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 (TXT全文下载)

贵左,用兵则贵右。
  经天曰文,止戈为武,其为用也,彼此实齐,礼乐所以并行,水火故宜难废。用须得理,动叉以时。是以平居好生,以左为重;行兵主杀,以右为贵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兵虽可用,多有损伤。是爪牙之所司,非元首之器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恬淡,静也。王者用师,有征无战,动不失静,故言恬淡。不好用兵,不以为美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君者,人父母。美兵,好杀,非谓养人。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阳道贵生,所以吉。阴道贵杀,故云凶也。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副军不当杀,故居左。上将闽外以行诛,故居右。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之所用,义在救人,哀失道,悲其过杀。古者以慈用兵,贵之以德,贱之以器,克敌之后,将军素服主丧,行礼受吊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有名之物,并悉无常。今谓无名,理。归常道。朴,本也。臣,贱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而能大,虽大不可贵;非小而能小,虽小不可贱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王诸侯若能抱道,遐迩人物自然宾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守道则功格四表,无为则乾坤交泰。非唯天地相合,抑亦德合天地。德合天地,既知甘露降,亦知醴泉出,此有道之化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上如标枝,人如野鹿,不须教令,自然太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始制有名也。既得其子,以知其母。子之依母,天之理也。故言知止也。
  知止所以不殆。
  子依母,物无伤害;人依道,理无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川谷上源而不竭,铃以江海为本。以江海为本,复本而归江海。明人从道而生,还须归道。今不知归,失於本也。亦言人有道,物归之,如川谷归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闻而知之谓之圣,见而知之谓之智。然则外难知者,人也;内难知者,己也。今鉴人而知善恶,智也;照己而知得失,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兰,知恶远小人,如去鲍肆;知得尽之以忠贞;知失除之以悔吝。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虚寂之门,知人者识万境之皆空,自知者体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内,岂贪於名利。万境皆空,外何染於、声色。内外清静,故曰明。物我皆通,
  故言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夫用力者,力大则胜人。用德者,德高则伏物。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不溺於非,斯自胜也。修道者忘怀,则外物无害,故曰胜人。虚心而仙骨日强,故言自胜也。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分之人,乐一瓢而为富。贪利之者,积百万而为贫。饰躬励己,强行信道,弥笃为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上乘所说,本以教人。依教修行,不乖其理也。欲言不失其所。理国者用之,则国祚长久。修身者用之,则性命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国王有道,天清地静,人安神泰,无复倾危。设令时遇灾衰,运逢屯否,居危而得安,处否而常泰,以保於万寿,故言死而不亡者寿。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然物则百生有死,人则有存有亡者,皆为天也。道则不生而能示生,虽生而不存。不死而能示死,虽死而不亡。不存不亡,故云寿也。但存亡既泯,寿夭亦遗。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夫虚舟泛而不系,大道泛而玄通。不系者,无滞於西东。玄通者,宁封於左右。是以入毫芒而遗小,弥宇宙而忘大,影见非一,灵化难常,物无不应,何为不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物之得生,皆赖大道。道则信之以独化,物则称之於自然。能生者不以为功,所生者不以为德。真之至理,不相辞谢也。
  成功不名有。
  道之生物得以生,成功也。能所皆忘,故不名有也。
  衣被万象不为主,可名於小。
  生育普均,覆载无二,衣被也。长而不宰,不为主也。可言於小,言不小也。
  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於大。
  万象轮回,不出无形之表。品汇终始,会依虚寂之中。故曰归之。可名於大,言不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同大道之停育,齐至理以忘功,不滞空有之端,宁拘小大之域,必定忘於小大,故言终不为大。执则成小,亡心则为大。不大而大,故言成其大也。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无形。无形者,虚无之大道大。执,专也,持也。能持身庇玄德之影,专心驻幽寂之门,有道则物归,故言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油云布而万物润,膏雨降而百草滋。但以被微物而有益,是知归大道而无害。无害之理,其致云何?身神不动曰安,死生泯然曰平,彼此玄通曰泰也。
  乐与饵,过客止。
  五音之声,乐也。八珍之味,饵也。百年寄身,过客也。止,留也,依也。归往於道,可以平物情,不悟少能依止,乃留心於丝竹,以此畅情,依身於兰桂,用兹适口,不能执象,欲泰难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繁华者,物情之所悦。虚寂者,人性不能安。情悦谓之为美,不安呼之为淡也。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既,尽也。目所见者色,炫之於青黄;耳所闻者声,惑之於宫征;心所贪者利,昏之於珍宝。宝虽为利,用有尽也;声虽可悦,聋不远也;色虽可爱,盲在近也。故知止乐饵者,有斯患也。然恬澹无为之道,视虽不能见,致之者洞视无不明;听虽不能闻,契之者洞听而更聪;心虽不能计,会之者运用而不尽。道
  俗之好如彼,利害之涂如此。
  三十六章
  将欲嗡之,必固张之。
  将欲塞兑而闭门,愚夫不服,纵其开兑而济事,困而后已。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息其雄猛之心,纵其刚强之志,柔弱生徒,刚强死行,苦至当止也。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衰而更盛,物极而自反。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欲夺其恶,恶行不除,恶积灭身,临时自悟。
  是谓微明。
  上之权道观之,则未似施教。究理则极有潜资,甚自微妙,分明历然有益,故谓微明。八十一章广陈化道,而凡情有系,所执不同,以实示之,而不从将权化之,令知返玄教,深远左右宜之。权释辩於前,实解彰於后。欲噏敛之,开经化之;欲弱俗情,强其仙骨。欲废邪志,与之正道;欲夺恶行,与之善业。
  柔弱胜刚强。
  权道顺之而不违,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刚强,故言胜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鱼之游泳,事藉於江湖。圣人大宝,理资於利器。鱼不可以失水,失水则鱼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则危殆。故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执权之道不易其人。
  (后文元阙)#3
  老子道经卷上#4竟
  #1 按《道藏》本原将老子道经李荣注分作四卷。现据敦煌本合并为一,改题『道德真经注卷上』。后文卷题亦删去。
  #2 按《道藏》本原未分章,仅题篇名『道经』二字。现据通行本分章,列出章次,以便阅读。下同此。
  #3 《道藏》本原止於此。以下第三十七至八十一章缺。据敦煌本及强本补。
  #4 此行系整理者补。下卷敦煌本尾题『老子德经卷下』,可证上卷尾题应作『老子道经卷上』。
  道德真经注卷下#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三十八章#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虚以为心,凝至一而为体。不言均天地之化,无事成万物之功,未规揖让之名,岂有干戈之争。虽复处宗处极,而乃非争非名,无为自然,故云上德。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养万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内明德与道合,厥义可尊,故云上德。道既无象,德亦虚玄,韬光藏用,故云不得。虽藏於用,无用之用用矣。乃韬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济人济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之风几乎将失,仁义之化殆欲斯兴,文字既彰,浇漓渐矣,故云下德。以德为德,以功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执言有德,不及无为,故云是以无德。内明体同虚寂者德之上,事有纷累者德之下,封执在心故云不失德。执者失之,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上用无为以化下,下用无为以事上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用有为以导下,下亦以有为以事上,何者?草则逐风以西东,影则随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内者不可以多事,理归虚静,训弟子者不可以非礼,义存忠孝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兼爱博施仁也,赏善罚恶义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浇淳之化有殊,无为有为明得失之政斯别。下德之称有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称无为者,是上义之优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礼烦则乱,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应,可谓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则生忿争,是以挥拳攘臂,更相牵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玄古淳和,物情诚实,人皆自足,不假仁义以煦濡,家悉无为,各怀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兴,混亲疏,忘贵贱,此则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风既散,谧号乃兴,畜养之义行焉,成济之功见矣。圣人潜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亲惠情生,泛爱功起,亲则有所不普,爱则有所不同,浇风以渐也。亲爱不足以化俗,赏罚于是以理人。又丧赏罚之义,废仁义之礼,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诳于下,淳源已远,浇浮孔炽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皆敦厚,各怀忠信,亦无烦曲礼,但忠信已薄,浇浮更厚,惑乱滋甚,以礼理之,贱质贵文,转增邪乱,故言乱始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实也。仁义者,道之华也。先知仁义者,识华不识实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师教,知礼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云去彼取此。
  散朴以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后德,要其终也浇薄。是以仁非本性,义异自然,信不由衷,礼饰於外,是非战争,奸巧纷纭,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义之道,于是大圣老君痛时命之大谬,愍至道之崩沦,欲抑末而崇本,息浇以归淳,故举大丈夫经国理家,修身立行,叉须取此道德之厚实,去彼仁义之华薄,则捐俗礼,归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3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元气也,未分无二,故言一也。天地虽大,所禀者元一。万物虽富,所资者冲和。王侯虽贵,所赖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广覆,宁静以厚载,变化以精灵,虚豁以盈满,安乐以全生,无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无兴废,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损如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动发,不测将恐以绝歇,虚间将恐以枯竭,生灵将恐以死灭,尊贵将恐於颠蹶。
  故贵以贱为本,
  此则国以人为本,亦言从贱以至贵也。
  高以下为基。
  九重之台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言贵实以贱为本也。
  故致数誉无誉。
  王侯实贵而以贱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谣颂德,不以为誉,此则数誉。悬谤从谏,不以为数,此则数毁也。明体道君子外宠辱,得失不惊,心忘毁誉,喜愠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贵,而石#4落落多故贱,贱者人所恶,贵者物可政,俱不安也。处贵而谦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贱而恶齐,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处之以中,唯上与下无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为用,动皆反俗,以刚强在心,举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者,天地有形故称有。天覆地载,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无,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虚,故曰无。天地从道生,有生於无也,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识本元。圣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无,必其昏俗,沦有无而系生死。形神合而见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无体,故言有生於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
  信道弥笃,强行有志,寒暑变而不革其心,金石销而不移其操,始终常一,确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素丝无恒,逐玄黄而改色。中士不定,随好恶而异心。闻真道,存身以安国,则存道而忘俗。见财色,悦性以娱情,则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远,情昏真伪,识浅不识深,但悦尘垢之小行,反笑清虚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深甚奥,下士#5之所难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识。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浊,适足彰道之清远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舍异心。圣人设法,无教无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无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进,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类,
  缅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尘,若类。
  上德若谷,
  无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秽,大白也。混若於浊,若辱也。
  广德若不足,
  大满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质真若偷。
  偷,变也。性无洁浊,体实常存,质真也。亡死生,合变化,若偷也。
  大方无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无形,无隅也。
  大器晚成,
  积习生常,美成在久,故知修心修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声,
  鸣钟应节而鸣,玄教随机而作。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虚无罗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无象,故曰无形。不可睹,故言道隐。绝於称谓,故曰无名也。
  夫唯道,善贷生。
  夫进而若退,进无进也。若退而进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进非退,非明非昧,无色无声,无形无名。虽复无名,亦何名而不立?虽复无象,亦何象而不见?是故布气施化贷生於万有,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浊分,阴阳着。
  二生三,
  运二气,称三材。
  三生万物。
  圆天覆於上,方地载於下,人主统於中,何物不生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阳气热孤,亦不能生物,阴气冷单,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气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气,无好无恶。失一元之道,有爱有憎。但敦富贵之名,不悦孤寡之称。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义存谦退,以为名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道以富贵而称孤寡,损也。谦光日新,益也。无德处贵,自以为益。材下位高,必至倾覆,损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
  人间所行之教,理归仁义,事刚强。然刚强者死之类,仁义者道之华。亦我义教之者,欲使去刚强而存柔弱,远仁义而安道德也。亦言圣人是於能教众生,是於所缘教得宜。义者,宜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不从君父之命,不顺圣人之教,贪荣而守胜,尊己以陵人,强梁也。违科犯法,不尽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圣人无不设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兴言。由仁义之华,彰道德之实,因强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强梁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无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坚强。道至柔而能贵彼忘我,破兹固执。言人若能鉴之於水,体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经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无滞碍,此谓驰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水无有碍,道无有形。有间无间,无处不入。
  是以知无为有益。
  道无形,物得成;圣无为,人得化。此乃无为之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前称无为之益,未知何曰无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无事。吾安於上,臣悦於下,此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为者多,及无为者少。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者,外之称誉。货,俗之财帛。身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须外名利,存身神,反无为,修至道,而弱丧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为名以杀身,因财而害己#8。迷沦者众,圣人怀之,故详问云为得利为病,为失名失利为病。俗以得名利为善,而得之则身亡;失之为恶,亡之则己立。得失病利,谁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
  为名以杀身,斯大费。
  多藏必厚亡。
  为财以伤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远耻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规财,无危殆。
  可以长久。
  外之於名利,远之於危殆,理国可以长存,修身可以久视。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圆德备,名曰大成。备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镜应之而忘疲,不弊。
  大满若冲,其用不穷。
  四达是方而俱照,六通无幽而不烛,斯大满。不以照为照,不以盈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无极。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从人,若届也。
  大巧若拙,
  匠成万物,大巧。似不能为,若拙。
  大辩若讷。
  谈天畅理,大辩。言即无言,若讷也。
  躁胜寒,静胜热。
  阴阳二气,递相为用。阳气躁而热,阴气静而寒。阳气盛则静胜而躁劣。此则气序迁移,平为胜劣。夫大成若缺,大满若冲,则盛无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则衰无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热,遗成而不败,忘胜而无劣。
  清静为天下正。
  为阴阳之所寒热,未清也。为生死之所流动者,不静也。明圣人生死无变於己,寒热不累於身,清静也。有轮转处,生死皆为耶也。无轮转,绝死生,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马。臣下无为,粪桑田之业。修真者去驰骋之浮情,粪身神以道德。务学者绝飘荡之懈惰,粪心虚以艺文也。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好武,四郊多垒,五兵斯起,戎马生於郊也。内明心王无道,驰六识之马,遍万境之中,得失纷纭,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遗情去欲,祸自除。无识之徒#11,纵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积成庆,幽显咸享。恶积成殃,存亡俱累。罚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孙,祸也。上误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则外无所求,清本性则内无所乏,故言知足,动皆合道,事无不圆之足也。无不足之时,常足也。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观之以道,则理无不达,照之以智,则事无不知,所谓不行而知者。
  不窥牖,见天道。
  二景丽天,五星耿汉,宁须窥牖,方始见乎内明。窥牖者,穿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鱼兔,无劳言教悟至理,此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迹周於宇宙,未识山川,览遍於经籍,宁知至理,此谓无知。
  是以圣人不行而行,
  独悟也。
  不见而名,
  玄览也。
  不为而成。
  自内就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增之以卷轴,长之以见闻,利之以名声,加之以嗜欲。
  为道日损。
  行不言之教,文理双忘。体虚玄之道,物我同遣。为无为百为兼丧,事无事万事都损。岂惟憍盈奢侈也。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舍有归无,损之者也。有去无忘,又损之者也。有去,无也。理冥真寂,至无为也。
  无为无不为。
  夫欲去有累,所以归无为,而惑者闻无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为大道,土块为至心,理恐其封执无为不能悬解,故云无为而无不为也。不为非无为也,有为而归无为,非有为也。此则为学为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