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正眼 - (TXT全文下载)

,何可混耶!叛经者一也。《灵枢》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为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伪诀列于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由是则有形象矣。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叛经者二也。《素问》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一经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以膻中足十二经之数,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及《灵枢》叙经脉,又有包络而无膻中。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包络之别名也。《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臣也。由是察之,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

  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叛经者三也。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之左右也。《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难经》、《脉诀》俱以左尺候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考《明堂》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间。虽两肾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详考《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虽然,左阳右阴,天之常也。左水右火,地之理也。两尺之脉,左尺主肾中之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要知命门总主乎两肾者也。(右尺诊相火,亦通。)

  卷一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一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二 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而古今所未发者。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根据次而推之,必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着,言语未吐之时,清心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根据图断之,无不验者。假如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盖缓滞主湿,而实大主热也。若缓滞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滞,已知霜降后、立冬边必愈。盖中候而从容和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故也。其余各部,俱仿此而细推之,百不失一也。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卷一

  政运有不应之脉

  不应者,沉细之脉也。甚至极沉极细,几于不可见矣;第覆病者之手而诊之则见。凡值此不应之脉,乃岁运合宜,命曰天和之脉,不必求治。若误治之,反伐天和矣。

  土运为南政。盖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运,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为北政。

  甲己二年,为土运南政。(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故其气在南,所以南为上而北为下,故寸为上而尺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气应之,左右皆同。脉有不应者,谓阴之所在,脉乃沉细不应本脉也。

  阴者,言六气有三阴三阳,而三阴之位,则少阴居中,太阴居左,厥阴居右。脉之不应,乃以三阴之中而以少阴所居之处言之,又分南北二政,定其上下也。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如少阴在泉,则两尺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尺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尺不应。)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皆为北政。(北政之年,北面受令,其气在北,所以北为上而南为下,在泉应上,司天应下,人气亦应之,故尺应下而寸应上。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尺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尺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尺不应。如少阴在泉,则两寸不应。厥阴在泉,则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寸不应。如尺当不应而反浮大,寸当浮大而反沉细,寸当不应而反浮大,尺当浮大而反沉细,是为尺寸反。经曰:“尺寸反者死。”如右当不应而反浮大,左当浮大而反沉细,左当不应而反浮大,右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经曰“左右交者死。”)

  卷一

  人迎气口

  (增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又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灵枢》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寸口者,即气口也,手太阴肺脉也,故主在中之病。人迎脉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阳明胃脉也,故主在外之病。盖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诊三阳之气于人迎,诊三阴之气于气口。所谓相应者,往来大小,若引绳之不爽也。故庞安常谓人迎气口,有喉手引绳之义。以《脉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大非经旨。况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其义亦谬。人迎谓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明矣。然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脉,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张介宾曰‘初见《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不无摇惑,未敢遽辨。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近又见徐东皋曰,《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若此者,皆觉吾之先觉矣。兹特引而正之,呜呼!一言之舛,遗误千载。以此授受,何时复正哉。立言者可不知详慎考订乎?不若吴草庐之两手俱名为气口者无弊也。所以《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即寸口也。脏腑阴阳之盛衰,莫不由此而征见也明矣。’)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气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春夏主阳故人迎之阳脉微大;秋冬主阴,故气口之阴脉微大。微大者,犹言略大也。)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内外皆在焉。(言表里俱当审察也。)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脉大紧以浮者,病益甚在外。(益甚,言病进也。脉口,即太阴气口也,故曰在中主脏。人迎,阳明腑脉也,故曰在外主腑。脉口滑小紧沉者,阴分之邪也。人迎大紧以浮者,阳分之邪也。故皆益进日甚。)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滑者病日损(脉口为阴,浮滑者,以阳加阴,故病日进。

  人迎为阳,沉滑者,阳邪渐退,故病日损,渐自减也。)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人迎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口人迎,经分表里,故其滑沉滑浮而病日进者,有在内在外之别也。)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脉小大等者,病难已。人迎气口之脉,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阳,则偏于阴,故病难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脉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其义则可知。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病在脏者为阴,阴本当沉,而大为阳气充也,故易已;若见小脉,则真阴衰而为逆矣。病在腑者为阳,阳病得阳脉为顺,故浮而大者病易已。故曰:‘阴症见阳脉者生,阳症见阴脉者死。’)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人迎主表,盛坚为外感伤寒。气口主里,盛坚为内伤饮食。此古法也。今则止用寸口诊法,不为不妙,然本无以左右分内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失表里之义久矣。)

  卷一

  脉分四时六气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涩。”小雪至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

  卷一

  脉分四方

  东极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

  南极之地,四时皆夏,其气蒸炎,民脉多软。

  西极之地,四时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

  北极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

  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脉刚劲,居于污泽,亦东南也。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东西不齐,可以类剖。

  卷一

  脉分五脏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卷一

  五脏平脉

  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犹迢迢也。揭,高举也。高揭长竿,梢必和缓,乃弦长而兼和缓柔软之象也。)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连珠琅 ,皆状其盛满流行,而无太过不及之弊也。)

  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和柔者,悠悠扬扬也。相离者,不模糊也。如鸡践地,喻其缓而不迫,胃气之妙也。)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厌厌聂聂,涩之象也。如落榆荚,毛之象也。轻浮和缓,为和平之象。)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喘喘、累累、如钩,此三者,皆心脉之阳也;而济之以沉石,则阴阳和平也。)

  卷一

  五脏病脉

  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盈实而滑,弦之太过也。长竿无梢,则失其和缓之意,此弦多胃少,故肝病。)

  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连属,急数之象。其中微曲,则尚未至于全曲,钩多胃少之象也。)

  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虽不能如践地之和,亦不至如鸟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

  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不上不下,涩之象也。如循鸡羽,浮之象也。毛多胃少,肺金之病将见也。)

  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引葛者,牵连引蔓之象也。按之益坚,则石多胃少,肾病将见也。)

  卷一

  五脏死脉

  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曰劲曰急,强急不和,比之新张弓弦,绝无胃气矣,安得不死。)

  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轻举而坚大也。后居者,重按而牢实也。

  操带钩者,状其弹指之象也。但钩无胃者,其死必矣。)

  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鸟喙者,状其硬也。鸟距者,状其急也。屋漏者,乱也。水流者,散也。冲和之气全无,中州之官已绝矣。)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则无根矣。如风吹毛,则散乱矣。但毛无胃,则肺气绝矣。)

  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索而曰夺,则互引而疾急矣。石而曰弹,则坚劲而无伦矣。但石无胃,故曰肾死。

  【按】《难经·十五难》与《内经》不同,或《内经》有而《难经》缺,或《难经》有而《内经》无。然《难经》本以《内经》为宗,不知何以异同乃尔。学人惟当以《内经》为主,无多岐之惑也。

  卷一

  五脏真脉

  (真脉,真脏脉也,即死脉也。文有异同,义无差别,总之不见胃气之脉,乃名真脏脉。)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状辟辟然。

  【按】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卷一

  脉以胃气为本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沉,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

  卷一

  脉贵有神

  东垣曰:“有病之脉,当求其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

  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州。”即王氏之言,而知东垣所谓“脉中有力”之中,盖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气未散,虽数不至于极,迟不至于败,尚可图也。故东垣之所谓有神,即《内经》之所谓有胃气也。)

  卷一

  神门脉

  两手尺中,乃神门脉也。王叔和云:“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详考其论肾之虚实,俱于尺中神门以后验之。盖水为天一之元,万物赖以资始者也。故神门脉绝,先天之根本既绝,决无回生之日也。而《脉诀》谓为心脉者误矣。彼因心经有穴名神门,正在掌后兑骨之端,故错认耳。殊不知心在上焦,岂有候于尺中之理乎!

  卷一

  反关脉

  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必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

  卷一

  冲阳太溪太冲

  (增补)

  冲阳者,胃脉也。(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诊冲阳以验其胃气之有无。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验其肾气之有无。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卷一

  男女脉异

  (增补)

  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于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工,诵高阳生之伪诀,欲以治疾,其不杀人也几希。”(参黄子曰:“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于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乃其常也。反之者病。”)按褚澄《尊生经》,男脉一如叔和。

  女则左手寸命门、三焦,关脾、胃,尺肺、大肠;右手寸肾、膀胱,关肝、胆,尺心、小肠。男尺常弱,初生微渺之气也。女尺常强,太阳心火之位也。遍考诸家,褚论为精。男女阴阳之分,妊则男抱母,女背母;溺则男面覆,女面仰。男命系肾,衰自下始,故小腹先垂;女命系乳,衰自上始,故乳房先槁。而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阴从地长,三阳从天生,谬之甚也。独丹溪惟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下,一旦昭然,岂不韪哉!《脉经》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卷一

  老少脉异

  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然又有说焉。老人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细小劲直,前后不等,可以决死期矣。

  卷一

  因形气以定诊说

  (增补)

  逐脉审察者,一定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看。身长宜疏下指;身短宜密下指。北人多实;南人多弱。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必疾;久饥必虚。室女常濡;婴儿常数。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乎!

  卷一

  脉无根有两说

  以寸关尺三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

  卷一

  女人脉法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阴脉搏大,与寸部之阳部迥别者,乃有子也。)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血衰于下,则阳火上亢矣。血为火迫,不得而安其位,乃为崩漏之疾。)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者,心脉也。动甚者,形如豆粒,急数有力也。心主血,血旺乃能成胎。心脉动甚,血旺之象,故当妊子。)

  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尺脉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谓一男一女之胎,女胎死而男胎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

  “妇人阴阳俱盛,曰双躯。(言左右两尺部俱大而有力也。)若少阴微紧者,血积凝浊,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其一独死,其一独生。不去其死,害母失胎。”“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如腹痛拘急之类。无邪脉,谓无病脉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者,谓离于经常之脉,如昨小今大,昨涩今滑,昨浮今沉之类。夜半觉,日中生子者,子午相冲也。)

  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血下,不成胎也。(弦者,肝脉也。肝主疏泄。今见弦,则肝脉太过,不能藏血也。)

  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微迟者,虚寒之脉也。居经,犹云停经也。三月一下,为血不足也。)

  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卷一

  小儿脉法

  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

  紫脉为热。红脉伤寒。青脉惊风。白脉疳疾。黄脉隐隐,为常候也。黑脉者多危。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为风寒,纹弯外为食积。

  五岁以上,以一指取寸关尺三部,六至为和平,七八至为热,四五至为寒。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候;儿头在右,举左手候。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食滞。

  卷一

  诸病宜忌之脉

  伤寒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头痛 宜浮滑,忌短涩。

  心痛 宜浮滑,忌短涩。

  中风 宜浮迟,忌急数。

  咳嗽 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

  水肿 宜浮大,忌沉细。

  虚劳 宜微弱,忌洪数。

  吐血 宜沉小,忌实大。

  衄血 宜沉细,忌浮大。

  脱血 宜阴脉,忌阳脉。

  痨瘵 宜软缓,忌细数。

  消渴 宜数大,忌虚小。

  腹胀 宜浮大,忌沉小。

  肠 宜沉小,忌数大,(即痢疾)

  下利 宜沉细,忌浮大。(同泄泻。)

  霍乱 宜浮大,忌微迟。

  瘕 宜沉实,忌虚弱。

  痞满 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 宜虚濡,忌紧急。

  颠痫狂 宜实大,忌沉细。

  堕伤 宜紧急,忌弱小。

  金疮 宜微细,忌紧数。

  中恶 宜紧细,忌浮大。

  痈疽 宜微缓,忌滑数。

  中毒 宜洪大,忌微细。

  新产 宜沉滑,忌弦紧。

  带下 宜虚迟而滑,忌疾急。

  崩漏 宜微弱,忌实大。

  蚀 宜虚小,忌紧急。

  腹痛 宜沉细,忌弦长。

  卷一

  怪脉

  雀啄 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屋漏 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弹石 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解索 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虾游 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鱼翔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釜沸 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卷一

  七诊

  岐伯曰:“察九候七诊,(九候注见前。)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有独见之脉,而与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七者之中,既言独疾则主热矣,既言独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

  卷一

  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试其知否。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卷一

  望色

  (增补)

  《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黎。青为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诊家正眼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