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密教部
书籍内容: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清 工布查布译解

  造像量度经序

  乌朱穆秦部落。原任公工布查布。深通五明。精习三倚。心珠内含。慧月外照。悯夫世之造像者。离宗失迷。程式靡准。三会成咎。沦于极恶。致使如来妙胜。末由仰瞻。乃追[巾*(穴/登)]像之初。宏演胎偶之法。翻译量度经一卷。手加注释。积岁既成。请正于余。余惟在昔。释迦如来。为须菩提。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夫真空冥冥。无我无人。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寻兹元理。荡荡难名。斯则神明变化。无可究其形容者矣。然而因现相乘。种种具足。色身融相。如虹斯彰。遍诸大千。普示觉利。刹刹尘尘。蚩蚩蠢蠢。闻香触光。欢喜无量。自汉以来。至于今日。范金铸形。搏土成像。俾诸眯曚。同著只眼。岂非法界之明灯。果海之宝筏哉。若乃宿根明净。智慧通流。瞻奉慈云。大启正觉。循是有相。以窥无相。眼耳鼻舌。如如空虚。人我众生。等无障碍。所谓以一茎草化丈六身者。逼塞遍满。随处涌现。我佛全体。于是乎在。譬如得鱼。自然忘筌。顾非是筌。鱼何缘得。释经功德。亦复如是。余乐其有善因也。为之订鱼亥。剃繁重。更付剞劂。流传四大。庶几四八庄严。随分圆足。八十妙好。放大光明。以是因缘。齐生忉利云尔。
    旹
  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秋七月中元吉日
    和硕庄亲王爱月居士题并书

  造像量度经序

  一切诸经所谓佛之身也(显密众典所载。二身。三身。四身。五身等。许多分别演说者)其说有二。一曰法身。二曰色身(色。犹相也。其约在有相无相。法身无相。报身住净土。体同虹霓。化身住秽土。躬与人同。俱有相)法身者。慧德之报。修习自觉自利之功行。圆满之极地。色身者。福德之果。能为觉他利他之方便。大权成就之至处。佛为救度众生。发菩提心。屡劫勤行精进。并修慧福二德。无毫停息。以当得甘露(获佛果。谓之得甘露)时至果报并结。究竟正觉焉。法身元体。如同虚空。无有著碍。遍一切处。不可分别清净智慧。色身融相。虽类人天。相好庄严。奇特超绝。世无可比。因其一切诸善福德具足故(言五部圆满报身。及百京最上化身也。其随类变化身。则无有定矣。虽分而言之谓二。合之可以为不二)众生若得见其躬。或闻其音。触其光。至于心所忆念者。具德无量饶益。其善远被慈愍。未得亲睹者。乃有造像之术遗于世间。作为方便第一福田。凡得见闻想触。但有接缘者。悉能消除身心之灾障。而令发二觉之心。引入无漏之境。利益不亚于原身也。其术世称为量度经传。流通圣方。及诸番地。自汉明帝初入于中华。迄今千有六百余年。虽信心瞻礼。频示形容。而工业仿效。实未尽真迹妙之矣。今有番学大人工某者。生平乐学习之业。怀弘济之念。寒暑不墆。益久弥勤因见佛像传塑。规仪未尽。乃特译出舍利弗造像经。亲加注述。弘缄具备。而属予考订。予细阅数次。喜自不胜。因规校一切。详加厘定。题诸经首。以记予随喜之志云耳。
  乾隆七年佛初转法轮日
  敕封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佳胡图(克)突书于 敕建嵩祝禅林

  佛说造像量度经序

  或问。佛有相耶。答。佛有相问。佛无相耶。答。佛无相。问。佛有相之中无相耶。答然。问。佛无相之中有相耶。答然。问。如何是佛有相。答。众生有相。佛焉无相。问。佛相众生相。一耶二耶。答。不一不二。问。如何是不一。答。佛以沙劫薰修。百千万行。相好庄严。圆成果海。众生旷古无明。性天未朗。所行所感。不出六道。故不一也。问。如何是不二。答。佛言。我昔曾为虫来。未成佛时。何异众生。今众生之中。忽然大悟。已有佛性。于生死海中顿超觉岸。前佛后佛。而无间焉。故无二也。问。如何是佛无相。答。佛未出世。相从何生。问。出世后如何。答。镜华水月。问。镜华水月是无耶。答。尔问镜华水月。问。毕竟如何。答。尔问毕竟。问。毕竟无问处。答。无问处亦无。嘘。灵山拈华之旨。少林分髓之机。全彰无剩矣。问。如何是佛有相之中无相。答。有不自有。因无而有。无不自无。因有而无。众生执有以成病。诸佛以无为药而治之。经云。三心不可得者是也。众生执无以成病。诸佛以有为药而治之。经云。于法不说断灭相者是也。然则有亦能成病。有亦能为药。无亦能成病。无亦能为药。有也无也。药也病也。在当人执与不执而已矣。经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也。我则曰。佛现庄严相。为度六道生。六道证真空。庄严不可得。经云。即非诸佛。是名诸佛。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也。问。如何是佛无相之中有相。答。净法界中。本无色相。大悲示现。四八庄严。庄严者。非别所有庄严。即众生而庄严者也。何也。众生执贪欲。诸佛化贪欲而为解脱。众生卧无明。诸佛破无明而为般若。众生轮生死。诸佛超生死而为涅槃。譬如木中。本有火性。当其未假方便因缘。火何有也。及其方便施工。火从木出。可说无耶。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当其迷时。无明云暗。智月未彰。三界茫茫。一大梦场。及其悟也。慧风大扫。云尽无方。性天本洁。智月本光。本洁本光者。不为无明云暗而无。不为无明云尽而有也。呜呼。三世诸佛。即三世众生。三世众生。即三世诸佛。不有众生。安有诸佛。不有诸佛。谁度众生。然则众生者。诸佛之苗也。诸佛者。众生之果也。当知众生。不可轻也。轻众生。轻诸佛也。诸佛。不可不学也。不学诸佛。众生不了也。众生要了者。当观诸佛之相好也。诸佛之相。有四八端严。八十妙好者。从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而来也。众生可有此相耶。可有此好耶。既无此相。又无此好者。定无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者也。要求诸佛之相好端严。当求诸佛之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诸佛之百千三昧。无量妙行者。不离众生。自身自口自意而求也。众生之身口意。无明为首。便为十恶。智慧为首。番为十善。又以智慧为首。番而为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十地等证。名为等觉。觉既等矣。必等于相。相觉不分。而入于妙。所谓妙觉。妙斯妙矣。妙妙圆明。所谓圆觉。圆觉者。佛果也。佛果者。方有四八端严之相。八十二种无上妙好者也。不有如是之相。安有如是之果。不有如是之果。安有如是之相。如是之佛果。如是之佛相。可说有耶。可说无耶。可说无相中有相耶。可说有相中无相耶。虽然。无方便中。假立方便。无佛相中。假立佛相。令诸众生。观佛相好。从何而生。经云。佛身者。法身也。从慈悲喜舍而生。众生即悟曰。慈悲喜舍。人亦能为。不肯为也。譬如周道皇皇。进亦无阻。退亦无阻。进退由人。非由道也。我等众生。何莫由斯道也。裹慈悲喜舍之粮。驾三十七助之车。御十八不共之骥。进取佛果。而证佛相。宁痴痴蠢蠢。甘忍尘劳。庄饰人天世趣。三恶业道之身相也耶。书曰。见贤思齐。祖曰。彼既丈夫。我亦尔。定光曰。佛昔曾为我。我安不成佛。胡不思之。胡不勉之。予因龙公之命。敬于经首。假立问答。论而序之。以发明人天瞻像之旨焉。
    时
  乾隆六年佛成道日比丘定光界珠谨题

  佛像量度经序

  我佛广大劫来。天上人间。龙宫魔窟。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尘尘刹刹。无往不入。故显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使情与无情。心明自性。体证金刚。婆婆和和。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歇。又道未曾说著只字。正所谓佛与众生。皆具一体。同摄一用者也。佛之相好。始如优填王思佛。命匠塑之。佛对相云。无为真佛。实在我身。脱然会得。佛身即我身。我身即佛身。迄今三千年来。大光明下。普照支那。间有明一善。取一相。不昧正因。而佛之慈悲相好。奚啻四八庄严。八十妙好。不过尽众生之机见。权示导引。依相趋归。皆至如一善之所取焉。况观大地众生。说佛。学佛。语佛。彻见佛头脑目髓心肝毫发不爽。能使尽恒河沙众生著得只眼。如其人者。爰有大檀生缘。乌朱穆秦部落。自幼承。
  圣祖仁皇帝鞠育之恩。以为仪宾。因其通西土之语。世宗宪皇帝特留帝都。以为西番学总理。兼管翻译之事焉。其为人朴素鲠直。聪敏恭谨。出乎稠人之表。予得会。敕修大藏。乾隆元年同馆事。三年来。形骸相忘。脱非世比。亦深知熏习善种。无忘本得。虽处尘尘之中。无他所好。惟耽心梵册。酷嗜华言。窥颠末。察微芒。尽其平生力。是欲测佛智。于中拣阅佛说造像量度仪经一帙。远朝市。栖幽壑。穷究岁月。一心不问。考佛出作入息。差无漏明。差无背向。法相短长。毫发曲尽其妙。其精如佛在世之无异焉。时怀同归一善之忱。所患朝野边邦。明佛心依相归。或金银铜铁。香木泥瓦。绘素。种种不一。匠功巧拙。精粗收分。执相之讹。而人心之慢。是以见颜色而启敬之心。上格佛心。下契愚衷。功岂小补者哉。欲寿梓流通。问序于余。予讶然笑曰。纵具通身手眼。百千三昧。曷敢向佛头上著色乎。然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性义。只者语声是。拈此一段。可表 大檀抱一式。历万古不磨之因。守一法。结千秋香飘之果。孰为佛耶。孰不为佛耶。镜华水月之想。幻化诸实之议。旨哉此也。瞥然一笑。直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三世众生。同一体静观。则像由之所生。心佛亦然。夫复何赘。是为序。
  乾隆七年岁在壬戌佛诞日
    楚黄嗣祖沙门明鼎拜书于京都万寿符梦堂丈室

  佛像量度经序

  从来修佛果者。六度为先。成佛因者。造像第一。昔如来住世。金相流辉。原有量度。古有造矿麦大像。且获福无疆。况志心造像。而不遵量度可乎。汉唐以来。此方国王大臣士庶缁流。造像供养者。不可胜纪。然造者多。而如法者少。皆未得其真尺寸者也。乌朱穆秦部落仪宾公。内通五明。留心佛典。创译造像量度经。乃舍利弗之所请问。如来亲宣者也。其中所说。从顶至足。分寸节度。皆有法则。纵横大小。毫厘不差。未得流通于此土。今仪宾公。心存菩萨行。利济形于外。常翻译诸文。悉皆成章。意欲遗之无穷。又遇静觉国师。出佛像图式。及量度经。与其意相合。于是刊布流行。适灌顶大国师。抱恙就浴温泉。公往问讯。道经荒庵。思在藏馆同事接谈之情。故出所译经卷。示成人之美。善必同归。余因而序之。见其词清义畅。宛然有古昔房相之风。兼绘像图式。雅有法度。后之造像者。依式而行。无不感通。福田其有穷乎。法华经云。聚沙为塔。指爪画佛。皆为成佛正因。况志心造像。而遵量度者哉。自汉至今。世多讹谬相传。失其法则。公今刊布流通。遵佛量度。若有善信人等。发心造像。依此准绳。造绘圣容。即同世尊在世。亲见如来。将金璧交辉之圣像。演六度之精严。求得佛果。有何难哉。后之同志者。幸勿忽诸。
  乾隆七年佛出家日慈善比丘本诚记

  造像量度经引

  夫造像之艺。其来尚矣。梵志阿思陀(二合)仙子所作像传曰。人寿十万岁时。南洲有转轮王。名尾亚舍。尔时有儒童夭殇。其父被哀迷乱。负尸号而奔阙。妄犯启言。梵典颇载。轮王治世。民无非命。今臣息如是。其咎何归。速还吾子。莫污圣扬。如此缠绵不已。举朝无法解慰。稍生不宁。即时大梵天帝。为护国王。特遣毗首羯麻天子。授之以图画之术。物色儒童真容。而令活之。与其翁。上下俱得欢悦。梵天尝赞曰。山中妙高最。鸟中惟大鹏。人中如轮王。艺中是丹青。遂流传于世间。以为像艺之通原焉。惟佛像之本。则我佛中年之时。中天竺国瓶沙王。为遗远友。乞得世尊画容。为[巾*(穴/登)]像之始(时工被佛神光射眼。眩目不能注视。乃请世尊令坐河岸。而谨取水中影相为式。描得圣容。因被微波。由作曲弯长丝相。故名谓水丝衣佛。今你波罗国所出佛像。多有此样。其摹似乎唐吴道子观音石像)暮节。舍利弗创受造像量度。而优填王镂檀造世尊立像。是为如来胎偶之初。于是流布五天竺之境矣。其于土番。则唐之贞观中。创兴佛法。前后累使东土及天竺。征聘诸贤。而赉取众经。一切五明典籍(一声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工巧明。五内明)继续翻译。准令国内公私立刹。各随其愿力学习之。夫三倚之造法。乃工巧明部所收。最为尊胜者也(三倚者。佛像为身倚。佛身之相也。神灵倚。结此寓之。以施人愿也。文字为语倚。佛语之相也。妙法倚。凝此存之。以备传教训也。塔幢为心倚。佛心之相也。道德倚。因此表之。以示显义理也。又倚者依也。众生依此三相而发信。见道明理。又倚此作福田也。梵语伽啼。华云倚。或翻因。谓圣凡相。结之因由也。或翻作迹。假此踪迹引诱后人也。亦通。又像为色身倚。文字及塔为法身倚。而庙宇附之。至于法轮铃杵等物。于一切工用之中。最为尊胜也)彼所出载经传颇多。而得其传授者。曼。堇。啾。三氏惟精。西来佛像。什有八九。靡非彼三家所出者(相有大同小异)而天下通称藏佛(藏翻江。其地有江故名。国中两大邑聚。一谓前藏。一谓后藏。)贤愚同宝。贵贱共持。岂非分量尽得合式。深有契于人心之故欤。余先在恩师。
  敕封弘教三藏广智法王宝榻前。亲受密集曼那罗尺寸时。并得佛像及塔之尺寸。附安藏法要集偈番本。虽未能熟习。亦自知珍惜之。盖慎藏而弗失者有年矣。今中土之佛像。有所谓汉式者。有所谓梵式者。其所谓汉式者。则汉武北伐匈奴。得休屠金人。安置于甘泉宫。孝明西迎沙门。受[巾*(穴/登)]像。创建洛都寺宇。其后渐盛遍蔓。自晋魏(北朝)六朝以至于宋。代与西国通和。公私往来。时时不断。故多得西国佛像。而唐之元奘法师。遍历五竺境。共十有七载。瞻礼世尊过化之地。综通其声教。大般若等经千有余卷。金玉佛像百什余躯。俱以大象载归。其像之精妙。皆阿育王等所造者焉。盖自汉以来。凡欲造佛像者。皆取西来像为模。工行家。祖述相传。此所谓汉式者也(或以谓唐式)其所谓梵式者。元世祖混一海宇之初。你波罗国匠人阿尼哥。善为西域梵像。从帝师巴思八来。奉敕修明堂针炙铜像。以工巧称。而其门人刘正奉。以塑艺驰名天下。因特设梵像提举司。专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故其艺绝于古今。遂称为梵像。此则所谓梵式者也(你波罗国。在印土之北。吐番之西。其风俗出巧工。盖阿尼哥更超群者也。故帝师特引来荐于帝也。巴思八者。华云圣。亦是号而非名也。名洛追建灿。华云慧幢。西番贵族。敏悟非凡。五明俱通。世祖中统元年。封国师。授以玉印。主统天下释门。后即封法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知。佑国如意。大宝法主。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因叔侄传系为吐番国总主。按本传。世祖初。命取明堂针炙铜像。示之于阿尼哥曰。此安抚王[袖-由+戢]使宋时所进。岁久阙坏。无能修完者。汝能新之乎。对曰。请试之。至元二年新像成。关鬲脉洛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刘正奉者。姓刘名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其精艺非一。而独长于塑。又从阿尼哥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绝艺。凡两都名刹。有塑土范金。抟换佛相。皆出元之手。天下无与比。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然迄今历代。竟未译出其经传。若有离宗失迷口授尺度久讹不归者。固无可评正矣。夫贵著贵相。贱露贱貌。里存外现。分毫不差。昔如来以宿因三十二种大功德圆满。具足三十二种妙相。而净息凡夫八十种妄想。因全备八十种随形好。示应化一切润严者也(八十种妄想者。贪属妄想四十种。嗔属三十三。痴属七种。出秘密集会大教王经疏)此其妙胜庄严。岂可以无师之学。谬为增损者哉。盖具几分之准量。则凝注几分之神气。有神气之力。以能引彼众生之爱敬心。因以其爱敬心之轻重之分。而因获其摄受利益之大小。此乃天理之自然也。经云。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此岂工人之所易任者乎。然则尺寸量度之为要务也明矣。予平素留意于斯。然非用佛说经义。莫能证鉴。故每为之迟迟。适陕西洮州 敕赐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喇嘛来朝。晤于公署。偶谈及此。训余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者最先详且该。子盍译而行之。予闻之喜。敬诺焉。于是月余。而国师赠经之模本。并图像五篇。俱择日而程其功。其中复有当资旁搜者。亦各遍揽采取。纳于经间空处述之。或别录类附于后。仰赖佛力。已获垂成。凡我同好。永远供为资粮矣。因效番王佛陀阿布提(二合)所作五明传略引。而书于经首。时
  乾隆七年佛从忉利天下还日(依番九月二十二)
    番学总管漠北工布查布谨识
  
   释迦佛裸体之相也。
   凡佛像坏质以此为模式。
  
   释迦佛著衣之相也。
   凡化身佛相除手印及坐法幖帜之外概以是作为通式。
  
   无量寿佛之像也。
   凡报身佛像除手印坐相及幖帜之外皆以是作为通式。
  
   文殊菩萨之像也。
   凡菩萨天男相者除非手印坐法及幖帜之外概以是作为通式。
  
   多啰菩萨像
   凡佛母天女相者除非手印等差别类其余以此式可为通用焉。
  
   本是世尊游化乞食之相也今亦为弥陀接引相凡造诸佛菩萨立像者依此尺寸则无有失差矣。
   其双脚之按法乃依画像之为也胎偶则趺面对并向前而两踵间有四指而两巨指根相去须作八指之分焉。
  
   金刚杵式
   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以此作式而有幖帜则其幖帜尖向上置于华心中。
  
   不动明王像也。
   以为诸明王忿怒相式。
  
  如来满月面  菩萨鸡子面

  
  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

  (发攒侧歪者乃是依画像之样也若胎偶则从前直往后斜倾之)。
  周身惟面目最要。故重出四面之像。而复详之。因经文得其尺寸。以图样明其运法。则引学之纲领备矣。夫辞之所不得诠。图之所未能尽者。则在乎学者思慧之力也。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大清内阁掌译番蒙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 工布查布 译并解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一切人天龙神。无量眷属大众俱。正乃世尊。因为母说法。将升忉利天土时也。尔时贤者舍利弗。向佛敬礼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间。若有善人不胜怀慕。思睹世尊。愿造容像者。则其法如何为之。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暂升天土。未旋斯间。或示无余涅槃之后。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愿造容像者。则须遵准量度法为之。如来身量。纵广相称。如尼拘[口*落](二合)陀树。满自一寻。今其体肢大小节分。竖横制度。起从顶髻。略说于汝。谛听。善思念之纵广。犹竖横也。尼拘[口*落](二合)陀。树名。梵语也。华云无节。状如柳。此树。株身之高分。与其周围垂梢彼此间深里向竖横相等。佛身亦如是。从顶至脚底之纵分。与其平舒两肱。二中指尖相去间广分。无不相称。各满自己一寻也。
  于是世尊即说伽陀日 伽陀。梵语也。华云偈。义详辞约。为学者易持也。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发际亦如此 按西来专业像家量度法。微尘。发梢。虮。芥子。麦。后复增八倍。一麦分为一小分。二麦并布为一足。四足为指。又谓中分。十二指为搩(音桀。以手度物曰搩。俗谓大扎)亦谓大分。倍搩为肘。四肘为寻。即一庹(俗作托)也。以自手指量者。言现今所造佛像大小几许。即以自身手指量之。应得自己一寻之分量。即以自搩十搩。以自指百二十指之分也。肉髻。佛头巅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形似积粟覆瓯。高四指。由其根下至发际之分量。亦如此四指也。若胎偶则多得半指。譬如现今欲造立像一丈二尺。则此丈二。即是本像之一寻。而其一寸。即本像之一指分。如是竖横各得百二十指。乃[巾*(穴/登)]像之比量。是为戒生大教王经中说量度法之义也○分别其节目。则肉髻。发际。颈喉。各纵四指。共凑成满一搩也。面轮。及自喉至心窝。由是至肚脐。由是至阴藏。各一搩。是上身之五搩也。牌枢(即胯骨也)膝骨。足踵。各纵四指。共凑一搩。股。胫。各二搩。是下身之五搩。合较满十搩。十搩即一寻。每搩十二指。十个十二。即一百二十。此乃比量竖纵之分法也。度横广之法。则自心窝而上。比至六指处(胎偶则六指零一足处)从正中横量至两腋。各一搩。由是顺手至肘以里。两臑各长二十指。由是至手腕两臂各十六指。由是两中指梢各一搩。共计亦百二十指也○若造坐像。其法阴藏中为正中。即身之半也。其下添四指处。平弹絣线(絣音伻。以绳直物也)而彼与梵絣([巾*(穴/登)]像之主。心准绳曰梵絣)相接处。即跏趺交会之下隅也。又加四指。为法身之下边。宝座之上面也。从趺会下隅起。直上立弹絣线。比至眉间白毫中之分量。与其趺坐双膝外边相去间阔分。长短平等。而两踵相离分得四指焉。
  面轮竖纵度。带半十二指。分三为额鼻。及颏俱得一 首面与四体。释典谓之五轮。带半。加半指也。言面之长。迳一搩加半指。将此一搩半指。分为两个四指。及一个四指半。三分。而自发际至山根之眉间白毫中心。额颅之崇作一个四指分。由是至准头。鼻之长得其一四指分。由是至颏下边。得其带半指之一分。依胎偶而言之也。若[巾*(穴/登)]像。则不加半指。只本分一搩。平分三分。而额。鼻。颏。各均得四指之分也。凡搩分多加半指者。皆是胎偶之比量法。是乃时轮大教王经中说制度之义也。夫胎偶者。有骨肉之相。因以凸高显露。故皮面须加每搩上半指也。面轮之半指在颔颏。上身之凑成一搩分上。应加之半指在发际。下身之凑成一搩分上。应加之半指在踵际。其余心窝。肚脐。阴藏。此三处各间加半指。股。胫。各加满指(此两骨节。本来各有二搩。故合而宜加满指之分也)是纵里向共总增出五筒满指分也。自胸中平量至两腋间之分各加半指。两肘各得三足零三分足之一。两手腕各有二足零三分足之二。两手头各加半指。如是广里向共增出五满指。合较纵广俱各得百二十有五指也。至于梵絣。与[巾*亭]木(胎偶之主心木也)之制。则更无有少异矣。密藏倚在脊尖尾骶之前。故数上身。以上六十指。脾枢虽贴于脊骨。而在密藏之上边。其因结援腿根。为足之生处。故数下身。以下六十指。然而须知其交接法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