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传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中医典籍
书籍内容:

  灸法秘传

  刘序

  雷君少逸,衢之名医也。余守是郡,因病邀诊,遂与之善。其人秉至性,多读书,以医世,其家著作甚富。余尝序其《时病论》一书行之。一日,复出其戚金君冶田所藏《灸法秘传》见示。云:得自蜀僧,施治颇验。原书谫陋不文,经雷君取所列诸证分门而为之说,言简意赅,深得经旨,诚济世之良术也。检阅方书,其论穴治病,则从太乙神针神明而出,实近今所罕见之本。余恐秘本无传,因付手民,以公诸书,并附刊太乙神针诸方于后,俾阅是书者参互考证而信从焉。刊成爰缀数语于简端,以见可传者。之不能终秘,亦以嘉雷君与金君之急急于传也。是为序。

  光绪九年十一月望日尽先补用道知衢州府事楚北刘国光宾臣氏撰

  凡例

  一用灸,先审其是何病症,取何穴道,再以病患中指节为一寸,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一灸法,用生姜一大片,原二分许,将灸盏之足钉在姜片之上,照灸盏之孔,将银针穿通姜片,平放应灸穴上。即将艾绒捏作一团,置于盏内,再上药料,将艾点燃。少顷,则药气即可透入。如觉热甚难禁,可将银盏提起片时,仍即放下,看盏内药将燃尽,即取起另换。每一次,换药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次,或两次弗论。

  一用灸,宜天气温和,密室无风之所,焚一炉香,照法用灸。若遇人神所在,不宜灸之,切须忌避。孕妇亦不宜用。

  一灸后,必须静卧片时,待其药气周流于脏腑脉络之内,自然畅快病出,切切慎风节食、保精养神,为第一着。

  一灸穴,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正面图

  正面图 

  背面图

  背面图 

  指节图

  指节图 量穴道取寸法,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取稻草心或薄篾片、量之。若用绳线,则有伸缩不准。

  灸盏图

  仰式图 俯式图 古圣用九针,失传久矣。今人偶用者,不但不谙针法,亦且不熟明堂。至于灸法亦然也。今用银盏隔姜灸法,万无一失。凡欲用此法者,须仿此样为式,四围银片稍浓,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将盏足钉在生姜片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通,俾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

  灸药神方

  艾叶(一钱五分) 硫黄 乳香 没药 麝香 皂角 枳壳 川芎 桂枝 杜仲 全蝎 白芷 细辛 松香 雄黄独活 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上药秤准分两,各为末,和丸,固藏弗泄气。

  方解:艾叶,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熟艾性热,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硫黄之性纯阳,能援阳气暴脱、命欲垂危。没药、乳香通行十二经络。麝香、皂角宣开上下窍关。枳壳破一切气滞,川芎行一切血凝。桂枝调卫和营,杜仲舒筋壮骨。定厥阴之风,全蝎有力。化痈疡之毒,白芷多功。细辛通窍散寒,松香祛风止痛,雄黄杀百毒,独活搜伏风。更以穿山甲通行经络,直达病所。方中诸品无处不行,所以主治诸 ,效如桴鼓。

  人神在曰不宜灸单

  初一(在足大指) 初二(在外踝) 初三(在股内) 初四(在腰) 初五(在口) 初六(在手) 初七(在内踝) 初八(在腕) 初九(在尻) 初十(在腰背) 十一(在鼻梁) 十二(在发际) 十三(在牙齿) 十四(在胃脘) 十五(在遍身) 十六(在胸) 十七(在气冲) 十八(在股内) 十九(在足) 二十(在内踝) 二十一(在手小指) 二十二(在外踝) 二十三(在肝及足) 二十四(在手阳明) 二十五(在足阳明)

  二十六(在胸) 二十七(在膝) 二十八(在阴) 二十九(在膝胫) 三十(在足趺)

  十二时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头巳三属,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头亥股续。

  十二支曰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子不治头君须认,丑日腰耳寅胸应。卯日鼻脾辰膝腰,巳手午心真快捷方式。未头手足申头背,酉行膝背同其类。戌日在阴头面间,亥日游行头颈位。十二支神禁灸歌,男除女破应该会。

  十干曰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甲不治头乙耳喉,丙肩丁背与心求。戊己腹脾庚腰肺,辛膝壬当肾胫收。癸日不宜针手足,十干不犯则无忧。

  尻神图

  尻神图 此神农所置。一岁起坤,二岁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行年到处则所主败,切忌针灸,慎勿犯之,否则变生他病。慎之!

  九宫尻神歌

  尻神所在有根由,坤内外踝圣人留。震宫牙口 宜记,巽位还居乳口头,中宫肩骨连尻骨,背面目从干上游。手膊兑宫难砭灸,艮宫腰顶也须休。离膝肋胁针难下,坎肘还连肚脚求。为医精晓尻神诀,万病无干禁忌忧。

  以上避忌,以逐日人神所在为主。如遇急病,其余不必避也。

  应灸七十症

  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应灸七十症

  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应灸七十症

  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 。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会穴(见中风。)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 (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环跳(见中风。)

  应灸七十症

  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应灸七十症

  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 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应灸七十症

  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

  应灸七十症

  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足三里(见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应灸七十症

  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 中。)

  足三里(见痿症。)

  肝俞(见眩晕。)

  肺俞(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肺俞(见劳伤。)

  灵台(六节骨下 中。)

  气海(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胆俞、上脘(并见劳伤。)

  天突(见喘症。)

  膏肓(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应灸七十症

  肺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天突(见喘症。)

  应灸七十症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

  应灸七十症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气海(见劳伤。)

  大椎(见尸厥。)

  应灸七十症

  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脐上二寸。)

  气海(见劳伤。)

  期门(见喘症。)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足三里(见痿症。)

  行间(见尸厥。)

  应灸七十症

  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应灸七十症

  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气海、天枢(并见劳伤。)

  应灸七十症

  癖

  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应灸七十症

  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脐下四寸。)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应灸七十症

  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应灸七十症

  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应灸七十症

  香港脚

  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大敦(见尸厥。)

  应灸七十症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见劳伤。)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应灸七十症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足三里(见痿症。)

  应灸七十症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应灸七十症

  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期门(见臌胀。)

  应灸七十症

  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 中。)

  应灸七十症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膈俞(见汗症。)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天枢(见劳伤。)

  关元(脐下三寸。)

  应灸七十症

  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身柱(见咳嗽。)

  应灸七十症

  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应灸七十症

  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肾俞(见痹症。)

  气海(见劳伤。)

  环跳(见中风。)

  腰俞(见痹症。)

  命门(见头痛。)

  应灸七十症

  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肾俞(见痹症。)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

  应灸七十症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 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灸法秘传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