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读书诀 - (TXT全文下载)

的只抱在那里,火候一刻不到,不能得他出来。朱子至六十岁上,自叹假如五十九岁死,竟不闻道矣。后五六年仍叹与道无分。门人援前言以问曰:“想是为不得行道而发?”朱子曰:“非也。就是眼前道理尚远耳。”汝楫曰:“然则下学何时窥见津涯?”曰:“此仙家所谓大丹也,然小丹亦不可不结。想来颜、曾、思、孟有颜、曾、思、孟之丹;周、程、张、朱有周、程、张、朱之丹;董、韩亦有董、韩之丹。成得无上天仙固好,不尔,就是地仙亦强似虚生浪死。”(《李榕村集》)
  昌黎论一事,便一事透彻,此人煞有用。明朝人学问事功都不透,想是读书不专之过。只有蔡虚斋专精《四书》《易经》,而年只五十七,又贫不能多得书,如《朱子语类》都不曾见,故到底不明白“理气”二字,然荐廿余人于王三原,皆有成就;识宁王必反,便拂衣归,已不是无用人。(《李榕村集》)
  某未领乡荐时,曾将《左传》分类编纂,言礼者一处,言乐者一处,言兵者一处,言卜筮者一处,嘉言善行一处,如此容易记。未及编成,以人事而废。昔苏子容记得史熟,东坡问之,答曰:“吾曾将某年某月下将事系之,编得一次;复将事下系以某年某月,又编得一次,编来编去,遂熟。”东坡曰:“吾何书不如此下功夫?毕竟公记得。”大概欲史熟须如此。(《李榕村集》)
  后世情伪之变,无所不有。读史乃炼达人情之学。《左传》尚不能备后世情伪,若《汉书》,则几备矣。(《李榕村集》)
  凡文字不可走了样子,《史记》创一个样,后来史书,硬依他叙记;诸文韩昌黎创一个样,后来亦便依他。其初创为者都非常人,若后来不是此等人,生要创为,便不成样。(《李榕村集》)
  静中工夫,惟闲时可用。孔明自二十六岁出来,日倥偬于戎马之间,曾无刻暇,而曰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想他天资高,时时将心提起,用着实落工夫来。(《李榕村集》)
  朋友要取直谅,自己受益,不受尽言者,始于予智,终于至愚。夫子称舜好问好察,不必贤智之言始足听也。耕问奴、织问婢,他所素习,必胜于我。武侯天资高,曰“广咨询”,曰“闻过必改而无吝色”,曰“吾心如秤,不能为物作轻重”。故功虽未成,而信格神明,势倾天下。当时称服,了无异词;后世传诵,久而弥光。(《李榕村集》)
  徐元直说:“俗儒不知世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武侯云:“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据江东。”正所谓俗儒也。(《李榕村集》)
  学问须是熟。梅定九于历算,四十年工夫,尚不能熟。读书不熟,终不得力。魏伯阳所谓“千周万遍”也。(《李榕村集》)
  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未有不多而能透者。(《李榕村集》)
  人无所得,虽读得《三通》,高谈雄辨,证佐纷罗,其归如搦冰然,初非不盈把,渐搦渐消,至于无有。所以读书以实得为主。(《李榕村集》)
  学问之道,最怕他地方派断,如李中孚幼为孝子,长为高士,半世读书,所著论多未谛当,以关中派断故也。(《李榕村集》)
  欲搜《廿一史》中取其有关于修齐治平之要者,仿东莱《大事记》为一编;又搜历代典制沿革及后世如何可以通行者,略仿《通考》,各著为论为一编。(《李榕村集》)
  今专门之学甚少,古来官制、田赋、冠服、地理之类,皆无精详可据之书,此等必时时考究得原原本本,确有条贯方好。不然,随便著作,有何关系。
  巨鹿、昆阳,皆以少胜众。项羽一战而骄,诸侯膝行而前,气焰太露;光武一味收敛,伯升为更始所杀,夜间泪湿枕席,平居却不露声色,便是成事气量。(《李榕村集》)
  作史全要简洁,《蜀志》后主二年终岁止八字,曰:“劝农殖谷,闭关息民。”只此的是良史才。(《李榕村集》)
  场言某门人陈大章最熟《通鉴》,检得其中疏误处,便作一篇文字辨驳之。闻其师谓之曰:“不消如此,只注其下云应作如何足矣。宇宙间几部大书,譬如祖父遗训,万一偶误,只好说我当日记得是如此,若侃侃辨证,便非立言之体。”元生曰:“正是如此。今人读程朱书,于其道理精纯处,毫不理会,至于地名、人名、制度,偶然疏舛,便当作天来大事,狂呼大叫,累幅不休。虽说得是,亦令人厌。所谓‘辞有体要’也。”(《李榕村集》)
  为申饬学校事。本部院奉命督学、考试畿南一道,行已告竣。见其俗尚朴厚,士子行文可观者,所在不乏,未尝不心为慰喜。然风土差殊,或有师友渊源之异,或有师生学勤惰之别,以故诸生童佻达城阙者多,楛桎穷年者少。平日学植既落,临事剽窃应文,根株浅薄,词采干枯,谬体相沿,理法不讲。自诸生甚者一县无可充优等,而新进童子不能及,皆由师儒玩姑息,不修厥事之过也。今朝重尔教职之选,分别流品,一以举贡代匮,庙堂责成之意,宜各念知。其自今顾名自爱,大变因循积弊,相与立为教学规条,月考岁计,至本部院科试程士之日,蒸蒸一变。是则金口木舌弗懈之效也。凡读书作文,须有根底,今士子徒诵几篇坊刻时文,又不能辨其美恶高下,但以选者之丹黄为趋舍,浮词填胸,千里一轨,遇题目相近,剽剥不让,公然相袭,不复知有剿说雷同之禁也。间或理致及典实题样与所习相左,则荒疏杜撰,无一语中肯綮者。何则?理致精微,非平日体认真切,熟于诸儒讲说源流,敷辞安能动洽理趣?若典实题则或系礼乐、名物、井田、学校、制度之属,或称引唐虞、夏、殷、周帝王贤圣德美功业之类,非略览《易》、《诗》、《书》、《春秋》诸经,晓其故实事迹,但就时文中搜摘应副,甫脱口而谬戾不可胜言矣。今将责士子淹该经史,骤未易至;若沉潜经书,使先儒理解融会通贯,自是诸生分内事;至于他经即不能尽究其全,固当略涉其趣,随其天资分量,左右采获,积累既多,造意措词,亦自略有本原,而坐进淹茂矣。(《榕村别集》)
  余姚黄宗羲曰:“士之不学,由专工于时艺也;时艺之不工,由专读于时文也。故嘉隆以前之士子,皆根柢经史,时文号为最盛,固未尝以之流行坊社间也。万历丁丑冯具区集籍中名士文,汇刻二百余篇,名《艺海元珠》;至癸未,具区为房考,刻书《一房得士录》,此京刻之始也。然壬辰尚缺三房,乙未缺一房,至戊戍而十八房始备。娄江王房仲《阅艺随录》,此选家之始也。辛丑遂有数家。自是以后,时文充塞宇宙,经史之学,折而尽入于时学矣。”(《明文英华》)
  杨子常曰:“十八房之刻,自万历壬辰《钩元录》始;旁有批点,自王房仲(士)选程墨始。至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场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之作;曰‘行卷’,则举人之作;曰‘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科名、享富贵。此之为学问,此之谓士人?而他书一切不观。昔邱文庄当天顺成化之盛,去宋元未远,已谓士子有登名前列,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举天下而惟十八房之读,读之三年五年,而一幸登第,则无知之童子,俨然与公卿相揖让;而文武之道,弃如弁髦。嗟乎!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昔闵子马以原伯鲁之不说学,而卜周之衰。余少时见有一二好学者,欲旁通经史而涉古书,则父师交相谯呵,以为坎轲不利之人。岂非所谓患失而惑者与?若乃国之盛衰、时之治乱,则亦可知也已。”(《明文英华》)
  万季野语余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泥也。唐宋号为文家者八人,其于道粗有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余辍古文之学,而求经义自此始。(《望溪集》)
  先君子有言,“自晚周秦汉以来,治文术者,代降而卑,皆以为气数使然。非也。古之以文传者,未或见其诗;以诗鸣者,亦然。唐之中叶,始有兼营而并善者,然较其所能,则悬衡而不无俯仰矣。自宋以降,学者之于文术,必遍为之,夫是以各涉其流,无一能穷源而竟委也。”(《望溪集》)
  凡案头必不可无古人书,如《言行录》、《伊洛渊源》之类,使心目常常与古人相接,自然意思不同,如止看诗文,恐溺于世俗。(陆桴亭《思辨录》)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如《四书》、《五经》、《性理》、《纲目》,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水利农政天文兵法诸书,亦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其于子史百家,不过观其大意而已,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陆桴亭《思辨录》)
  记诵之功,读史不必用,若《五经》、《四书》、《太极》、《西铭》之类,必不可不成诵;不成诵,则义理不出也。(陆桴亭《思辨录》)
  书籍之多,千倍于古,学非博不可,然汗牛充栋,将如之何?偶思得一读书法,欲将所读之书,分为三节,自五岁至十五为一节,十年诵读;自十五岁至二十五为一节,十年讲贯;自二十五至三十五为一节,十年涉猎。使学有渐次,书分缓急,则庶几学者可由此而程功,朝廷亦可因之而试士矣。所当读之书,约略开列于后。十年诵读:《小学》(文公《小学》颇繁,愚欲另编《节韵幼仪》)。《四书》(先读正文,后读注)。《五经》(先读正文)。《周礼》(柯尚迁者佳)。《太极》、《通书》、《西铭》。《纲目》(先读编。又有《历世通谱》、《秋檠录》等书,载古今兴亡大概,俱编有歌括,宜先讲读)。古文(宜先读《左传》,其《国策》、《史》、《汉》、八大家,文理易晓,易于记诵,俟十五岁后可也。予近有《书鉴》一编,专取古文中之有关于兴亡治乱者,后各为论,使学者读之,可知古今。似可备览)。古诗(《离骚经》、陶诗,宜先读。予近有《诗鉴》一编,专取汉唐以后诗之有合于兴观群怨者,后各为论。似可备览)。各家歌诀(凡天文、地理、水利、算学诸家,俱有歌诀。取其切于日用者,暇时记诵)。十年讲贯:《四书》(宜看《大全》)。《五经》(宜看《大全》)。《周礼》(柯尚迁注,近有《集说》,亦好)。《性理》(尚宜重辑。内如《洪范皇极》、《律吕新书》、《易学启蒙》、《皇极经世》等书,俱宜各自为书,不必入集)。《纲目》(宜与《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二书同看,仍以《纲目》为主)。本朝事实。本朝典礼。本朝律令(三书最为知今之要)。《文献通考》(此书与《纲目》相表里,不可不讲)。《大学衍义》、《衍义补》(理学、经济类书之简明者,不可不讲)。天文书(宜专学历数)。地理书(宜详险要)。水利、农田书(有新刻《水利全书》、《农政全书》)。兵法书(《孙子》、《吴子》、《司马法》、《武备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俱宜讲究。按:以上四家,苟非全才,或专习一家亦可)。古文(《左》、《国》、《史》、《汉》、八大家)。古诗(李、杜宜全阅)。十年涉猎:《四书》。《五经》。《周礼》(以上参看注疏及诸家之说)。诸儒语录。二十一史。本朝实录及典礼、律令诸书。诸家天文。诸家地理(各省《舆地志》,或旁及堪舆家)。诸家水利农田书。诸家兵法。诸家古文。诸家诗。以上诸书,力能兼者兼之,力不能兼,则略其涉猎而专其讲贯。又不然,则去其诗文。其于经济中或专习一家,其余则断断在所必读,庶学者俱为有体有用之士。今天下之精神,皆耗于帖括矣,谁肯为真读书人,而国家又安得收读书之宜哉?(陆桴亭《思辨录》)
  读史当以朱子《纲目》为主,参之《资治通鉴》,以观其得失;益之《纪事本末》,以求其淹贯;广之二十一史,以博其记览。然约礼之功,一《纲目》足矣。《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犹不可不读,二十一史虽不读可也,备查足矣。(陆桴亭《思辨录》)
  二十一史列传甚冗乱,其诸志却不可不读,盖一代之礼乐刑政存焉,未可忽也。予尝欲去二十一史纪传,别取诸志合为一书,天文地理,各从其类,是诚大观。《文献通考》,亦仿佛其意,但终不若独观一代,为睹一代之全耳。(陆桴亭《思辨录》)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陆桴亭《思辨录》)
  思如炊火,悟到时如火候。炊火可以着力,火候着力不得,只久久纯熟,待其自至。然炊火亦有法,火力断续则难于熟,此孟子之所谓忘也。火力太猛则易至焦败,此孟子之所谓助长也。勿助勿忘,此中自有个妙处在。(陆桴亭《思辨录》)
  读史有必不可少读书,如历代地图建置沿革、历代官制建置沿革、年号考、甲子考、帝王世系、帝王授受、建都考、历世统谱、秋檠录等书,俱不可少,意欲汇为一集,名曰《读史要览》,亦是便学者之事。(陆桴亭《思辨录》)
  读史须一气看过,则前后事连贯,易于记忆。(陆桴亭《思辨录》)
  读书连早起夜坐,“穷日之力”,性敏者可得二百叶,评点考索之功俱在内,更多则不能精察矣。《纲目》、《通鉴》、《纪事》三书,不下四万余纸,值二百日,其余日亦当反复玩味,优游涵泳之功,是三书者亦可以无憾矣。(陆桴亭《思辨录》)
  或问天文系国家禁书,非也。国家所禁,在占验之书,恐人妄言祸福。若历数则人人当知,亦国家所急赖。(陆桴亭《思辨录》)
  水利、农田是一事,两书可互相发,能知水利,则农田思过半矣。(陆桴亭《思辨录》)
  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如《纲目》等三书,所载大约相同,若《纲目》用心看过,则此二书,不必更用细阅,但点过便是。譬如复读,极省工夫,然须一齐看去,不可看完一部,再看一部,久则记忆生疏也。其余若理学书,如先儒语录之类,作一项看;经济书如《文献通考》、《函史》下编、《治平略》、《大学衍义补》、《经济类编》之类,作一项看;天文、兵法、地利、河渠、乐律之类皆然,成就自不可量也。(陆桴亭《思辨录》)
  人一刻不进学,对草木亦可愧。馆中有隙地种蔬,不数日已长成矣。因感记此。(陆桴亭《思辨录》)
  凡人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须熟读。(陆桴亭《思辨录》)
  近日人才之坏,皆由子弟早习时文。盖古人之法,四十始仕,即国初童子试,亦必俟二十后方许进学,进学者必试经论,养之者深,故其出之者大也。近日人务捷得,聪明者读摘段数叶,便可拾青紫,其胸中何尝有一毫道理知觉,乃欲责其致君泽民,故欲令人才之端,必先令子弟读书务实。昔人之患在朴,今人之患在文。文翁治蜀,因其朴而教之以文也。今日之势,正与文翁相反。使民能反一分朴,则世界受一分惠。而反朴之道,当自教子弟始。有心世道者,慎毋于时文更扬其波哉!(陆桴亭《思辨录》)
  洒扫应对进退,此真弟子事。自世俗习于侈靡,一切以仆隶当之,此理不讲久矣。偶过友人姚文初家,见其门庭肃然,一切洒扫应对进退,皆令次公执役,犹有古人之风。文初,砚闻先生之后也。其高风如此。(陆桴亭《思辨录》)
  师道坏,则无贤子弟;无贤子弟,则后来师道愈坏。敝敝相承,吾不知其何所流极也。(陆桴亭《思辨录》)
  致知工夫,莫备于六书,盖天地间一物必有一字,而圣贤制字,一字必具一理,能即字以观理,则格物之道在焉矣。许氏《说文》,虽略存古人之意,而理有未备。吾友王子石隐作《六书正论》,每字必据理精思,直穷原本,其精确处竟可作《尔雅》读。为格致之学者,不可不知。(陆桴亭《思辨录》)
  谢上蔡见明道,举史书成诵,明道以为玩物丧志。及明道看史,又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谢甚不服。后来有悟,却将此事作话头接引博学之士。愚谓上蔡不服固非,即以此作话头接引博学之士,亦非也。凡人读书,皆不可稍有忽易之心。亦不可徒存记诵之念。有忽易之心,则掩卷茫然,事理俱无所得;有记诵之念,则随人可否,事虽察而理或遗。故上蔡记诵,而明道以为玩物丧志者,惧其详于事而略于理也;明道看史,却又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者,求详其事,将以深察其理也。凡读书之人,皆当以此为法,奈何独以接引博学之士哉!(陆桴亭《思辨录》)
  予尝欲辑兵书为三卷,曰道、曰法、曰术。道,只是道理。凡《四书》、《五经》中言兵处,如“教民七年”“以不教民战”、《易》之《师》卦、《书》之步伐、《诗》之《车攻》、《吉日》以及圣贤古今论兵格言,必有合于王者之道者乃取。法,则法制。如《司马法》、《李靖兵法》及《纪效新书》、《八阵发明》之类。术,则智术。如孙、吴兵法及古今史传所纪攻战之迹。令学兵者先知道,次学法,次论术,庶体用不淆而人才有造。(陆桴亭《思辨录》)
  孙、吴、司马法等七书,世谓之“武经”。然七书中惟《司马法》近正;《孙子》虽权谲,然学兵者心术既正之后,亦不可不尽兵之变。至《吴子》则浅矣。其余若《尉缭》甚粗略。《六韬》、《三略》、《卫公问答》皆伪书,无足观。(陆桴亭《思辨录》)
  兵家所言出奇制胜者多矣,言旗鼓步伐者少。出奇制胜之法虚,旗鼓步伐之法实,虚处聪明人自可会得,实处非学不可,犹之名物度数,即圣人亦不能生知也。《孙》、《吴》不必言,即《通鉴》一书,凡言战攻处,孰非出奇制胜之法?惟旗鼓步伐,所传甚少。唐有《李靖兵法》,此其书也,然不得见全书,今仅存杜氏《通典》所载。戚南塘《纪效新书》,是从此书中脱出,故于旗鼓步伐之功独详,读者不知,以为戚公必有异人传授,亦可笑也。(陆桴亭《思辨录》)
  人欲知地利,须是熟看《通鉴》,将古今来许多战争攻守去处,一一按图细阅。天下虽大,其大形势所在,亦不过数项。如秦蜀为首,中原为脊,东南为尾;又如守秦蜀者,必以潼关、剑阁、夔门为险;守东南者,必以长江上流荆襄为险。此等处俱有古人说过做过,只要用心理会。其或因事远游,经过山川险易,则又留心审视,默以证吾平日书传中之所得,久之贯通胸中,自然有个成局。其他琐碎小利害去处,俟身到彼处,或按阅图籍,或询问土人,当自知之,无庸屑屑也。(陆桴亭《思辨录》)
  地利只是“险阻”二字,山为险,水为阻。秦以一面东制诸候,山为之也;长江天限南北,水为之也。推此以往,可以知地利矣。(陆桴亭《思辨录》)
  地势险易,古今亦有变更,不可尽据书传。昔当秦汉时,函谷至潼关八百里,其右阻河,其左傍山,道远险狭,敌来犯关,常在千里之外,故曰“秦得百二”。今闻河流渐北,中饶平陆,宽坦无阻,失其险矣。天下之古今异势者,岂特一潼关哉!(陆桴亭《思辨录》)
  水利与农田相表里,故善治水者,以水为利;不善治水者,以水为害。江南泽国,而土田日辟,以水为利也;西北高地,而每受河患,以水为害也。故善言水利者,必言农田。(陆桴亭《思辨录》)
  水利只是“蓄”“泄”二字,高田用蓄,水田用泄;旱年用蓄,水年用泄。其所以蓄泄之法,只在坝闸。知此数语,水利之道,思过半矣。(陆桴亭《思辨录》)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一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减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着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郑耕老《劝学》)
  读书当时虽极熟,久而不读亦必忘。其温习之法:若初读过书一卷,则一日温此一卷;其后读过二卷,则二日温一遍;三卷则三日温一遍,……二百卷则二百日能温一遍,亦永不忘。此乃杨子吴秘之家传温书之法,如此既省工,又永永不忘之妙法也。(王虚中《训蒙法》)
  安定胡先生之主湖州学也,天下之人谓之“湖学”。学者最盛,先生使学者各治一事,如边事、河事之类,各居一斋,日夕讲究,其后从学者多为时用。盖先生教人务有实效,不为虚言也,是时孙公莘老名觉、顾公子敦名临,最为高第。(吕氏《童蒙训》)
  田腴诚伯笃实士,尝从横渠学,每三年治一经,学问通贯,当时无及之者。(吕氏《童蒙训》)
  杨应之学士言:“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吕氏《童蒙训》)
  儿辈读书,惟务涉猎,都不精专,故每试辄蹶。尝与之言,譬如用人,必平日与之共肝胆、忘形骸、绸缪胶结,曾无间然,临缓急时,自得其力;若只泛交及一面之识,平时饮酒燕笑,渠便肯来;一旦有事,则掉臂去。每见先辈读书,必有本头,饭边枕上,都不放舍,虽与人看不得,然执此以往,取青紫如拾地芥,只是与之稔熟耳。(《小柴桑喃喃录》)
  王景文曰:“文章根本,皆在《六经》,非惟义理也,而机杼物采,规模制度,无不具备者。张安国出《考古图》,其品百二十有八,曰:‘是当为记,于经乎何取?’景文曰:‘宜用《顾命》。’《游庐山记事》,将裒所历序之,曰:‘何以?’景文曰:‘当用《禹贡》。’”(《辞学指南》)
  刘子厚曰:“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少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辞学指南》)
  穷经之暇,各随自家聪明材质,专习一艺,或能兼通诸艺更佳,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历象、兵刑、钱粮、治河之类,必精研习炼,实实可以措诸事业,不徒空谈其影响而已也。(施虹玉《塾讲规约》)
  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世人读书,正苦大意未通耳。今者朝读一书,至暮便竟,问其指归,尚不知所言何事;自云吾师渊明。不惟自误,更以教人,少年倦于讨求,从之而废。凡我同人,若遇此辈,所谓“损友”,绝之可也。(《钝吟杂录》)
  为学要在小时,年长便不成。然年长矣,亦不可不勉。(《钝吟杂录》)
  吾见人家教子弟,未尝不长叹也。不读《诗》《书》,云妨于举业也。以余观之,凡两榜贵人,粗得名于时者,未有不涉猎经史。读书好学之士,不幸而踬于场屋,犹为名于一时,为人所宗慕。其碌碌不知书者,假令窃得一第,或鼎甲居翰苑,亦为常人,其老死无成者,不可胜记。岂曰学古不利于举业乎?又不喜子弟学道,脱有差喜言礼义者,呼为至愚,不知所谓道者只在日用中,惟不学也,居家则不孝、不弟;处世则随波逐浪,作诸不善。才短者犹得为庸人,小有才者往往陷于刑辟,中世网而死,其人不可胜屈指也。见三十年前,士人立身,尚依名教,相见或言《诗》《书》,论经世之务,今则绝无矣。(《钝吟杂录》)
  每看古今书,见嘉言善行,凡有关于修齐治平之道者,即为圈点,日录数纸。与人聚谈时,随便将此当闲话,亦出亦巽,总不过家常话,此有数意:一不空过此不复来之白昼;二不虚耗此不易得之茶饭;三不负此好朋友英年子弟不能常聚首时。(《小言》)
  朱子论读书之法,谓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此即所谓势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问学录》)
  朱子答江元德曰:“所喻。《易》、《中庸》之说,足见用心之切,其间好处亦多。‘但圣贤之言,旨意深远,仔细反复,十年二十年尚未见到一二分,岂可如此才方拨冗看得一过,便敢遽然立论,似此恐不但解释之义有所差错,且是气象轻浅,直与道理不相似。’吾辈才举笔,不可不思此一段。何曾侍晋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吾辈才学文,不可不思此一段。”(《问学录》)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先正读书诀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