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入道要门论 - (TXT全文下载)

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
  答。是。
  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
  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
  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於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於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
  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
  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於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於上。本日亦无损灭。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何者不善。
  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
  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有时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此佛子。
  问。只是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
  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为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
  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宗通说亦通。
  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何者是不住无为。
  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盘。於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盘。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
  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
  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
  答。亦同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
  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於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独成妙观察智。第七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
  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
  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
  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
  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
  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於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虚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
  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
  答。十恶。煞.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瞋.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由未尽决。
  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於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於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盘。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师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
  又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
  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於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盘。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
  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
  问。於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
  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位。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於行。不举他过。於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菩萨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即不舍。永断於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盘经云。如来证涅盘。永断於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盘生死同道  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皂  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稿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粗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痴  外现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瑠璃  默契罗睺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
  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
  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
  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
  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
  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
  答。於外不染色声等。於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
  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
  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
  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
  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
  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定想。即是也。虽得净。不以净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时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也。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
  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
  云何是二边。
  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
  云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於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问。若有修一切诸行。具足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
  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
  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
  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盘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吾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吴江居士吴瑞征施赀刻此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卷资先考霁宇府君冥福了缘居士对 长洲徐普书 溧水端学尧刻。
  万历丁酉夏六月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识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顿悟入道要门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