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正眼 - (TXT全文下载)

, 痹体强。”左右弹,即紧脉之象。( 音顽,麻木也。)

  阴跷脉

  尺部左右弹。

  【按】阴跷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自胸至咽,极于目内 睛明穴。越人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 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张洁古曰:“跷者,跷疾也。二跷之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髋音宽, 音料。)

  带脉

  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纵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则无带下漏经之症矣。”(螈音炽, 音纵。)

  阴维脉

  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叔和云:“苦癫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脉如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

  阳维脉

  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作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脉穴。)

  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之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滂沛河泽,此《灵》《素》未发之旨也。”(凡经十二,每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共二十七气。)又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卷二

  叔和《脉经》止论二十四种,若夫长短二脉,缺而不载;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极,即为疾脉,是指下恒见者,又何可废乎?共得二十八脉,缕析而详为之辨,稍挟疑溷者,悉简其讹,从来晦蚀之义,今始得而昭明;然皆考据典章,衷极理要,终不敢以凭臆之说,罔乱千秋也。

  卷二

  浮脉(阳)

  体象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按】浮之为义,如木之浮水面也。浮脉法天,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

  《素问》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又曰:“太过则气逆而痛,不及则喘,少气而咳,上气见血。”又曰:“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肺脉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王叔和云:“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最合浮脉之义。黎氏以为如捻葱叶,则溷于芤脉矣。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又溷于散脉矣。伪诀云:“寻之如太过”,是中候盛满,与浮之名义有何干涉乎?须知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无根为散,浮而弦芤为革,浮而中空为芤,毫厘疑似之间,相去便已千里,可不细心体认哉!寸关尺俱浮,直上直下,或癫或痫,腰背强痛,不可俯仰,此督脉为病也。夫肺藏职秋金,天地之气,至秋而降,且金性重而下沉,何以与浮脉相应耶!不知肺金虽沉,然所主者实阳气也,况处于至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轻清之用,与干天合德,故与浮脉相应耳。

  卷二

  沉脉(阴)

  体象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

  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按】沉之为义,如石之沉于水底也。沉脉法地,重浊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黄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肾也,北方之水也,万物所以含藏,其气来沉以软,故曰营。其气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虚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痛,小便黄赤。”又曰:“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脉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杨氏曰:“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审度名义,颇不相戾。伪诀妄云:“缓度三关,状如烂绵”,则是弱脉而非沉脉矣。若缓度三关,尤不可晓。沉而细软为弱脉,沉而弦劲为牢脉,沉而着骨为伏脉,刚柔浅深之间,宜熟玩而深思也。

  夫肾之为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阳气下陷,烈为雪霜,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误与之汗,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此叔和入理之微言,后世之指南也。

  卷二

  迟脉(阴)

  体象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

  迟脉主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 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按】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脉以一息四至为和平,若一息三至,则迟而不及矣。阴性多滞,故阴寒之症,脉必见迟也。譬如太阳隶于南陆,则火度而行数;隶于北陆,则水度而行迟,即此可以征阴阳迟速之故矣。伪诀云:“重手乃得”,是沉脉而非迟矣。又云:“状且难”,是涩脉而非迟矣。一息三至,甚为分明,而误云“隐隐”,是微脉而非迟矣。迟而不流利,则为涩脉。迟而有歇止,则为结脉。迟而浮大且软,则为虚脉。至于缓脉,绝不相类。夫缓以脉形之宽缓得名,迟以至数之不及为义,故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然则二脉各别,又安足溷哉!以李濒湖之通达,亦云“小快于迟作缓持”,以至数论缓脉,是千虑之一失也。

  王叔和曰:“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一损损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三损损于肌肉,四损损于筋,五损损于骨。”是知脉之至数愈迟,则症之阴寒益甚矣。

  卷二

  数脉(阳)

  体象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按】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当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此经脉周流恒常之揆度也。若一息六至,岂非越其常度耶!火性急速,故阳盛之症,脉来必数也。伪诀云“七表八里”,而独遗数脉,只歌于心脏,此其过非浅鲜也。数而弦急,则为紧脉。数而流利,则为滑脉。数而有止,则为促脉。数而过极,则为疾脉。数如豆粒,则为动脉。古人云:“脉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只如相类之脉,非深思不能辨别,非熟读不能谙识也。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此至之脉也。”乃知脉形愈数,则受症愈热矣。肺部见之,为金家贼脉;秋月逢之,为克令凶征也。

  卷二

  滑脉(阳中之阴)

  体象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

  滑脉为阳,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缓。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按】滑之为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张仲景以翕奄沉为滑,而人莫能解。盖翕者,浮也。奄者,忽也。谓忽焉而沉,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也。伪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与滑之名义,殊属支离。曰伏,曰不进不退,尤为怪诞。王叔和以关滑为胃家有热,伪诀以关滑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为下焦蓄血,伪诀以尺滑为脐下如冰,何相反悖谬一至此乎!又考叔和云:“与数相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余,是何其不相合耶!或当以浮沉尺寸为辨耳。滑脉为阳中之阴,以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卷二

  涩脉(阴)

  体象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涩而确有分别也。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左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症也。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以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则必滑,枯槁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疑者。

  卷二

  虚脉(阴)

  体象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

  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按】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也,专以软而无力得名也。叔和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为合义。虽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则浮字之义已包含具足矣。崔紫虚以为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但欠迟字之义耳。伪诀云:“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是浮脉而非虚脉矣。浮以有力得名,虚以无力取象。有余二字,安可施之虚脉乎!杨仁斋曰:“状为柳絮,散漫而迟。”滑氏曰:“散大而软。”二家之言,俱是散脉而非虚脉矣。夫虚脉按之虽软,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不可见也。

  虚之异于濡者,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小而无力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

  王叔和曰:“血虚脉虚”,而独不言气虚者,何也?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独主血虚耳。

  夫虚脉兼迟,迟为寒象,大凡症之虚极者必挟寒,理势然也。故虚脉行指下,则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可划然决矣。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软,重按之而豁然似无,此名内真寒、外假热,古人以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治以内真热而外假寒之剂也。

  卷二

  实脉(阳)

  体象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 ,三候皆然。

  主病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实,便闭腹疼。右尺见实,相火亢逆。

  兼脉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按】实之为义,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也。既大矣而且兼长,既长大矣而且有力,既长大有力矣,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焉。见此脉者,必有大邪大热,大积大聚,故王叔和《脉经》云:“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 然。”又曰:“血实脉实。”又曰:“脉实者,水谷为病。”又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由是测之,则但主实热,不主虚寒,较若列眉矣。故叔和有尺实则小便难之说。乃伪诀谬以尺实为小便不禁,奈何与叔和适相反耶!又妄谓如绳应指来,则是紧脉之形,而非实脉之象矣。夫紧脉之与实脉,虽相类而实相悬;盖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右弹人手,实脉则且大且长,三候皆有力也。紧脉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急而不宽舒,实脉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以症合之,以理察之,便昭然于心目之间,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张洁古惑于伪诀实主虚寒之说,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为训也。或实脉而兼紧者,庶乎相当;苟非紧象,而大温之剂施于大热之人,其不立毙者几希矣。以洁古之智,当必是兼紧之治无疑耳。

  卷二

  长脉(阳)

  体象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

  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长,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按】长之为义,首尾相称,往来端直也。在时为春,在卦为震,在人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发舒,脉象应之,故得长也。《内经》曰:“长则气治。”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脉也。”《内经》曰:“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故知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尺而下过,即属覆脉。由是察之,然则过于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凡实牢弦紧,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有余之疾,非无本之说也。

  卷二

  短脉(阴)

  体象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

  短主不及,为气虚症。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见短,少腹必疼。右尺见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在时为秋,在人为肺。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敛,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内经》曰:“短则气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乎!高阳生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尝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盖脉以贯通为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脉只宜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

  卷二

  洪脉(阳)

  体象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主病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大,水枯便难。右尺洪大,龙火燔灼。

  【按】洪脉,即大脉也。如尧时洪水之洪,喻其盛满之象。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气之先声,故应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钩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叶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钩即是洪,名异实同。《素问》以洪脉为来盛去衰,颇有微旨。

  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内经》谓大则病进,亦以其气方张也。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王叔和云:“夏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脉。”《脉经》曰:“形瘦脉大而多气者死”,可见形症不与脉相合者,均非吉兆。

  卷二

  微脉(阴)

  体象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绝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按】微之为言,若有若无也。其象极细极软,古人以尘与微并称,便可想见其细软之极矣。张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萦萦如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无,欲绝非绝。”惟斯八字,可为微脉传神。若诊者心神浮越,未能虚静,而卒然持之,竟不得而见也。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细者,辄以微细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轻按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长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李时珍曰:“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高阳生曰:“虚中日久为崩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尚未足以概微之主病也。

  算数者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由是推之,则一厘之少,分而为万,方始名微,则微之渺小难见,盖可知矣。

  卷二

  细脉(阴)

  体象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微脉则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伪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王启玄曰:“状如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王叔和《脉经》云:“细为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无此症则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气血也。春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合也。秋冬之际,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内经》曰:“气主煦之”,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尝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元,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而强酒?遂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上呕下泄,是速之使毙耳。《素问》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人非少火,无以营运三焦,熟腐水谷。未彻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权哉!然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期将至,虽和缓投治,亦无回生之日矣。

  卷二

  濡脉(阴中之阳)

  体象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

  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时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脉经》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全无,是弱脉而非濡脉矣。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之无者,为吉凶相半也。

  浮主气分,浮举之而可得,气犹未败。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命绝,为其脉与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壮及暴病见之,名为无根之脉,去死不远矣。

  卷二

  弱脉(阴)

  体象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

  右关土寒,水谷之 。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叔和《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何其彰明详尽也。伪诀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脉为轻手乃得,是明与叔和相戾;且是濡脉之形,而非弱脉之象矣。因知高阳生误以濡脉为弱,弱脉为濡,不意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据乃尔耶!即黎氏浮沤之喻,亦误以濡脉为弱脉矣。夫浮以候阳,阳主气分;浮取之而如无,则阳气衰微,确然可据。夫阳气者,所以卫外而为固者也,亦所以营运三焦,熟腐五谷者也。弱脉呈形,而阴霾已极,自非见 ,而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诊家正眼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