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疹一得 - (TXT全文下载)

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臣居君位,大热早行。

  民病,疫疠流行,人多卒暴。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主盛客衰,泻心补肺。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燥热交合,风雨暴至。

  民病,寒热头痛,心烦作渴。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以下生上,泻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早秋寒雨,有伤禾稼。

  民病,卒暴寒热,风邪伤人,心痛浮肿,疮疡失血。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泻肺补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冬行春令,草木青,风雨生虫。

  民病,寒热作痢,气血不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客来助主,益苦泻咸。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气候反温,蛰虫出现,反行春令。

  民病,疫疠温毒,寒热伏邪。

  辰戌岁戊辰火运,(对化)北政,左寸不应,黄连为君。

  甲戌土运,南政,左尺不应,甘草为君。

  庚辰金运,北政,左寸不应,黄芩为君。

  丙戌水运,北政,左寸不应,黄柏为君。

  壬辰木运,北政,左寸不应,栀子为君。

  戊戌火运,北政,左寸不应,黄连为君。

  甲辰土运,南政,左尺不应,甘草为君。

  庚戌金运,北政,左寸不应,黄芩为君。

  丙辰水运,北政,左寸不应,黄柏为君。

  壬戌木运,北政,左寸不应,栀子为君。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神门绝,死不治,神门在手之掌后,锐骨之端动脉,心脉也。水胜火,故绝也。岁气寒化之候。太阳寒水者,足膀胱经也,与足太阴肾经合为表里,属北方壬癸水。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咸助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次年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气早暖,草果荣,温风至。

  民病,瘟疫,寒热,头痛,呕吐,疮疡,老幼病疹,口疮,牙疳。(吉七凶三)黄连解毒汤。

  二之气: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春寒多雨,温无时。

  民病,气郁中满,浮肿,寒热。

  三之气:少阴相火用事,以上克下,泻咸助苦。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暑热乍凉,疾风豪雨。

  民病,寒热吐痢,心烦闷乱,痈疽疮疡。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旺土衰,泻肝补脾。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湿交争,雨生羽虫,暴风疾雨。

  民病,大热短气,赤白痢泻。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湿热而行,客行主令。

  民病,气虚客热,血热妄行,肺气壅盛。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水盛火衰,泻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凝寒雨雪,地气正湿。

  民病,病患凄惨,孕妇多灾,脾受湿,肺旺肝衰。

  己亥岁己巳土运,南政,左寸不应,甘草为君。

  乙亥金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芩为君。

  辛巳水运,北政,左尺不应,黄柏为君。

  丁亥木运,北政,左尺不应,栀子为君。

  癸巳火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连为君。

  己亥土运,南政,左寸不应,甘草为君。

  乙巳金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芩为君。

  辛亥水运,北政,左尺不应,黄柏为君。

  丁巳木运,北政,左尺不应,栀子为君。

  癸亥火运,北政,左尺不应,黄连为君。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冲阳死,绝不治。冲阳者在足跗上动脉,胃之气也,药食不入胃,故绝也。岁气风化之候。厥阴风木者,足厥阴肝也。肝属木,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脾补肝。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次年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寒始肃,客行主令,杀气方至。

  民病,寒居右胁,气滞,脾胃虚壅。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旺金衰,泻心补肺。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寒不去,霜雪,水谷气施,草焦,寒雨至。

  民病,热中,气血不升降。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肺金受邪,泻苦益辛。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风热大作,雨生羽虫。

  民病,泪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土木相形,泻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热气返用,山泽 云,豪雨溽湿。

  民病,心梦邪,黄胆,面为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以金形肝,泻肺益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燥湿更胜,沉阴乃布,风雨乃行。

  民病,寒气及体,肺受风,脾受湿,发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主助客盛,泻酸补肝。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畏火司食,阳乃火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

  民病,瘟疫,心肾相制。

  运气便览终。

  图诀附后:南政司天北在泉,厥阴右寸不虚言,太阴左寸攸来应,少阴两寸尽沉潜。

  北政司天南在泉,厥阴左尺劫空间,太阴右尺不相应,少阴两天尽皆藏。

  五天五运图诀 辛少羽北方水癸少征南方火庚太商金西方壬太角木东方甲太宫土中宫图 图 厥阴司天,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尺泽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神门绝,死不治。

  卷上

  运气之变成疾

  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营运升降之常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患,故谓之时气。一岁之中病症相同者,五运六气所为之病也。(《纲目》)

  卷上

  论四时运气

  《内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王冰以为四时运气尚未该通,人病之由,安能精达?夫运有五而气有六,六气化者,寒、暑、燥、湿,风、火也,然又有君火、相火之分焉。木之化曰风,主于春;君火之化曰热,主于春末夏初;相火之化曰暑,主于夏;金之化曰燥,主于秋;水之化曰寒,主于冬;土之化曰湿,主于长夏即六月也。天之气,始于少阴,终于厥阴,此少阴标,厥阴终也。地之气,始于厥阴木,而终于太阳水。故天之六气,反合于地之十二支,以五行正化、对化为其绪,则知少阴司子午,太阴司丑未,少阳司寅申,阳明司卯酉,太阳司辰戌,厥阴司巳亥,此天气始终之因也。

  地之气,反合于天之四时,则厥阴风木主春,少阴君火主春末夏初,少阳相火主夏,太阴湿土主长夏,阳明燥金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此地气始终之因也。夫四时寒暄之序,加以六气司化之令,岁岁各异。凡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皆天地之正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皆四时不正之气也。天有不正之气,人即有不正之疾。疫症之来,有其渐也,流行传染,病如一辙,苟不参通司天大运,主气小运,受病之由,按经络源流而施治,焉能应手取效?予每遇此症,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随症施治,无不效若影响。然用药必须过峻,数倍前人,或有议其偏而讥其妄者,予亦不过因所阅历,聊以尽吾心耳!至于世之褒贬,悉听悠悠之口而已。

  卷上

  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

  伤寒初起,先发热而后恶寒;疫症初起,先恶寒而后发热,一两日后,但热而不恶寒。此寒热同而先后异也。有似太阳、阳明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伤寒无汗,而疫则下体无汗,上身有汗,惟头汗更盛。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此又痛虽同,而汗独异也。有似少阳呕者,有似太阴自利者。少阳而呕,胁必痛,耳必聋;疫症之呕,胁不痛,耳不聋,因内有伏毒,邪火干胃,毒瓦斯上冲,频频而作。太阴自利者,腹必满;疫症自利者,腹不满。大肠为传送之官,热注大肠,有下恶垢者,有旁流清水者,有日及数十度者。此又症异而病同也。种种分别是疫,奈何犹执伤寒治哉?

  卷上

  论伤寒无斑疹

  仲景论冬至后为正伤寒,可见非冬至后,不过以类推其治耳!其言伤寒重在“冬至后”三字。世人论仲景书,究心七十二症,至于“冬至后”三字,全不体贴,是以无论春、夏、秋、冬,俱以伤寒治之。要之四时之气,寒特一耳。以冬月因寒受病,故曰伤寒。至春而夏,由温而热,亦曰伤寒,不知寒从何伤?予每论热疫不是伤寒,伤寒不发斑疹。有人问曰:子言热疫不是伤寒,固已!至云伤寒不发斑疹,古人何以谓伤寒热未入胃,下之太早,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已入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斯何谓也?曰:此古人立言之误也。即“热”之一字以证其非,热与寒相反而不相并者。既云伤寒,何以有热入胃?又曰热已入胃,何以谓之伤寒?即用白虎、三黄、化斑、解毒等汤,俱从热治,未作寒医,何今人不悟古人之误,而因以自误而误人也?至论大者为斑,小者为疹,赤者胃热极,五死一生,紫黑者胃烂,九死一生,予断生死,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之松浮、紧束为凭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红如朱点纸,黑如墨涂肤,此毒之松活外现者,虽紫黑成片可生;一出虽小如粟,紧束有根,如履底透针,如矢贯的,此毒之有根锢结者,纵不紫黑亦死,苟能细心审量,神明于松浮紧束之间,决生死于临症之顷,始信予言之不谬也。

  卷上

  疫疹穷源

  上古无疫疹,亦无痘,有之自汉始何也?盖因天地开辟于子丑,人生于寅,斯时人禀清轻无为之性,茹毛饮血之品,内少七情六欲之戕,外无饮食浓味之嗜,浑然一小天地,是以无疫亦无疹,及汉始有者,亦由天地大运主之。自汉迄今,天地大运,正行少阳,即如仲夏,一日十二时论之,自子而丑、而寅、而卯、而辰,虽在暑天,人犹清爽,待交巳午,炎炎之势,如火炽热。由此推之,疫疹之有于汉后者,可悟运气之使然也。但未经岐黄断论,后人纷纷,但仿伤寒类推其治。即仲景所谓至春变温、夏变热、秋变湿,亦略而不察,且立言附和。有云瘟疫伤寒、瘟疹伤寒、斑疹伤寒,甚至热病伤寒,抑知既曰伤寒,何以有瘟、有斑、有疹、有热?认症既讹,故立言也谬,是以肆行发表攻里,多至不救。至河间清热解毒之论出,有高人之见,异人之识,其旨既微,其意甚远。

  后人未广其说,而反以为偏。《冯氏锦囊》亦云:斑疹不可妄为发表,此所谓大中至正之论,惜未畅明其旨,后人何所适从?吴又可注《瘟疫论》,辨伤寒、瘟疫甚晰,如头痛、发热、恶寒,不可认为伤寒表症,强发其汗,徒伤表气,热不退,又不可下,徒伤胃气。斯语已得其奥妙。奈何以瘟毒从鼻口而入,不传于胃而传于膜原,此论似有语病。至用达原、三消、诸承气,犹有附会表里之意。惟熊恁昭热疫之验,首用败毒散去其爪牙,继用桔梗汤,同为舟楫之剂,治胸膈、手六经邪热。以手、足少阳俱下膈络胸中,三焦之气为火,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施于无形之中,随高下而退胸膈及六经之热,确系妙法。予今采用其法,减去硝、黄,以疫乃无形之毒,难以当其猛烈,重用石膏,直入戊己,先捣其窝巢之害,而十二经之患自易平矣,无不屡试屡验,故于平日所用方法治验,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卷上

  疫疹案

  疹出于胃,古人言热毒未入于胃而下之,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毒已入于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此指误下、失下而言。夫时行疫疹,未经表下,有热不一日而即发者,有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其发愈迟,其毒愈重。一病即发,以其胃本不虚,偶染邪气,不能入胃,犹之墙垣高硕,门户紧密,虽有小人,无从而入,此又可所谓达于募原者也。至于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非胃虚受毒已深,即发表攻里过当。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残害百骸。使不有以杀其炎炎之势,则百骸受其煎熬,不危何待?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且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曰相。内阴外阳,主乎动者也。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土遇之而赤,金遇之而熔,木遇之而燃,水不胜火则涸,故《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古人所谓元气之贼也。以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也。如欲其苗之外透,非滋润其根,何能畅茂?一经表散,燔灼火焰,如火得风,其焰不愈炽乎?焰愈炽,苗愈遏矣,疹之因表而死者,比比然也。其有表而不死者,乃麻疹、风疹、暑疹之类。有谓疹可治而斑难医,人或即以疫疹为斑耳。夫疹亦何不可治之有?但人不敢用此法耳!

  卷上

  论疫疹之脉不宜表下

  疫疹之脉,未有不数者。有浮大而数者,有沉细而数者,有不浮不沉而数者,有按之若隐若现者,此《灵枢》所谓阳毒伏匿之象也。诊其脉,即知其病之吉凶。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一经表热,病自霍然;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大剂清解,犹易扑灭;至于若隐若现,或全伏者,其毒重矣,其症险矣。此脉得于初起者间有。得于七、八日者颇多,何也?医者初认为寒,重用发表,先亏其阳;表则不散,继之以下,又亏其阴。殊不知伤寒五、六日不解,法在当下,尤必审其脉之有力者宜之。疫症者,四时不正之疠气。夫疠气,乃无形之毒,胃虚者感而受之,病形颇似大实,而脉象细数无力。若以无形之疠气,而当硝、黄之猛烈,邪毒焉有不乘虚而入耶?弱怯之人,不为阳脱,即为阴脱;气血稍能驾御者,必至脉转沉伏,变症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郁冒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种种恶症,颇类伤寒。医者不悟引邪入内,阳极似阴,而曰变成阴症,妄投参、桂,死如服毒,遍身青紫,鼻口流血。如未服热药者,即用大剂败毒饮,重加石膏,或可挽回。予因历救多人,故表而出之。

  卷上

  论疫疹因乎气运

  乾隆戊子年,吾邑疫疹流行,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初起之时,先恶寒而后发热,头痛如劈,腰如被杖,腹如搅肠,呕泄兼作,大小同病,万人一辙。有作三阳治者,有作两感治者,有作霍乱治者。迨至两日,恶候蜂起,种种危症,难以枚举。如此而死者,不可胜计。此天时之疠气,人竟无可避者也。原夫至此之由,总不外乎气运。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有如是之疠气,人即有如是之疠疾,缘戊子岁少阴君火司天,大运主之,五、六月间,又少阴君火,加以少阳相火,小运主之,二之气与三之气合行其令,人身中只有一岁,焉能胜烈火之亢哉?医者不按运气,固执古方,百无一效。或有疑而商之者,彼即朗诵陈言,援以自证。要之执伤寒之法以治疫,焉有不死者乎?是人之死,不死于病而死于药,不死于药而竟死于执古方者之药也。予因运气,而悟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且医者意也,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五月间余亦染疫,凡邀治者,不能亲身诊视,叩其症状,录受其方,互相传送,活人甚众。癸丑京师多疫,即汪副宪、冯鸿胪亦以予方传送,服他药不效者,俱皆霍然。故笔之于书,名曰清瘟败毒饮,随症加减,详列于后,并付治验。

  卷上 疫疹之症

  头痛倾侧

  头额目痛,颇似伤寒,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于倾侧难举,而此则头痛如劈,两目昏晕,势若难支。总因毒火达于两经,毒参阳位。用釜底抽薪之法,彻火下降,其痛立止,其疹自透。误用辛香表散,燔灼火焰,必转闷证。

  卷上 疫疹之症

  骨节烦痛腰如被杖

  骨与腰,皆肾经所属。其痛若此,是淫热之气已流于肾经。误用表寒,死不终朝矣。

  卷上 疫疹之症

  遍体炎炎

  热宜和不宜燥,至于遍体炎炎,较之昏沉肢冷者,而此则发扬,以其气血尚可胜毒,一经清解,而疹自透,妄肆发表,必至内伏。

  卷上 疫疹之症

  静躁不常

  有似乎静而忽躁,有似乎躁而忽静,谓之不常,较之癫狂,彼乃发扬,而此则遏郁,总为毒火内扰,以至坐卧不安。

  卷上 疫疹之症

  火扰不寐

  寤从阳,主于上;寐从阴,主于下。胃为六腑之海,毒火壅遏,阻格上下,故不寐。

  卷上 疫疹之症

  周身如冰

  初病周身如冰,色如蒙垢,满口如霜,头痛如劈,饮热恶冷,六脉沉细。此阳极似阴,毒之隐伏者也。

  重清内热,使毒热外透。身忽大热,脉转洪数,烦躁谵妄,大渴思冰,症虽枭恶,尤易为力。若遇庸手,妄投桂、附,药不终剂,死如服毒。

  卷上 疫疹之症

  四肢逆冷

  四肢属脾,至于逆冷,杂症见之,是脾经虚寒、元阳将脱之象。惟疫则不然,通身大热,而四肢独冷。

  此烈毒壅遏脾经,邪火莫透。重清脾热,手足自温。

  卷上 疫疹之症

  筋抽脉惕

  筋属肝,赖血以养。热毒流于肝经,疹毒不能寻窍而出,筋脉受其冲激,故抽惕若惊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大渴不已

  杂症有精液枯涸,水不上升,咽干思饮,不及半杯,而此则思冰饮水,百杯不足,缘毒火熬煎于内,非冰水不足以救其燥,非石膏不足以制其焰。庸工忌戒生冷,病家奉为神术,即温水亦不敢与,以致唇焦而舌黑矣。

  卷上 疫疹之症

  胃热不食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至于不食,似难为也。而非所论于胃热者,乃邪火犯胃,热毒上冲,频频干呕者有之,旋食旋吐者有之。胃气一清,不必强之食,自无不食矣。

  卷上 疫疹之症

  胸膈郁遏

  胸乃上焦心肺之地,而邪不易犯。惟火上炎,易及于心,以火济火;移热于肺,金被火灼,其躁愈盛,气必长吁,胸必填满而郁遏矣。

  卷上 疫疹之症

  昏闷无声

  心之气出于肺而为声。窍因气闭,气因毒滞,心迷而神自不清,窍闭而声不出矣。

  卷上 疫疹之症

  腹痛不已

  胃属湿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邪不能干,弱者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此言寻常受病之源也。至于疫疹腹痛,或左或右,或痛引小肠,乃毒火冲突,发泄无门,若按寻常腹痛分经络而治之必死。如初起,只用败毒散或凉膈散加黄连,其痛立止。

  卷上 疫疹之症

  筋肉动

  在伤寒过汗,则为亡阳,而此则不然。盖汗者心之液,血之所化也。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

  血被煎熬,筋失其养,故筋肉为之 动。

  卷上 疫疹之症

  冷气上升

  病患自言胃出冷气,非真冷气也,乃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尤盛。此火极水化,热极之征,阳亢阴微,故有冷气。

  卷上 疫疹之症

  口秽喷人

  口中臭气,令人难近。使非毒火侵炙于内,何以臭气喷人乃尔也。

  卷上 疫疹之症

  满口如霜

  舌苔分乎表里,至于如霜,乃寒极之象。在伤寒故当表寒,而疫症如霜,舌必浓大,此火极水化,误用温表,旋即变黑。《灵枢》曰:热症舌黑,肾色也。心开窍于舌,水火相刑必死。予已经过多人,竟无死者,可见古人亦有未到处,但无此法耳!

  卷上 疫疹之症

  咽喉肿痛

  喉以纳气通于天,咽以纳食通于地,咽喉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上下者。至于肿痛,是上下闭塞,畏用清凉,为害不浅。

  卷上 疫疹之症

  嘴唇肿

  唇者脾之华,以饮食出入之门,呼吸相关之地, 肿不能自如,脾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疫疹一得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