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持验记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天台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法华经持验记
 清 周克复纂
法华经持验纪序

  法华为众经王。世尊以广长舌。演拈华之胜因。会诸法之秘要。开权显实。三一同圆。前后七轴。凡六万余言。洋洋洒洒乎。真大观也。虽然。当日灵山会上。五时各说一法。华严一。阿含二。方等三。般若四。乃犹以未畅厥怀。最后复说此经。化无量无边之法身。演无量无边之法口。颠倒淋漓。不嫌辞费。世尊於此。又多乎哉。昔佛临涅盘。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夫一语说不来。九年面壁坐。既曾面壁九年。即此一语。亦正何须说得。有能善悟此六万余言。则可以破六万言而为一言。更可以破一言而还无言。又何不可衍无言而为六万余言。又何不可化六万言而为千百亿万言。知见既开。圆宗顿澈。妙法如斯。多乎哉。不多也。今以微尘世界。劳劳火宅之中。幸邀白光普烛后。获奉是经。诚哉生死路之津梁。净土门之梯级矣。经中所言。汲汲以受记为嘱付。其流传之法。殆有五门。最上曰受持。其次解说读诵书写供养是也。如或一句一偈。矢志皈依。虽至村朴之夫。帷合之子。累囚痼疾之徒。暨夫鳞羽知识有血气之伦。凡属精虔。共沾慈雨。而况振大觉之宗风。畅迦文之奥义。所称导师龙象。法界干城者乎。夫莲之为华。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也。五浊之微尘火宅。何啻淤泥。求於此特立不染。非闻妙法。无由解脱。故知当日以是名经。世尊殆欲挈震旦国中。遍植之青莲一朵中耳。因华觅蒂。因蒂觅根。玉井秋塘。较德水华池。是一是二。请从三世中间宝座看来。如果立现千层。何处别寻优钵。不离色香。显标因果。岂欺我哉。岂欺我哉。余既集金刚经持验竟。念是经尤音教渊海。弘通为亟。感应灵异。代着曩编。爰取累朝古德名贤事验。足征信者。仿前集条例而综次之。庶几见闻之下。精进修持。同证三昧。从说三归一。而究竟一无可说之微旨。曹溪偈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了此经出现一大事因缘。真觉灵山一会。俨然千古。予之文字。又多乎哉。
  阳羡净业弟子 周克复 斋沐撰

劝流通法华持验引

  经典所在。流通即属善缘。福报无量。故语云。能以大乘法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刊广布者。当万善。况净土法门。超出生死轮回。永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其福报信不可穷尽。故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龙舒所言。自宜谛信不诬。至法华华严二经。尤佛说妙法中之最上乘。观音大士。普度世间。无剎不现。往贤感通事迹。历[示*冀]昭然。各为纂集。以劝进修。斯诚铃铎方来。津梁末路之最方便门也。戊戌秋。予辑金刚持验。已有流通小引。敬恳同人。兹刻净土。法华。华严。观音持验诸纪搜采载籍。征信古今。颇殚心手之微劳。用志皈依於不朽。但拙刻板在此地。未能广传他省。既并生庄严佛土之中。安可缺法事流通之胜。复告当世善信。获见诸本。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斯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缉於后。一句赞扬。即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鼓动。即是一念消弭罪业。於以续佛慧命。自利利他。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弘法载宝之人。断断不爽。昔贤为劈窠图。劝人念佛。后以他人念佛多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得生净土。法施功德。不可思议如是。愿与同人共勖之。
  同善道人 克复 敬恳

  历朝法华持验目录

上卷
  晋释昙摩罗剎  晋释鸠摩罗什  晋比丘摩诃罗  晋释跋澄  晋释慧远  晋释慧持  晋释僧睿  晋释法崇  晋释道融  晋释昙翼  晋释法旷  晋释法绪  晋释法义  晋瓦官僧  晋参军刘程之  宋沙门求那跋摩  宋释道生  宋释法庄  宋释慧庆  宋释道冏  宋释昙谛  宋释昙邃  宋释普明  宋释宝通  宋释僧登  宋释法慧  宋释慧亮  宋释慧果  宋释慧益  宋释僧瑜  宋尼慧玉  宋尼道寿  宋罗玙妻  宋尼智通  宋开府王玄谟  宋孙彦曾  齐释慧进  齐释弘明  齐释法匮  齐释慧豫  齐释超辨  齐释慧基  齐释僧侯  齐文宣王萧子良  齐国子博士刘虬  梁释慧约  梁释法云  梁云光法师  梁释道琳  梁释法懔  梁释法忍  梁释僧迁  梁尼道迹  梁尼法宣  梁贞节先生庾铣  梁参军甄玄成  梁华手尼  陈南岳尊者慧思  陈释玄光  陈国子祭酒徐孝克  北魏释僧照  北魏释志湛  北魏博士卢景裕  北齐释法上  北周释慧命  北周释慧远  隋智者大师  隋释僧照  隋释大善  隋释慧成  隋释慧超  隋释慧威  隋释灌顶  隋释真观  隋释普明  隋释智越  隋释智璪  隋释智晞  隋释法向  隋释等观  隋释大志  隋释道悦  隋释昙询  隋释昙韵  隋释慧海  隋释慧恭  隋释法充  隋释法朗  隋释法喜  隋释法诚  隋释法安  隋释法泰  隋释玄秀  隋释行坚  隋陆淳  隋严恭  隋(王梵行 刺史崔彦武)  唐律师道宣  唐释吉藏  唐释惠主  唐释玄奘  唐释玄琬  唐释窥基  唐释智聪  唐释智琰  唐释智通  唐释智威  唐释慧达  唐释遗俗  唐释义忠  唐释法融  唐释法彻  唐释法达  唐释法璇  唐释无畏  唐释玄朗  唐释湛然  唐释神邕  唐释道暹  唐释道遵  唐释神悟  唐释志邻  唐释楚金  唐释大光  唐国师澄观  唐释慧因  唐元和僧  唐释鉴空  唐释守素  唐释无言  唐释妙行  唐释遂端  唐释元慧  唐释功逈  唐释楚云  唐悟真寺僧  唐孙咸僧怀秀  唐尼法信  唐中书令岑文本  唐侍郎王淹  唐令狐元轨  唐大理丞董雄  唐令史史阿誓  唐校尉李山龙  唐高表仁孙  唐潘果  唐崔义起妻(父萧文铿)  唐马郎妇  唐黄氏二女  唐都水使苏长妾

下卷
  五代大慈寺僧  吴越释道潜  吴越智觉禅师  吴越释鸿楚  吴越释可周  晋释自新  周释义楚  宋释绍岩  宋释羲寂  宋释义通  宋释晤恩  宋释省念  宋释知礼  宋释遵式  宋法华大士志言  宋释本如  宋释祖韶  宋释有严  宋释处咸  宋释灵照  宋释可久  宋释(继忠 思照)  宋释中立  宋释净梵  宋释覃异  宋释宗利  宋释道琛  宋释从雅  宋释含莹  宋释祖南  宋喻思净  宋左伸  宋范俨  宋司狱张庆  宋军使李遇  宋刑部陆沅  宋待制晁说之  宋知州张秉  宋姜学士  宋(潘冕 陆翁)  宋朱氏如一  宋董母李氏  宋欧阳文忠妓  宋赵母  宋黄婆  宋秦氏净坚  宋宜人陆氏  元释弘济  元陈君璋  明释善继  明莲池大师  明释德清  明释洪恩  明释真觉  明释真清  明释性专  明释传灯  明释传记  明释广莫  明释广承  明释僧复  明释性天  明释济舟  明释行仁  明释永宁  明释明勋  明童子  明郡丞龙得孚  明朱元正先生  明邑令王立毂  明尤弘远  明葛琬  明太仆陈济生  明工部谭贞默母
  

  历朝法华持验纪卷上

    同善道人周克复纂
    男周石校
    潜确居士陈济生参

  晋炖煌郡释昙摩罗剎

  华言法护。本姓支氏。八岁出家。诵经日万言。志弘大道。遍游西域诸国。赍梵经还中夏。遂译出贤劫正法华诸部。晋武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忽以秽触而竭。师徘徊叹曰。人以凉德。遂使清泉辍流乎。言讫。泉流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时称炖煌菩萨。

  晋释鸠摩罗什

  华言童寿。天竺人也。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年十二至沙勒国。说法之暇。专务方等。於是声满葱左。龟兹王迎还国。请开方等经奥。师为推辨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听者莫不感悟。苻秦时。太史奏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智入辅中国。即遣使求之。后秦弘始三年十二月。迎师至长安。止逍遥园。译妙法莲华经。义皆圆通。众心惬伏。续出小品金刚般若等经。及诸论。凡三百余卷。师雅好大乘。志存敷广。将终语众曰。愿所宣译。后世咸共弘通。今於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晋义熙五年。卒於长安。依外国法阇维。薪灭形化。惟舌不灰。

  晋天竺比丘摩诃罗

  读摩诃衍。德行弥着。国王正信。常布发掩泥。令蹈其上。或白王。此人不多读经。何大供养。王曰。我曾於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到其所。见彼在一窟中。读法华经。有金色光明人。乘白象王。合掌供养。我方近即不见。因问比丘。以我来故。金色人灭耶。比丘云。此是徧吉菩萨。徧吉自言。若有人诵法华经。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读是经。徧吉自来矣。徧吉即经中普贤菩萨也。我闻是已。礼足而退。是故我今勤当供养。

  晋长安释跋澄

  年二十出家。根器鲁钝。誓诵法华。日记一行。或半偈。如是勤苦。至八十岁。方通一部。一日忽见朱衣神人持疏云。天帝奉迎大德。师曰。生来诵持。专祈极乐。忉利虽胜。非所愿尔。神乃辞去。又一夕梦七宝大塔。身居第五层。望见七宝城阶。无有涯际。有二金刚神。执杵而立。青衣数十。手执白拂。拂阶道云。是西方宝城。来迎跋澄。梦觉。即命以衣钵营大众斋。问曰。汝等此时见千佛否。众云。不见。又问觉非常香气否。众云。咸闻。言已。向西寂然而化。

  晋释慧远

  姓贾氏。雁门人。闻沙门释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遂投簪受业。精思讽持。太元六年。至庐山。止龙泉精舍。欲建兰若。尚乏良材。感山神现梦。一夕大雷雨。天明则木积如林矣。刺史桓伊惊其神异。乃为建剎曰东林。殿曰神运。师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遂与慧永慧持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又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业。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有慧义法师者。强正少可。尝至山。值师讲法华经。欲致难问。辄内悸流汗。出曰。此公言貌。诚可敬服。西土诸僧。咸称汉有大乘开士。每东向致礼。师三十余年。克志西方。三睹圣相。默而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八月六日也。所着有庐山集十卷。

  晋释慧持

  远公同母弟也。年十八。师安公。徧学众经。游刃三藏。尤精法华。豫章守范宁。尝请师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云聚。隆安三年。辞兄入蜀。远留之。师曰。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至成都。居龙渊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号登龙门。至宋致和三年四月。嘉州奏风折大树。有僧在定。敕送至京师。八月入内译经院。鸣金磬出其定。僧曰。我东林远公弟慧持也。西游峨眉。因入定於此。问欲何归。曰陈留。即复入定。徽宗令绘像颁行。仍制赞云。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晋释僧睿

  冀州人。游学诸方。遍历天竺国界。还关中。从罗什谘禀经义。什翻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师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法华。听者推服。元嘉十六年。面西合掌而逝。众见榻前。一金莲花。倐尔而隐。五色香烟。自室中出。

  晋剡东释法崇

  姓竺氏。少入道。以戒节见称。笃志经论。尤长法华。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天人。诣师请戒。因舍所住山为寺。师居少时。化洽湘土。后还葛岘山。茅庵涧饮。禅慧为乐。着有法华义疏四卷。

  晋彭城郡释道融

  从什公入逍遥园。参详新译法华。随开讲席。什自听之。叹为殊伦。与释昙影。俱有法华文疏。并行於世。影师善讲正法华。及光赞般若。每一阐扬。听众千数。亦助什译经。甚为推重。

  晋释昙翼

  余杭人。初沙门法志。常诵法华。有雉翔集座隅。如听经状。七年雉殒。志[疗-(日/小)+土]之。夜梦一童子拜曰。因听经得脱羽类。今生山前王氏家矣。王氏一日设斋。志乃踵门。儿曰。我和上来也。志抚之曰。此我雉儿也。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毛三茎。因名以翼。七岁出家。十六剃发。初入庐山依远公。继往关中。师罗什。义熙十三年。东还会稽。入秦望山。结茆庵。称法华精舍。专诵法华。越十二年有女子披彩服。携笼盛一白豕。大蒜两茎。至师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夕矣。豺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师却之甚力。女哀鸣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号呼腹疼。求师按摩。师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凌空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真如水中月。不可染污也。既而天为雨华。地皆震动。太守孟觊方晨起视事。忽见南方祥云。光射庭际。知普贤示化。遂以闻於朝。敕建法华寺。即今天衣寺也。师既化。漆其身留山中。

  晋京师瓦官寺释法旷

  俗皋氏。寓居吴兴。风操超卓。尝为师礼忏。至第七日。感五色光明照室。所苦即差。后止於潜青山石室。每言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谢安为吴兴守。恒往展敬。简文帝召问起居。时彗见。帝以谘师。师竭诚忏禳。俄而星没。兴宁中。东游若耶。止昌原寺。拯救疾苦。莫不如响。人每见师行坐间。有鬼神数十。翊卫前后。

  晋西蜀石室山释法绪

  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入蜀。居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兕见而不伤。诵法华维摩光明三经。尝处石室。且禅且诵。忽於盛夏右胁而逝。七日不坏。乡人为起塔。一夕放光。照彻数里。

  晋释法义

  姓竺氏。髫龄入道。研精法华。后出京。大启讲筵。兴宁中。还江左。憩会稽保山精舍。咸安二年。忽感疾。诵经不歇。常存念观音。夜梦一道人。为出肠胃。洗涤垢秽。洗已。还纳腹中。觉即痊愈。
  晋建兴二年。长沙县西百余里。陆地生青莲花两本。道俗争观。因掘其地一丈二尺。得一瓦官。莲出坏处。斫视之。青莲根茎。生髑髅齿骨间。父老云。昔有僧不知名氏。诵莲经万余部。不疾而化。以瓦为官。此其是矣。众因建寺名瓦官

  晋刘程之

  字仲思。彭城人。初解褐为府参军已。入庐山。倾心自托。朝议加遗民号。与远公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等。结莲社共修净土。镵石为誓。又着念佛三昧诗。以见专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慰接摩顶。一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华青白。其水湛湛。一人项有圆光。胸中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非常。及寤。犹觉异香发毛孔。叹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数百遍。既而庐阜诸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弥陀慈父。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复次供妙法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繇持此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面西合手而逝。时义熙六年也。异香郁然。七日而息。远公为撰纪德碑。

  宋罽宾国沙门求那跋摩

  华云功德铠。年二十出家受戒。诵法华及诸经。百余万言。元嘉元年。随商舶便风至广州。文帝知之。敕州郡资发。路由始兴。驻足虎韨山。於山寺外别立禅室。山向多虎灾。自后去来无梗。或时值虎。以杖按头而去。尝於别室坐禅。沙弥往候。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亘室弥漫。生青莲花。光彩夺目。沙弥惊呼。忽无所见。八年正月。达建康。敕住祇洹寺。开讲法华。妙辨天逸。听者悉生解悟。其年夏。居定林寺。时有信者。采华布席。惟师所坐。华彩更鲜。众咸称为证圣。

  宋释道生

  巨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初入庐山。幽栖七年。时诵法华经。尝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於是钻仰群经。不惮疲苦。往关中禀承罗什。辨问超卓。咸称神悟。后入虎丘山讲经。至阐提皆有佛性。顽石皆为点头。又在半塘。诵法华经。有一童子从师出家。亦诵法华。无何童子命终。因[疗-(日/小)+土]於林。一夕闻诵经声。乡人异之。启视乃获一舌。生青莲华。因是起塔。后葺成寺。(即今半塘寺)高启为咏诗云。黄土但埋骨。岂能埋性灵。昔闻宿草间。曾吐莲华青。身归长夜台。口诵西方经。寻迹殊窅窅。闻声每泠泠。寒灯照空塔。时有山僧听。应使邻冢闻。沉迷尽皆醒。

  宋释法庄

  淮南人。少为远公弟子。苦节标名。晚游关中。从睿公学。元嘉初。止道场寺。性率素。止午食而已。诵涅盘法华经。时感天神来听。每后夜讽诵。比房常闻师室前。有兵仗翊卫声。

  宋释慧庆

  竺姓。广陵人。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诵法华思益等经。每夜讽持。闻暗中有弹指赞叹之声。元嘉中。渡江遇风。舟将覆。师惟诵经不彻。觉舟在波涛中。迎飙截流。如有人牵之。倐忽抵岸。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扶风人。为师病。同侣三人。入河南霍山采锺乳。探穴数里。三人溺死。炬火又灭。冏默诵法华。凭诚乞济。又存念观音。有顷见光如萤火。追之。遂得出穴。后作普贤斋。有二僧来礼佛。出门飞空而去。众皆惊异。

  宋释昙谛

  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汉末附中国。后徙吴兴。父彤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一僧呼黄为母。寄麈尾拂。并铁镂书镇二枚。及觉。见二物具存。因孕生师。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师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曰。忘之矣。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法华奥旨。辩若悬河。尝随父至樊邓间。遇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唤[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尊宿名。师曰。曩昔和尚。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遭野猪所伤。今忽逢汝。不觉失声耳。[契-大+石]初不记忆。乃询彤。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契-大+石]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先师为姚苌讲法华经。贫道为都讲。苌赠先师二物。因追思弘觉入灭。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事。弥增悲仰。师晚入吴武丘寺。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后还吴兴。闲居涧饮。二十余载。元嘉末。示寂於山。

  宋释昙邃

  止河阴白马寺。蔬食布衣。诵正法华经。日一遍。尝夜中忽闻叩户云。请师九旬说法。师不许。固请乃赴。犹在眠中。不觉身已在白马坞神祠中矣。并一弟子俱在。自尔每日密往。人无知者。后寺僧於祠前过。见两高座。师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讲说声。又闻奇香。於是共传神异。至夏方竟。

  宋释普明

  临淄张氏。少出家。禀性清纯。忏诵为业。诵法华经。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六牙象在其前。

  宋释宝通

  梵行精修。长诵法华经陀罗尼品。久而灵异。时杨桥村有赵姓妻。为魅所凭。请师诵陀罗尼品。有神现形。呼其鬼受责。赵妻得差。后病再发。师往。见所责鬼在前。师曰。前已诫治。那得再来。吾当诵咒。令汝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鬼叩头哀乞去。病遂愈。

  宋释僧登

  止庐山大林寺。通诵法华。昼夜不息。一日忽见空中有一银殿。渐下於房。忽变金殿。师遂入殿。坐起经行。如是三载。远近从化。为人说戒。口放光明。一日出外归。谓弟子曰。今登金殿不复出也。即翛然脱化。异香弥月。

  宋释法慧

  本姓夏侯氏。秉志精苦。律行氷严。大明末。东探禹穴。隐天柱山。诵法华经。日周一部。志耽人外。楼居三十余年。王侯税驾。止拜门而返。惟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相引接。诵经处。恒有彩云笼於空中。

  宋释慧亮

  少有清誉。立寺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学徒云集千里命驾。后过江止何园寺。颜延之张绪。眷德留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声於后。清言妙悟。将绝复兴。着玄通论行世。

  宋扬州释慧果

  少以蔬素自节。太始中。游京师。止瓦官寺。诵法华十地。尝於圊侧见一鬼致敬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厕鬼中。法师慈悲。望垂拔济。有钱三千埋柿树下。愿取为福。师告众掘钱。为造法华经一部。后复梦鬼云。蒙慈力已得改生。致谢而去。

  宋京师释慧益

  广陵人。孝建中。止竹林寺。诵法华经。精勤苦行。誓焚身。效药王菩萨故事。帝遣使劝不听。大明七年。以佛生日。诣阙辞帝。嘱以佛法。乃於锺山置油镬。以吉贝缠身。手自执烛以然。诵药王品。火及眼。方声绝。时闻笳管之声。异香芬馥。帝夜梦师更嘱付护法。翌日设大会。敕於焚身处建药王寺。

  宋释僧瑜

  余杭人。初於庐山南岭。建招提精舍。常持法华。孝建二年六月。谓众曰。结累三涂。情形之故。情将尽矣。形亦宜捐。药王之辙。独何远哉。遂别众入柴龛。端坐诵药王然身品。发炬以焚。众见紫气腾空。旬日所焚处生双桐。识者谓娑罗双树之兆。

  宋尼慧玉

  长安人。住江陵牧牛寺。诵法华楞严等经。旬日通利。元嘉中。焚香礼佛誓曰。若诚心有感。舍身之后。得见佛土。七日之内。愿见佛光。至第五夜。寺东林树。忽现光相。形色赫然。众叹希有。
  宋元嘉时。尼道寿诵法华满三千部。每见空中有光明宝盖。垂覆己顶

  宋蜀都罗玙妻费氏

  少诵法华。勤至不倦。后病心痛垂绝。属纩待时。俄梦佛手摩其心。应时而愈。家众俱睹金光。亦闻香气。

  宋简静寺尼智通

  舍戒适梁群甫。生子七岁。家贫无衣。思为尼时。有素绢所书法华经。即练捣为衣着儿体。忽遍身生疮。白虫周咂。号叫旬日而死。闻空中语云。坏经为衣。得此华报。果在地狱。亦元嘉中事。

  宋王玄谟

  太原祁人。元嘉中。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谟将见杀。梦人告曰。能诵法华普门品观音神咒千遍。可免。既觉。诵之不辍。忽报停刑。后官至开府。
  宋元嘉四年。初都人孙彦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惠称。常诵法华。忽见江浦有光。掘之。得金佛一躯。先有铭曰。建武六年庚子。官寺道人法新造。盖法新乃妾之前身也
  齐永明中。扬州高座寺释慧进。吴兴人。少雄勇任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布衣蔬食。誓诵法华。用心勤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先障。经愿既满。病亦良已。后愿回此诵业。获生净土。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年八十余。无疾而化

  齐释弘明

  会稽人。贞苦有志节。永明中。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经。修习禅定。六时不懈。每旦瓶水自满。实诸天童子为给使也。每坐禅。虎尝伏室内。见师端然不动。久之乃去。

  齐释法匮

  姓阮。吴兴於潜人。出家枳园寺。朴然自守。不涉世事。长诵法华。每斋会得直。聚以造旃檀佛像。像成。自设大会。其本家侨居京师。是旦还家。又至定林。复还枳园。后三处考覆。皆见师来中食。实是一时。而三处赴焉。尔日晚还房奄逝。体甚香软。手屈二指。众咸悟其得果。因为起枳园寺塔。时齐永明七年。

  齐释慧豫

  黄龙人。游京师。止灵根寺。诵法华经。为救苦之津梁。尝於寝室。见三人扣户。并衣冠鲜洁。执持华盖。豫问何为。答曰。法师应寂。故来奉迎。豫曰。小事未果。可申一年得否。答曰可。至明年期满。无疾而卒。齐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

  齐释超辨

  姓张。炖煌人。幼而神悟沈静。诵法华为常课。闻京师佛法大振。由

分页阅读: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法华经持验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