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读书诀 - (TXT全文下载)

公之有功名教,夫岂少哉!(元李祁《文正书院记》)按:荆公祭公文有云:取将于伍,后常名显;收士至佐,维邦之彦。朱子曰:公振作士大夫之功多。
  朱子道:公使士大夫奋发振作,其功劳最多。凡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或识论经旨有见不到,或撰文字有未工,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当,善人能为我尽言之,我则致恭尽礼,虚心而纳之。果有可从,则终身服膺而不失;其或不可从,则退而自省也。(《许文正公遗书》)
  诵经习史,须是专心屏弃外物,非有父母师长之命,不可因他而辍。(《许文正公遗书》)
  阅子史必须有所折衷,《六经》《语》《孟》,乃子、史之折衷也。合于《六经》《语》《孟》者为是,不合于《六经》《语》孟者为非。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鲜有失矣。(《许文正公遗书》)
  读魏晋唐以来诸人文字,其放旷不羁诚可喜,身心即时便得快活,但须思虑究意是如何,果能终身为乐乎?果能不隳先业而泽及子孙乎?天地间人,各有职分性分之所固有者,不可自泯也。职分之所当为者,不可荒慢也;人而慢人之职,虽曰饱食暖衣,安乐终身,亦志士仁人之所不取也,故昔人谓之“幸民”。凡无检束、无法度、艳丽不羁诸文字,皆不可读,大能移人性情。圣人以义理诲人,力挽之不能回,而此等语一见入骨髓,使人情志不可收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古语有之,可不慎乎!(《许文正公遗书》)
  东莱先生曰:“凡作工夫,须立定课程(日日有常,不可间断)。日须诵文字一篇,或量力念半篇,或二三百字。编文字一卷或半篇(须分两册,一册编题,一册编语。卷帙太多,编六七板亦得)。作文字半篇或一篇。熟看程文及前辈文字各数首。此使大略也(纵使出入及宾客之类,亦须量作少许。念前人文字、编文字半板,非谓写半板。但如节西汉半板作文字数句,熟看程文及前辈文一首,虽风雨不移,欲求繁冗中不妨课程之术,古人每言整暇二字,盖整则暇矣。)”(《许文正公遗书》)
  昌黎陈言之务去。所谓陈言者,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认璞为玉也。不知者求之字句之间,则必如《曹成王碑》乃谓之去陈言,岂文从字顺者为昌黎之所不能去乎?(黄梨洲《论文管见》)
  言之不文,不能行远。今人所习,大概世俗之调,无异吏胥之案牍,旗亭之日历,即有议论叙事,敝车羸马,终非卤簿中物。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将平日一副家当尽行籍没,重新积聚,竹头木屑,常谈委事,无不有来历,而后方可下笔。顾伧父以世俗常见者为清真,反视此为脂粉,亦可笑也。(黄梨洲《论文管见》)
  文必本之六经,始有根本。唯刘向、曾巩多引经语,至于韩、欧,融圣人之意而出之,不必用经,自然经术之文也。近见巨子动将经文填塞,以希经术,去之远矣。(黄梨洲《论文管见》)
  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庐陵之志交友,无不呜咽;子厚之言身世,莫不凄怆;郝陵川之处真州,戴剡源之入故都,其言皆能恻恻动人。古今自有一种文章不可磨灭,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而世不乏“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顾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情者,所谓刳然无物者也。(黄梨洲《论文管见》)
  双峰饶氏曰:“义理与举业初无相妨,若一日之间,上半日将经传讨论义理,下半日理会举业,亦何不可?况举业之文未有不自义理中出者,若讲明得义理通透,则识见高人,行文条畅,举业当益精。若不通义理,则识见凡下,议论浅近,言语鄙俗,文字中十病九痛,不知自觉,何缘做得好举业?虽没世穷年从事于此,亦无益也。”(《性理大全》)
  北溪陈氏曰:“圣贤学问,未尝有妨于科举之文。理义明,则文字议论益有精神光彩,躬行心得者有素则形之。商订时事、敷陈治体,莫非溢中肆外之余。自有以当人情、中物理,蔼然仁义道德之言,一一皆可用之实也。”(《性理大全》)
  朱子告或人曰:“公今赴科举是几年?公文字想不为不精,以公之专一理会做时文,宜若一举便中高科、登显仕都了。到今又却不得,亦可自见得失不可必如此。若只管没溺在里面,都出头不得,下梢只管衰塌。若将这个自在一边,须要去理会道理是要紧,待去取功名,却未必不得。”(《性理大全》)
  程子曰:“人多说某不教人习举业,某何尝不教人习举业也?人若不习举业而望及第,却是责天理而不修人事,但举业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尽力求必得之道,是惑惑也。”(《性理大全》)
  文章不朽,全在道理上说得正,见得大,方是世间不可少之文。若古今文集,一连三四篇不见一紧要关系语,便知此人只在文士窠臼中作生活者。然要拣正大道理说,又有二病:一是古圣贤通同好语,掇拾敷衍,今人一见生厌,惟恐不完;一是真正切要好语,却与吾生平为人,南辕北向了不相涉,即不必言清行浊立意欺世盗名,亦未免为识者所鄙笑矣。(魏叔子《里言》)
  人于文字,恶人讥弹,不肯一字受善,此所谓宝蜣丸而弃苏合,只是痴到极处耳。(魏叔子《里言》)
  凡作文须从不朽处求,不可从速朽处求。如言依忠孝,语关治乱,真心朴气为文者,此不朽之故也。浮华鲜实,妄言背理,以至周旋世情,自失廉隅者,此速朽之故也。今人作文,专一向速朽处著想著力,而日冀其文之不朽,不亦惑乎?(《日录》)
  作论有三不必、二不可:前人所已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作也。巧文刻深以攻前贤之短,而不中要害;取新出奇,以翻昔人之案,而不切情实。此二不可作也。作论须先去此五病,然后乃议论文章耳。(《日录》)
  为文当先留心史鉴,熟识古今治乱之故,则文虽不合古法,而昌言伟论,亦足信今传后。此经世、为文合一之功也。(《日录》)
  稚子愚蠢,未知近来读书何如?侄孙意惟欲其精熟,不欲其性急,太翁可取《程氏分年日程》,细体古人读书之法,使之循序渐进,勿随世俗之见方妙。《周礼》《礼记》,俱宜令其温习,一季得一周,庶能记得。侄孙幼时温书,皆一月一周也,《左传》诸书,迄今犹能成诵,皆当时温习之功。惟太翁留神。(《陆清献公集》)
  侄孙教子之念,与他人异,功名且当听之于天,但必欲其为圣贤路上人,望时时鼓舞其志气,使知有向上一途。所读书不必欲速,但要极熟。在京师见一二博学之士,《三礼》《四传》,烂熟胸中,滔滔滚滚,真是可爱。若读得不熟,安能如此?此虽尚是记诵之学,然必有此根脚,然后可就上面讲究。圣贤学问,未有不由博而约者。《左传》中事迹驳杂,读时须分别王伯邪正之辨,《注疏》、《大全》,此两书缺一不可。初学虽不能尽看,幸检其易晓者提出指示之,庶胸中知有泾、渭。冬天日短,应嘱其早起;夜间则又不宜久坐。欲其务学,又不得不爱惜其精神也。(《陆清献公集》)
  我虽在京,深以汝读书为念,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读书必以精熟为贵。我前见汝读《诗经》、《礼记》,皆不能成诵,圣贤经传,岂可如此草草读过?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能不间断,则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方做举业,虽不能不看时文,然时文只当将数十篇看其规矩格式,不必将十分全力尽用于此。若读经读古文,此是根本工夫。根本有得,则时文亦自然长进。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将圣贤有用之书为本,而勿但知有时文。要循序渐进而勿欲速,要体贴到自身上,而勿徒视为取功名之具。能念吾言,虽隔三千里,犹对面也,慎勿忽之。(《陆清献公集》)
  令郎天资英妙,必成大器。鄙意目下但当多读书,勿汲汲于时文。《左传》之外,《易》、《诗》、《礼》诸经,皆不可不读,读必精熟,熟必讲解,聪明自然日生,将来便不可限量。养其根而俟其实,古人为学皆然。世俗子弟,所以多坏,只缘父兄性急,一完经书,便令作文,空疏杜撰,不识经史为何物,虽侥幸功名,亦止成俗学,与前辈学问相去殊绝,此不足效也。(《陆清献公集》)
  令郎今岁学业,必更精进。幼学工夫,不患不长,但如筑室,须坚其基址,然后可起楼阁。《五经》《四书》皆基址也,时文则楼阁也。须先将各经熟读细讲,浸灌其中,使之有得,然后及于时文,循序渐进而不欲速,自然所就,不可限量。(《陆清献公集》)
  科场一时未能得手,此不足病,因此能奋发自励,焉知将来不冠多士?但患学不足,不患无际遇也。目下用工,不比场前,要多作文,须以看书为急,每日应将《四书》一二章潜心味玩,不可一字放过,先将白文自理会一番,次看本注,次看大全,次看蒙引,次看存疑,次看浅说。如此做工夫,一部《四书》既明,读他书便势如破竹。时文不必多读而自会做。至于诸经皆学者所当用力,今人只专守一经,而于他经则视为没要紧,此学问所以日陋。今贤昆仲当立一志,必欲尽通诸经,自本经而外,未读者宜渐读,已读者当温习讲究,诸经尽通,方成得一个学者,然此犹是致知之事。圣贤之学,不贵能知,而贵能行。须将《小学》一书,逐句在自己身上省察,日间动静能与此合否?少有不合,便须愧耻,不可以俗人自待。在长安中尤不宜轻易出门,恐外边习气不好,不知不觉被其引诱也。胸中能浸灌于圣贤之道,则引诱不动矣。(《陆清献公集》)
  《分年日程》一书,平生所最服膺,故特梓行,欲学者胸中先知有读书规模,然后以渐加功。倘从前已经蹉跎者,一二年补读一经可也。(《陆清献公集》)
  汝到家不知作何光景?须将圣贤道理时时放在胸中,《小学》及《程氏日程》,宜时常展玩。日间须用一二个时辰工夫在《四书》上,依我看《大全》法,先将一节书反复细看,看得十分明白,毫无疑了,方始及于次节。如此循序渐进,积久自然触处贯通,此是根本工夫,不可不及早做去;次用一二个时辰将读过书挨次温习,不可专读生书,忘却看书、温书两事也。目前既未有师友,须自家将工夫限定,方不至悠忽过日。努力努力!然亦不可过劳。善读书者从容涵泳,工夫日进,而精神不疲,此又不可不知。(《陆清献公集》)
  我既在京,家中诸务,汝当留心照管,但不可以此废读书,求其并行不悖,惟有主一无适之法。当应事时则一心在事上;当读书时则一心在书上,自不患其相妨。不必怠惰,亦不可过劳,须要得中。《小学》及《程氏分年日程》,当常置案头,时时玩味。(《陆清献公集》)
  星佑来,惟劝其读《小学》。若日日能将《小学》字字熟读深思,则可为圣为贤,亦可保身保家,汝当互相砥励。人而不知《小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陆清献公集》)
  闻令孙今岁亦已就试,愚意亦不必汲汲,与其勉强早入泮,不如多读几年书,使之学问充足,下笔沛然;不患功名不到手,此一生受用不尽之道。若一味欲速,未培其根,先求其华,纵得侥幸,恐病痛非小,此某年来阅历人情世态,所见如此。(《陆清献公集》)
  《小学》不止是教童子之书,人生自少至老,不可须臾离,故许鲁斋终身敬之如神明;《近思录》乃朱子聚周、程、张四先生之要语,为学者指南。一部《性理精华》,皆在于此。时时玩味此二书,人品学问,自然不同。(《陆清献公集》)
  家务虽不能尽摆脱,然要见得此中都是道理,触处皆是此理流行,则不患俗务累人矣。(《陆清献公集》)
  自古豪杰往往从艰贞之时倍加精进,苏子瞻之文章,愈穷愈工;程伊川之学问,愈困愈粹。一番否剥,焉知非造物有意玉成大君子耶?(《陆清献公集》)
  细心静气取程、朱大儒之书,沉潜反复,其中真见圣贤意旨所在,然后执笔为文。复取先正守溪、荆川、泾阳之作,循其规矩,范我驰驱,不必务为奇异,而自卓然远于流俗,此则天下之至文也,何为舍坦途而驰骤于荆棘哉!(《陆清献公集》)
  摘韩子读书诀课子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篇,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辨论,则浚知愈深,著心愈牢矣。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今日学者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己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李榕村集》)
  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虽然,亦视其志之分数何如耳。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凡溺心于邪者,必有鬼凭之;专心于正者,必有神依之。管子曰:“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道家之言曰:“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王荆公云:“方其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所谓神物,非真从天降地出,乃是自家精神灵爽之所为。诗云:“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此理至确。惟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期。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钝鲁人,不足为忧也。(《李榕村集》)
  《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人须终身艺之,如农夫之终岁而艺五谷也。艺五谷者,每种必尽其勤,方其尽力如此,不知有彼也。若来牟未苏而又长彼黍稷,虽有上农,不能兼施,此须立课程为之。每艺一经,必尽自家分量,务令彻底方休。艺之之法:一曰熟诵经文也;二曰尽参众说,而别其同异,较其短长也;三曰精思以释所疑,而犹未敢自信也;四曰明辨以去所非,而犹未敢自是也。能于一经上得其门而入,则诸书皆同室而异户者,可以类推而通。古之成业以名世者,其必由此矣。(《李榕村集》)
  劝学箴:《易》与《诗》《书》,最务精熟;《三礼》《三传》,随分诵读。西京东京,文极醇厚。唐人之雄,曰韩曰柳。北宋文章,于唐有烈。欧、苏条达,曾、王峻洁。择其尤者,含咀英华;将来融洽,不名一家。诸子之粹,亦可采焉,荀卿论学,庄子谭天,仲淹《中说》,子云《法言》,伟长《中论》,康节《外篇》,奥旨奇辞,手录心追,醇疵小大,默而识之;周、程、张、朱,至为精凿。孔、孟通津,经书正鹄;《易》通《正蒙》,性书学论,以逮洛闽,微言至训,并须熟讲。益以精思,笃嗜深契。尚友遥师,义理昭明,庶几不畔;穷经观史,靡不贯串。犹有余力,列代诗骚,搜春撷卉,以咏以陶。如是读书,方有根抵;文学德行,实相表里。(《李榕村集》)
  读书博学强记,日有程课,数十年不间断,当年吴下顾亭林、今四舍弟耜卿,皆曾下此工夫。亭林《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三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其议论简要有裁剪,未见其匹。耜卿亦能背诵《十三经》而略通其义,可不谓贤乎!但记诵所以为思索,思索所以为体认,体认所以为涵养也。若以思索、体认、涵养为记诵带出来的工夫,而以记诵为第一义,便大差。必以义理为先,开卷便求全体大用所在,至于义理融透浃洽,自然能记,即偶然忘记亦无害,程、朱亦然。(《李榕村集》)
  宾实读书,一切诗文历算都不甚留心,惟《四书》《五经》中这点性命之理,讲切思索,直似胎胞中带来的一般,此之谓“法嗣”。当时徐立斋、韩元少每见辄问某近又读何异书。人好读异书,便是大病。书有何异?《四书》《五经》如饥食渴饮、祖宗父母一般,终身相对,岂有厌时?(《李榕村集》)
  自汉以来的学问,务博而不精,圣贤无是也,太公只一卷《丹书》,箕子只一篇《洪范》,朱子读一部《大学》,难道别的道理文字,他都不晓?然得力只在此。某尝谓学问先要有约的做根,再泛滥诸家,广收博采,原亦不离约的,临了仍在约的上归根复命。如草木然,初下地原是种子,始有根有杆有花有叶,临了仍结种,到结了种,虽小小的,而根杆花叶,无数精华,都收在里面。(《李榕村集》)
  看书须逐条想一遍,不但为书,且将此心磨的可用,不然,遇大事此心用不入,便做不来。(《李榕村集》)
  读书不专是务博,须是凑成一堆。如天上繁星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若凑起来,比月还大,只因月是团一物,所以月光比星大别。昔有人力格数人,问之,渠云:“力兼二人,便敌得十人;兼三四人,则三四十人不足道也。”以此见得须是合并,若散开终是不济事。(《李榕村集》)
  《五经》六艺,今止《四经》四艺而已。经止《易》、《诗》、《书》、《春秋》,《礼》即在六艺中。艺止礼、乐、书、数,射、御已不讲。《易》,将注疏、程《传》、朱《义》看过,略通大意,一年可了。《诗》,将注疏与朱《传》看,《书经》亦然。《春秋三传》注疏,每种一年,兼之礼乐书数,不过十余年,无不通矣。聪明人用十余年功亦不难,便是许多年代无此人,岂不可叹!(《李榕村集》)
  孟子竟是不曾见《易》,平生深于《诗》、《书》、《春秋》,《礼经》便不熟,只是才大,学问直溯源头,掘井见泉,横说竖说,头头是道。(《李榕村集》)
  有人说《十三经》、《廿一史》皆看过,只是不记得。总是他立意要看完经史,便不能记。何也?为其泛也,非切己要读,如何能记?天下书原读不尽。虚斋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书读要紧者方好。文中子云:“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某自己验之,确是如此。孔子说得极平常,都是自己有得之言,说一个“温故”,一个“时习”,可见不温不习,便无处得说与知新。(《李榕村集》)
  人于书有一见便晓者,天下之弃材也。须是积累而进,温故知新,方能牢固。如富贵家儿生来便有得用,他看钱物天然不爱惜;惟辛勤成家,便一草一木,爱之护之。读书从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见人家子弟,一见便晓,多无成就。有人自讼其过,生平好读新书,不喜读旧书,亦是大病。(《李榕村集》)
  凡瓜果时候未到,纵将他煮烂,他终是生。人只知春生夏长秋收之为功,不知成物却全在冬。五谷至秋已成矣,若当下便将他下地作种,终是不好,毕竟收过冬,生意才足。人见其已入仓,以为既死,不知他生意在内,自己收束坚固,以完其性。可知贞下起元之理,一丝不错。凡学问工夫,火候未到时,勉强为之,终是欠缺。(《李榕村集》)
  “学聚问辨”下著一句“宽以居之”,大妙。如用武火将物煮熟,却要用慢火煨,滋味才入,方得他烂。(《李榕村集》)
  读书要搜根,搜得根便不会忘。将那一部书分类纂过,又随章札记,复全部串解,得其主意便记得。某向看《三角法》,过而辄忘,后得其一线穿下之根,便再不忘。某于《河图》《洛书》搜得其根,放下空空洞洞,一提起千头万绪,无不了然。孔明当日独观大意,今人解作草略便不是。大意者,即精英、根源也。杜工部读书难字过,便不屑记难字,如杨子云乃是要采其精英。(《李榕村集》)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某初读《参同契》,了无入处,用此法试之,熟后遂见得其中自有条理。初读《大司乐》亦然,用此法又有入处。乃知此言果丹诀也。人做大司成,只纠合有志读经者,且不要管他别样,只教他将一部经一面读一面想,用功到千遍,再问他所得便好。(《李榕村集》)
  某年十八,手纂《性理》一部;十九,手纂《四书》一部;二十,手纂《易经》一部。凡某家某家如何说,皆一一能记,至今以为根基,不然,虽闲时熟思,从何思起?(《李榕村集》)
  读书要有记性,记性难强。某谓要练记性,须用精熟一部书之法,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亲者又有所亲,因类相感,无不通彻。只是这部书却要实是丹头,方可通得去,倘熟一部没要紧的书,便没用,如领兵却亲待一伙极作奸犯科的兵,交友却结交一班无赖的友,如何联属得来。(《李榕村集》)
  要通一经,须将那一经注疏细看,再将大全细看。莫先存一驳他的心,亦莫存一向他的心;虚公其心,就文论理,觉得那一说是,或两说都不是,我不妨另有一意,看来看去,务求稳当,磨到熟后,便可名此一经。当日虚斋只将《易经》如此做得一番工夫,后来天下传其《蒙引》,曰:“欲《易》明,问蔡清。”故某尝曰:“自宋以后,得汉人穷经之意者,惟虚斋先生一人。”(《李榕村集》)
  达摩一老癯,对着壁坐了九年,几夺吾儒之席;胡安定在泰山读书十余年,其后学徒之盛遍天下。凡人有十年著紧工夫,其声光气焰,断然不同。(《李榕村集》)
  读书着不得一点为人的心,着此便断根,虽孜孜穷年,无益也。(《李榕村集》)
  读书只赞其文字好何益?须将作者之意发明出来,及考订其本之同异,文义之是否,字字不放过,方算得看这部书。(《李榕村集》)
  和尚家参禅,亦是要心归一。故意说一句极没理的话,要你在这上寻求,想来想去,别的念头都断了。人心本是灵明,逼到归一时,光彩忽发,别见得一个境界。他们得此,方好用功,不是到此就住,从此遍参历扣,直追无上菩提。《阴符经》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是这一层工夫,至“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即《参同契》所谓“千周粲彬彬,万遍将可睹”,乃是思之精熟。若心无那一段归一内力,却不能思,要思,心散去了,亦不中用。(《李榕村集》)
  凡人一艺之精,必有几年高兴。若迷溺其中,见得有趣方能精。如先存一别有远大,何必在此驻足之意,断不精矣。某人别件都能领略,只是文章不进,每自曰:“只要求得心里明白,明白后自然说得出,便是辞达”,此即是他心病。文章如何能达,却也要剪裁有材料,不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艺文如此,况于圣贤之学,非有一段毅然专致之诚,安能有得?(《李榕村集》)
  出门之功甚大。闭户用功,何尝不好?到底出门闻见广。使某不见顾宁人、梅定九,如何得知音韵历算之详?佛门中遍参历扣,最是妙义,岂必高明人,就是寻常人亦有一知半解。(《李榕村集》)
  宁人曰:“吾于经史虽略能记诵,其实都是零碎工夫。至律历礼乐之类,整片稽考,便不耐心,此是大病,今悔之而已老矣。”此其自讼语,实读书要诀也。(《李榕村集》)
  人须要用心,但用过心,不独悟过好,只疑过亦好;不但记得好,就不记得亦好。中有个根子,便有时会发动。(《李榕村集》)
  国手于棋,亦终身之事,他刻刻不能离棋。可见一艺成名,也要至诚无息,若有一日放得下,便非第一流的本事。尧、舜已将天下让与人,自己尚是“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人的学问,总要不断,这是一点真源,有源之物便会大。陆子静于此却有所得,故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李榕村集》)
  源泉一勺耳,及其渐远渐大,便成江河。问:“一贯之义似此?”曰:“然。有了源头,愈多愈好。江水一路来,无限诸水会之,然只成其为江,不闻品江水者,以为此中杂某某之水也。河水一路来,无限诸水会之,然只成其为河,不闻品河水者,以为此中杂某某之水也。有源头的物事,他物入其中,皆成自己的物事。”(《李榕村集》)
  志立则神日生,要在提撕之力。(《李榕村集》)
  仙家明日成仙,今日尚不知,总是要工夫不歇,如鸡抱子,呆呆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先正读书诀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