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无表章栖玩记 - (TXT全文下载)

准此舍具随支别说解脱故。即有一人得律不律二名之者。问。期愿尽处是何缘舍。答。是舍之类初缘所摄。愿亦摄故。恶愿尽处舍愿必生。势相番故。或入处中之第二缘。
  章。三命终舍者。
  势期尽故。愿舍势故。问。愿在多生。命终舍不。答。活命之理但一生故。彼彼不知在多生故。知者作恶不强胜故。或命终摄。至后后中亦死舍故。须详捡之。
  章。四得定舍者。
  问。得定之时必先具戒。何要此缘说不受戒。无人身故。答。修总报思。不心恒与戒思相应。但要有戒远依亦得。如先受戒期满却成不律仪者。如此修定依先戒故舍后不律。故须此缘。又戒有分亦可为依。说全无戒乃至三归亦无之者。必无人身。此分有戒随其所应者所未舍。修定舍故。但三归者虽得善趣不舍不律。依如是戒修定之者舍不律仪。说不律仪乃至亦有引定之者。屠儿广额示此相也。
  章。有说形没等者。
  应会瑜伽四缘不尽故此不胜。
  章。又说不然者。
  恶戒难舍此不然。
  章。许此二种等者。
  形没正义皆不舍戒。二形不舍近事戒故。全分总言皆云不舍。
  章。由六缘舍者。
  初之五缘通善不善。第六一种唯舍善者。或於彼中影显受戒断不善者。不尔。此缘在何处摄。
  章。一由受心断坏等者。
  此是誓舍。第二。期尽。净信烦恼目善不善。第三。业满。虽期未尽事竟亦舍。此自业满。四己施佗所施总坏。无表便舍。
  章。若菩萨戒中等者。
  此中既辨摄善法戒。明知此戒处中所施。问。如是即违前来所说。处中无表有漏为正。摄善法戒通无漏故。答。此中不言。皆为处中。应说除佛及因无漏。彼彼可法非缺少故。在律仪摄。今说其余少布施等之摄善法。非可法轨。故入处中。由此说於小布施等。由此入前六因辨舍。彼无漏等不可约此六因舍故。
  章。除此即舍者。
  除命终缘。故但有五。
  章。或复加六者。
  亦有限至命终者故。或是於退菩提心有作是说。且言摄善余二亦有。今谓律仪更何处有。应说善止已在前文六因之内。其饶益戒准此思之。摄善饶益可有二门。或在处中。或在律仪。问。如是三聚亦有相滥。答。若约三聚不名律仪。别建立故。若於律仪不律仪中。於彼律仪有摄善等。施设异故。如是三聚律仪等三定各不同。两处律仪宽狭有异。若不尔者。前说佛位摄善法戒可法轨故。在律仪摄。如何和会。
  章。七十八指摄事分者。
  彼文自叙契经.调伏.本母。於契经中或四或九.二十九事。於调伏中说其七相。於本母中说十一相。调伏七者。一者宣说受学轨则事故。二者宣说随顺佗胜处事故。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故。四者宣说有犯自性故。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六者宣说出所犯故。七者宣说舍律仪故。所言事者当摄事分。故名为指。然无此言或标名指。
  章。有义身业等者。
  语假寻伺。唯同前解。身既不尔。故复别解。思为业体故通上三。此解为正。许受戒故。上地不造下地业故。其借识者但无记故。
  章。其无漏等者。
  上辨有漏则有两师。下辨无漏更无别解。
  章。如鼻舌识等者。
  恐外问云。诸佛恒居第四静虑。上无寻伺何有身语或何有语。随前两师为问可知。下举例答如常可知。
  章。岂彼世尊等者。
  举果显因。世尊犹前引而有故。
  章。定是无漏者。
  定有是也。不言唯是故不相违。由前唯曾说於八地无漏别脱。故作此语显通十地。渐悟地前皆通无漏。受别脱戒通依上地。不遮有漏不须毕解。
  章。卢舍那佛经者。
  即梵网。卢舍说故以为名言。十八梵天者。诸共解云。於前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九。除无想外取大自在。遂有问云。其五净居如何得戒。彼决定性。无发心故。彼自答云。言总意别。或不愚法。许皆受持。或就化相。今谓不尔。如大般若。除五净居别有十八。前三禅上各加一是其总名。初禅梵天。二禅光天。三禅净天。三四十二。第四禅六。福生福受及广果天。上三各别。即是旧三品业者。下更有三。清净自在大自在。如是成九通为十八。受菩萨戒不相违也。问。虽有此说岂不相违。答。其天有二。大乘小乘各说十八。其四禅各三业报之天大小乘同。已外若依小乘天者。加五净居及无想天以成十八。此中不用。若依大乘。於前三禅各更加一菩萨之天。总名者是。於第四禅别加三个菩萨之天。何以故。八地九地十地定生如次。是前所加三天。下地不定只总加一。如次说此十八梵天。言此受得菩萨戒故亦不相违。此出瑜伽论疏所说。诸勿疑谤。
  章。不得别受别脱之戒者。
  此意不许圣者别受。除圣已外有别受者。上但说圣故无别受。但有通受。问。前说十地亦有新受。须是曾已而再受之。其所舍者岂非别受。况彼文云。命终犹舍出家戒故。此说别受。答。彼通下界。此论上界。无出家相心非极厌故无别受。问。通受如何。答。通受之意非一身故。不遮下生。当持之故。复言除者亦除上界。下界即有。此意上凡别受在家。如何不许圣者别受。又解此文初之二句。牒凡无别显但通受。又次二句明圣有别受别脱者。翻显凡无除其要也。上界之下释凡之理。不同圣人不须极厌便许能受。或可圣人通厌三界。厌欲亦有。凡厌现身无欲等境。无极厌心故无别受。此解上界凡唯通受。不许别受。圣道通别。此解稍胜。地前菩萨在家出家不能等行。入地已后许等行故。在家亦许受出家戒。凡夫菩萨通受之者。邀期不唯在一身受。即许受之。别受之者在此身故。无出家相或无欲厌。故无别受。至於近事亦须近事出家众故。亦厌欲故。亦无此理。
  章。既许欲天等者。
  欲天凡夫即许别受。近事别脱有欲厌故。有所事故。亦非出家。五众别解通受即得。圣者同前。问。诸圣菩萨如何不受。尽未来际如何有舍。答。如前已解。
  章。但非彼性者。
  如半择迦虽具彼戒。不得名为近事男女。名非彼性。
  章。故有别脱非菩萨戒者。
  容有彼也不同地狱。无非菩萨之别脱戒。但有菩萨别脱戒故。地狱后解即同鬼傍。有非菩萨别解脱戒。有是菩萨别解脱戒。其说地狱除其无间。有说亦通佛威力故。问。此说五趣皆许受戒。菩萨戒经何无地狱。其变化人是傍生故。答。在乃至中。又解彼约未受戒者即无地狱。此中通说往彼与授。亦通地狱。故不相违。
  章。瑜伽等者。
  近事二缘意乐损害一向不受。第二形活许受彼戒。不名近事亦不遮於畜生等受。故以为证。等取地狱正证地狱之后解来。鬼谤无诤兼正无失。或作通文。
  章。静虑律仪等者。
  无色界者相从得名。不假异想。
  章。或少分等者。
  随其伏断品有多少。
  章。已上并是等者。
  望欲恶故。但远治之。
  章。略不建立者。
  既言略者明知实有。言色戒者。无表色戒名为色戒。拣於意中无表也。
  章。此从所防假名为色者。
  通释自名发起破异。既假得名。何防异界大种造也。
  章。法尔静虑皆能伏非者。
  释成破意。此言静虑亦通无色。已约相从得名说故。次下两句结破可知。集玄等云。此破小乘俱舍所说实大种造。彼既无身故无无表。彼不许有异界造故。
  章。若见道者。
  见道惑也。下言修道亦修道惑。辨此二惑断治远分。
  章。唯色六等者。
  此第一解。未至中间并四根本。束惑超人通依此六。若次第人。唯初未至。初根本后皆治远分。
  章。有义唯修道等者。
  此第二解。通於九地能断欲惑。所言唯者。拣伏惑超通断见修即唯五地。今唯断修即过九地。此亦束惑超人通九次第。同前。
  章。许超初果等者。
  初果上超名超初果。或单读两字略标束惑。次下举自初果之上直取第四。是超中二。此人许依九地断於欲界惑也。
  章。虽知论文等者。
  对法唯说此依未至。故须会之。彼论约於已上远分而决定故。但说已上为远分。治不约已上。容有断治而说之也。实亦不遮上有远治。有改远字为近字者。不得上意。此论前师亦合会释。说未至故。准此知之。枢要之中唯有后解。无六地者。
  章。明得断义等者。
  上明依地。下明依身。由有远分故通三界。断治唯欲。
  章。不律仪等者。
  先身后系。
  章。处中等者。
  前有两解。初唯有漏。后通无漏。彼虽断初唯有漏正。今此都叙通无漏者。故知二师合任用也。令勿执也。
  章。身语色者等者。
  前来已总辨实表业。此中复别辨二假业。故文不重。又处中内此通无漏。可以通摄故偏言之。其余二假非无漏故。此惑通佛故通无漏。言二界者是举总也。或兼变似欲界而说。或因无漏便总辨之。
  章。其表等者。
  等无表色。上是有漏。下举无漏。下言三界又是举总。
  章。除律仪善外等者。
  摄善饶益皆是处中。通不通佛可以思之。
  章。唯人趣者。
  但通三州。不通欲天。
  章。或除地狱皆有者。
  前说具戒但是处中。此说律仪不通地狱。故不相违。此於律仪分二解也。集玄总说有无二解。云梵网经不说地狱。故却除之。
  章。不律仪心非胜故者。
  无见惑故。
  章。显扬论云等者。
  其律仪色合於定道。不言所发。
  章。即三界别解脱者。
  集玄解云。合定道说。或有资粮生彼亦受。
  章。设佛身等者。
  并约防於欲界恶故。
  章。显扬简别定道者。
  定道不发。为简定道亦发者故。但约所防由与合说。故如此也。
  章。杀一国人者。
  下言三国。此随举一名之为一。又是满义。如云满国。
  章。小乘必有表者。
  次下释之。正理论云。彼由意愤身语必变。或由咒诅必动身语。
  章。大乘唯意表业发杀生者。
  牒大乘义。次下为问。唯问色名及造。不问成杀之相。下举成杀以显造色。
  章。若不尔者者。
  若非唯以意成杀者云云。彼论分明名意罚故。集玄解云。罚者罪也。今谓治罚。治罚有情。
  章。今解等者。
  两句之文总举成杀亦有作具。又次二句亦总想云。约此名色既有杀具必有色名。
  章。非彼论意等。
  此下方明示其色相。先显论非唯意独成。须是假佗身语而杀。今得色名。远从彼也。此直从佗身语名色言唯意者。约自无失。
  章。动身语必有相故者。
  此却番破。小乘说仙自动身语如何相状。虽云咒诅不见教典。问。如说戒前。有罪不言成故妄语。约何名色。答。由其默故。法师知净发起法师之身语故。亦远从彼如仙人意。发起鬼神身语杀也。又解。犹如所止恶色不必现有。亦从为名。今默代语云我清净。便从彼立。且解更思。
  章。准此二说者。
  有表唯意名为二说。
  章。於中有二者。
  此之科列不是大文。但是别脱。有师资也。
  章。又所逼录者。
  逼迫记录。
  章。虽怀恐怖等者。
  恐摈而行。明非实行。又不具行。恒行随一。故恐摈也。
  章。然后意乐者。
  后字论中是其彼字。或此义为自诈现下。成损害故。
  章。若复有人等者。
  下第二人不名损害。非诈现故。实修行故。
  章。由彼如是无力能故者。
  唯是牒前无力能也。前有论言。虽复出家然无力能供事师长。
  章。所受师长等者。
  此下方举二所受物。此举所受师长等物。此物名为供事之业。是自供事之所得故。业如家业。自家物业名之为业。此亦无是信施之物。故下通为净信所施。
  章。及受纯信行等者。
  上受师物。下自受施。此文之下通结难消。由难消故翻折除等。故灭善根。有解退灭信施善根。不及前义。
  章。若扇搋迦及半择迦者。
  纂云。扇搋迦。此云无根势用。半择迦。此云乐欲。乐佗於己为过故。
  章。又半择迦等者。
  於第二中复有三种。对法有五。生便.半月.嫉妬.灌洒.除去为五。彼生除去当此初后。此二别者。初即一生无男势用。必定乐佗於己为过。是扇搋迦名半择迦。第三曾有男根势用。后时方无。不定乐佗於己为过。或唯扇搋或得二名。其少分中此文有三。此三皆有男根势用。非扇搋迦。必定乐佗於己为过。名半择迦。纂云。此中无其灌洒。却开嫉妬以为二种。妬佗於己方自起用。妬佗於他方自起用。其灌洒者。得佗精血方起男用。是嫉妬类不为嫉妬。集玄问云。此中为摄当二形不。答为二解。一云即前嫉妬中摄。二云不摄。然是彼类彼自断云。后说为正。对法论中说扇搋迦.半择迦例二形故。今恐此中须要摄之。然在半月男女中摄。此中且举有时节者类无时者。彼文别例无时节者。
  章。外道贼住者。
  周法师云。外道诈为比丘。名为贼住。若受戒时缘不具受。虽受无戒。处比丘中同布萨者。亦名贼住。集玄解云。诈在比丘欲觅过者名为贼住。
  章。若别异住等者。
  周法师云。犯根本罪忏悔之者名别异住。不忏悔者名不共住。集玄解云。犯僧残者名别异住。犯波罗夷名不共住。有翻波罗夷为不共住。今谓二名是其二罪。波罗夷者当来果报。罪从果名。不共住者现在治罚。不令与僧共住布萨。既是二罪。不应翻为不共住也。故大乘中无不共住。大乘无此治罚罪故。无众聚故。通四众故。俗无此罪。其不共住如今规绳。又此一名更无二相。已忏未忏行相同故。故律本云。如前。后亦如是。故勿分二。又此是说不许受戒。犯僧残者何预於此。彼虽犯戒犹在众故。不须受故。应说此言别异住者。是说不肯事出家众半年之者。或不曾来作勤策者。虽除须发别异住故。是损白法不与受戒。其不共住勿与更授。
  章。若诸王臣等者。
  准此不得与佗授戒。王臣更互有系属故。互听如何可思。或王之臣。若王所嫌者不得受具。若佗劫剥者。为贼所收。若佗所得者。无依倚人为佗所收。与佗劫别。纂云。小夫父母为佗收养。虽非父母亦是佗得。
  章。既睡眠已者。
  已即是觉。论云。既睡窹已。
  章。若守园者。
  纂云。即守寺门人。此下正是所护之意。恐谤真实。皆非人故。
  章。得此恶见者。
  憎恶嫌恶。
  章。或有为受者。
  但形损害不损意乐。即许受之。若损意乐即不容受。故置或言。
  章。不说因缘前已具辨者。
  不为近事。此是论文。前有论云。问。何故此二(扇搋.半择迦二)虽受归依亦能随受诸近事男所有学处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彼虽能护所受律仪。而不应数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苾刍苾刍尼等亦复不应亲近摄受。若摩若触如是种类。又亦不应如近事男而相亲善。是故彼类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受护所有学处。当知福德等无差别。
  章。不应为受者。
  有作是说。合此授字。今观头尾并见资法。合此受字只应为字平声呼之。为犹作也。不作受者。
  章。应为受具足戒故者。
  论文是说前三类了。通翻应受三类之文。论文只云。当知应受如前所说所有律仪。无其为字及具足字。加具足字显三别相。举一例余。为犹作也。不堪为资。
  章。尸罗不清净等者。
  准此得定必须具戒。问。但不作恶得引定不。答。准此必戒。问。如劫坏时自然得定。及修无想岂先戒耶。答。坏劫初起。亦有菩萨.独觉令修。先戒十恶便是其戒。其三归依或先有故。或有佛时须其三归。无佛之世法.僧亦得。言自然者。不须强缘。又无佛法名为自然。非不修作。其修无想。准此亦先修十善戒方得初定。乃至方起上界邪见修无想定。非不防於欲恶见故。不说此思俱时修故。但定戒思必俱时故。如是一切所有善法。若不先依一戒思者。不成人天何况上界。有戒相助随应成就。人天尊贵若总若别。问。若尔。如何得定防恶。答。可思如前。又随所应戒防何恶不必全尽。定防所余。其支同者可思。更有浅深防也。伏种等故。
  章。更不须重受戒也者。
  问。支条尼多。如何便得。答。其不同者但所学故。既非所受根本有异。故不重受。受具足支唯根本故。其不同者是学处支。问。沙弥转女。云何重受六法戒耶。答。要二年故。受六法戒异沙弥故。苾刍与尼受法同故。
  章。更加一也者。
  集玄解云。此依四分。其五分律加不非时食。若十诵律说六法者。四重为四。第五不得与男子身相触。谓腕已上。第六不得与男捉手等。谓脱已下。又说一切有部根本律云。六法者。一者不得独在道行。二者不得独渡河。三者不得触丈夫。身四者不得与男子同室宿。五者不得为媒嫁事。六者不得覆尼重罪。又四分.五分律中皆言白四受。若根本律说白二受。诸律不同随部异也。前章中说三归竟时得六法戒者。从沙弥尼十戒而说。以即彼戒更无别故。若各别说。理实羯磨竟时得也。或是一宗。若别二宗受法皆同。
  章。若从五戒等者。
  受法别故。须重受也。僧尼互转受法不别。但学处别。故不重受。此虽重受亦不别熏。戒所依也。沙弥受具所熏戒依。但玄生支言但是遮戒者。所增者也。准此。尼受六法戒者。白四白二亦但增缘。沙弥受具。所增遍性。
  章。若坚为言等者。
  不约三聚。三聚净戒一齐受七。
  章。若横而言之等者。
  出家五众不说处中。
  章。若舍之时等者。
  便翻明之。下正是文。断善命终决定顿舍。誓犯不定。
  章。若乌波索迦等者。
  斯迦准此。在家二众并说处中全顿。律分渐处中并如前说。
  章。又尼五百戒等者。
  此问尼转为正学者。虽总言七意在四支。为舍不舍。
  章。一云等者。
  下第二解即与前同。此第一解即与前异。但舍具足戒之三支。不舍同者之四支也。问。何意不同。又出理言亦正相违。前所出理体同皆舍。此所出理体同不舍。答。此但约誓舍具定戒。不舍正学。而以为问故作此言。既说不舍正学之戒。此四同彼如何舍耶。前来总相。问。舍不舍既是同体。一齐皆舍。前约体同一齐皆舍。此约体同亦皆不舍。故言正顺。下第二解。虽四体同。其相既别。亦舍具七。其正学四尚在故也。准此似说戒所依别前后类说。名同亦得。然须更思。问。前来若问舍正学戒。不说十戒。如何为解。答。无有所以舍六非十。全无别故。不同七支别有三故。问。若只问舍所增如何。答。除四外问亦不遮尔。此约誓舍。随力为故。前来但问四支体故。即一向答具足六法。舍了三支为六法故。故可为问。可作两答。须思。问。犯舍如何。答。必定一齐。并五戒等。周法师解。集玄亦解。并云六法具足作法。不同所有四支有舍。不舍六法。沙弥受法无异。定一齐舍。今谓须思受法同别。又若命终犯重必顿。有作是问。如何受时即须三次。及其舍时即有一齐。答。难易不同。如山上下可以思之。今解受时亦有一齐。如三聚戒。此约声闻力小量狭。故定渐次。问。先受具足后受三聚。其相云何。答。如从六法受具足戒。但加意三并摄善等。余唯增缘。所有应戒亦尽未来。由再愿助令用增故。问。退菩提心舍者云何。答。退归二乘。存声闻戒。退归外道。一切皆无。应皆思审。犯重舍者如归外道。
  章。解云等者。
  修习在现。或果归种。一切皆尔。种子成办现所作故。
  章。以是等者。
  相从得名。以遣残疑假非此名。亦无过失。随心家种。随心家熏。招随心家习业之果。正相须故。此约超起只是种子。若泛言招。引起名招。亦通现行。不尔。现修要何所用。问。道戒如何。答。约资有漏及变易说。
  章。一云等者。
  此小乘说。仙人亦动唇口等也。既无经教不可为凭。
  章。且如等者。
  举诸说重。但要意重。即此仙人既归身语。何名意重。约前只言动唇口等。但结难身。若前曾引云咒诅等。合结难语。
  章。但由仙人等者。
  下解大意。仙人实是无有身语。
  章。若如此等者。
  此下即是覆其后开。合结难云。何得说名无表色耶。但唯无表成相符故。意三无表不须身语。下答直远从他名色。如前已解。问。何不直遮如无贪等。须说远从他身语也。答。此须归於杀生罪故。色支摄故。不同意三。
  章。於中重轻等者。
  四重余轻。七支如常。在二年内先令知此生爱乐方与授之。非正学戒。已受七支故不相违。
  章。问何故等者。
  此问八上所增之者。次问八合。此开之者。言离钱者。远离名离。与下共是八上增者。八中无此故以为问。言生像者。众生像也。更有别解。疑而略引。生即金。像即银。
  章。问何故等者。
  其八戒者。五戒之上加其三种。不得坐卧高广大床。不得故往观听歌舞作唱。香油涂身。不非时食。沙弥十者。此八之上加前不得捉金银等。开此故往观听歌舞作唱为一。香油涂身为一。离者开也。出家招嫌故开令别。显要坚也。不总然也。
  章。问通受菩萨戒等者。
  准此问意。受三聚戒亦受定道。约邀期也。
  章。菩萨若起异心等者。
  既名为舍。应名为阙。应名无戒。如何名具随心戒耶。不可说言尽未来际。是此问意。
  章。答以身中有种子故者。
  具彼种子亦名为具。此种非是本有种子。是新修者。下第二解可生名具。不名为阙。不名失等。有作是说。菩萨通受摄得定道。故有种子及当可成。余不为例。此即亦是思种子也。谈其受时一齐受得。应思问意何问舍已。问。定道在於三聚何摄。答。名律仪故。於律仪中。且言七众理有十善。及以定道。其近住戒近事兼之。日六是持此八戒故。五条恒持。
  章。功德在故等者。
  此下结答。已修不无。舍者准此。此即便是有修旧用。不尔。不尽舍者如何无表。虽非感果之用。由彼势力种子感果。感果种子或同或异。其感果种多於无表。无表即但动发思故。
  章。答有二解者。
  准灯判前初文所辨是其处中。更有第三俱不发解。此律不律。故唯二解。善律无由说不发故。
  章。答表即是假等者。
  集玄解云。远表实心亦名为表。
  章。剎那即感者。
  感是灭字。
  章。是彼种类故也者。
  即是前云从现得名。问。若尔。云何偏名随心。答。准纂云。如别解脱从受已去。剎那剎那运运增长。逢缘舍已旧种不灭。非如小乘断得名舍。但新剎那七支不生。名为舍戒。定道自然有心之时。剎那增长七支倍增。若无心已一类者。种相续而生。无新增义。说名为舍。非如别脱。一受已去。有心无心皆得增长。故名随心。
  章。问菩萨地云等者。
  前得舍中有此问答。大义无别。准此。慢字前是慢字。慢即宽也。慢字已解。不知从何又为何缘重此问答。
  章。若别受者等字。
  别受出家。地前通五。入见但二。并在家二。十地有一。天女身故。於此随类实尔受舍。其杀生等尚实行故。问。若尔。何故不通七众。答。可思。此异三聚同受之者。彼必不舍。此有舍者亦有不舍。随邀期故。集玄一解。自利心受名别受者。此言甚非。应唯说云。别受七众名为别受。三聚之中通受七众名为通受。
  章。亦可说言不从表生者。
  生不从表。发色望他。并如前已。意表能发身语。无表即此便是。又前引纂。又有动身令解等者。语示身者。并可准知。
  章。问然十业道等者。
  业道无表二有别者。实种假用二不同也。又有有业无无表者。假虽不感然由修力。又有从实亦说无表能感果者。义灯又云。无表业道无差别者。无表如业。应行蕴摄。摄处既别明假实异。又有别说业为有分熏。亦名为假。别建立故。
  章。大乘既无等者。
  已上立理。此下结问。云何从佗。两不名色。章文无答。意已如前。既假名色何妨云尔。
  章。成佛有与今不无者。
  周法师云。此学应差须勘余本。今且义解。其成佛有三字连上。至成佛有应是从他。次下四字牒今不舍。连下为难。如何更受。与犹并也。进第二难名之为与。先有不舍如何自然。
  章。得胜舍劣等者。
  由果初成特说此言。若论新生念念皆尔。由此前中有破小乘自然之得。毕竟但是假说自然。又或约舍有漏之者。新得无漏可别因位。因通无漏不决定故。集立问云。既说自然宁受所引。答却远从也。今或自然亦名为受。不假作法而领之故。
  章。问如加行心中者。
  加行善心。非生得心。
  章。答加行善恶依生得者。
  此显生得在於前也。诸生在前。舍之在后。如肉团心先托后舍。后字之下标加行心。所受之戒却舍在於邪见。加行方便却是断善加行。或后字连上。次以生下示相释成拣择之时。已违前来加行善也。翻者违也。胜者虽成。断之即易。是故才欲断善根时。其加行戒已舍之也。由此邪见有其九品。逆次断於九品善心。上上邪见方可断於下下善心。故蚊虱等不杀者少。其人类等杀者亦少。

  表无表章栖玩记(终)

  于时正德五(乙未)十月二十三日一交加点毕。写本文字纷乱。令他书写亦有错滥。故多难知。重得良本应改正矣。
  应理末学沙门 高范(胎生六十一岁)
  享保八年癸卯三月朔日以极乐院新禅院二本一交加点毕。
  诺乐药师寺报恩院 高范(戒五十七年六十九)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表无表章栖玩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