为金珰右貂。宫中出入传命使。悉用阉人。

绿绨
  下音啼。绿色也。即盛诏书囊也。

尺一
  汉时制一尺之板。而驾诏书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士夫聪明超越者。皆厌名相因果。当时天台止观。达磨禅宗未行。淳化(太宗年号)以来。四明尊者。天台忏主遵式行道东南。止观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杨亿晁回。首发明之至。是时内使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创立禅席。赐额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诏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圆通讷禅师。允宁亲持诏下江州。讷称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听举自代。讷举大觉应诏。天下贤哲。在讷得之矣。

伽蓝
  译为众园。园谓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植道芽。趣登圣果。能福利群生。故曰众园也。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钦也。


  敬重也。

固辞
  辞而不受也。三辞为节。一辞为礼。二辞为谦。三辞为固辞也。

滥厕
  泛杂也。


  不当得而得也。

饭蔬
  饭。食也。蔬。粗食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有无。漠然无动其心。

不为
  性本如空。难名难相。金屑虽贵。落眼成尘。

先哲
  指范蠡也。


  萦缚也。


  满足也。

东坡
  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得法东林常聪禅师。仕至翰林。尝与佛印。激扬酬唱。盖可见之。宋七哲宗元符三年。於黄州筑室城东。因号东坡。於徽宗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躄
  跛而不能行也。


  兼有恃之称也。

○百丈
  洪州百丈山怀海大智禅师。福州常乐王氏子。嗣马祖道一禅师。南岳下二世。

丛林
  乃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也。

规矩
  圆器曰规。方器曰矩。乃丛林之模范也。

盗规矩
  因公置私。监守自盗之义。又因法作奸。佐监为盗也。此言因规矩而反害丛林也。

巢居穴处
  上古之士。未有丛林。夏则居巢。冬则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

安危兴亡
  有德者丛林日安。无德者丛林日危。数也。时也。谓安危在人。兴亡在时。住持无道德。则丛林将废。纵有道德。苟非其时。亦不可强也。

可将
  持守行之。谭子化书云。苟德可将。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凭。何必广甲兵乎。

○治
  修必曰治。定心曰治。修理其事。方用其力曰治。事有条理。已见效故曰治。

  震上坤下。

重门豫
  雷地豫卦。安和悦乐之义。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矣。不可不御之术也。故取诸豫。重门以御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入也。二阴在上。重门之象。一阳在下。击柝之象。三阴在内。悦豫之象。又曰。豫者。怠惰也。击柝以警怠惰。


  音托。斫木为之。夜行所击也。

○玉不琢下
  此二句。出礼记学记篇。

今之所下
  此二句。出韩文公答唐顺宗表状。

善恶
  善者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妙
  神明不测。玄奥难知。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曰妙也。


  寄也。


  怪也。


  及也。

释迦
  此云能仁。谓以仁德利化众生。


  精一无杂也。

第一义
  真谛非有。俗谛非无。不有不无。名中道第一义谛也。


  垂示也。犹天地以万像。垂示与人也。

慈悲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生民
  盖自天降生民。即阴阳交媾。元气感化而生於人也。

淳朴
  实心不虚也。

三皇
  皇。大也。道。配天之大也。天之极大之称。煌煌人莫违故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能广其道。故称三皇。善用时政也。

简素
  三皇之时。风俗淳厚。人民质朴。结绳作政。画地为牢。不争竞而财饶。无制令而民自服也。


  孔穴也。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谓之凿情也。

五帝
  审谛也。谓审谛於万物。王天下之号也。少昊。金天氏。颛顼。高杨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称五帝善用仁信也。

详文
  五帝之时。风气渐开。创制立法。五典敦而五礼备。五服彰而五刑周。法度礼乐彰矣。

三王
  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乃夏禹。姒姓。殷汤。于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勇也。

密严
  三王之时。九五之位。不逊贤而传子孙。礼乐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备。

诰誓
  尚书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诰。汤诰。周之康诰。酒诰。商之甘誓。汤誓。周之秦誓也。誓约也。盟约於诸侯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梵语佛陀。此云觉也。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如来
  从如实道而来。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不二。故曰如来。

性命理
  天之所赋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虽殊。而理则一也。


  递也。互也。


  穷尽也。此明已上诸圣。皆造乎至极之地。则不能无毙。毙迹示其不通也。乃不能周全万备。如夫子大圣人不得位。而诛正卯之迹。周公虽圣。而诛管蔡之迹。尧舜虽圣。不能化其子之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道之不行。乃时数之变也。若以时变。责圣人之心。非愚即狂。孙莘老是其人也。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纣幽厉之不君。法门教化陵夷。国家纪纲紊乱。皆称毙迹也。

靡靡
  渐渐也。又坏散延连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诋訾
  责谤也。

孙莘老书
  修撰侍郎孙莘老。问教於大觉曰。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箓。更秦换汉。宪网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异说捷出。由唐而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栖涧饮。不过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师必有辩伫闻其说。妙道篇。师所答也。

○克
  除己之私心也。

四众
  在家二众。出家二众。

○聪明
  见闻不惑。故曰聪明。

石门聪
  襄州谷隐山石门寺。蕴聪禅师。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得法后住石门日。襄州太守。以私意笞辱。既归。众僧迎於道侧。首座趣前问讯曰。太守无辜曲辱和尚。师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随手涌一骨堆。太守闻知。令人削去。复涌如初。太守全家死於襄州也。

栖贤舜
  南康军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嗣洞山聪。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庐山栖贤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贪墨迹。舜不忍以常住物。结情固位。被人谮於郡守问还俗。民其衣。大觉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访大觉。让舜正寝。琏居偏室。仁宗数诏入内问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圣旨勑净慈饭僧。见大觉侍舜甚恭。归奏。帝召见之。乃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遂於扇书曰。赐晓舜依旧为僧。再住栖贤。仍赐紫衣银钵。舜罢栖贤日。有二壮力。舁轿至罗汉寺前。二人相谓曰。今不是我院长老。不须远送。弃轿而回。舜既再来。令人安抚曰。你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惧。入院上堂曰。无端被谮枉遭迍。半年有余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几多嗔。


  疑辞。谦退而不敢质言。而言欤也。

隐微
  上幽暗也。下细事也。谓事之首不足虑。祸隐微深可忧也。盖着者。人所易见。故得为之。隐者。人所难知。故当谨而不可忽也。


  甚也。

○罹
  非理而遭痛毒也。

横逆
  强暴不顺理也。文出孟子离娄章。

民衣
  老夫还俗。服民之衣也。


  往昔之事也。


  天子之车也。有轮曰辇。无轮曰舆。

○赋
  禀也。均表敷布曰赋。谓天之所赋性於人。均而无偏也。

权衡
  上秤锤也。下秤杆也。


  以财变物曰货。


  积聚财宝曰殖。又货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岳之绝顶也。大智禅师。每日力作以偿其供。有劝止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将也。


  历也。

○传持
  代代相承曰传。拳拳执守曰持。


  守志不改曰操。


  践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


  彰卖也。


  变也。

夷险
  上坦而平也。下峻而不平也。


  理也。

○远录公
  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州王氏子。嗣叶县省禅师。远尝与达观颕。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次遭迍。师以智脱之。众以晓吏事。故称远公也。

益坚
  乃马援之言也。不坠青云之志。

益壮
  宁识白首之心。

苟窃
  不正之貌。苟容取安也。


  心之所之曰志。谨守而不逐物也。


  本色也。


  耐也。

节义
  有节操而所行。合乎义理也。

标致
  标。举也。言其超卓杰立之极也。

自强
  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不息也。

逸翮
  上纵也。下羽劲也。

○陆沉
  言无水而沉也。当显而反隐。陆沉於众。不愿人知也。

叶县省
  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整衣数具。复坐如故。师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却去挂搭。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窃取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师忽归。粥罢诣典作。远至。师云。汝窃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师令算估衣钵还讫。更打三十拄杖赶出院。道友劝勉师不允。友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师亦不许。师一日出街。见远旅邸前立。师曰。此是院门房廊。你在此许久。曾还店钱否。令算所欠追取。远无难色。持钵於市化还之。师一日出街。见远持钵。归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法嗣。

依违
  谋善者从之。不善者违之。亦何有所定平。出小雅也。

姑息
  苟容取安。出礼记。

○暴
  音曝。日晒也。

○刻剥
  削害於人也。

中外
  中则徒属。外则四众。


  恩泽周徧曰洽。


  敢怒而不敢言。

○三要
  宋仁宗。司马光谏曰仁明勇。注曰。仁者。纯乎天理。断绝众恶。无一毫私欲也。明者

分页阅读: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禅林宝训音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