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入道要门论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顿悟入道要门论
 唐 慧海撰
顿悟入道要门论原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於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迭迭。如圆器之倾珠。於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
  妙叶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所几法流不泯。派永接於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於少室也。 时岁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 沙门释崇裕书於无异堂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合下参问语录)

    唐沙门 慧海 撰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於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云何为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云何从根本修。
  答。心为根本。
  云何知心为根本。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於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於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於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答。见无如许种见。
  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於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盘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於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若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於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
  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於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
  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彼亦耳。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
  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
  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於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
  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既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
  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
  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
  答。布施却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念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於诸法无所延。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於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於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於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於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於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於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
  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於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者。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着净否。
  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着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着空否。
  答。若作空想。即名着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着无所处否。
  答。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於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
  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法身。若有证有得以为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於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
  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
  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於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为人轻贱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
  又云。如来五眼者何。
  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於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於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
  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涅盘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
  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於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於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
  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
  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
  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於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顿悟入道要门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