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疏卷第三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文件大小:0.23mb。
书籍内容:

维摩经疏卷第三.第六
  

  维摩经疏卷第三

  弟子品第三

  此品之内略以三门分别。一辩来意。二解品名。三释文义。明来意者。然圣人冥通权道无二居士为众生而现疾。如来亦怀悲而遣问。因共往来得通化导利益事广。故此品来。又前所明般若大悲与众德合行名为方便。此品即彰飞彼二乘诸小菩萨之所能知。今欲对之显其胜德使其舍劣修胜。故此品来。或可前品之中因凡问疾明化凡法。此品之内因圣问疾明化圣法。教圣之中先教声闻。故此品也。
  第二释名者。佛具胜德名天人师。声闻等亲蒙佛度称为弟子。此乃师徒弟子相对得名也。又云。学在佛后名之为弟。从法化生称之为子。所命之人是其弟子。就此题章名弟子品。若依无垢称经云声闻品。若言弟子品恐同菩萨也。
  第三释文义者。就此文中三门分别。一约相显失分别。二就行相始终分别。三随文释义。初显失分别者。此中有五百声闻行。即五百法门。文中略故但明其十。此十即是声闻之人所得之法。今对大乘并是其失相云何。初舍利弗声闻人中智惠第一。以其不达常寂三昧。是故致呵。二目揵连神通第一。以其通不现前说法不当故亦被呵。三大迦叶头陀第一。以无平等大悲所以被呵。四须菩提解空第一。以其不得平等大空故亦被呵也。第五富楼那辩才第一。以其不达深远根性故亦被呵。六迦旃延解义第一。以其不达实相深义故亦被呵。七阿那律天眼第一。不与无相智惠合行故亦被呵。八优波离持律第一。不能观空灭罪故亦被呵。九罗持戒第一。以其不达无利出家故亦被呵。第十阿难多闻第一。不了如来法身功德故亦被呵。此十并彰弟子失也。二约行相始终分别者。一舍利弗修不住行。以其此人舍俗归林除乱取静。今教不住取舍行会中道。云不住行也。二目连修入证行。以其目连通不现前说法不当。教修二空契证真理。名入证行也。三大迦叶修助道行。以其此人舍富从贫未会平等。教修等观助成菩萨。云助道行也。四须菩提修大空行。以其善吉见有邪正未解真空。所以教修等观不取邪正之相。云大空行。五富楼那修说法行。以其此人不观根欲说法差机。教知根性称其所宜利无不普。云说法行也。六迦旃延修生解行。以其此人数演五法乖其实相。教离分别之心契会无相之行。名生解行也。七阿那律修起通行。以其那律有相天眼见境未明。教修无相天眼契悟不二。云起通行。八优波离修灭恶行。以其此人不能观空灭罪教修无相忏悔罪垢不生。名灭恶行也。九罗睺罗修出家行。以其覆障不达即相无相真实出家。教修离相平等真实出家。云出家行也。十阿难修法身行。以其欢喜不了如来法身常住。教修出世无为功德永离生灭之心。云法身行。
  第三释文义者。文别有三。初明维摩寝疾之意以为起问由致。二佛知下正命问疾。三如是五百已下总结类显前中。尔时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者。尔时者生念时也。长者维摩结起念人也。自念寝疾于床者正兴念心。然此念意念待圣问非念为病。良以维摩悲物情深待问若渴。故兴此念。维摩现病专精为物。心虽为物得佛影响化事方成。故念自已寝疾于床。于者于也。世尊大慈宁不垂愍者。佛具众德为世钦承。故曰世尊。慈中之极余莫能加。称理而成岂非大也。宁者能也。慜者怜也。维摩自云。我之小子悲心尚劣犹为物缠痾。况佛高人能不垂怜而遣问也。佛知其意即告已下第二正命问疾。以其时会得盖在今故令往问而不可止。然下文中据其正使理归文殊而命余者略有三意。一为彰如来心等不偏所以通告。与涅槃中并告大众令问相似。第二为欲广寄众言显维摩德尊故须通告。命不堪彰其德尊告命堪者显其德妙。第三为欲广寄众言以显维摩所说之法故须通告。故下文中先告不堪彰昔所说后告堪者明今所说。是以通告就弟子之中人别有十。先命舍利弗者。以其为使不易非通人之不可身子神惠超绝故先命也。智度论云。王舍城内有大论师名摩陀罗王。以聪明封赏一邑。其生一女。眼似舍利鸟。即以为名。亦名鹙鹭子。因鹙鹭鸟以彰其号。时南天竺国有大论师。名优婆提舍。头戴火盆谓物愚闇铜叶叶腹恐诗书溢出。即打论鼓。国人皆集欲定优劣。摩陀罗路见斗牛知彼胜我。于是入众论难便堕负处。群臣共议夺其封邑以赏提舍。摩陀罗语提舍言。王以汝聪明封赏一邑。我以女为妻。后时女有娠忽然夜梦。梦见一人。身被甲胄手执金刚杵摧破一切山。然后在一山边立。寤已即向夫说。其夫解曰。汝当有娠。所怀必男。身破甲胄者。此儿必有厚德。手执金刚杵者。此儿聪明有大智惠。摧破一切山者。此当作大论师破一切论义师也。然后在一山边立者。当伏应一人以为弟子。其母从有娠来神智非常。昔与兄论义兄恒得胜。自妹有娠兄便论屈。即知儿智勋母聪睿。年始七岁十六大国中论义第一。从佛出家。弟子之中智惠第一。故余经论中赞叹舍利弗。唯除佛如来一切众生类智慧及多闻欲比舍利弗于十六分中不能及一。即先告之。何故先告。以其惠胜为是先告。问曰。前说声德劣故佛先告。舍利既是弟子中胜。何故先告。解云。舍利惠行虽上余行劣他。故得先告。若如此者。余之九人德有优劣。亦应先告。如此论量理即不通。但是大圣导引多方应告即告。何有先后。文中有四。一命问疾。二辞不堪。三释所以。四结不堪。下文例尔。初命可知。第二辞不堪者。皆举往昔屈辱之事彰已不堪。非谓此念以有斯耻也。然佛是大人发言如印而不可违。何故致辞者但为佛使。必须达人。忆昔被呵默不能报。今惧此失。恐有辱尊之丑。故下诸人皆致辞也。
  第三释中义别有二。一出昔日被呵之事。二时维摩下明得失教呵之相。呵去其失教修其德。前中所以者何一句总自征责。佛令问疾者何若作世尊问意。汝是弟子我使汝问疾所以不去者何自征问。下例皆有二意。忆念已下正出呵事。曾于林中宴坐树下者。声闻修定必托静缘不知寂定离诸缘。故身子虽获罗汉法执未亡。见有身意患身劳烦故欲隐形于林。见心动乱复欲藏心于定。以有身意取舍未融。所以被呵。良由未悟法空。见外六尘为能扰。执内六根为所扰。故托林取静避于外尘。宴者默也。默坐树下安心坐禅故云宴坐。第二教呵义中文分三节。一呵。二教。三诘。不必是坐为宴坐者此呵失也。失有六种下教文中翻成六德。以其身子树下坐禅得身心相故隐身于林藏心于定。虽欲隐藏翻成显现也。此未全非故云不必生云不言非。是但不必是不言非是者。二乘坐法乃可体。然但不必是者未是大乘真极坐法也。庄云。必是有所得住著坐也。身子见有散可辨见静可欣。故今责云不必是坐为宴坐也。若约行辩舍利起不住行。以其此人舍俗归林以为寂定。今教不住取舍。方为大定。
  不于三界现身意下第二翻失显得正明教也。教相有六。一等身心破得身心相。二凝静乱破取静乱相。三融真俗破取凡圣相。四亡内外破取内外相。五泯邪正破取邪正相。六齐缚解破取缚解相。前中不于三界现身意者。第一等身心也。远云。欲色无色界是三界。凡夫于欲色两界受色形果名为现身。在无色界受心法果称为现意。菩萨了三界虚妄但是心作证实除舍无处可在。所以不于三界地中而现身意。是为宴坐。满云。声闻得身心相。所以隐身林间藏心在定。虽欲隐藏翻成显现。大士悟三界身意其性本空。不取不舍不现身意。名宴坐也。又云。五根空故意不现也。身意性空。是真坐禅也。肇云。法身宴坐形神俱灭。道绝常境视听所不及。岂复现身于三界修意而为定哉。身子以犹有世报生身得其身相。以人间为烦扰故隐身于林藏心于定。虽欲隐藏以自显现。未能形神无迹取舍两亡。何以走长衢而避影煎流水以求冰。被呵之由良为于此。不起灭定现威仪者。第二凝静乱。二乘之人患心劳虑。暂止心想名为灭定。由本识持色身不坏。六识灭故不能起动。所以然者。声闻威仪意识引起。入灭定时意识灭。故于四威仪舍之入定。菩萨不尔。寂而常用。静乱不殊。何以故。以无心故不起灭定。无心心而现威仪。如如意珠无心分别自然能雨一切宝物。但可以神会。难以事求。出入无二是为宴坐。智度论云。普花言。汝信受一切法常寂灭相否。舍利弗言。我信此事。普花言。诸法常寂无有体也。或可菩萨入灭定。虽无六识有平等性智。引起色身能现威仪。二乘灭定无平等性智不能现威仪也。肇云。小乘入定即形同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寂而形充八极。顺机而化应会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是真宴坐。不舍道法理凡夫事者。第三融真俗。远云。戒定惠等是圣道法。贪嗔痴等是凡事。小乘未证法空。见有或业。有而可畏。段已入圣不能现行引导众生。菩萨了空知有。如幻处而无畏。现行教化。染净无二。是为宴坐。又由大士具根本智恒观真如。名不舍道法。后得智中与物和光。教化众生现凡夫也。又云。后得智中心常入定不舍道法。大悲心中现起烦恼教化众生。故云现凡夫事也。满云。声闻不能即净有垢。障隔生死不能处中化物。大士善恶齐止真俗同观。故能处于中道而现凡夫事也。故下经云。示受于五欲明现凡夫事亦复现行禅。名不舍道法。此化用言也。理实大士不见有道法异于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维摩经疏卷第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