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宋 彦起撰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并序)

    永嘉常宁寺沙门释 彦起 述
  观夫。南山律祖之明归敬也。犹东鲁宣尼之定礼制焉。归敬明则三宝可兴。礼制定则典刑不坠。但以时当浇季。法道下衰。目睐圣容。而輙生轻慢者有之矣。形参缁侣。而一敬不修者亦有之矣。意傥於事行之有缺。则於心观而不明。吾祖圣师。矜兹下愚。不能思齐上智。故於律钞僧像致敬之外。别出一卷仪文。统明归敬之法。俾乎事理双运。真俗并驰。大小该明。定慧齐驾。先贤晚锐。出处有凭。上可以克报君亲。次可以护教法。但为文高义远。探赜者难究渊源。日久岁深。崇文者未闻伸释。宣和间虽有梵琦律师创开科节。而大义未周。既缺依承。则诲通盖寡。每慨吾宗觉者。专门律范。观慧未融。苟舍斯文。将何以为住心之本也。一日讲次。有好事者。愿辟斯文。自顾不才难沾翰墨。祈请不已。輙事斐然。第为记事稍繁。是故勒成三卷。其如有所未安。以族后来作记者云尔。
  时绍兴二十年岁次庚午夏安居竟序
  粤以。一性元明。本无昏散。真心平等。岂慢恭生佛。尚且假名事理。讵分彼此。但为迷生去本。竖慢幢於法性山中。大觉乘时。秉智炬於昏迷路畔。故得无说示说。广谈真俗之法门。无身现身。备显小大之身土。骇群生而令信仰。警众蛰而致蠢萠。欲使因敬他佛。而显自心。能返长迷。而归正路。夫何愚障重不解回心。至圣悲深。渐施方便。俾归真境。克剪妄心。能使异途同归一道。吾祖南山本佛深旨。愍众未明。故於大乘小乘教中。权法实法典内。研究几微。采掇枢要。奋董狐之史笔。成归敬之仪文。始自敬本兴怀。终乎程器陈迹。并以信守静见为宗。佛道摄生为务。若然则其利博矣。其旨深矣。览斯文者。其犹入宝渚得艛橹。伐椿檴获利刃者哉。自古解文。无问丰约。例有三分。今此仪文。元有前序。蠧损不全。故使开板印行。例皆削去。然今据文伸释。三分缺略。学者宜知。
  题中五字。通别分析。凡有二重。一释门是通。通诸文故。如净厨诰章服仪等。皆称释门也。归敬是别。局今文故。二道俗分之。归敬乃通。通俗礼故。释门乃别。别在佛教。非别不能显其通非通无以贯其别。一题所举。通别齐收。仪之一字。文通义别。所言释门者。释是佛之姓氏。以氏族而名其教也。具云释迦。此翻能仁。长阿含云。过去有王。名懿摩(即第十轮王亦名鼓摩郁摩)。摈斥四子(日照日联日调伏象第四日尼楼华言庄严。即净饭所承也)。令远出国。到北雪山住直林中。顿驾数年。归德如市。郁为强国。父思往召。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瑞应经云。定光佛记儒童菩萨云。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成佛。字释迦文。释迦为能。文为仁也。准此。定光授记。表号释迦。玄符冥契。故诧释种。门者限其内外。举物以喻其宗也。归是归依趣向义。敬是肃恭虔恪义。仪者法也。下十篇规模。三业宪章。真俗各有所归。毫厘不乱。故曰法也。又解。释门是所敬。乃属佛也。以佛姓释故。举佛则法僧总包。亦犹举化主。必包徒众之谓也。归敬两字。乃属能敬。虽通两释。前义为优。
  撰号中。沙门释。如常所解。道宣者。大师名讳也。字法徧。大师行业功勋。备在李邕行状。并宋高僧传中。大唐者。河东晋阳。是唐虞之旧封也。至李氏高祖神尧。初受周封。为唐国公。至隋进爵为唐王。入隋受恭帝禅位。始号唐国。臣庶尊之。乃加大字。龙朔。即唐第三帝高宗之年号也。京师者即长安。是大唐所都之地。公羊传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大也。师众也。天子之居。必以大众之辞言之。白虎通云。夏为夏邑。殷为殷邑。周为京师。若然。至周始称京师。言西明者。长安两街有八寺。其一曰西明。显庆元年。高宗为皇太子建也。二年勑授西明寺上座。大师恳辞不受。勑遣鸿胪卿刘审。躬往终南。礼拜迎请。送上此寺。制述仪文。在此寺故。记其处尔。高宗贞观二十三年即位。次年改元永微得六年。改显庆得五年。改龙朔得三年。改乾封得二年。大师於二年二月八日。就净业寺建戒坛。正年七十二。十月初三日物故。述者刘勰公作者曰圣。述者曰明。仲尼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真谛云。佛说经曰撰。菩萨造论直伸佛意曰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也。又尔雅云。律遹。述也。注序述。方俗语尔。谓亦可呼律遹皆叙述事也。
  列篇目中。前后注文有不同者。意以前乃统一篇之大纲。故得详悉。后则释当篇之别目。是故略言。然大槩如此。要预知前后之立意。故究寻而省力矣。
  第一注。谓下明敬本。所下显教兴。乘时者。谓圣人因乘时机而立教也。谒请也。敬恭也。喻即譬喻。下文所引名言教相。皆喻也。亦可上四句正明敬本教兴。所下明文中引用教喻显明必信为本也。若据下文自云。信智与惭敬之本也。旧记将谓下作叙显机教。所下明立篇来意。学者择而从之。
  第二注。上四句明济时。下四句显护法。综交也。惟远则长修敬法也。谓交相训习使不绝矣。相从奔竟者。急於修敬也。上下相遵者。上行下敩也。又可上或失於敬。亦当取法於下。故曰相遵。
  第三注。上二句叙时机。下六句叙立教。二句总标。四句分释。时机中。言浇淳者。诸说不同。通而言之。五浊恶世。皆属浇漓。何淳之有。就别而辨。则前机当淳和之遵者则利。禀浇滓之气者则钝。钝者令修事福。教以净土系心。利者俾体道源。不离当处开悟。有谓释迦居忍土。人寿百岁为浇。望前佛四方。六万等为淳。有谓祖师当像法之末为浇。已前正法为淳。然教通余论。各有指归。今谓如来观灭后。时淳则机情利故。令自悟心源。可修理观。时浇则机情钝故。指净方归佛。以事引心。虽立教在於佛世。实乃意存灭后。二业即事理也。
  第四中。心谓行心。事指六尘。乘犹因也。谓因此行心。行於六尘之境。於尘起染为罪。於尘离着为道。下篇注云。识心颠倒。三毒常缠。亦可比知也。课录也。
  第五注中以真俗为缘。而立斯名教。故曰也。双筌。筌取鱼之具。指欲见月。见月指忘。岂独指忘。月亦应遣。故曰双筌也。
  第六注中。云多封性习者。如今世中。一有般学大乘语人。封着性理。排斥事用。斯皆不识分量。文过饰非。不知己是何位人也。若能事理并运。大小融通。则无偏计矣。
  第七注中。上四句正释篇名。立法捡心。翻释上句。分时策行。翻释次句。下四句引儒典劝修。尚书第二十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第八注中。心道冥昧。托形显彰。故形恭则心敬。形慠则心欺。上四句准教立仪。以显心敬。下四句附儒辨道。不乱外仪也。容止。出孝经。彼云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若下六字。出曲礼。彼云俨若思。安定词。俨即容止可观。相就成文也。手足无措。出论语。彼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是也。
  第九中言功用。即下正文中。十种见佛善根也。言感通者。下正文云显迹。即是感通也。十种之后。广引经文。以显感通之迹矣。注中业假行成一句。蹑前第七中分时策行等文也。功由心显等三句。正显今篇功用感通也。此由下。叙引经律因缘果报之意也。想见约惑说。即三惑未除也。善恶约行说。即三性互起也第十中。听言观行者。以论语中因宰予昼寝。孔子责之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此中借语叙怀。不可以文害意也。立修例即裎器。清心路即陈迹也。

  ○释敬本教兴篇

  初解篇名中。儒教务修。以孝为本。释门归敬。以信为宗。苟不预明。余篇难显。故立此法。以冠其初。所言敬本者。敬恭也。肃也。能敬在於行人。所敬在於三宝。本之一字属信也。当知敬以信为本也。教兴者。通而言之。一代时教。并有兴致。别就今文。唯在归岂。三宝也。篇者。戒疏云。篇类均等。与诸章品。义齐一也。论语疏云。篇者积章而成篇。篇徧也。言其出情铺事明而徧者也。第次也。汉书注云。有甲乙次第也。僧传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此既居先。故称第一。下篇所释。意与此同。注中兴之一字。即教兴也。余文明信为敬本矣。
  依篇释初科。上二句。通明出世本意。故下引论证成。初中。言序者叙也。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景纯云。四者又为端绪也。法王指佛。经云。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利见者。出世他物也。羯磨序云。大雄御宇。其义一也。利见出周易乾卦。彼云。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辅嗣注云。出潜离隐曰见。龙处於地上曰在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若据小教。以世尊道果既圆。机缘已熟。乘白象瑞。降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踰城苦行。功德顿成。降伏天魔。制诸外道。神通应变。出没自在。群生利见。不亦宜乎。若约大乘。始终无变。静见者。出世之心也。见者。身边等五。及六十二见。乃凡夫外道之所计着也。静者。灭除之谓也。论即中论。出观邪见品。偈云。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於何时。谁起是诸见。次偈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智论亦云。断如是诸见。生种种智门。
  教意中。初科上二句明众生着见弥久静断卒难矣。言习熏者。大师云。良由无始妄业熏积。识种尤深。楞伽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等。事下明立法开导显化成功。上二句。推敬以信为本。下二句。乃附众生妄情。约归敬之相。成教化之功。若然则假兹归敬。善习熏积。使旋本净。无复诸见。不亦利乎。
  次科。显二宝中。初四句明佛宝。下二句明法宝。初中上二句能敬尽情。言肝胆涂地者。对佛尽惊情之心也。汉书云刘项分争。使人肝胆涂地流离中野。又云披心腹墯肝胆。今借彼语也。形骸摧折者。於己身无顾情之念。可谓归命於佛矣。
  下二句所敬尊大。法苑引经。明释迦因地。说偈赞弗沙佛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言宇宙。郭象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天属乃父也。
  注中。初谓父母恩浅。佛下明世尊恩深。或下明恩深所以。谓功德高深。非世间有为物可赏可谢也。是故佛不入四恩者。其在此矣。故经云。假使经於百千劫。身为床座徧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不得名为报恩者。慧深者。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故。益厚者。经云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於佛道。又可。或下举世法功高德深。则难赏难谢。慧下类佛慈亦尔也。难赏之语。出汉书蒯通说。乾信云。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又云功盖天下者为不赏也。
  法宝中。明佛教远大。过於世间之法也。
  注中上明世法常迷。八下显佛教超越。七略者辑略(辑与集同。谓诸书总要)。兵书略。六艺略(即礼乐射御书数也)。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斯皆立身扬名之智谋。并非出有之良术也。八藏者。通诸教门。皆云经律论三藏。并一杂藏。大小各四。故有八也。若菩萨处胎经云。八藏者。一胎化藏。二中阴藏。三摩诃衍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萨藏。六杂藏。七金刚藏。八佛藏。此亦不离前八。但所出不同尔。兹并超生出世之法门也。
  观智初科中。观期者。因上生下之词也。意谓既知佛尊教远。必当设敬归依。设敬之法。不出形心事理。故教令先识尔。上三句通标。形属於事。心归於理。轨车辙也。两途双轨。文异意同。
  形下别释。先叙形事。心下次辨心理。初中言苦阴者。以形是五阴之色阴。此属苦果身。故言苦除。为俗习所缠。则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故常生我慢。轻陵於人。上乃所观境。故令折挫形骸。剖析色阴。四相求之。不见有我。得无我理。慢惑则除。功由敬佛。若欲剖析者。如请观音经云。当观自身。从头至足一一节间。皆令系念。停住不散。谛观众节。如芭蕉树。内外俱空等。此能观智也。
  次心理中。云迷倒者。迷谓无明不觉。倒谓颠倒无知。则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生常与前俗习意同。此乃所观境也。镜生灭者。镜是晓达之谓也。以此妄心念念生灭。经云。而此识贼如猿猴。走游戏六根。徧缘诸法。云何摄住等。若不惩诫推劾。则何以知其妄着也。功由晓达教理。此能观智也。身竖慢幢。非剖折而莫达其源。心猿倒念。非追想而孰知其底。二皆重言者。勉励之切也。
  次科言切身者。即前形事也。以身中有生住异灭。念念迁变。自非着意推捡。而莫能知觉。所以下文推功於剖析观慢矣。言节心者。即前心理也。以心中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流水。前念既灭。后念复生。新新不已。故下文推功於追想知妄也。四山。即生老病死。涅盘经云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事。无逃避处。乃至我说。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等。又有经云。行者见无常至。如四山临无逃避处。此独就死说也。八倒者。如来四德。谓常乐我净。众生四倒。谓苦空无常无我。并以迷故。不常计常。常计不常。乃至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共成八种。
  非爱断所忻者。爱是着有凡夫。断乃着空外道。此二皆於身生向背矣。又可。爱即着也。断即空也。此独就着空外道而论也。
  言是异生所背者。异生即凡夫也。新婆沙论云。异生圣者谁有怖耶。有作是说。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所以者何。圣者已离五怖等。意谓凡夫不能追想厌妄。故曰所背。有人以异执生常解之恐。不合文意。
  引文证初科中。前虽立义知身心之有归。若非引文为据。则成胸臆之说。故斯叙引知非妄谓也。初二句明有凭也。上句发解。下句起行。纠谓纠正。征成也明也。
  次二句明得益。上句在世益。下尘谓人道也。下句没后益。上趣即天堂也。并由归敬之功矣。无识谓识灭神往也。或可识即智识也。苟无智识。性若牛羊。如何儌幸。自生善道。言无此理也。
  次科云小乘者。所出不一。故通指之。上句标。由下释。己卑境尊。宜怀惭耻而加敬也。敬有所成。则自己反尊。人将敬我矣。儒家所谓。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大云经云。惭愧者。即是众生善法衣服。大师云。有惭愧二法住世。则相尊敬。是故比丘各懃共学。大乘即摩诃衍论罗什译。信智二种。岂止於敬也。则一切功德。解脱涅盘皆从此二而得之。故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显示涅盘无上道。光明经云。以智慧刀。裂烦恼网。故南山事钞。初出家者。劝其先发二心云。信是道元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脱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等。结显二论可知。
  引文广示初科中。本起经属阿含部。即小乘经。明世尊於鹿苑中。欲降伏魔外。故兴是事。可谓现优昙华。作师子吼。警动人天也。言佛初降诞者。古人推佛生时。远近异说。惰翻经学士费长房。以瑞应普曜本行等经。校雠鲁史。定知。佛以姬周第十六主庄王他十年。即春秋鲁庄公七年四月八日也。释迦方志云。第四主昭王瑕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生也。若灵感传。大师问天神则云。余夏桀时。已见如来化事。机见有殊。不可和会。周行十方者。身教化也。自言独尊者。语教化也。三界下。指器世界不安之相也。
  前段注文。初指迷俗所尊。为下显邪归正。既下明须敬所以。言九十六部。按萨婆多论。外道有六师。曰富兰那迦叶等。每师有十五弟子。各各受行异见。六师各别有法。与弟子不同。共有十二见。自称大圣人天师仰也。余皆邪道者。如须达初欲建祇洹。六师闻之。欲与佛弟子争术。须达忧虑。舍利弗曰。正使六师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争何事。自恣听之。又曰。草芥群生。从旷大劫。业识茫茫。难可开化等。与牢度叉等。各现神变种种。不如舍利弗。见其受屈。即与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六师徒众三亿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学道。六师既尔。余众可知。故曰皆邪道也。信敬不成者。如净饭王闻独尊之语。便伸归敬之诚。五体敬而如泰山之崩。一心归而如至宝之重。自后布灌昌言含生。归向无二者。由兹始也。
  次注中。上四句。正示三界皆苦。言三苦者。即苦苦行苦坏苦。经云。我等以三苦故等。故下二句。令厌离者。即苦谛。次二句思苦本者。即集谛。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观下二句。观达业惑。即是修道。属道谛。不下二句。得解脱者。即灭谛。故立此四。令审谛而得入道也。余下指外道也。经云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等。即如修鸡犬行。自饿。火烧。草衣。木食。以兹苦行。欲舍於苦。经百千劫。应不能离。以非舍苦之法。故曰长沦苦中。
  正结中。上三句正结。理下劝依。以佛是归敬之本。故曰成。以三界皆苦之言。乃信守之宗。故曰定。始则畏威。归命圣容。后乃信承佛语。因之入道。故曰登高远之趣也。
  转释中。初引论。即萨婆多也。论自问曰。何以所归名归依。佛答曰。归依者回转义。即归依一切智无学功德也。又问。为归依色身。为归依法身。答归依法身。不以色身为佛故。彼文释三宝名义。今引归佛中文也。
  由下释义。先叙从邪。今下回心归正也。就理而言。人心本正。妙性湛然。所以邪者。由妄想故。背而从之。如来大圣。观诸众生。不能反本归正。故兴独尊之言。令舍邪法。归佛正道故曰也。法等差中。色等即翻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也。以佛化初开三归。亦发具戒。故背俗初即翻邪入道。极即具戒。若依行法经。菩萨戒亦有从三归受者。言心师者。多论云。我境即四念处。他境即五欲也。我教谓心师。他教谓师心也。彼论以四念处为心师。今文以三宝为心师。既称独尊。其极可知也。既除心惑。其大可知也。
  诫劝中。上二句身心不敬。次二句复加谤毁。自下明招报。重下增烦惑。亦下加结业。下六句举喻诫劝。言覆器者。智论云。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说言不在。若不在时。说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盘洗足已。覆此澡盘。如勑即覆。语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否。答言不入。佛语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捕鼠者。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鸟鼠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冥。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彼以妄语为覆器。此以不敬三宝为覆器。彼以破戒为捕鼠。此以不归三宝为捕鼠。借喻可知。尘露言其多也。频繁言其乱也。
  萠兆引经中。文分四节。初明念赴王请。王下王臣奉迎。未下不识礼法。皆下颇决众疑。初中伽耶山。亦名耆阇崛。又依沙崛等。方志云。伽耶山谓灵岳。亦云象头。乃如来住止之处也。度迦叶者。即三迦叶。瓶沙王即频婆娑罗王。此云摸实。亦云最坚。言先请者。四分律受戒揵度云。尔时世尊教化郁[鞥-合+(白-日+田)]罗迦叶及中弟那提迦叶次三弟伽耶迦叶千比丘已。便作是念。我先诺瓶沙王请。若我成佛。得一切智。先来至罗越城。(亦云罗阅祗伽罗。此云王舍城也)我今应往见瓶沙王。将大比丘一千人。皆是旧学。螺髻梵志从摩竭国游行。渐至杖林中尼拘律树下坐等。王迎中。云沙门者。乃修梵行之通称。即外道沙门尔。义翻净志。非正译也。远迎者。即出至尼拘树下也。律云。时王瓶沙。驾万二十乘车。将八万四千人。前后围绕。往杖林中。下车进入。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摩竭国人。或有礼足等。如文所列。四中皆疑者。以迦叶兄弟。佛未出时。自称大圣天人师等。今同佛至。故皆怀疑。迦叶知已者。乃决疑也。律云。时摩竭国人作是念。为大沙门瞿昙从郁[鞥-合+(白-日+田)]罗迦叶学梵行。为郁[鞥-合+(白-日+田)]罗迦叶并弟子众。从大沙门瞿昙学梵行耶。是世尊知已。告迦叶。沙起为吾扇背。答言尔。迦叶下。知佛之意。奉教行之也。
  次科萠谓萠芽。兆谓朕兆。言其始也。
  随释中。言文不足者。以但言手摩扪口鸣而已。若诸经律敬相。则多不独於此也。远下显意。自余下称名。如佛是我师等显相。如升空持扇等。但欲决疑。则非敬相也。
  位列中。初科。智论龙树菩萨造。释般若经。罗什译。如什公云。余若藻笔制阿毗昙。不见。迦旃延子。祇如摩诃衍论。余若广译。千卷有余。为秦人识劣故。十分存一。盖从略也(见译成一百卷)。外道白衣。非内眷属。但以他法客法以分之。言外道者。俱舍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反内觉。称为外道。一切下约圣凡分。三果同凡。不听坐者。并谓尚有结贼烦恼尔。
  乐意中位列敬相者。明道俗两位坐立敬相也。
  斥劝中。初科。上四句责其不敬招过。如下比况。上二句以圣况凡。下二句己坐像立。不敬可知。比下以俗类道。故下显行时事。上二句教依行。下二句教避罪。行立行字。户扛切。
  次科上五句劝其努力加功。言改革者。不复如前对像长慠也。不下令思忖也。苟能听言观行。如说而修。可谓供养佛者。
  引证中有四阿含。一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长阿含。破邪显正。三中阿含。明真寂深义善恶业性。四杂阿含。明生死界系。所云阿含者。正言阿笈多。秦言法归。所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唯识论云。阿含者。谓诸如来所说之教也。初则将因验果。以下推果从因。以龙与蛇。多睡痴故。
  致敬因本中。引经明佛修因克果。前明修因。由下辨感果。初中言过去者。近则三阿僧祇练行。远乃尘点劫前结缘。倾侧谓倾诚侧身。言其凡见有情。无不回避倾侧敬让。
  次果中云山林等者。浴则尼连垂枝。灭则双林变白。行则凹处踊起。凸处平夷。至於人天龙鬼。无不恭敬。可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次科言敬本者。即经中倾侧等也。
  举俗显中。初引曲礼中文证。上无不倾侧者。正如礼中毋不敬也。余则因而引之。俨若思。则心有所主也。安定词。乃口不妄言也。傲不可长。则身遵於法也。欲下二句。谓为士人之道。橾怀当然也。欲即嗜欲。志即立志。欲纵则招患。志满则倾溢。此圣人之深诫也。
  五结示可知。
  敬缘立式。初科中三。初如来垂问。此下弟子俾答。佛下不称圣怀也。初即四分律房舍犍度中。佛从王舍城。与诸比丘。人间游行。诣毗舍离。时六群先往取房舍。为和尚亲厚等。时舍利弗大目连后至。不得房。卧埵上。因集众呵诫已。汝谓谁当受第一房。第一水。第一食。比丘答佛不同。故曰各言其志。伸答中。云大姓者。即王种出家者。神智谓神解智能者。如舍利弗等。有谓神通智慧。属下圣果中收也。佛宗亲者。谓释种出家者圣果谓四向四果诸出家证圣者。
  三中佛下责其所答之非。故言无可观者。应下教依次第奉行。三宝可得流世也。
  次立仪中初总标。道下列相。自下结告。五众存亡者。存则布萨自恣并诸作礼。亡则礼敬舍利。皆依受戒先后也。二中守戒不礼犯戒者。如宝梁经云。若非梵行言梵行。破戒言持戒。受他持戒者恭敬礼拜。得八轻法。一作愚痴。二口喑痖。三颜貌丑陋。四其面侧戾。见者嗤笑。五转受女身。作贫穷婢使。六形体羸瘦。夭损寿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恶名。八不值佛世。此破戒者乃至大地无涕唾处。况来去屈伸。何以故。过去大王。施持戒有德之人。於中行道故。经文如此。当自揣摩。苟有所达。宜应悔露。然后受於受。礼可也。
  引古事中。初三兽共评一林。律云。依一尼拘律树是也。言古事者。智论结三兽云。自古及今。化流万世是也。二象下各伸久近时节。见此树挽树头。皆尼拘律树也。远林者。律中鸟云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於彼食果来此便出是也。三即时下行敬事也。
  上乃正明行敬。仍下说偈劝行。偈中初句乐行敬。次句明护法。三现世益。四后世益。偈说自利。於下乃利他也。缘出四分律中。鵽当刮切。尔雅云。大如鸽。亦言鸠。或言雀。结告中。赞美时宾。故云智人。语出法华经。借彼意也。有作偈云。鵽鸟猕获象。尚知相敬让。如何大沙门。不识下中上。斯言有旨。依智论中。此鸟乃法身菩萨化作。引经初科。即法华经出分别功德品。彼明持经兼修六度。功德难量。具云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即接文中恭敬等。上二句身恭敬。上敬佛塔庙。下同徒相敬。下二句心恭敬。有智慧者。则无贡高也。
  次科遗教文也。结责中。即蹑遗教。而责其愚痴。下句出论语彼云。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武谥也)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用其文。不用其意。

  ○释济时护法篇

  信为归敬之本也。体教兴宝。乃济护之先。须陈蹊径故。次前篇以明斯位。篇名中。时谓时机。法即教法。
  注中上句显意。下句明功。持字作时。则义显。
  入文释中。初科以道俗对明。上二句假俗事类显。下二句明佛法常仪。初中如今国家立庙图。父祖形像以表如存也。
  次中以立住持三宝。用诠理体也。指喻住持。月喻

分页阅读: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