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疹一得 - (TXT全文下载)

热可知。

  卷上 疫疹之症

  脸上燎泡

  燎泡宛如火烫,大小不一,有红有白,有紫黑相间,痛不可忍,破流清水,亦有流血水者。治同大头。(经验)

  卷上 疫疹之症

  大头

  头为诸阳之首,其大异常。此毒火寻阳上攻,故大头。

  卷上 疫疹之症

  腮

  腮者肝肾所属,有先从左肿者,先从右肿者,有右及左、左及右者,不即清解,必成大头。

  卷上 疫疹之症

  颈肿

  颈属足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与膀胱为表里。热毒入于太阳,故颈肿。

  卷上 疫疹之症

  耳后硬肿

  耳后肾经所属。毒发于此,其病愈恶,即宜清散。耳中出血者不治。

  卷上 疫疹之症

  嗒舌弄舌

  舌者心之苗。心宁则舌静,心乱则舌动。心在卦为离,属火,下交于肾,得坎水相济,成其为火,故为君火。寂无所感,自然宁静,毒火冲突,燔炙少阴,以火遇火,二火相并,心不能宁,嗒舌其能免乎?

  卷上 疫疹之症

  红丝绕目

  目者肝、脾、肺、肾所属。红丝缠绕,此脾火传肺,肺传肾,肾传肝。治宜重清脾热,兼治三经,而红目退。误以眼科治之,为害不浅。

  卷上 疫疹之症

  头汗如涌

  头为一身之元首,最轻清而邪不易干。通身焦燥独头汗涌出,此烈毒鼎沸于内,热气上腾,故汗出如涌。

  卷上 疫疹之症

  咬牙

  齿者骨之余。有以切牙为血虚,谓杂证则然耳。疫疹切牙,是肝经热极。肝为血海,被火煎熬,牙失其养,故频频而作。

  卷上 疫疹之症

  鼻衄涌泉

  杂症鼻衄,迫于肺经浮游之火,而疫乃阳明郁热上冲于脑。鼻通于脑,热血上溢,故从鼻出如泉。

  卷上 疫疹之症

  舌上珍珠

  舌上白点如珠,乃水化之象,较之紫赤黄黑,古人谓之芒刺者更重。

  卷上 疫疹之症

  舌如铁甲

  (此三十六舌未有者)

  疫症初起,苔如腻粉,此火极水化。医者误认为寒,妄投温表,其病反剧,其苔愈浓,加以重剂,以致精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变白为黑,其坚如铁,其浓如甲,敲之戛戛有声,言语不清,非舌卷也。治之得法,其甲整脱。(经验)

  卷上 疫疹之症

  舌疔

  (亦三十六舌未有)

  发于舌上,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舌上成坑,愈后自平。(经验)

  卷上 疫疹之症

  舌长

  热病愈后,舌出寸余,累日不收,名曰阳强。因犯房劳而得。长数寸者不救。

  卷上 疫疹之症

  舌衄

  肝热太盛,血无所藏,上溢心苗而出。

  卷上 疫疹之症

  齿衄

  牙床属胃,齿统十二经。此阳明热传少阴,二经相并,故血出牙缝。

  卷上 疫疹之症

  谵语

  心主神,心静则神爽,心为烈火所燔,神自不清,谵语所由来矣。

  卷上 疫疹之症

  呃逆

  人之阴气,赖胃以养。胃火上冲,肝胆之火亦相随助之,肺金之气不能下降,由清道而上冲喉咙,故呃而有声。

  卷上 疫疹之症

  呕吐

  邪入于胃则吐,毒犹因吐而得发越,至于干呕则重矣。总因内有伏毒,清胃自不容缓。

  卷上 疫疹之症

  似痢非痢

  瘟毒移于大肠,里急后重,赤白相兼,或下恶垢,或下紫血。其人必恶寒发热,小水短缩。此热滞大肠,只宜清热利水,其痢自止。误用通利止涩之剂不救。

  卷上 疫疹之症

  热注大肠

  毒火注于大肠,有下恶垢者,有利清水者,有倾肠直注者,有完谷不化者。此邪热不杀谷,非脾虚也,较之似痢者稍轻。考其症,身必大热,气必雄壮,小水必短,唇必焦紫,大渴喜冷,四肢时而厥逆,腹痛不已。此热注大肠,因其势而清利之,泄自止矣。

  卷上 疫疹之症

  大便不通

  大肠为传送之官,欲通则易,欲实则难。杂症见此,有补有下,而疫症闭结,因毒火煎熬,大肠枯燥不能润下,误用通利,速其死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大便下血

  邪犯五脏,则三阴脉络不和,血自停滞,渗入大肠,故血从便出。

  卷上 疫疹之症

  小便短缩如油

  小便涩赤,亦属膀胱热极,况短而且缩,其色如油乎!盖因热毒下注,结于膀胱。

  卷上 疫疹之症

  小便溺血

  小便出血,小腹必胀而痛。至于血出不痛,乃心移热于小肠,故血从精窍中来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发狂

  猖狂刚暴,骂詈不避亲疏,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寻常力所能及,语生平未有之事、未见之人,如有邪附者。此阳明邪热扰乱神明,病患亦不自知。多有看香、送祟、服符以驱邪者,可发一笑。

  卷上 疫疹之症

  痰中带血

  火极生痰,肺热之征。至于带血,热极之象也。

  卷上 疫疹之症

  遗尿

  疫症小便自遗,非肾虚不约,乃热毒流于膀胱。其人必昏沉谵语,遗不自知。

  卷上 疫疹之症

  喘嗽

  诸病喘满,皆属于热。五脏生成篇曰:上气喘嗽,厥在胸中,遏在手阳明、太阴。胸中者,太阴肺之分也,手阳明大肠为肺之表,二经之邪热逆于胸中,则为喘嗽也。

  卷上 疫疹之症

  发黄

  黄者中央戊己之色,属太阴脾经。脾经挟热,不能下输膀胱,小水不利,经气郁滞,其传为疸。周身如金矣。

  卷上 疫疹之症

  循衣摸床

  (撮空同)

  在伤寒列于不治,疫疹有此,肝经淫热也。肝属木,四肢属土,肝有邪热,淫于脾经,此木来克土,木动风摇,土自不安。

  卷上 疫疹之症

  狐惑

  狐惑之状,其人默默欲眠,起卧不安,目牵不闭。虫蚀其肛为狐,蚀于喉为惑。大抵病患内热食少,肠胃空虚,三虫求食不得,蚀人五脏。当验其上、下唇,上唇有疮,虫蚀其喉,下唇有疮,虫蚀其肛。

  卷上 疫疹之症

  战汗

  先寒后战,寒极而战,杂症则谓元阳将脱之象,而疫则热毒盘踞于内,外则遍体炎炎。热极之症,是必投以寒凉,火被水克,其焰必伏。火伏于内,必生外寒,阴阳相搏则战,一战而经气输泄,大汗而解矣。

  以上五十二症,疫症恶候,变态无常。以下二十症,有因失治于前者,有因不谨于后者。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四肢浮肿

  瘥后四肢浮肿,因大病脾土受伤,脾虚不能制水,饮食骤进,气血滋荣,流于四肢,夜则如常,日则浮肿。脾健自愈,误用温补,反添蛇足。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大便燥结

  瘥后饮食渐增,而大便或十日、半月不下,亦不觉其苦。此因热病肠胃干燥,血不能润,气不能送。

  误用通利,死不终朝矣。

  卷下 瘥后二十症

  皮肤痛痒

  毒火最重之症,气血被其煎熬。瘥后饮食渐进,气血滋生,串皮肤而灌百骸,或痛或痒,宛如虫行,最是佳境,不过两三日,气血流通而自愈矣。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半身不遂

  疫症失治于前,热流下部,滞于经络,以致腰膝疼痛,甚者起不能立,卧不能动。误作痿治,必成废人。(经验)

  卷下 瘥后二十症

  食少不化

  瘥后不欲饮食,纵食亦不化,此乃脾胃虚弱,宜健脾养胃。

  卷下 瘥后二十症

  惊悸

  瘥后血虚,肝失其养,胆无所恃,怯而惊悸。

  卷下 瘥后二十症

  怔忡

  病后水衰火旺,心肾不交,故躁动不宁。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失音

  瘥后有声不能言,此水亏不能上接于阳也。

  卷下 瘥后二十症

  郑声

  郑声者,声战无力,语不接续,乃气虚也。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喜唾

  瘥后喜唾不能自止者,胃中有寒也,宜温之。热病愈后吐津不止,虽属胃虚,犹有余热,不宜温之,只用梅枣丸噙之立愈。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多言

  言者心之声也。病中谵妄,乃胃热乘心;瘥后多言者,犹有余热也。譬如灭火,其火已息,尚有余烟。

  卷下 瘥后二十症

  遗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瘥后心肾气虚,不能管摄,故遗。

  卷下 瘥后二十症

  恐惧

  瘥后触事易惊,梦寐不宁,乃有余热;热极生痰,痰与气搏,故恐惧。

  卷下 瘥后二十症

  昏睡

  终日昏昏不醒,或错语呻吟,此因邪热未尽,伏于心胞络所致。

  卷下 瘥后二十症

  自汗盗汗

  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从心、肾而得者。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心神不安

  瘥后心血亏损,心失其养,以致心神不安。

  卷下 瘥后二十症

  虚烦不寐

  瘥后气血两虚,神不守舍,故烦而不寐。

  卷下 瘥后二十症

  劳复

  大病瘥后,早犯女色而病者,为女劳复。女犯者为男劳复。其症头重不能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四肢无力,憎寒发热,阴火上冲,头面烘热,心胸烦闷。《活人书》以 鼠屎汤主之,有热者竹皮汤、烧 散主之。《千金》以赤衣散,虚弱者以人参三白汤调赤衣散最妙。脉沉细,逆冷,小腹急痛者,以当归四逆散加附子、吴萸,调赤衣散救之。更以吴萸一升酒拌炒熨小腹最妙。凡男卵缩入腹,女乳缩,脉离经者,死不可救。余治劳复,用麦冬汤每每取效。

  卷下 瘥后二十症

  食复

  瘥后余热未尽,肠胃虚弱,不能食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

  卷下 瘥后二十症

  阴阳易

  男子病后,元气未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阳易;女人病后,元气未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阴易。其状男子则阴肿入腹,绞痛难忍;妇人则乳抽里急,腰胯痛引,腹内热攻胸膈,头重难抬,仰卧不安,动摇不得,最危之症。

  卷下

  瘟毒发疮

  瘟毒发斑,毒之散者也;瘟毒发疮,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时,恶寒发热,红肿硬痛,此毒之发扬者;但寒不热,平扁不起,此毒之内伏者。或发于要地,发于无名,发于头面,发于四肢,种种形状,总是疮症,何以知其是疫?然诊其脉、验其症而即知也。疮症之脉洪大而数,疫则沉细而数;疮症先热后寒,疫则先寒后热;疮症头或不痛,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是其验也。稽其症,有目红、面赤而青惨者,有忽汗忽燥者,有昏愦如迷者,有身热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干呕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谵语不止者,有妄闻妄见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燥躁如狂者,有忽喊忽叫者,有若惊若惕者,神情多端,大都类是,误以疮症治之,断不能救。

  卷下

  娠妇疫疹

  娠妇有病,安胎为先,所谓有病以末治之也。独至于疫,则又不然,何也?母之于胎,一气相连,母病即胎病,母安则胎安。夫胎赖血以养,母病热疫之症,热即毒火也,毒火蕴于血中,是母之血亦为毒血矣。毒血尚可养胎乎?不急有以治其血中之毒,而拘拘以安胎为事,母先危矣,胎能安乎?人亦知胎热则动,胎凉则安。母病毒火最重之症,胎自热矣。极力清解凉血,使母病一解,而不必安自无不安矣。至于瘥后以及病中适逢经来,当以类推。若以产后、经期,药禁寒凉,则误人性命,只数日间耳!急则治其标者,此之谓也。

  卷下 疫疹之形

  松浮

  松而且浮,洒于皮面,或红,或紫,或赤,或黑,此毒之外现者,即照本方治之,虽有恶症,百无一失。

  卷下 疫疹之形

  紧束有根

  疹出紧束有根,如从肉里钻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见于胸背。此胃热将烂之色,即宜大清胃热,兼凉其血,务使松活色退,方可挽回。稍存疑惧,即不能救。

  卷下 疫疹之色

  红活

  血之体本红,血得其畅,则红而活,荣而润,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

  卷下 疫疹之色

  淡红

  淡红有美有疵。色淡而润,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荣,或有娇而艳、干而滞,血之最热者。

  卷下 疫疹之色

  深红

  深红者,较淡红而稍重,亦血热之象。一凉血即转淡红。

  卷下 疫疹之色

  艳红

  色艳如胭脂,此血热极之象,较深红而愈恶。必大用凉血始转深红,再凉之而淡红矣。

  卷下 疫疹之色

  紫赤

  紫赤类鸡冠花而更艳,较艳红而火更盛。不即凉之,必至变黑。

  卷下 疫疹之色

  红白砂

  细碎宛如粟米,红者谓之红砂,白者谓之白砂。疹后多有此症,乃余毒尽透,最美之境,愈后脱皮。若初病未认是疫,后十日、半月而出者,烦躁作渴,大热不退,毒发于颔者,死不可救。

  卷下

  疫疹不治之症

  疫疹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颜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扰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男则仰卧,女则覆卧,摇头鼓颔,百般不足。此为闷疫,毙不终朝矣。如欲挽回于万一,非大剂清瘟不可,医家即或敢用,病家决不敢服,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含药而亡。虽然,难矣哉!

  卷下

  疫疹诸方

  败毒散(《活人》) 治时行疫疠头痛,憎寒壮热,项强睛暗,鼻塞声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疮,热毒流注,脚肿腮肿,诸疮斑疹,喉痹吐泄。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薄荷 甘草疫症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使邪不盘踞经络,有斑即透,较升、葛、荆、防发表多多矣。如口干舌燥加黄芩,喉痛加豆根,倍加桔梗、甘草。古方引用生姜,姜乃暖胃之品,疫乃胃热之症,似不宜用,以葱易之。

  此足太阳、少阳、阳明药也。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太阴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热升清,协川芎和血平肝,以治头痛目昏;前胡、枳壳降气行痰,协桔梗、茯苓以泄肺热而除湿消肿;甘草和里;而发表更以薄荷为君,取其辛凉,气味俱薄,疏导经络,表散能除高巅邪热。古人名曰败毒,良有以也。

  凉膈散(《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诸风螈 ,胃热发斑,发狂,惊急抽风。

  连翘 生栀子 黄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生石膏 竹叶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黄、芒硝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硝、黄之猛烈,必致内溃。予以石膏易去硝、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清瘟败毒饮(《一得》)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后附加减。

  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 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二钱至四钱)

  真川连(大剂六钱至四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竹叶 甘草 丹皮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视升提发表而愈剧者,何不俯取刍荛之一得也。

  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疫疹之症:头痛倾侧,本方加石膏、玄参、甘菊花。

  骨节烦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参、黄柏。

  遍体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连、黄芩、丹皮。

  静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黄芩。

  火扰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连。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脉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胆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热不食,本方加石膏、枳壳。

  胸膈遏郁,本方加川连、枳壳、桔梗、栝蒌霜昏闷无声,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 动,本方加生地、石膏、黄柏、玄参。

  冷气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连、犀角、胆草。

  口秽喷人,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

  满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连、连翘、犀角、黄柏、生地。

  咽喉肿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参、牛子、射干、山豆根。

  嘴唇 肿,本方加石膏、川连、连翘、天花粉。

  脸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马勃、归尾、丹皮、玄参。

  大头天行,本方加石膏、归尾、板蓝根、马勃、紫花地丁、银花、玄参、僵蚕、生大黄(脉实者量加)。

  腮,本方加石膏、归尾、银花、玄参、紫花地丁、丹皮、马勃、连翘、板蓝根。

  颈颌肿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玄参,连翘、银花、山豆根。

  耳后痛硬,本方加石膏、连翘、生地、天花粉、紫花地丁、丹皮、银花、板蓝根、玄参。

  耳聋口苦,本方加生地、玄参、柴胡、黄柏。

  嗒舌弄舌,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玄参。

  红丝绕目,本方加菊花、红花、蝉衣、谷精草、归尾。

  头汗如涌,本方加石膏、玄参。

  切牙,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龙胆草、栀子。

  鼻血泉涌,本方加石膏、生地、黄连、羚羊角、桑皮(生用)、玄参、棕灰、黄芩。

  舌上珍珠,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连翘、净银花、玄参、花粉。

  舌如铁甲,本方加石膏、犀角、川连、知母、天花粉、连翘、玄参、黄柏。

  舌疔,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连翘、银花。

  舌长(以片脑为末涂舌上,应手而缩,甚者必须五钱而愈。)

  舌衄,本方加石膏、丹皮、生地、川连、犀角、栀子、败棕灰。

  齿衄,本方加石膏、黄柏、生地、丹皮、栀子、犀角、川连、玄参、黄芩。

  谵语,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栀子、黄柏、龙胆草。

  呃逆,本方加石膏、柿蒂、银杏、竹茹、羚羊角、枇杷叶。(不止,用四磨饮一钱,调服本方即止。

  四磨饮:沉香、槟榔、乌药、枳壳)。

  呕吐,本方加石膏、川连、滑石、甘草、伏龙肝。

  似痢非痢,本方加石膏、川连、滑石、猪苓、泽泻、木通。

  热注大肠(加同上)。

  大便不通(蜜煎导法),本方加生军。

  大便下血,本方加生地、槐花、棕炭、侧柏叶。

  小便短缩如油,本方加滑石、泽泻、猪苓、木通、通草、 蓄。

  小便溺血,本方加生地、桃仁、滑石、茅根、川牛膝、琥珀、棕炭。

  发狂,本方加石膏、犀角、川连、栀子、丹皮、川黄柏。

  痰中带血,本方加石膏、黄芩、棕炭、生桑皮、羚羊角、生地、栝蒌霜。

  遗尿,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滑石。

  喘嗽,本方加桑皮、黄芩、石膏、羚羊角。

  发黄,本方加石膏、滑石、栀子、茵陈、猪苓、泽泻、木通。

  循衣摸床,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栀子、胆草。

  狐惑,本方加石膏、犀角、苦参、乌梅、槐子。

  战汗(战后汗出、脉静、身凉,不用药;有余热即服本方小剂,一药而安)。

  瘟毒发疮,本方加石膏、生地、川连、紫花地丁、金银花、(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疫疹一得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