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四

声音门

    黄帝素问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 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注 足少阴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喑。】
     奇病论

  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注 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
     大奇论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 脉络阻则音不出,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而为喑之不同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注 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是血气虚于内矣。大则为虚,是血气虚于外矣。盖荣卫血气,皆从内鬲而外达于形身,荣卫不足则鬲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矣。鬲,偏枯也。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当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若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败证,比及三年,五脏六腑之气渐至消灭而死矣。】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注 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有余于上,反灸之,则阳热之气,乃入于阴而为喑矣。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须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
     脉解篇

  太阳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 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入中之气不足,则阴虚而为喑矣。阳受气于四末,阳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为俳。肾气不足则为喑,以致少阴之气不至,则手足厥冷矣。】
     气交变大论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
   【注 水寒乘心,心主言,故暴喑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少阴之复,暴喑。   【注 金主声,故暴喑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濇,甚为喑。
   【注 心主言,心气少,故为喑。】
     经脉篇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虚则不能言者,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   【注 阳明之别络,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络。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其喑气逆则喉痹卒喑,经别之络于喉嗌也。】
     忧恚无言篇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 肺主声,心主言,肝主语,然由足少阴肾气之所发。故善治者,审其有音声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不能语言而无音声者,此肾气之逆也。夫忧则伤肺,肺伤则无音矣。恚怒伤肝,肝伤则语言不清矣。此音声之户,谓声气之从此而外出也。口唇开阖,而后语句清明,故为音声之扇。舌动而后能发言,故为音声之机。悬雍为音声之关。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横骨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会厌者,为开为阖,主声气之出入。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寒气者,足少阴寒水之气也。盖少阴之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其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是以至其开阖不致而无音声矣。】
     九针论

  邪入于阴,转则为喑。
  【注 谓邪入于肾脏之阴,转入于心脏之阳,则为喑矣。】
    扁鹊难经

     不治证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风寒客中

  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宜服发表之药,不必治喑。
    仁斋直指方 【宋 杨登父】

     大惊不语

  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填塞心窍,故喑不能言,宜密陀僧散、远志丸、茯神散之类。
     声出于肾

  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若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逆而上,咳嗽痰壅,或鸣或胀,胸腹百骸,俱为之不利,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矣。
    指迷论 【宋 钱乙】

     肾怯与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不进药,此非失音,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感风寒卒病耳。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不能言

  肾虚内夺,则为喑痱。盖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  燥干者,金肺之本,燥金受热化以成燥濇也。兼火热,致金衰耗液而损血,郁而成燥者,由风能胜湿热能耗液,故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湿燥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又如大便干濇,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濇。经云诸濇枯涸,又如瘫痪中风,皆因火热耗损血液,元腑闭塞,不能浸润,金受火郁,不能发声者是也,盖肺主声也。肢痛软戾者,风热湿相搏,遂致偏枯,语音濇,手足不随。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亦以鲜矣。亦有寒湿相郁,荣卫不能开发贯注,多成偏枯。经曰:诸濇枯涸,干劲皴揭,属于燥也。
     暴瘖

  暴喑,猝痖也。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诸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所谓物寒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经言: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妇人重身

  夫妇人重身九月,而喑痖不言者,是脬之络脉不相接也,则不能言。经曰:无治也。虽有此论,可煎玉烛散二两,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许,时时呷之,则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声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享】

     分经辨因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之别脉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荣养而然,治当补血。又此三脉,风热中之则舌脉弛纵而然,风寒客之则舌脉缩急而然,随证治之。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虚损

  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音久喑,宜天真丸,服过半月,言语自然有声。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病因有二

  喑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于阴则为喑。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然有二证: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二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证治

  有气血虚损者,有肾虚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宜于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菖蒲、远志。  痰塞不语,宜导痰汤加菖蒲、竹茹、人参,或芩连。亡血不语,宜四物汤,加人参、白朮、陈皮、甘草、菖蒲、远志。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总论证治

  声音者,内关五脏,其为病也,因于六气。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其声呼。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声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其声歌。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声哭。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其声呻。此所以声音通于五脏者也。《直指》云: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故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属金,主清肃,外司皮腠,风寒外感者,热郁于内,则肺金不清,咳嗽而声哑,故肺为声音之门者此也。肾者人身之根本,元气发生之主也,肾气一亏,则元气寖弱而语音喑者有之。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饮食,用益黄散作效。数日后,忽尔不语,钱氏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遂能言,于是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
     病分三因

  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寒束于外,郁嗽而声哑,三拗汤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争竞,大声号叫,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
     证本六淫

  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直指》云:风寒暑湿燥火痰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惟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胀,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  风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汤主之。热痰壅盛声不出者,盐汤探吐之。大腑秘结,上下不通,声气不出者,大柴胡汤下之。此皆切于病证,其效如向应也。  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亮。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此十全也。久病人不语,为心气绝者死。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中风失音

  中风,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小续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或诃子清音汤亦可。然不语岂止一端,有舌强不语,有神昏不语,有口噤不语,有舌纵语濇,有舌麻语濇,其间治痰治风,安神养气血,各从活法,又难拘续命、诃子而已也。
    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杂证

  音喑有肺热肺痿,及风毒入肺,虫食肺;或寒包热,狐惑;或失音不语,舌强不语;或痰迷;或肾虚喑俳。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猝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袭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脏,为咳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伤,欲火燔烁,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脏皆能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阴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之夺也,而况于无声者乎?是知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惟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耳。然人以肾为根蒂,元气之所由生也,故由精化气,由气化神。使肾气一亏,则元阳寖弱,所以声音之标在心肺,而声音之本则在肾。观之经云: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然则肾为声音之根,信非谬矣。  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风闭者,可散而愈;火闭者,可清而愈;气闭者,可顺而愈。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闭,虽曰有虚有实,然非治节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虚者多而实者少,当察邪正分缓急而治之可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其嘶败者复完,而残损者复振乎?此皆虚邪之难治者也。然难易之辨固若此,而犹有难易之辨者,则辨其久暂,辨其病因,乃可悉焉。盖暂而近者易,渐而久者难;脉缓而滑者易,脉细而数者难;素无损伤者易,积有劳怯者难;数剂即开者易,久药罔效者难。此外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
     论治

  风寒袭于皮毛,则热郁于内,肺金不清,而闭塞喉窍,咳嗽甚而声喑者,宜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金水六君煎、三拗汤之类以散之。  火邪侵肺,上焦热甚而声喑者,宜四阴煎、麦门冬汤主之。心火盛者,二阴煎。胃火上炎者,竹叶石膏汤。肝胆火盛者,柴胡清肝汤之类主之。劳瘵痰嗽挟火者,竹叶麦门冬汤主之。  肝邪暴逆气闭为喑者,宜小降气汤、润下丸、七气汤之类主之。  痰气滞逆为喑者,如二陈汤、六安煎、贝母丸、润下丸之类,皆治标之可用者。或用盐汤探吐之亦可。其有虚痰或痰火之甚者,当于痰饮门参酌治之。  虚损为喑者,凡声音之病,惟此最多,当辨而治之。凡色欲伤阴,病在肾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归丸、右归丸、人参平肺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阴煎、四阴煎、人参固本丸之类择而用之。  凡大惊大恐,猝然致喑者,肝胆受伤也,宜七福饮、五福饮、十味温胆汤、平补镇心丹、定志丸之类主之。  凡饥馁疲劳,以致中气大损而为喑者,其病在脾,宜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补阴益气煎、温胃饮之类主之。  凡忧思过度,致损心脾而为喑者,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凡病人久嗽声哑者,必由元气大伤,肺肾俱败,但宜补肺气,滋肾水,养金润燥,其声自出。或略加诃子百药煎之类,兼收敛以治其标,务宜先本后末,庶可保全。若见其假热而过用寒凉,或见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则未有一免者矣。  凡患风毒或病喉痈病既愈,而声则喑者,此其悬壅已损,虽喑无害也,不必治之。
    方

  二物汤 治风寒邪气留滞失音。
  薄桂二钱 石菖蒲一钱
  右咀,新水煎,细呷。

  荆芥汤 失音通用。
  荆芥穗 紫苏叶 陈皮 木通 当归 薄桂 石菖蒲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服。

  木通汤 治诸风失音。
  石菖蒲 防风 羌活 直僵蚕炒 全蝎焙 桑螵蛸 木通 炙甘草各一分 南星炒,五钱  右咀,每服三钱,姜五片,苏叶五片,煎服。
  姜橘饮 治风痰风毒缠喉不语。
  南星略炒,半两 生姜四两 橘皮三钱  右咀,每服三钱,紫苏五叶煎服。

  玉粉丸《宝鉴》 治冬月寒痰结于咽喉,不利,语言不出。《针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如哑,宜服此药  桂心 草乌各一字 半夏泡,五钱
  右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芎辛散 【《得效》】  治热痰雍盛,失音声不出,是燥热所致,用此即效。  川芎 细辛 防风 桔梗 白芷 桑白皮 羌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二片,薄荷三叶,水煎服。
  人参清肺散 治痰嗽咽干,声不出。  人参 陈皮 贝母炒,各一钱半 (艹款)冬花七分 半夏 桔梗 茯苓 知母 桑白皮 川黄连 枳壳 杏仁研,各一钱 麦门冬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右銼,分作二贴,每服姜三片,水煎服。
  杏仁煎 【《直指》】  治咳嗽失音,声不出。  杏仁泥 砂糖屑 白蜜 生姜汁各一盏 桑白皮 木通 贝母炒,各一两五钱 紫菀 五味子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  右六味銼,以水五升,煎至半升,去滓,入杏蜜糖姜,再煎成稀膏,每取一匙,含化咽下。或加知母、(艹款)冬花尤效。
  向声破笛丸 【《回春》】  治讴歌动火,失音不语者,服之神效。  连翘 桔梗 甘草各二两五钱 薄荷叶四两 砂仁 诃子煨 大黄酒蒸,各一两 川芎五钱 百药煎二两  右为细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犀角地黄汤 治热入血室,心忪不语,眩冒迷忘,失音。  生地黄四两 犀角 牡丹皮 芍药各五钱  右咀,每服四钱,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金花散 治失声,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
  右,三更后,仰卧随意食之。热证通用,声即开。
  治 (上匿下虫)桃仁汤 治狐惑虫食其脏,上唇疮,其声哑。  桃仁去皮炒 槐子 艾叶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  右,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次服。
  通声膏 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 人参 桂心 木通 五味子 (艹款)冬花 石菖蒲 竹茹 生姜汁 白蜜各二升 枣肉 细辛 酥各二两  右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内酥蜜姜枣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温酒一小盏化下,或不用酒噙化。
  诃子汤 【河间,下同】  治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医鉴》名诃子清音汤,盖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  又方 治前证
  桔梗三两 大诃子四个 甘草二两,制同上  每服一钱匕,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发声散 海藏 治咽喉语声不出。  (艹舌)蒌皮銼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并炒黄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声音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