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 (TXT全文下载)

理宝。圆觉经云。修多罗藏。如标月指。今备而用之。或可。四句并就佛法。中论以如来说法常依二谛。立像二句明俗谛。寄指二句明真谛。或可。唯就一义消文。上二句法说。下二句显喻。已上虽说佛宝。法僧亦然。
  叙情迷中。上四句正叙迷堕。是下引经喻显。初中妄想即烦恼道。固习是业道。下二句明随业受报。即苦道。以三道流转。若汲井轮。由不依凭三宝。故致如是。
  喻显中经即涅盘。彼三十二云。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於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正道已得解脱。得解脱已能得涅盘。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乃至不得解脱常乐涅盘。如十方界所有土等。
  指妄源中三。初句征起。二但下推究妄情。不出慢我。三背下明达背妄情。体顺佛意。问初句征何文耶。答推上经意也。或可。征究无思悛革等语也。次节上四句以义推劾我慢之过。次四句约经论。显我慢之失。器仰下明观慧之功也。俯视人物者。显慢相我人。坚执不受善法。故曰四蒙。既蒙且蔽。不知见爱所在。故曰包藏。[雨/复]器即前引智论文也。而言经者。论引佛语故彼以妄语[雨/复]心为[雨/复]器。今以慢山高举为[雨/复]器。即用文不用意也。怀着即上见爱。能令人我坚执。则善言不能八也。论显纳烟之义者。论即智论。彼第二卷云。放牛人问佛。几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谓知色。知相。知刮刷。知[雨/复]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等。彼次第解释。其第五言。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於无我实相空舍中。今借论中之义。意谓说法如烟。众生若纳说法烟。则引到无我实相空舍。既不怀着。则见爱蚊虻。逃遁藏隐矣。器仰喻纳善法。善法既入慢根必除也。无思不服。出毛诗。彼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室坏即无我舍空。结使蚊虻。为说法之烟熏散。然后智慧火明。照了诸妄。犹若太虚。见爱烦恼。不除自灭。故曰安形无地。又慢无受法。故喻覆器。我有怀着。故喻纳烟。背此乖斯一也。非凡是圣亦然。情事得。约自所行。适化然。约顺佛语也。此与斯并指慢我二法也。
  约时显过中。然则者。毛诗正义云。然者。然上语。则者。则下事也。因前生后之势尔。佛世正法时。季俗像末时也。退席出法华经。彼云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斯乃如来欲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而增上慢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不了方便。沉屈己灵止住化城。不念宝所以封迷不达己性本来成佛故也。此谓着有之徒尔。轻生之土。犹今时世有一般高谈阔论之人。但事辨说。不务进修。自谓。截断众流。不须修证。祇知学语。不顾行踪。放逸淫荡。无所拘捡。便轻己身。而不知身为修道之器。今烦恼未断。道果未成。妄自毁弃。岂非轻生也。此乃着空之徒尔。丰犹多也。业疏云。深须量度。是何位人。然后自高可得度世等。儒家所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狁-儿+月]者有所不为也。封迷长劫。即[狁-儿+月]者有所不为。轻生之士。即狂者进取也。俱未能空有双运。真俗并游。但知偏执一隅。不能三反也。
  伤叹中。初教观审知身心俱妄。经下引经证成。此下结叹。初中身属他缘者。以父母所生故。或可过去因缘。而感此报。故曰他缘。冥无所知者。未生之前。不知来处故。下凡未悟。若得宿命智。方知其所来。蜀僧亢朗作偈云。天公未生我。冥冥无所知。天公忽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汝天公我。还我未生时。神属惑业者。惑是烦恼道。业是业道。皆属心故。此又推究。无始世事。并上报身。共成三道。流转轮环不觉矣。经即坐禅三昧经。今文摘撮不伦。具云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又云。谁能知死时。所趣从何道。譬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等。三中乾豆。即豌豆。干谓干涉。虑即心虑也。喻世人三道转轮。若无善根滋润。虽遇善言。不肯信受。可谓枯槁众生。复不能纳禅定智慧之水也。语出涅盘经。彼云譬如豌豆乾时。锥刺不可着。烦恼坚[革*昂]。亦复如是等。
  对校中初科。等智三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於三法中。皆有等智。谓淫欲饮食恐怖也。此谓人畜禀受虽不同。而智是一等。故言等智。我今未能修道。智与彼同。故云我同牛羊之智也。虽然人中有出世圣道。一种智慧。牛羊则无。故曰非伦。伦等也。人道下覆释。出道非伦。上二句明人道合当行。今不行则同畜兽。言道缘者。大师云。唯兹人道乐劣。上天苦轻。下趣强识。念力能修道分等。谓人身器乃修道之缘也。还同畜兽者。即智论云。六情根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兽皆亦知欲乐。以自恣。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逸。不知修道行。与彼亦何异。儒者亦云。人而无礼。虽无忧如禽。何以人不修道与礼。儒释皆比之。同禽兽尔。
  下二句明兽不能行出道一智。以其烦恼报垢重。常受苦恼。救己尚犹不及。何暇修出世圣道。故曰非其所闻也。
  次劝修中三。初劝体达奉行。是下明身心获益。鼠下显达教观时。初中上四句。知报胜而起修。形有即身也。轻清者非三涂之报也。识心机举。则不昏昧也。机谓心智敏捷。如王者日赴万机之义。举即运动不昧矣。此乃厌劳生之苦。解惑网之集也。
  固下明三宝为所修之境。上二句乃身归圣像。尘聚即四大之尘假合而聚。即下文云谛惟形聚但见尘丛是也。下二句乃心惑因除。未归三宝之前是烦恼累缚。假归敬新心。而除荡之故曰也。斯则修顶礼之道。证烦累之灭也获益中情乃心也。异牛羊者。由乘出道一种明智。归奉三宝。则於心情中得益也。雕琢成器者。则於身器中得益也。雕对上木。琢对上石也。三中上四句。由达名言教典。方知身心当归三宝。其余天神。皆非所归之境矣。名引言。语倒。合云引名言。况下劝观时策进。滓即浊也。四山即生老病死。意谓既居五浊。复逼四山。岂可更安忍时世所行之事。还复耽媚。昏昏不达者乎。
  立教显益。初科中。初二句明大圣鉴机。通字误古本作适字。谓适时之化也。陶谓陶冶。诱谓引诱。即如来方便。降世之心也。立下四句。即如来立事立言之益也。良由群惑着邪日久。故立正三宝。引而导之。浊识即邪心也。所归即正三宝也。以如来未出世。外道自称宗师。亦立三宝故。或可。指调达等邪三宝也。四印即十诵四墨印。彼第五十八卷中。问佛何故说四墨印。答欲说真实佛法相故。来世比丘。当了了知是佛说非佛说故说墨印。当知彼四墨印。即同本律四广说也。故彼文云。谓从佛闻一。从僧中上座前闻二。从知法众多比丘闻三。从知法一比丘所闻四。有如此说者。未应赞毁。应以三藏教典印定之。然后始可依用。则知吾佛至圣。深恐。众生迷倒。以邪为正。以是为非故立是法。以辨邪正。浊识迷生。并目禀教时宾也固下上二句明功勋。是住持益。下二句显感报。由传通益。万载通举大数尔。四天即兜率。以欲界有六天。兜率当第四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也。慈经即弥勒上生经。彼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於一日至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等。既有所本。非妄立言。故云岂虚也。
  次科初制文所为。固下次显示文体。故佛下引文证据。初中被初心者。示谦逊也。下文委曲。
  广明四种三宝者。为后学机钝故尔。若前良立事。多被利根。故云体非早虑也。又称说三宝济世之功。曲被后学者。则前良未见其人也。又上二句明被初机。下二句言不敢示於先达也。次中上二句言其委悉。即是曲授也。叮咛。左传云。箸亍丁宁。指掌。谓如指拄掌中之物。言其易见也。文出论语。铺谓铺陈。观(落戈切)即观缕也。数种即一体等四位三宝也。此乃教门谋略权设。所敬之境。六众字误。合云七众。即出家五。在家二也。虽道俗不同。同以佛为师。而共一希向也。言唯下乃大师之谦耳。故下三句明佛语起。谓四位三宝之相状。随众生机见而立也。言一体者。乃众生本具之妙性也。因迷成识。故谓一体。修显性理。不复昏迷。故云理体。既而觉满。悟理不虚。宜应赴感。故有化相。顺世取灭。形像住世。有情归。仰源流不穷。故有住持。四位相仍。故列次第。若依霅川名义。则有三种。谓住持与此同。二别相者。言佛有法报应三身之珠。法则教理行果四位之异。僧分八辈五位大小不同。故云别相。三同体亦名总相。谓其如性中。有觉了义名佛。有轨持义名法。有和合义名僧。一切众生。皆具此宝。故云同体也。他宗法数。杂引六种三宝。今此不取。
  问所以济时篇中。具明四种三宝。而不就余篇明者。答世以相显非相。不能动人心。故列四相。令道俗归信。信心既生。则三学可入。时机既济。正法可行。岂不然也。问此中四种。比之戒疏四种三宝。同异如何。答四数不殊。立义少异。化相住持。彼此皆同。一体理体。广略有异。此乃就大小统论。彼则就宗途局辨。略释中。以生佛不异。迷悟同源。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了无分别。故曰不二。岂止三宝。诸法皆然。故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宝箧经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然而觉知诸法。徧一切处。虽五无间。皆解脱也。斯理灼然。世相常住。有佛亦不益。无佛亦不损。得之不高。失之不下。理本具足也。
  言本识者。即三界之内独一心。万法之中唯一识。含生本有。非适今也。梵云阿赖耶。此方翻为藏识。又无记。又无明。又随眠即第八识也。或云阿陀耶。此云执持。皆诸师翻译不同尔。如真谛三藏翻无没识。取住持不失之义。玄奘三藏翻含藏。识取含摄包藏义。谓能藏自性於诸法中。亦能藏诸法於自体内。所谓众生阿赖耶。如来清净藏。即生佛同源也。此依地论明梨耶识。即真常净识。若依摄论第八梨耶。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别立第九。名清净藏。此迷悟别论也。故今一体就迷理体约悟。亦其理矣。又楞伽经云。略说有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此喻显也)。藏识海常住(真识也)。境界风所动(现识也)。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分别事识也。已上法说也)。又云。藏识讫名心。思量性为意。能了诸境相。是故说为识。如此则心意识。三相状自别。又大方等如来藏经云。佛告金刚慧菩萨。如佛所化。无数莲华。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华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睹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以此诸文证之。则知本识三宝具足。一体三宝之名。不徒立矣。
  性具正明中。上二句明本觉。妄下显不觉。本觉中言性净如空者。法华云。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等。起信论云。心体离念。离念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然此心体周徧。故曰法界。发生诸法。故曰佛母。离诸相故。乃曰般若。或曰法性。佛性。尸罗。中道。实相。假名圆觉首楞严等众名虽曰不同。无非召慈心体也。清净觉经云般。若是一法。佛立种种名。是也。不觉中。妄想即烦恼道。随染即业道。生死即苦道。三道流转。如汲井轮。无由解脱。言容尘者。经云。陈如白佛。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不住名容。摇动名尘等。
  引证中。经即瞻剎经。具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所言诸法者。统而言之。十法界法也。所谓佛及菩萨。乃至地狱等。旧云心法佛法众生法也。又作世出世法。非无此义。上说犹通也。次则涅盘经。其所引文。尽出如来性品。一下二句。言本具也。即下二句。显修成也。迷凡悟圣者。古人所谓。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一性洞然。了无来去。贫女下喻显也。性常下四句。结上两喻。光喻珠。显喻藏也。言贫女者。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如贫女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即於其家。堀出金藏。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女。有真金藏。不能得见等。力七额珠者。经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士角力相朴。而彼力士以头触之。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及至医时。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乃至云。一切众生。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欲嗔恚愚痴之所覆蔽等。深丛覆宝者。谓烦恼性中。有如来藏也。移流杂味者。流浪六道受生也。
  然下结显本有不失也。经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乐味(集解云。味体非乐。能生人乐也)。在深丛下。人无能见。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过去往世。有转轮王。於此雪山。为此药故。在在处处。造作本筒。以接是药。是药熟时。从地流出。集本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咸。或甜。或苦。或辛。或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等。一味药即如来藏。在深丛者。喻烦恼之多。犹如深林不见此法也。闻香喻始觉也。轮王喻妙觉。在在处处接乐入筒者。喻如来方便接生入圆觉性中也。其味真者。喻方便所立种种法门。尽是妙法。轮王没后。喻佛入灭。既无方便。遂成六道流转也。酢醎等六味。对六道也。本性无玷者。喻众生佛性。虽在六凡深丛中。神通力用相好。与果佛无异也。又可。然下二句总结三喻。光即宝藏额珠。淳即深丛美药也。已上并显本具尔。
  修成。初科中二。前至修显来。明先佛修显性具之理。后至位极来。明后贤志求不息也。初中前四句。明以果显因。后四句辨因修证果。若然则不堕空见。因果灼然。言转依者。则证无别证。证本自己法身。显非别显。显本自有功德。如此则修性不二。生佛一如矣。
  次志求中。欲使未来皆敩果人修习也。此乃撮略大意。正文出涅盘经。彼云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险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手无所赍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赍宝七。七宝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险。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於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语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当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食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进步。前到彼山。多获珍宝。如愿服水。多赍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赋给宗亲。是悔还者。见是事已。心复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路而去等。七宝山喻涅盘。甘美水喻佛性。一人悔者喻初发心懒墯菩萨。一人往者即久修精进菩萨。险道喻生死。贼喻四魔。棘刺喻烦恼。无水草喻难得善知识不习方便也。中间路值一人即喻佛也。
  次约乘劝中分三。初至赴感来。明先圣已证。我至下凡来。显后贤志求。一至末文来。思惟起行。初中上三句。明诸佛真身所证之理不别。下三句明应身利物之念无偏。此乘无权者。则知三乘乃权设尔。以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佛乘乃实法非权。以十方佛土。唯一乘法故。然而为宝故施权。权中有实。开权显实。实假权成。是则权实不二。故言此乘无也。樊笼乃狗束众生之具尔。木作曰樊。竹作曰笼。尔雅云。樊即笼也。倍宜作俯。恐传误。赴感即应身起同体大悲。以赴生灵所求。即恩德也。以佛一乘性显故能应。众生理具一乘故能感。二我之下二句。显生佛一如。彼下二句明佛先觉悟。我下二句难已沉沦。盘桓谓不能进德修业。周易屯赴云。初九盘桓。注云处屯之初。动则生疑。不可以进。故曰盘桓。
  三一思下明省觉须修。今若不修。后生无托。何据者。据犹托也。亦依也。
  三明所修法中。初总明三学。上二句明伏灭惑业。下二句谓淘汰三身。承谓承受遵谓依行。梵网喻圣人立教多门。鱼龙喻众生惑业深重。梵者净也。网者。林氏小说云。可以捕禽兽也。
  注中内字可作瞋。以对下欲贪也。鲸乃水族之大者。雌曰鲵。崔豹。古今注云。大者长千里。小者数丈。鼓浪成雪。水族惊畏。三身凭三学者。以戒揖法身。定显报身。慧明应身。且就文总对三学。若据下文。戒分三种。别对三身。次科初总叙。一下别配。约下结归自心。
  初中爰乃语词也。尔雅云。曰于爰曰也。三身本者。即依因之义也。律仪。言断恶者。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故曰也。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菩萨戒疏云。摄律仪能令心住。
  注中显意。德现即见本法身矣。
  善法。言修诸善者。谓善无不摄。即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六度万行。助道等法。是智德因。修成报佛。璎珞经云。摄善法者。谓八万四千法门。戒疏云。摄善法。自成佛法。
  注中。止作二善。摄一切善。无不尽故。摄众生。言慈济有心者。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佛。璎珞经云。摄众生。谓慈悲喜舍。化及有情。令得安乐。戒疏云。摄众生。成就众生。
  注中。化佛无心者。以化作故。随感便应者。如水中月故。意用齐者。从法身生故。至真同观故。
  三结归中。初二句即说一为三。境下二句即说三为一。虽三一不同。无非一心。本有言境。非心外者。以三身之境。即行人自心。心外无法。一切诸法。悉自心生离心外求。去道转远。即六妙云。何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苦能如是。斯为正见。若心外求。名为邪见。清凉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又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等。百虑咸归者。周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大师借彼语尔。
  广陈中初科。上四句明道俗所修并先奉戒。功德本者即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又经云依因此戒。得生禅定等。道初者。未有出家人不先受戒。俗归者。即耶输父见佛。先为受三归。提谓长者是佛初受五戒人。故曰必先敬受。随下二句叙圆意。戒随境发。一一境中。并具三聚。举一即三。非前非后。如下约心显戒。圆融可知。
  次科约本迹。以显三佛。初正明约心奉戒。既三一不定。因戒感果。则三佛亦然。谓法身即报应。报应即法身等。若非圆解。因果不差。亦难究兹。三一不异故下引证不定三也。以生身即法身故。经即涅盘。彼第四云。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於爱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八胎。维摩经亦云。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是法身也。又维摩诘语阿难言。如来身。即法身是也。又下证不定一也。以生身异法身故。并为时机见异。随说不同尔。
  通指化意中。初二句。乃佛本为高山王机。说华严顿教。隔出声闻。独诸菩萨。获大法利。即华严第五十云。譬如日出於阎浮提。光照一切诸须弥山等。次句乃机缘非利故。寝大施小。渐次而说。即指鹿苑至鹤林一期教法也。所言下乘者。对上华严得名也。后席者。以先说华严平等法界。后说随机渐法故曰也。摩竭。或云摩竭提摩伽陀等。正云摩揭陀。此言善胜无恼害甘露处等。即如来始成正觉处。祇园。或云祇桓祇陀祇树逝多善多。并翻胜氏。即祇陀太子施树。给孤独长者舍园。是如来行化之处也。众说备之者。如陈朝真谛三藏。立二种教。统收众说。一渐二顿。言渐即约渐悟菩萨。大由小起。具有乘之名为渐教。即涅盘等经。若直顿机。大不由小起。唯菩萨乘。如华严等。如隋天台智者。则约五时五昧四教八教。种种不同。如唐圭峰禅师云。西域此方。古今诸德。立宗判教。离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开宗料拣。言不分者。此有五意。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二一音普应。一雨并滋故。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如后魏菩提流支姚秦罗什。立一音教。即此意也。其开宗料拣者。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二佛虽一音教随机异故。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故。四言有通别。就义显说故。五由辨权实。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语。语同事别故。七不识佛意。以深为浅。告於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八诸佛菩萨。亦自分故。以斯等意。是故分之。若依贤首大师。统收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一乘顿教。五圆教。已上诸家。虽判教不同。并依经论分辨。意归一体之理也。镜者晓也。明也。
  辨性相中。初科上句结前。下句生后。次科彰益中。上六句指由缘中所说。修性因果。三戒三佛等。圆解圆修。欲使行者。因此言说。而心花开发。犹若灯明。然后诠一体三宝性相。使其行者。心无所着。故下结略。云舍筏可也。筏般筏也。又编木曰排。编竹曰筏。乃渡江河之具尔。金刚般若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也。又可。上四句叙其来意。下四句显其要旨尔。
  正显性相中。初科言知性本净名佛者。由能自觉故也。且心之为物。妙不可思。卓然独立。诸佛得此心曰菩提。且未尝谓净。众生迷此心曰生死。亦未尝有秽。然於无所觉中。而忽然有觉。强号为佛。佛既如是。法僧亦然。三宝一体。亦强分三。但知。无染为法。无壅为僧。可也。今下通示三宝。或可。别显正觉。然觉性常住。群生沉迷。故言不觉。因教解悟。故名始觉。所解未圆。名等觉。究竟真常。名妙觉。说有次第。理无次第。然性体圆融。无施不克。修性不二。生佛一如。一切诸法。全心发现。可谓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涅盘。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菩提涅盘。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非内非外。不异不一。是谓一性妙体不可思议。学者思者。说者行者。诚能达此。则一体三宝。岂远乎哉。此之一法。人多不信。自沉己灵。如高僧传云。顺璟浪耶人。常览华严经。见始从发心便已成佛。乃生谤毁。当启手足。时扶掖下地地便徐裂。璟身俄坠。生陷地狱。至今有坑。号顺璟捺落迦也。真行道者。当信己灵。不须外觅矣。
  结劝中。初四句教令勤修。俗下引俗励道。初中上二句使依教修练。下二句俾无纵怠情。俗云者。尚书中诚时君也。彼注云。圣人无念善。则为狂人。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实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已。古人云。尧舜谔谔而昌。桀纣唯唯而壬。是也。
  问答蹑难中。此问因前心本净。悟解无邪名佛。故假设之。初二句责其无凭。次二句言下凡未能发智。后二句指其狂妄。初言卿者。犹今人称贤古无制约。例皆呼之。如汉孟喜父。时人以孟卿呼之。弥天诫众亦曰卿等。后代帝王。专其称下。无敢僭用矣。念念识心者。识谓妄识悟之成性。迷故称识。以善恶俱包故也。言非智者。非出世圣智也。一举腾九万。出庄子。彼云。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徒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谓凡夫不可即时成佛也。
  正答中二。初正答来问。二是知下劝开发解行。初中前二句以心道对论。为山下法譬合辨。故万下将世事与劫数校量。初中以佛法太高。实难穷尽。次句谓心实易求。但无自见之明。故多惑尔。先德有言。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出死入生。了不知觉。次二句中。为山基一实者。箸取土笼也。论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诚人不可中道而废矣。此譬喻也。为佛起初念者。言其始也。三劫之功。言其终也。念念不停。乃可及尔。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无所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方。此法说也。
  校量中。言初步者。伯阳。云千里之行。始於发足。合抱之本。始於毫末。今言万里。乃趣举尔三劫。即三阿僧祇劫。此翻无数时分。所言三者。且据释迦修菩萨道。从古释迦至毗婆尸。值七万五千佛。名第一阿僧祇。从婆尸至然灯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从然灯至尸弃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故总言三劫也。
  次开解行中。此约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释门归敬仪护法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