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传记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书籍内容:

华严经传记
  唐 法藏集

  华严经传记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

  ·部类

  ·隐显

  ·传译

  ·支流

  ·论释
  ·讲解

  ·讽诵

  ·转读

  ·书写

  ·杂述

  部类第一

  案此经是毗卢遮那佛法界身云。在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于海印三昧内。与普贤等海会圣众。为大菩萨之所说也。凡一言一义。一品一会。皆遍十方虚空法界及一一微尘毛端刹土。尽因陀罗网微细世界。穷前后际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无边劫。常说普说无有休息。唯是无尽陀罗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记。此乃圆满法轮称法界之谈耳。但以本不离迹。是以处寄人天。时临二七。以迹不离本。九会即遍十方。二七该于十世。以本迹无二。令无限即限限即无限。如此经中海云比丘所持。普眼修多罗。以须弥山聚笔大海水墨。书一一品。不可穷尽。又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隐而不传。下本见流天竺。盖由机悟不同。所闻宜异。故也是以。文殊普贤亲承具教。天亲龙树。仅睹遗筌。小圣同坐而不闻。大士异趣而先觉。圣教之行藏。器局之优劣。断可知矣。又为佛去世远。众生报劣。色力念慧悉皆减损。于此下本。无力具受。遂随力随乐。分写受持。或具十万。大本犹在。或三万六千。如晋朝所译。或余四万。此周朝所翻。或分其品会。别成部帙。如支流所辨。或渐湮灭不闻其名。皆由器致耳。亦如曦阳丽天明无优劣。但眼净具瞻目眩稍味盲绝不见。日岂非朗耶。今此亦尔。广略在器。本法无亏。

  隐显第二

  依文殊般涅槃经。佛去世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犹在世间。依智度论。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是文殊所结。佛初去后贤圣随隐。异道竞兴。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传于世。龙树菩萨入龙宫。日见此渊府。诵之在心。将出传授。因兹流布。开皇三宝录云。昔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槃国。彼王历叶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则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内自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户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又于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并悬诸杂幡。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入礼拜。又此国东南。可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置华严.大集.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大云等。凡一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掌。有东晋沙门支法领者。风范慷慨。邈然怀拔萃之志。好乐大乘。忘寝与食。乃裹粮杖策。殉兹形命。于彼精求。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赍来至此。即晋朝所译是也。今大周于阗所进。逾四万颂。于第一会所说。华藏世界。旧译阙略。讲解无由。今文并具烂然可领。其十定一会。旧经有问无答。今本照然备具。是以前有七处八会。今七处九会。虽望百千而未备。然四万之理亦无遗。且龙树诵具本以上升。法领获仅半以东度。虽凡圣不一。而弘法无二。但以域壤有中边。慧解有深浅。遂使数万里间。见闻悬隔。阙乎大半。可不伤哉。大智度论云。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摄大乘论云。有百千偈。名百千经。释论云。即华严经十万偈。为百千也。又涅槃经。名此经为杂华。然百千举数而标目。杂华即相以彰名。举数者失其源。即相者遣其主。不思议则推宗有在。直造其庭。佛华严则以人标法。曲详其致。四名之中。后二为得矣。

  传译第三

  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唐魏国西寺地婆诃罗。大周神都佛授记寺实叉难陀。
  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祖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尝游天竺。因以居焉。父达摩修利耶。此云法日。贤三岁偏孤。八岁丧母。为外氏所养。从祖鸠摩利。闻其聪敏。怜其孤幼。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用功一月。贤一日当之。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综达。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伽达多。游处积年。达多虽服其才德。而未测其深浅也。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所从。答曰。暂上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达多方知是圣人也。后屡见贤神变。乃至诚方知得不还果。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会有秦沙门智严。至罽宾。访问彼国僧众。谁能流化东土。咸云。有佛驮跋陀罗者。本生天竺那可梨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聪明博赡。位行难测。童稚出家。已通经论。受业于大禅师佛陀大仙。佛陀大仙。时亦在罽宾闻严求人。乃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严既要请苦到。贤遂默而许焉。于是辞师。裹粮东逝。涉路三载。寒暑备更。乃有层岩重荫。连冻千里。清旭启旦则崎岖陵险。潜晷告昏。则枕廗冰雪。飞梯悬蹬。侧足傍践。援绳挂索。仰接云岸。自冰雪之外艰途万数。粮用中竭。分粒继餐。爰凭圣祐。仅而得济。既度葱岭。略经六国。国主矜其远化。并欣怀资俸。至交趾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举手指山曰。可泊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遂行二百余里。忽值返风吹舶。还至前岛。船人各悟其神。咸师事之。一禀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中夜。忽令众船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一船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次之达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欣然而来。则秦弘始十年四月也。什大欢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启悟。因谓什曰。君所解不出人意。而致高名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论决。沙门道才.昙畅.僧睿.慧观等。六百人俱禀禅训。其所指授。莫非真要。自遗法东迁。四百余年开发之深。无若此也。其言理辨物。必求诸中。不苟适当时。不求胜人之口。其所得。则辨明无遗。其所不知。则时阙如也。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进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文多不载。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三千余僧。并预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后经岁许。遇外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倾境闻之。竞来礼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钵分卫。无论豪贱。尝与弟子慧观。次第乞食。至陈郡袁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小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既而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之。贤仪轨率素不同华俗。而志韵清。远雅有深致。法师僧弼。与沙门宝材。书曰。斗场禅师。甚有大心。便是天竺主。何风流人也。到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则请贤出此经。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余人。于道场寺译出。诠定文旨。会通方言。妙得经意。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大教流传。盖其力也。初译经时。堂前池内。每有二青衣。从池中出。奉以香华。举众皆见。亦有神祇。营卫左右。贤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焉。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婆罗门种。幼而出家。住摩诃菩提及那兰陀寺。三藏风仪温雅。神机朗俊。负笈从师。研精累岁。器成雕玉。学擅青蓝。承沙门玄奘传教东归。思慕玄门。留情振旦。既而占风圣代。杖锡来仪。载阐上乘。助光神化。爰以永隆初岁。言届京师。高宗弘显释门。克隆遗寄。乃诏缁徒龙象。帝邑英髦。道诚律师。薄尘法师十大德等。于魏国西寺。翻译经论之次时有贤首法师。先以华严为业。每慨斯经阙而未备。往就问之云。赍第八会文。今来至此。贤首遂与三藏对挍。遂获善财善知识天主光等十有余人。遂请译新文。以补旧阙。沙门复礼执笔。沙门慧智译语。更译密严等经论十有余部。合二十四卷。并皇大后御制序文。深加赞述。今见流行于代焉。三藏辞乡之日。其母尚存。无忘鞠育之恩。恒思顾复之报。遂诣神都。抗表天阙。乞还旧国。初未之许。再三固请。有敕从之。京师诸德。造绯罗珠宝袈裟。附供菩提树像。敕锡神钟一口。及请幡像供具遵途。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体甚康。告门人曰。吾当逝矣。右胁而卧。无疾而终于神都魏国东寺。会葬者数千万人。圣母闻之。深加悲悼。施绢千匹。以充殡礼。道俗悲慕。如丧所亲。香华辇舆瘗于龙门山阳。伊水之左。门人修理灵龛。加饰重阁。因起精庐其侧。扫洒供养焉。后因梁王所奏请。置伽蓝。敕内注名为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石像七龛。浮图八角。驾亲游幸。具题诗赞云尔。
  大周神都佛授记寺沙门实叉难陀。唐云喜觉。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实叉与经。同臻帝阙。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遍空寺。译华严经。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文。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又至久视元年庚子。于三阳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佛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译一十九都。沙门波仑玄执等笔受。沙门复礼缀文。沙门法宝弘景等证义。太子中舍人。贾膺福监护至长安。四年实叉。缘母年老。请归觐省。表书再上。方蒙允许。敕御史崔嗣光。送至于阗。后和帝龙兴。重晖佛日。敕再征召。方届帝城。以景龙二年。达于兹土。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京城缁侣。备诸幢幡。逆路导引。仍装饰青象。令乘入城。敕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胁叠足。终于大荐福寺。春秋五十有九。缁徒悲噎。叹法栋之遽摧。俗侣哀号。恨群生之失导。有诏听依外国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燃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国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遂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

  支流第四
·  兜沙经一卷(是华严名号品)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谶译  菩萨本业经一卷(或云净行品经是净行品)
    吴月支国沙门清信士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亦是净行品也)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  菩萨本愿行品经一卷(亦是净行品也)
    亦是道真重译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二会中出。  菩萨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
    东晋西域沙门只多密晋言诃支译
·  菩萨十住经一卷(是十住品)
    西晋沙门竺法护译
·  菩萨十道地经一卷(似十住品)
    聂道真译  十住断结经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误附也)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三会中出。
·  十地断经十卷(是十地品)
    后秦沙门竺佛念译
·  十住经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晋聂道真译
·  菩萨十地经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
    西晋竺法护译  大方广十地经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
    西域沙门吉迦夜译
·  十地经一卷(似十地十住品)
    东晋诃支译  十住经四卷(具是十地品)
    后秦罗什共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具是十地品)
    西晋月支国沙门昙摩罗晋言法护译  菩萨初地经一卷(似初地)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六会中出。
·  等目菩萨经二卷(是十定品)
    竺法护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是寿命品)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来兴现经四卷(是性起品无重颂偈仍将十忍品次后编之亦不题也)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译  如来兴现经一卷(与法护译题彼品名广略为名)
    西晋沙门白法祖译
·  大方广如来性起经二卷(序分是名号品现正说即是性起品)
    失译  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二卷(与前同本异译)
    西晋元康年出不现译人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七会中出。
·  度世经六卷(是离世间品)
    西晋法护译
·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是离世间品)
    吴代失译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八会中出。  罗摩伽经三卷(是入法界品文不足)
    西秦沙门圣贤或云坚公译
    又魏安法贤译一本亦三卷
    又北凉昙无谶译一本一卷成。
  右件经并是此经第九会中出。  大方广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或无大方广字)
    右是隋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隋言智德译(或云共笈多译)。  度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梁扶南沙门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译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
    失译  大方广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大周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
  右件四经同本异译并云在普光法堂说。  大方广佛华严佛境界分一卷
    唐载初年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  大方广佛境界经一卷
    大周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右件二经同本异译菩提树下说。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说佛身内有不可说世界事)
    大周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佛华严修慈分经一卷
    唐载初年提云般若译
  右已上不思议境界等经。现本华严内。虽无此等品。然勘梵本。并皆具有。固是此经别行品会。为梵品不题品次。不编入大部。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
    元魏南天竺三藏昙摩流支魏云希法译
  右件经。古德相传云。是华严别品。详其文句。始终总无华严流类。近勘梵本。亦无此品。请后人详究。
  钞华严经一十五卷
  右昔南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者。天机秀发。宅心真境。望亿劫而长驱。凌千岁而独上。若阐扬经教。开弘福业。莫不出自神里行之身命。永明八年。感梦东方天王如来。冥资圣授始撰净住之法。又梦。沙门自称智胜。引对佛前。教其转读。因传经呗之则。又奖率朝贤。启龙华三会之福。只劝士庶。受菩萨三聚之戒。并祥瑞郁蒸。难得而言者也。加以阅彼龙宫。仞斯象迹。毗赞玄化。住持觉运。凡钞如上等诸经。三百余卷。撰弘益文翰。一百余卷。自手书经七十余卷。其所撰内。有华严璎珞经二卷。标出世之术。华严齐记一卷。叙法会之致。并可以垂镜来叶。不刊之胜躅也。
  华严十恶经一卷
  右隋学士费长房三宝录注。入伪妄。恐后贤滥赍。故此附出。

  论释第五

  婆罗颇密多三藏云。西国相。传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已。遂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释此经既冥机未启。不测其指归也。
  十住毗婆沙论一十六卷 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也。
  十住论一十卷 龙树所造。后秦弘始年中罗什法师译。
  十地论一十二卷 婆薮般豆菩萨。此云天亲。于山中释十地品。叠本经文。依次消解。菩萨初造论成。感经放光明山振地动。其国主臣民。俱来庆贺。叹为希有瑞也。
  广如本传。至后魏。有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魏云希觉。来此翻译。初译之日。宣武皇帝亲自笔受一日。又曰。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魏云宝意。来此共流支。于洛水南北。各译一本。其后僧统慧光。请二贤。对详挍同异。参成一本。又别传云。天亲造华严经论既未获具本。此十地或是。随得翻之。又云。无著菩萨往来都率。弥勒菩萨教以华严等经。自彼宣流。亦其力也。近问西来三藏梵僧。皆云。金刚军菩萨。造十地释论。有一万二千颂。翻可成三十余卷。又坚慧菩萨。亦造略释。并未传此土。于阗国见有其本。实叉归日。已附信索。如得亦拟翻出。又瑜伽菩萨地中住品内。广写此经十地品文。次第兼释。良以此经三贤十圣位分最广。既为诸部龟镜。是以造释者非一耳。
  华严论六百卷 昔北齐大和初年。第三王子。于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烧身供养。其王子有阉官刘谦之。既自慨形余。又睹王子焚躯之事。乃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许焉。遂赍此经一部。昼夜精勤。礼忏读诵并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绝粒饮水。垂三七日。形气虽微而丹抱弥著。忽感发鬓尽生复丈夫相。神彩超悟。洞斯幽指。于是覃思研精。爰造前论。始终纶综。还以奏闻。高祖信敬由来。更增常日。华严一经于斯转盛。
  隋净影寺慧远法师。晚年造此经疏。至回向品。忽觉心痛。视之乃见当心毛孔流血外现。又梦。持镰登大山。次第芟剪。至半力竭。不复能起。觉已谓门人曰。吾梦此疏必不成。于是而止。相州休法师。听华严五十余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乃自喻曰。斯固上圣至言。岂下凡所抑度哉。详二贤博。宏富振古罕俦。于此陶埏。莫能穷照。而谦之寻阅。未尽数旬。注兹鸿论。何其壮哉。盖是大圣冥传。不足多怪。案此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一万菩萨。常住说法。故今此山下。有清凉府。山之南面小峰。有清凉寺。一名五台山。以五山最高其上并不生林木。事同积土故。谓之台也。山周回四百余里。东连恒岳。中台上有大华池。湛然清彻。蒸多征感。又有精屋石塔。北台上有铁浮图二并舍利。及文殊形像。中台东南下三十余里。有大浮寺。汉明所立。既年代久远荒凉弥甚。遗基余趾。尚能可识。中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前在华园二三顷。绮缋交错。百种千名。烂同舒锦。赫如霞照。至于超常绝听之类。世所希闻者。至七月十五日。万品齐发。次北八九里。是前王子舍身之地。现有表塔。昔北齐之日。大敝玄门。于此山中。置伽蓝二百余所。又割恒定等八洲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焉。今神居宝地。往往而在。案别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常于彼讲华严经故。自古以来迄乎唐运。西域梵僧。时有不远数万里。而就兹顶谒者。及此土道俗。亦尘轨相接。或遇神僧圣众。仙阁珍台。灵光暐晔。妙香芬馥。空钟自响。宝偈遥闻。倏忽俄顷。抑扬千变。如清凉山记具之。山去京一千六百里代州之界。然地居边壤。特甚寒烈。故四月已前。七月以后。坚冰积雪。皓皓弥布。自非盛夏之日。无由登践。勖哉怀道之士。可不庶几一往乎。
  华严论一百卷 后魏沙门释灵辨所造也。法师大原晋阳人也。宿植妙因。久种胜善。幼而入道。长而拔俗。常读大乘经。留心菩萨行。及见华严。偏加昧尝。乃顶戴此经。入清凉山清凉寺。求文殊师利菩萨哀护摄受。冀于此经义解开发。则顶戴行道。遂历一年。足破血流。肉尽骨现。又膝步恳策。誓希冥感。遂闻。一人谓之曰。汝止行道。思惟此经。于是披卷。豁然大悟。时后魏熙平元年岁。次大梁正月。起笔于清凉寺。敬造华严论。演义释文穷微洞奥。至二年初徙。居玄兑山嵩岩寺。注释同前。时孝明帝灵大后胡氏。重道钦人。旨请就阙。法师辞疾。未见至夏首。重命固请。既辞不获免。至十六日。进入东柏堂。寻迁式干殿。后居徽音殿。缉论无辍。至神龟元年夏。诏曰。大法弘广敷演待人。今徽音殿修论法师灵辨。德器渊雅。早传令闻。可延屈趣宣光殿。讲大品般若。于是四部交欢。十方延庆。讲讫敕侍中大傅清河王允怿。安置法师式干殿楼上。准前修论。夏则讲华严。冬则讲大品。法师与弟子灵源。候时缉缀。忘寝与食。神龟三年秋九月。其功乃毕。略经广论。凡一百卷。首尾五年。成就十帙。后属时多叠。法音中歇。法师息讲全真。避时养道。以正光三年正月八日。在融觉寺。迁神化往。时年四十有六。于是孝明皇帝敕曰。其论是此土菩萨所造。付一切经藏。则上目录。分布流行。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慨先师夙逝。痛灵藉之将掩。乃与清信君子。敬写净本。流布道俗。此论虽盛传汾晋。未流京洛。长安硕德每有延望。永淳二年。有至相寺沙门。释通贤及居士玄爽房玄德寺。并业此经。留心赞仰。遂结志同游。诣清凉山。祈礼文殊圣者。因至并州童子寺。见此论本。乃殷勤固请。方蒙传授。持至京师。帝辇髦彦。莫不惊弄。遂缮写流通焉。

  华严经传记卷第一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为听闻五教章三十讲。暂迁息梅尾高山寺之处。自彼寺住侣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华严传五卷点本之间。喜悦铭肝之余。下向南都之后。誂能书之辈令书写。此传之内。当卷者。表誂中川玄莲房。里托春日山麓四恩院愿忍房觉玄。令书写之彼院家院主如圆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等。此假名姓里书者。土御门大纳言入道显定卿之所记录也。即以彼禅门自笔点本写之可为无双之证本也而已。
  文永十二年也。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六日未时于当院尊胜院新弥勒堂。合写本等奉读之毕。前权僧正宗性。听众。良晓得业。庆实法师。贤性法师。谈义之后。即于当院家新学问所。为后览记之。古笔华严宗未学愚老僧宗性。年龄七十四。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二。
  抑此料纸者去文永三年之历暮九月之候。后嵯峨天皇所降赐也。不虑之朝恩。面目顿余身之间。渐渐取出之。以写如此要书。以资前院之御菩提。以祈法皇之御得脱。冥众必垂哀愍。所愿毕得成就矣。

  华严经传记卷第二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

  讲解第六上
  ·东晋南林释法业
  ·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罗
  ·魏中天竺勒那摩提
  ·魏北台释智炬
  ·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
  ·齐邺下大觉寺释僧范
  ·齐治州释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华严经传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