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 (TXT全文下载)

戒居山者。亦可作此法。结来生缘。每於清晨以钵盛水。安置佛前。持大悲咒二十一徧。至午供佛饭一器。持变食真言二十一徧。至晚持尊胜真言二十一徧。称七如来名号。然后散食。次与彼受三皈。发菩提。受佛戒。施法食。圆满行人利生之事也。
  次与汝等皈依三宝(至)三菩提。
  皈依三宝。能免三涂。自受之后。当如法护。远离邪径。直趋觉岸。越此无由矣。婆龛亦云步欠。即实相义。所谓一切法等同虚空。离诸色相及障碍也。实相无相。无相不相。故名实相。即有一性一体三宝之义。次与彼发菩提心。发有二义。一开发。二显发。行者则云显发。众生当云开发本有觉心也。故下申偈云。
  今所发觉心(至)能取所取执。
  此偈即理趣六波罗密经发心之偈。觉心者即菩提心。远离性相等者。若依於性。则平等寂静尚无生佛之殊。焉有上求下化之事。依相发心。恐堕二乘。相有生灭染净。千差万殊。楞严云。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世间相。体非常住。依此发心。恐堕凡夫。拣此二过。故不依也。乃至不依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能取所取。即心境惑业根缘等而发其心。谓但有依。即是取舍生灭之心。非无住真心。故曰远离诸执也。
  诸法悉无我(至)空性圆寂故。
  云何要离一切诸法。以一切法无实主宰。本来平等犹若虚空。岂虚空而复有所依耶。经云虚空无所依。云何知如空耶。谓自心昔本不生。今亦不灭。一相无相。周徧清净。名为自性涅盘。空寂如之。故取为喻。非谓虚空即涅盘性。何也。以虚空是顽然无知之物。岂比灵觉之性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古人云不同虚空性自神解者是也。
  如诸佛菩萨(至)是故志心礼。
  诸佛菩萨既必依如上等法而发其心。我今亦以此而发心。以故至心顶礼也。
  次与汝等发菩提心汝等谛听。
  诸佛与我皆发是心。是故汝等亦当依此法式而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也。华严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
  假使热铁轮(至)菩提心。
  上来藉偈开导彼岸。欲其速发大心。今正教彼誓发大心也。如世尊发菩提心时。有大力魔王逼佛皈降。若不尔者。即飞热铁轮摧碎汝头。佛即誓曰。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魔闻已。赞曰。日可令冷。月可令热。无上道心。难可退转。若得成佛。先应度我。故今借此偈以儆其坚固道心。不可遇缘即退也。出报恩经。
  次结发菩提心印。
  诵真言时。应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於一念间。融成一广大月轮。如中秋夜中霄无云之时。极甚清凉皎洁。与虚空齐等。於月轮中想一金色阿字。如秋毫之末非有非无。当尔之时。不得加於了知。上无佛可成。下无生可度。中无行可修。烦恼菩提等若知花。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此为大要。学者於此宜用心焉。不惟为鬼神作利。行者不久亦就此中了解者矣。四食之中。识食之义。见在此处。何者。谓开发众生本有觉性。顿同诸佛妙明真性。
  今为汝等(至)不被染坏。
  当知此心是成佛正因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从三皈至此。方是破烦恼障。何则。以诸烦恼。非定不伏。非智不破。智慧一起。诸惑自除。犹如明生暗绝。今发大心。智慧从兹而起。一受大戒。禅定因之而生。定慧具足。何患无明烦恼而不能破乎。此名断惑。足可征矣。
  次与汝等受三昧耶戒(至)得佛法分。
  上来既发大心。堪受三昧耶戒。而入佛子数也。先申梵网经偈。汝等受佛戒。即光明金刚宝戒也。一受此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矣。何也。夫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岂非佛子乎。即圆教十住位。金刚三昧耶经云。明悟佛性者。如是之人。不存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眼。亦不具戒。能以自心无不自恣而获圣果。大乘千钵大教经云。如来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究竟寂灭。名之为戒。果悟此戒体性。一切宝戒自圆。顿入如来位。名为。佛子也。次结印诵咒者。是平等义。除障义。警觉义。金刚顶经云。如入坛轮。证三摩地。一切义法。皆悉具足。三聚净戒。俱时圆满。应想印中有白色[錽-又+ㄆ]字放大光明。普照所召一切有情。蒙光照触。三世诸佛戒波罗密一时圆满。法界善法。想为光明。流光灌顶。贮彼身中。身同普圣。坐大月轮。绍诸佛职。为佛嫡子。次以舍利弗自肯之词而喜谕也。戒即法身。悟此者如初生也。又非四生之生。乃从如来口生。从法化生也。内障既净。外相自严。又发大心并受佛戒。方名法器。堪受法食。净名云。於法等者。於食亦等。若非其器。纵受甘露。翻成毒药。如狮子乳。要瑠璃瓶贮之。若非其器则裂。既称佛子。当施之以法食。资养彼等法身慧命。不断佛种也。
  汝等冥阳诸有情(至)终无能尽。
  此施食印咒。乃是如来在观世音菩萨所受得者。及传阿难。亦止此一章而已。前后印咒。皆是金刚上士。遵瑜伽部集出自利利他始末之由。而成一期佛事者也。是印咒者。乃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之咒印。於中观门不可不精用心。此若不到。则前所作功德唐捐矣。应以右手怖畏弹洒。先结三尖印。观赤色吽字出光。念吽吽癹怛三徧。遣左手魔碍。问。手有何魔。答。谓手中有诸户虫。令回避也。次弹指三下。念唵[亢*欠]。观一[亢*欠]字变空。问。空手何义。答。谓此手是父母赤白二点不净之种所成。故今空之。复以一念间变成胜妙庄严之手。於如来兜罗绵手无二无别。问。上来入定。已增长自身成观音。今复何故又遣魔变空。答。法华经云。世尊说无量义已。又入三昧放光。至开宝塔。又入定放光。岂不滥耶。盖因一事而彰一法。譬如世礼。祀宗庙之人。非不斋戒沐浴。及至登殿之时。却又盥手。何也。谓表敬也。今再遣魔变空。表慈之深悲之极用心之切也。既顿变矣。复於左手掌中观一红色[口*邦]字。变成红色莲花。花上有白色[錽-又+ㄆ]字。月密明点中。流出无尽饮食。复想面前水器。尽为摩竭陀国之斛。七宝严饰。盛满甘露胜妙饮食等。然后想此字种所变之食徧满法界。念唵哑[口*纥]哩吽一百八徧。当尔之时。加持令广大。次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以右手戒禅二度。於明点中点取甘露弹洒虚空。侍者当坛散食。俾令事理相应。不虚禅观也。摩竭陀国之斛。一斛有我国四十九斗。所谓斛食者。乃桶斛也。食。饭也。名七七之数。七粒能变七斛。七斛能变四十九斛。七而又七。变成十方无量之法食也。故云斛食。白云。今为汝等作咒印已。变此一食为无量食。大如须弥。量同法界。纵使穷劫。取之不尽。用之无竭也。
  由此真言力(至)皆饱满。
  上来但变种种胜妙饮食。未曾融成一味。虑恐不均。越佛慈济。故复念此乳海真言。申此咒力。融彼诸食皆成乳海。如会众流统为一味。普施饿鬼。令彼身心皆悉饱满。受用无乏也。问。食祇可养身。云何心亦饱也。答。谓此食即法食也。食可资身。法能养心。即上法喜等义。复结前印。念真言时。应想[錽-又+ㄆ]字明点中流出甘露。右手点取。弹洒虚空。如雨注下。凡所至处。即成长河酥酪也。问。何以小少器水。等徧法界。答。心力难思故也。况又藉神咒及字种观想等力。乃至诸佛冥加禅定之力。岂不能变小为大。化少为多也。且如栾巴一[后-口+己]之酒。以术力故。尚能化为霖雨。何况神咒之力者乎。行者不可不用心焉。后汉栾巴为尚书郎。诞日。圣上赐酒。向蜀噀之。有司奏不敬。巴奏曰。臣成都失火。故噀酒救之。后知成都失火。得雨而灭。雨中有酒气。是其事也。宗镜录云。以有如此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一切所作自然成办。凡夫执着。妄见局碍。执障若无。万法随作。不离一真之境。化仪百变矣。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军。岂曲蘖之所造。笋抽寒岩。非阳和之所发。鱼跃冰河。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致此灵通。故知万法施为。皆因自心力耳。余义准思。
  汝等业障鬼(至)障施鬼真言。
  此复恐彼等业障深重。虽已普施甘露未。及闻名睹相。而其报障犹存。卒难解脱。或见饮食仍变猛火。我今再诵密言加持前食。尽成法食。不复转为苦缘也。诵真言时。应展垂左手。想[錽-又+ㄆ]字明点中流出甘露。从右掌而下念唵哑[口*纥]哩吽四十九徧。侍者至师前问讯。取净瓶水出坛。向东立。候行者念真言弹指时。侍者云净水。徐徐注下。行者至唱时。想彼障施鬼尽皆胡跪。复想自身观音。徧至其前。而倾甘露。从顶门上。灭其业火。普得清凉。再诵真言五徧。各弹指一声。
  诸佛子等(至)获无生忍。
  方以类聚者。如前召请四方四隅各以其类。而此安置聚集一方。物以群分者。物即六道生灵之物。各随群队而分之也。三涂即三恶道。是十恶业者所履之道也。四流即天人修罗神仙。皆不免流转也。水族者。即湿居鳞甲之属。由无明故。愚於我相。深生贪着。情多下堕。故坠水族。一沾法水法食。顿获人空。毛群者。即飞禽走兽之类。楞严云。七情三想。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此皆不达诸法本空。妄生情想。若沾法食。异执冰消。唯心理现。诸法自空耳。禀识者。非有色四蕴而无形质。如四空天舜若多神等类是也。陶形者。有形色而无心者也。如无想天及神像有色等是也。如食香积如来之饭也。未得圣果者。即得圣果。然后乃消。未得法忍者。食此饭时。即得法忍。若今之甘露法食。但有沾之者。皆离苦得乐。究竟证於无生法忍也。无生之法忍。祇在於心。名无生法忍。余不繁释。
  神咒加持净法食(至)普供养印。
  上来所建种种供养。普供於六道也。净名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会。念真言时。应想屈中指处有白色唵字。明点中流出无尽供养。具足庄严。矣结印。默念梵五供。施宝错。念斯麻啰等。出声念普供养真言七徧。问。最初既奉三宝施食已竟。今复何故作此供养。答。前之所作。犹拣凡圣。故先奉三宝。后施鬼众。今融以平等供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圣凡一体。贵贱等观。所以普供养也。
  诸佛子等(至)愿速成佛。
  此文最显。依义可知。无非激励佛子等众。不复思其人间生命之食。离诸苦海。永得解脱。今受法食。发广大心。誓愿成佛。递相度脱。皆得道果。然后方满我施食之愿也。所以我之施食。普济法界有情。无非欲诸有情。同将此福普皆回施於佛果也。侍者白此文毕。然后云次为汝等称诵尊胜真言。令汝往生。
  大众同念尊胜咒。
  此咒共有五译。此其一也。同声此处称念此咒者。令圆满佛事。圆满复有二。一神咒圆满。二善根圆满。此即神咒圆满也。主者持花米於手中。表大众同声念诵此咒。加持此米。想成光明种已。侍者出坛散酒。师想佛子触此光者。皆得往生极乐国土。上品上生也。尊胜经云。佛在忉利诸天会处善法堂上为众说法。时有善住天子。耽着天乐。於其夜分。空声告言。善住天子。勿自贪着。汝七日内。必当命终。生於阎浮。经历七趣。又堕地狱。后生人中。贫穷下贱。生无两目。天子闻已。惊恐惶怖。具白天主。当奈之何。天主思惟。欲免此苦。惟有如来应正等觉是所归趣。於是同诣佛所。头顶礼敬。具白善住七趣之事。尔时世尊顶髻放光。照十方界。还复口中。现微笑相。告帝释言。有一总持。名佛顶尊胜。乃八十万亿俱胝恒沙诸佛所诵。摄受一切如来智印。能於如来令受灌顶。能护一切有情。尽除业障。令生乐趣。所生之趣。能知宿命。若持诵之。设寿尽者。现获益寿。一切地狱鬼畜等界。悉皆成空。能开一切佛国天界之门。随愿往生等。唐有梵僧。名佛陀波利。罽宾国人。航海而来。忘身殉道。徧观灵迹。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远涉流沙。仪凤五年。杖锡五台。虔诚礼拜。冀睹圣容。忽见一老翁从山而出。谓波利曰。师何所求。利曰。闻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土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还将佛顶尊胜经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恶。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速归持来。流传此土。广利群品。拯接幽冥。即是徧奉诸圣。报佛恩德。取经来至。当示所在。波利闻已。向山作礼。举头之顷。不复见其踪迹。遂归取经。既达帝城。诏鸿胪寺日照三藏等於内共译。留内未行。波利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帝流行。是所望也。遂还梵本於僧。顺真重译流行。有偈曰。西域尊者往东来。却被文殊化引开。东土若无尊胜咒。孤魂难以脱尘埃。前后五译。咒亦大同小异。广播华夏者。惟南无薄伽伐帝一咒而已。后喷[口*(隆-一)]者。乃出本朝仁孝皇后梦感佛说希有功德经。后学当以藏本为正。若诵若持。能净业障。令生乐趣。现获益寿。能闭恶道门。能开诸佛国。故此诵之。令圆满佛事。毕利生之功德也。
  复念往生咒三徧。
  谓诵此咒。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之津梁也。若想若诵。则西方三圣执金刚台放光接引往生也。复念六字真言。
  唵摩抳钵讷詺(二合)吽。
  此咒随所住处。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集会。又具无量三昧法门。诵持之人。七代种族皆得解脱。腹中诸虫当得菩萨之位。是人圆具诸波罗密功德。无尽辩才清净智聚。口所出气触人身者。令彼离瞋得菩萨位。若诸众生皆得七地所有功德。与诵咒者等无有异。此咒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若人书写诵持。则同书持八万法藏。超胜金宝造像。若人得此六字大明。能离贪瞋痴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触。眼目所观。一切有情。速得菩萨之位。永不复入八苦。说此咒已。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时现前。同声说准提咒。广如大乘庄严宝王说。至此咒念者。总欲众生究竟证果也。振铃。诵法乐六趣偈。
  承斯善利(至)成正觉。
  承斯善利者。谓此施食之善利也。五趣皆转苦具为乐缘。天则舍乐而发觉心。如兜率天子闻天鼓音。悟得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毕竟是苦是空。而发心求出离也。二乘承斯善利。则回心向大乘。四谛十二因缘。而修六度万行。初地菩萨承此善利。则福慧具足。顿超十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至此能事毕尽已。行者发愿回向。
  现世之中(至)无上佛菩提。
  回向者有三。一回向一切有情。二回向无上菩提。三回向真如实际。此中三义皆具。若不回向。则被相缚。尽属有漏之法。譬如百川之水。若归大海。则等同一味。若回己功德而向实际。则一一功德皆如法性广大无涯。无有不成佛也。所以云。真流之行。还契真源。若因若果。统归实际。若此密门。凡作少利益。必须回向发愿。不可归功於己。若不如是。堕有漏矣。文中钩锁连环。义意不断。最极明显。识者自详。求索愿事。并随行人及请主之意。向下略出明相。
  具七功德丈夫身。
  有三种七。一约世间者。一长寿。二妙色。三无病。四辩才。五智慧。六威仪。七大家业。二约小乘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智。五身证。六慧解。七具解脱。三约大乘者。瑜伽七地。即七贤位。又璎珞六位及信。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定。五知身。六知众。七知尊卑。有云即七善法也。
  七种圣财。
  如未曾有经云。一信信。二进进。三戒戒。四惭愧。五闻闻。六舍舍。七定慧。
  三灾。
  小三灾。人寿三十岁时。身长三尺。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人长二尺。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人长一尺。刀兵灾起。此出俱舍劫章。大三灾者。因本经云。大三灾起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半。安一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久生大风。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大海竭。五日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上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徧降雨。滴如车轴。复成世界。无数千岁。又水灾时。其水渐涨至光音天。此水后灭。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宫殿。七宝严饰。由此复成梵天。次第渐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毗岚风至徧净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宫宫相拍。尽碎为末。直至天下诸大山王。互相岌峇碎为微尘。地下水尽。水下风尽。后还复雨。至果实天。风鼓波涛。起沫积聚。如前水灾。仍旧建立。所以小三灾损人民。大三灾坏器界。人则生住异灭。器则成住坏空。
  五浊。
  一劫浊。约四浊假立其名。谓四浊增剧。聚在此时。二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为相。三众生浊者。见慢果报立此假名。恶名秽称为相。四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转盛为相。五命浊者。连持色心为体。摧年减寿为相。
  七难。
  一火。二水。三罗剎。四王。五鬼。六枷锁。七怨贼。名为七难。
  八怖。
  一怖烦恼。二怖死。三怖天魔。四怖无常。五怖苦。六怖空。七怖无我。八怖不净。
  八福田。
  一孝顺父母。二恭敬沙门。三平修险隘。四市开义井。五水路船桥。六给事病人。七救济厄难。八设斋赈济。此是世间八福田。出世八福田者。一深信诸佛。二依经法修。三遵师训诫。四明解因果。五远恶近善。六受佛戒律。七转诵大乘。八参禅。
  三轮体空。
  能施之人。所施之法。受施之者。故曰三轮。若不住相。则三轮体空回向已。主者即念伏以文。先举楞严文殊选圆通偈云。
  见闻如幻翳(至)尘消觉圆净。
  见闻者。六根之首也。谓见闻觉知之六根。皆由前尘之所黏发。正眼看来。犹如幻翳。是以三界宛然空花。何则。以目有翳。妄见空花。翳病若除。何花之有。若能返闻自性。则闻根自复。一根既返源。六根同解脱。翳除尘消。觉心明净。净极光通。寂照含虚。返观世间。犹如昨梦耳。
  伏以真源湛寂(至)同圆种智。
  文中无非发明众生从真起妄。沦溺诸趣。故如来兴慈运悲。特驾般若之航。普载迷流。俱登解脱之岸。返妄归真。究竟成於无上菩提也。
  三十六部鬼王。
  光明疏问。云何谓神。答。神者能也。大力能移山填壑。小力能隐显变化。云何曰鬼。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其命。神之与鬼。净名疏云。皆鬼道也。而有优劣之殊。粗分三品。细分九类。三品者。正理论云。一无财。谓不得饮食。二少财。谓少得饮食。三多财。谓多得饮食。无财中分三。一臭口。二炬口。三针咽。少财中分三。一针毛。二臭毛。三大瘿。多财分三。一得吃。二得时。三势力。即药叉罗剎毗舍遮等。所受富乐类於人天。彼皆人间一月。鬼为一日。寿五百岁。儒者郑玄子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三十六名者一波咤薜荔多。二婆罗门仙。三婆咤远害大力。四若夜叉吉遮。五波罗剎食不净。六饥虚食粪。七波咤富单那。八婆叉人吉遮。九婆罗多热病。十阿附邪接传送。十一波咤吉遮。十二毗陀罗多。十三若健陀罗。十四乌摩勒迦。十五阿跋摩罗。十六鸠盘茶罗。十七毗舍阇多。十八韦陀罗多。十九附物为怪。二十风行妖怪。二十一畜行精魅。二十二虫成蛊毒。二十三瘟衰疠疟。二十四阴昧幽视。二十五精明魍魉。二十六明灵役使。二十七阿利帝母。二十八食小儿精气。二十九河海精魅。三十波咤食尿。三十一日月薄蚀。三十二波罗遮文茶。三十三婆咤食涎便。三十四波咤食浓涕。三十五婆咤食胎血。三十六婆咤摩罗。此乃鬼神中之王。能统领无量诸鬼。举其主则部落从矣。
  恒河沙。
  举此以明数之多也。此河在西域。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水。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其细如面。佛常在此说法。举此为喻。
  五衰。
  天帝将死。而现此衰相也。有大小之分。涅盘经云。一花冠萎落。二腋下汗流。三衣裳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小者。俱舍论云。一衣服香绝。二身光忽灭。三浴水沾身。四本性嚣驰。五两目眴动。大现必死。小者不定。遇缘而可救也。
  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恩。
  一父母。慈悲顾复之恩。二师长。有训导愿成之恩。三国王。有正法治水土之恩。四三宝。有利乐有情之恩。僧俗通俱。若能供养给事。得无量福。未来必能成佛道也。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因果不忘谓之有。
  诸佛正法菩萨僧(至)随愿所成。
  此乃再皈依三宝也。始曰未证菩提之间誓愿皈依三宝。今曰直至菩提我皈依。正法源始要终。莫不乘三宝之力。故不敢忽也。复以所修善根。非专为己。回为法界众生同时成佛。又愿世出世间之法。随愿处所成。毕竟无诸障碍也。
  谨依瑜伽教(至)奉送印。
  化事已毕。当普奉送。先伸偈云三密证作法时。应想诸佛菩萨四生六道悉皆不现。究理言之。而实无来去。若有来去。何异常情。若无迎送。不成礼仪。谓法身如来。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故金刚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化即真。本无去来。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相而来。似水月之顿成。不见相而见。犹空花之忽现。譬诸幻事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我今所作亦复如是。随愿智力。万象顿彰。化事既毕。诸相奚存。缘生无性。法应尔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如善财参毗目仙人。仙人执手。即入三昧。具见微妙庄严等事。尔时仙人还摄神通。须臾不现。此其证也。
  次诵药叉偈。
  天阿苏啰药叉等。此偈出随求孔雀等经。诵此偈者。以成善报圆满也。意在诫勉护法神。唯当精诚护法。并卫国护民也。到此。下五佛冠。诵咒。
  金刚萨埵百字咒。
  此咒乃补阙之谓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誵讹。如是等过。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一气默持二十一徧。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则堕有为矣。问。初入坛时。则以[口*纥]哩字为主。此处何得又观阿字。岂前后所主不同耶。答。[口*纥]哩字者。是大悲真体。利生妙智。故初以之为主。阿字者。无生义。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虽有种种差别。以此字威力印之。当体亦无差别。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盘也。又上来所作。皆从因缘生。而法性实无生也。中论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缘生法不生。缘灭法不灭。於吾体上。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所谓焰口。岂易语哉。
  皈依三宝(至)和南圣众。
  复皈依三宝。请求证明耳。下座。至佛前唱回向偈。
  施食功德殊胜行(至)波罗密。
  此正行者所集功德。尽以回施法界有情。同生西方无量佛剎。见佛闻法。入不退地。而证无上道也。

  施食补注

  竹窗随笔云。焰口施食。启教於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於唐之金刚智。大广智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门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於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惊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滨欲沈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