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外史 - (TXT全文下载)

----------------------------------------
  跋
  葛溪先生,姓权名衡,字以制,吉安人,葛溪其号也。隐太行山彰德府黄华山二十八年不仕,太不花丞相、李察罕尝以礼聘,俱不应。洪武辛亥,偶在海陵盐船中相见。著书甚多,年六十余,其子间关往北寻见,苦请还乡,于是附乡人盐船回。与予言始寓临江,盖隐德硕学之士也。因阅此录,遂广其传云。金华宋濂。
  --------------------------------------------------------------------------------
  [1] 「昨夕火星犯后妃座」,「座」原无,据明抄本补。
  [2] 「当帝自广西来京师」,「自」原作「在」,据明抄本改。
  [3] 「我如何救得你」,「你」原作「徐」,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4] 「后乃世祖后察必之曾孙也」,「世祖后」原作「世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 [任笺]「休教读汉儿人书」,「儿」原无,据《学津》本补。
  [6] 「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汉儿人读书」原作「解人又其间」,据《学津》本改。
  [7] 「品官畜马有差」,此句原作「有差品官畜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8] 「河南棒胡反」,「棒胡反」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9] 「河南鹊山县人」,「鹊山县」原作「散山县」,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0] 「鹿邑冈」,明抄本作「鹿邑杏冈」。
  [11] 「妻佛母」,「妻」原作「母」,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2] 「窃以告其师吴直方行可」,「吴直方」原作「胡行可」,据《学津》本及《元史》改。按吴直方,字行可。
  [13] 「唤当值掾吏来传圣旨」,「圣」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4] 「总管撤思麻」,「麻」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5] 「经五日久」,「久」,明抄本作「又」,属下读。
  [16] 「独归睗不从」,「睗」原作「赐」,各本同,据《元史》改。又此句下明抄本有「缚之」二字。
  [17] 「故天下多归睗自此始」,此句《学津》本作「故天下义之」。
  [18] 「乳脱脱家,呼脱脱为奶公」,此二句原作「祁,脱脱妻,人皆呼脱脱为乃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9] 「伯颜久有异志」,「伯颜」,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伯父」。
  [20] 「特使平章沙只班召其馆客范汇」,「特」,此上原衍一「时」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沙只班」,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沙加班」。
  [21] 「诣城上开读诏书毕」,「诣」原作「诸」,据《学津》本改。
  [22] 「但见奴婢杀使长」,「见」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23] [任笺]「乃贬太后东安州安置」,「东」原无,据《元史》补。
  [24] 「乃遣云都赤月怯察儿押送沈阳」,此句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将至沈阳」四字。
  [25] 「月怯察儿追及之」,「及」原无,据明抄本补。
  [26] 「而乃专作戏嬉」,此下《学津》本有「尝忤帝意」四字。
  [27] 「昔文宗制诏天下」,「诏」原作「治」,据明抄本改。
  [28] 「人皆掩鼻过之」,「皆」下明抄本有「撩衣」二字。
  [29] 「其啬也如此」,「啬」,《学津》本作「丰」。
  [30] 「阿乂赤即借观」,「即」原作「都」,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1] 「从旁促阿乂赤」,此句明抄本作「从旁提阿义赤臂」。
  [32] 「嗾参政佛喜问曰」,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喜」均作「嘉」。
  [33] 「君所言无不听」,此句原作「所行言无不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4] 「金口高水河」,明抄本、《宝颜》本均作「金口水河」;《学津》本作「金口水」。
  [35] 「金口高水泻下湍悍」,此句《学津》本、《宝颜》「泻」字下均有「而」字,明抄本则作「金口高水泻而下,其水湍悍」。
  [36] 「常幸宣王阁」,「幸」原无,据明抄本补。
  [37] 「在朝郁郁」,此下明抄本有「不得志,扩廓入朝为左丞相,封河南王,位太傅,出总天下兵,奏曩加孙」二十七字。
  [38] 「相顾问曰」,「顾」原作「过」,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9] 「国生」,明抄本、《学津》本均作「监生」。下同。
  [40] [增校]「答失八都鲁」,原作「答失八都」,《笺证》作「答失八都禄」,此据《元史》本传增「鲁」字。
  [41] 「元载门」,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厚载门」。
  [42] 「并出宫女」,「出」原无,据明抄本补。
  [43] 「掾史遂与……此易耳」,此数句明抄本作「掾史遂与国史院典籍危素谋之,素曰:丞相不喜,若非钱粮无可措画乎?此易耳」。《学津》本作「掾史遂与国史院典籍谋之曰:丞相非不喜,盖因钱粮无可措画乎,然此亦易耳」。
  [44] 「十有七日」,明抄本无「十」字,《学津》本作「七日」。
  [45] [增校]「以常平仓得法」,此句前《笺证》多「至是取守令」五字。
  [46] 「给事中」,「中」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47] 「给事中」,「中」原无,据同上补。
  [48] 「广平王」,「平」原无,据明抄本及《明史》补。
  [49] 「别儿怯不花」,原本及各本皆作「别怯儿不花」,据《元史˙宰相年表》及本传改。[任笺]「右丞相」,「右」原无,据《学津》本补。
  [50] 「命选天下郡守」,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各选其人」四字。
  [51] 「同嬉戏一日帝与祁后同席坐偏殿太子爱育失黎达腊与加刺张」凡二十六字原无,据《学津》本补。
  [52] 「爱育失黎达腊使加刺张负己作老鸦声」,「负」原作「偕」,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3] 「黑色五明」,「明」原作「名」,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4] 「然亦未尝见帝也」,「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敢」。
  [55] 「今日幸亲终服阕」,「日」,明抄本作「者」,《学津》本作「不」。
  [56] 「知脱脱有意兴作,盖前为相无闻」,此二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知脱脱有意兴作庶事,盖谓前相无闻」。
  [57] 「及议定」,「及」原作「乃」,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8] 「本郡鸦路有上马贼」,「鸦」,明抄本作「淮」。
  [59] 「山东」,原作「水东」,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60] 「颍上」,此上明抄本有「起」字。
  [61] 「蕲黄」,此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起」字。
  [62] 「德阳」,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德安」。
  [63] 「襄」,原作「湘」,据明抄本及《元史》改。
  [64] 「外四人因而得入」,「外」下明抄本有「城」字。
  [65] 「从之者亦百余万」,「百」,明抄本、《学津》本作「十」。
  [66] 「河南汉人可尽诛乎」,此句原作「河南汉人可追乎」,据明抄本原校及《学津》本改。
  [67] 「元朝之国祚可尽矣」,「元朝」,明抄本、《宝颜》本皆作「胡元」。
  [68] 「然三将但以酒色为务」,「然」原作「其」,据明抄本改。
  [69] 「军士但以剽掠为务」,「务」原作「营」,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70] 「赫厮策马望见红军阵大」,「策」原作「军」,据明抄本改。
  [71] 「言走也」,「言」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华」字。
  [72] 「至正十二年」,「十二」原作「十三」,据历例及各校本改。
  [73] [任笺]「芝麻李遁去」五字原无,据《学津》本补。
  [74] 「河南北供亿万计」,此句明抄本作「河南北供给计亿万」。
  [75] [增校]「水由故道行」,此句下《笺证》据《学津》本补「先是,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得石人一眼,而汝宁始乱。」三十八字。
  [76] [增校]「蛙林」,《笺证》作「哇麻」,未知属是。
  [77] 「帝弟也」,「弟」原作「舅」,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78] [任笺]「袭据高邮」上原有「刘福通」三字,据《学津》本删。
  [79] 「张士诚起兵泰州,袭据高节,截南北路」,此数句明抄本、《宝颜》本作「张士诚起兵泰州白驹场,据高邮,截南北路」。
  [80] 「脱脱在京不可」,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谐」字。
  [81] 「脱脱始无援矣」,「无」下明抄本有「内」字。
  [82] 「出征高邮」,此下《学津》本有「十月大军至高邮,连战大捷,分兵平六合,进围高邮」。
  [83] 「天下想望其来」,此句明抄本作「天下想望其风采」。
  [84] 「兵围高邮三日」,「日」,明抄本作「月」。
  [85] [任笺]「中书右丞哈麻讽御史大夫」,「丞」下原有「相」字,据《学津》本删。
  [86] 「后卒败亡」,原作「又卒后败亡」,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87] 「吴太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吴天保」。[增校]《元史˙顺帝本纪》亦作「吴天保」。
  [88] 「陈生」,明抄本、《宝颜》本均作「生陈」,《学津》本作「王陈」。
  [89] 「哈麻升为右丞相」,「右」,按《学津》本及《元史˙宰相年表》当作「左」。
  [90] 「知人为安民之方」,「方」原作「效」,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方」,据改。
  [91] 「二日陷和州」,「二日」,明抄本作「二月」。
  [92] 「三日破庐州」,「三日」,明抄本作「三月」。
  [93] 「宣让弃城」,此下明抄本有「由浙」二字。
  [94] 「为天下士大夫所讥笑」,「讥」原作「议」,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95] 「休入阳台」,「休入」原作「伏人」,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台阳」,原校勘记云疑当作「台院」。
  [96] [增校]「升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政事」原无,据《元史˙答失八都鲁传》及《笺证》补。
  [97] 「浙粮不通故也」,「浙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海运」。
  [98] [任笺]「以白衣听调」,「听」下原有「达失」二字,据《学津》本删。
  [99] 「于是二将皆渡河」,此句下明抄本缺四字而下有「相次失守矣」。《学津》本此句作「于是二将皆渡河而北,河南之境相继而陷」。
  [100] 「五月」,此起至「受诏镇守西京」一段,《学津》本作「刘福通入据之,迎其主小明王于亳州,入都于汴梁之皇城。分河北之关先生、沙刘二领兵入晋、冀,由朔方攻上都,分淮安赵君用部将毛贵兵合田丰趋大都。而帝方与倚纳十六(人)行大喜乐法,帽带金玉佛,手执数珠,以宫女十六人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销金长短裙袄,云裙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唱《金字经》,舞《燕儿舞》,名《十六天魔舞》。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缨络,各执加已剌股般之器,内一人执铃奏乐,又宫女十一人练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秦乐器用龙笛、头管、小管、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不花领之。每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宦官并受秘密戒者不得预。是时答失八都鲁死,其子罗帖木儿代领其众,朝廷因而使之镇西京。」
  [101] [任笺]「冯长舅」,原作「冯长勇」,据《元史》改。
  [102] [任笺]「大刀敖」,原作「大力敖」,据《元史》改。
  [103] [任笺]「分淮安赵君用部将」原无,据《学津》本补。
  [104] 自「答失八都鲁既死」以下四句,《学津》本无。
  [105] 「刘哈刺」以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不花」二字。「晋」,明抄本作「秦」。
  [106] 「达鲁花赤完者帖木儿」,原作「达儿花赤儿者完帖木儿」,据明抄本、《宝颜》本改。
  [107] 「陈友谅乘势下江南」,「陈友谅」,此上明抄本、《宝颜》本均有「是岁」二字;「江南」,明抄本、《宝颜》本均作「江东」。又,此起至「于江州建都焉」,《学津》本无。
  [108] 「驻军辽阳」,「军」原作「居」,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09] 「缩迹不前」,「缩迹」,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宿留」。
  [110] 「时张士诚据浙西有粮」,「有粮」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11] 「而浙江四分强」,「浙江」,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作「江浙」。
  [112] [任笺]「左丞成遵」,「丞」下原有「相」字,据《学津》本删。
  [113] 「兀良歹」,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兀良哈歹」。
  [114] 「搠思监为右相」,「相」原作「丞」,据明抄本、《宝颜》本改。按《元史˙宰相年表》是年搠思监为右相。
  [115] [任笺]「老的沙欲自为之」,「老的沙」原无,据《学津》本补。
  [116] 「老的沙为大夫」,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二人既拜」四字。
  [117] [任笺]「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阳翟王」原作「鲁王」,据《元史》改。
  [118] [任笺]「行至称海」原无,据《学津》本补。
  [119] 「高丽王奔耽罗」,「奔」原作「奢」,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20] 「惟破头潘及裨将左李率轻骑万人」,「及」原无,据明抄本补。《学津》本作「并」。
  [121] 「其将守龙兴者」,「将」原作「伪」,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22] 「赵君用」,原作「赵思用」,据明抄本、《学津》本、《元史》改。
  [123] 「埽地王互相攻」,「攻」,此下明抄本有「伐」字。
  [124] 「即以朝命授丰为山东平章」,「山东」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行省」二字。
  [125] 「为营围数日」,「日」,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月」。
  [126] 「十五日察罕必巡兵围」,「兵」,明抄本、《学津》本均作「长」。
  [127] [任笺]「白琐住」,原作「白瓒住」,据《学津》本改。
  [128] 「孛罗帖木儿闻之,在西京亦哭」,「在西京」三字,明抄本、《学津》本均在「闻之」上。
  [129] 「妇人小儿皆为流涕」,此句明抄本作「妇人小儿皆为之嗟叹,或至流涕」。
  [130] 「出则恃势骄横」,「出」,明抄本、《学津》本均作「久」。
  [131] 「尽杀祁后一家」,「家」,明抄本作「宗」。
  [132] [增校]「塔思帖木儿」,「塔」原作「撘」,《笺证》作「搭」,此据《元史˙顺帝本纪九》改。
  [133] 「翁吉刺伯牙吾氏为母」,「刺」原作「利」,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4] 「有关必先应也」,「关」原作「开」,据明抄本改。
  [135] 「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视」原作「袒」,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6] 「朴不花是我资政院老火者」,「火」原作「大」,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7] 「秃坚帖木儿初与丞相也先不花俱屯兵西方」,「兵」,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田」。
  [138] [增校]「至尊更无公论至此」,「至此」,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作「如此」,属下读。
  [139] 「我前时赂汝七宝数珠一串」,「一」,《学津》本作「六」。
  [140] 「屯大都门外」,「门外」,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北门」。
  [141] 「时方修筑宫墙」,「修」,明抄本、《学津》本均作「课」。
  [142] 「白琐住驻军庐沟」「庐沟」,原作「庐州沟」据明抄本、《学津》本删。[任笺]「白琐住」,原作「白瓒住」,据《元史》改。
  [143] 「自西至东」,「至」原作「自」,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44] 「不能为之执笔」,「能」,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敢」。
  [145] 「此举莫非拨正反乱也」,「此」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相公」二字。
  [146] 「遂止之」,此句下明抄本、《宝颜》本均有「且以负天下才名,乃除和林省左丞,实时上道」三句。《学津》本此三句中「且以」作「以其」。
  [147] 「徐施畚」,明抄本「畚」作「图」,下同。《元史》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作「徐士本」。
  [148] 「古桃林内」,「古」,当为「杏」,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桃杏林内」。
  [149] 「忽有报捷音者」,「有」,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又」。
  [150] 「分散四走」,「分」原脱,据明抄本补。
  [151] 「约曰」,「曰」原作「白」,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52] 「终虑事不成」,「终」,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中」。
  [153] 「当时曾与之约曰」,「时」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世祖」二字。
  [154] [增校]「沙蓝答里为左丞相」,「沙」字原无,据《笺证》及《元史˙宰相年表二》补。
  [155] [任笺]「张思道」,原作「张师道」,据《元史》改。
  [156] 「彰德素蓄积粮草十万」,「十」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数」字。
  [157] 「向者孛罗举兵犯阙」,「孛罗」原作「扩廓」,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58] 「不太平」,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尾大不掉」。
  [159] 「今天下土疆分裂」,「今天下」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60] 「完仲宜驻兵济宁」,「完仲宜」,「仲」原作「抖」,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又后文有「完者仲宜」。
  [161] 「朝廷因差左丞袁涣及知院安定臣」,「朝廷」原脱,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增校]「左丞袁涣」,「丞」下原有「相」字,据《笺证》及《元史˙宰相年表二》删。
  [162] 「适与彼兵等耳」,「适」原作「通」,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63] 「所畏者惟貊高驻兵邹县」,「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64] 「此唐庄宗破汴梁之策」,「此」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65] 「然后出关中以敌南军」,此句「关中」下明抄本、《学津》本均有「军」字;「敌」原作「适」,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66] [增校]「沙刘参政投刀誓众曰」,「投刀」,《学津》本作「拔刀」。
  [167] 「貊高即使其首领兵胡安之控告朝廷」,「兵」,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官」。
  [168] 「识者以为貊高此举终不成大事矣」,「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69] 「李国凤」,原作「李凤国」,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又《明史》亦作「李国凤」。
  [170] 「友定」,明抄本、《学津》本作「陈定观」。
  [171] 「是月二日」,「二」,明抄本、《宝颜》本原缺,《学津》本作「一」。
  [172] 「即合擒之」,「合」原作「分」,据明抄本、《宝颜》本改。《学津》本作「令」。
  [173] 「先是……以次皆降附焉」数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在后文「先是大都平」前;「七月」作「五月」。
  [174] 「差哈完太子来督扩廓」,「差」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闰七月」三字。
  [175] 「我潜师由紫荆关口入」,「关」原作「门」,据明抄本改。
  [176] 「帝即卷其女子玉帛」,「女子」,明抄本作「子女」。
  [177]「廓允中」,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郭允中」。[增校]《笺证》据《元史》改「廓」为「郭」,但查《元史》无「郭允中」,惟《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条云:「八月二日庚午,徐达等进师取元都,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左丞丁敬可、总管郭允中皆死之。」
  [178] 「领兵来援晋冀」,「来」,原在「领兵」前,此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乙正。
  [179] 「驻龙镇卫口子」,「口子」原倒,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乙正。
  [180] 「六月二十八日即破红罗山」,「二十八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二十二日」。
  [181] 「平怀庆巩昌平凉府临洮诸府」,「诸」原无,据《学津》本补。
  [182] 「帝在位三十六年」,此句下明抄本、《宝颜》本均有「野史断曰」四字,《学津》本「断」作「记」。
  [183] 「相继或死或诛」,此句首《学津》本有「其后权臣」四字。
  [184] 「惜乎元朝之法」,「元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夷狄」。
  [185] 「故庚申帝宽平之心因是益进矣」,此句明抄本、《宝颜》本均有脱缺,《学津》本作「故庚申帝有宽平之心,一变而为骄惰之心,骄情之心既生,而哈麻邪淫之说进矣」。
  [186] 「大圆寺」,「圆」原作「图」,据《学津》本、《宝颜》本改。
  [187] 「长老秋江亦尝教之读论语孝经」,「读」下原衍一「书」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88] [任笺]「用马驮之前行」,「驮」原作「驼」,据《学津》本改。
  [189] 「和成泥」,此句下《学津》本有「以作戏具」四字。
  [190] 「即不顾靴」,「靴」下明抄本、《学津》本均有「袜」字。
  [191] 「盖其性度如此」,「度」,明抄本、《宝颜》本均作「之」。
  [192] 「素非涵养有之」,「有之」,明抄本、《学津》本作「自然也」。
  [193] 「复携其类返故山」,「携」,原作「移」,据明抄本改。
  [194] 「予闻之友人畅申之曰」,「予」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野史断曰」四字。
  [195] 「始虽留意政事」,「政」原作「故」,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96] 「自至正改元以来」,「至正」,明抄本、《宝颜》本均作「至元」。
  [197] 「内有不杀之仁慈」,「仁」原作「神」,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98] 「古之圣人不杀者其此之谓夫」,此句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故曰古之圣人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其此之谓夫」。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庚申外史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