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道藏 - 藏外
书籍内容:

尹文子周尹文撰 金山钱氏校本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原序
  
  大道上
  大道下
  校勘记附逸文
  
  逸文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尹文子一卷。周尹文撰。前有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序。称条次撰定为上下篇。文献通考作二卷。此本亦题大道上篇。大道下篇。与序相符。而通为一卷。盖后人所合并也。庄子天下篇。以尹文。田骈并称。颜师古注汉书。为齐宣王时人。考刘向说苑。载文与宣王问答。颜盖据此。然吕氏春秋又载其与愍王问答事。殆宣王时人。至愍王时犹在欤。其书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周氏涉笔谓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盖得其真。晁公武读书志以为诵法仲尼。其言诚过。宜为高似孙纬略所讥。然似孙以儒理绳之。谓其淆杂。亦为未允。百氏争鸣。九流并列。各尊所闻。各行所知。自老庄以下。均自为一家之旨。读其文者。取其博辨闳肆足矣。安能限以一格哉。序中所称熙伯。盖缪袭之字。其山阳仲长氏。不知为谁。李献臣以为仲长统。然统卒于建安之末。与所云黄初末者不合。晁公武因此而疑史误。未免附会矣。
  原序
  
  尹文子者。盖出于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着书一篇。多所弥纶。庄子曰。不累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之。以此白心。见侮不辱。此其道也。而刘向亦以其学本于黄老。大较刑名家也。近为诬矣。余黄初末始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其玩之而多脱误。聊试条次。撰定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详也。山阳仲长氏撰。
    大道上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大道不称。众有必名。生于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以名。法。儒。墨治者。则不得离道。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是道治者。谓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谓之不善人。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圆白黑之实。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名有三科。法有四呈。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人君有术。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有势。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专。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善名命善。恶名命恶。故善有善名。恶有恶名。圣贤仁智。命善者也。顽嚚凶愚。命恶者也。今即圣贤仁智之名。以求圣贤仁智之实。未之或尽也。即顽嚚凶愚之名。以求顽嚚凶愚之实。亦未或尽也。使善恶尽然有分。虽未能尽物之实。犹不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辩也。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今亲贤而疏不肖。赏善而罚恶。贤不肖善恶之名宜在彼。亲疏赏罚之称宜属我。我之与彼。又复一名。名之察者也。名贤不肖为亲疏。名善恶为赏罚。合彼我之一称而不别之。名之混者也。故曰名称者。不可不察也。语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好则物之通称。牛则物之定形。以通称随定形。不可穷极者也。设复言好马。则复连于马矣。则好所通无方也。设复言好人。则彼属于人也。则好非人。人非好也。则好牛好马好人之名自离矣。故曰。名分不可相乱也。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而不期为人用。人必用之。终身各有好恶而不能辩其名分。名宜属彼。分宜属我。我爱白而憎黑。韵商而舍征。好膻而恶焦。嗜甘而逆苦。白黑。商征。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也。故人以度审长短。以量受多少。以衡平轻重。以律均清浊。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以简治烦惑。以易御险难。以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极。如此。顽嚚聋瞽。可以察慧聪明。同其治也。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能。左右前后之宜。远近迟疾之间。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阙矣。全治而无阙者。大小多少。各当其分。农商工仕。不易其业。老农长商。习工旧士。莫不存焉。则处上者何事哉。故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君子非乐有言。有益于治。不得不言。君子非乐有为。有益于事。不得不为。故所言者。不出于名法权术。所为者。不出于农稼军阵。周务而巳。故明主不为治外之理。小人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亦知言损于治。而不能不言。小人亦知能损于事。而不能不为。故所言者。极于儒墨是非之辩。所为者。极于坚伪偏抗之行。求名而巳。故明主诛之。古语曰。不知无害于君子。知之无损于小人。工匠不能。无害于巧。君子不知。无害于治。此信矣。为善使人不能得从。此独善也。为巧使人不能得从。此独巧也。未尽善巧之理。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贵工倕之巧。不贵其独巧。贵其能与众共巧也。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辩欲出群。勇欲绝众。独行之贤。不足以成化。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出群之辩。不可为户说。绝众之勇。不可与征阵。凡此四者。乱之所由生。是以圣人。任道以夷其险。立法以理其差。使贤愚不相弃。能鄙不相遗。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此至治之术也。名定则物不竞。分明则私不行。物不竞。非无心。由名定。故无所措其心。私不行。非无欲。由分明。故无所措其欲。然则心欲人人有之。而得同于无心无欲者。制之有道也。田骈曰。天下之士。莫肯处其门庭。臣其妻子。必游宦诸侯之朝者。利引之也。游于诸侯之朝。皆志为卿大夫。而不拟于诸侯者。名限之也。彭蒙曰。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物奢则仁智相屈。分定则贪鄙不争。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之自转。使不得止。因方之自止。使不得转。何苦物之失分。故因贤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无用。使不得用。用与不用。皆非我用。因彼所用。与不可用。而自得其用。奚患物之乱乎。物皆不能自能。不知自知。智非能智而智。愚非能愚而愚。好非能好而好。丑非能丑而丑。夫不能自能。不知自知。则智好何所贵。愚丑何所贱。则智不能得夸愚。好不能得嗤丑。此为得之道也。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勇者不陵。定于分也。法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敢怨富贵。富贵者不敢陵贫贱。愚弱者不敢冀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及道也。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昔齐桓好衣紫。阖境不鬻异采。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上之所以率下。乃治乱之所由也。故俗苟沴。必为治以矫之。物苟溢。必立制以检之。累于俗。饰于物者。不可与为治矣。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异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越王句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居上者之难。如此之验。圣王知人情之易动。故作乐以和之。制礼以节之。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礼乐独行。礼乐独行。则私欲寝废。私欲寝废。则遭贤之与遭愚均矣。若使遭贤则治。遭愚则乱。是治乱系于贤愚。不系于礼乐。是圣人之术。与圣主而俱殁。治世之法。逮易世而莫用。则乱多而治寡。乱多而治寡。则贤无所贵。愚无所贱矣。处名位虽不肖下愚。物不疏己。亲疏系乎势利。不系于不肖与仁贤。吾亦不敢据以为天理。以为地势之自然者尔。今天地之间。不肖实众。仁贤实寡。趋利之情。不肖持厚。廉耻之情。仁贤偏多。今以礼义招仁贤。所得仁贤者。万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触地是焉。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庆赏刑罚。君事也。守职效能。臣业也。君科功黜陟。故有庆赏刑罚。臣各慎所务。故有守职效能。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接万物使分别。海内使不杂。见侮不辱。见推不矜。禁暴息兵。救世之斗。此仁君之德。可以为主矣。守职分使不乱。慎所任而无私。饥饱一心。毁誉同虑。赏亦不忘。罚亦不怨。此居下之节。可为人臣矣。世有因名以得实。亦有因名以失实。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一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曰。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凡天下万里。皆有是非。吾所不敢诬。是者常是。非者常非。亦吾所信。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翻为我用。则是非焉在哉。观尧舜汤武之成。或顺或逆。得时则昌。桀纣幽厉之败。或是或非。失时则亡。五伯之主亦然。宋公以楚人战于泓。公子目夷曰。楚众我寡。请其未悉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不鼓不成列。寡人虽亡国之余。不敢行也。战败。楚人执宋公。齐人弑襄公。立公孙无知。召忽夷吾。奉公子纠奔鲁。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无知被杀。二公子争国。纠宜立者也。小白先入。故齐人立之。既而使鲁人杀纠。召忽死之。征夷吾以为相。晋文公为骊姬之谮。出亡十九年。惠公卒。赂秦以求反国。杀怀公子而自立。彼一君正。而不免于执。二君不正。霸业遂焉。己是而举世非之。则不知己之是。己非而举世是之。亦不知己所非。然则是非。随众贾而为正。非己所独了。则犯众者为非。顺众者为是。故人君处权乘势。处所是之地。则人所不得非也。居则物尊之。动则物从之。言则物诚之。行则物则之。所以居物上御群下也。国乱有三事。年饥。民散。无食以聚之则乱。治国无法则乱。有法而不能用则乱。有食以聚民。有法而能行。国不治。未之有也。
    大道下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凡此八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非自显于尧汤之时。非自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治。失其道则天下乱。过此而往。虽弥纶天地。笼络万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餐挹。圣人错而不言也。凡国之存亡有六征。有衰国。有亡国。有昌国。有强国。有治国。有乱国。所谓乱亡之国者。凶虐残暴不与焉。所谓强治之国者。威力仁义不与焉。君年长多媵。少子孙。疏宗族。衰国也。君宠臣。臣爱君。公法废。私欲行。乱国也。国贫小。家富大。君权轻。臣势重。亡国也。凡此三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尹文子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