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乾隆藏 - 此土著述
文件大小:0.37mb。
书籍内容: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

此土著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
宋求那跋多罗奉诏译僧宗泐僧如己同注

  

钦录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宗泐)演福教寺住持(如[王  巳])持奉新注楞伽经。同考功监令李永等官于。
  西华楼进呈。
  御览当日钦奉。
  圣旨这经好生注得停当。可即刊板印行。教天下众僧每讲习。钦此。
  进新注楞伽经序。
  (臣)闻法运之兴。虽曰在人。亦必有其时焉。有其人而无其时。有其时而无其人。虽欲兴之其可得哉。是故必有。
  聪明圣智之君。当天下又安之时以兴之也。至若楞伽一经。我。
  大觉世尊说之于二千年之前。而。
  今上皇帝行之于二千年之后。岂非有其人而有其时乎。不然。何此经东流中国千有余载。前代帝王未曾有如我。
  圣天子之留神注意究其旨趣。
  敕僧徒咸隶习之有如此之盛也。然吾。
  佛之所以说此经者。盖欲除众生之妄心。俾归于真正之道。而。
  皇上之心。欲天下后世之人。皆舍妄归真。去恶从善。以跻乎仁寿之域。其有契于。
  佛之心乎。且此经之要。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该乎真妄修性圣凡因果。皆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者。则畏恶而迁善。舍妄而归真。得至自觉正智之地。不能究此心者。则纵情肆欲。流而忘返。至于失其忠孝。败俗乱常。甘蹈刑辟。如履水火。此吾。
  佛所以兴大悲心而拔济之。亦犹。
  帝王之仁育黎庶若保赤子者也。(臣)僧(宗泐如[王  巳])昨于。
  内廷钦承。
  圣谕。以为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实治心法门。遣情离着。具在是矣。尔辈可不勉乎。(臣)等受命以来。夙夜兢惕。惧无以上副。
  宸衷。于是竭诚殚虑。注释心经金刚二典。已于洪武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
  奏准行世。而楞伽以今七月初十日始克注成。谨熏沐缮写拜手稽首诣。
  阙进呈。重念(臣)等才识庸陋学术空疏。固不敢叨于注释之列。然承。
  雨露之余泽。依。
  日月之清光。庶几少裨流通之万一云尔。
  洪武十一年七月 日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一(上)
  此经凡四译。今存者三。其一则镏宋求那跋多罗译成四卷。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二则元魏菩提流支译成十卷。曰入楞伽经。其三则唐实又难陀与复礼等译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经。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七卷文易义显始末具备。今释从宋译四卷者。以此本首行于世习诵者众。况达磨大师授二祖心法时。指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而张方平尝书此本。苏子瞻为序其事。是知历代多从此本也。然文辞简古。至于句读有不可读。乃取七卷中文义显者释之。仍采古注善者并注之。此经以法喻为名。第一义心为体。了妄显性为宗。斥小辩邪为用。方等大乘为教相。法喻为名者。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以处表法也。阿跋多罗者。华言无上。亦云入。宝者至贵之物以喻此经尊贵。故云法喻为名也。经者贯也。谓贯通诸义也。第一义心为体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也。了妄显性为宗者。谓达妄显真离性执也。斥小辩邪为用者谓破小乘之偏执摧外道之邪见也。方等大乘为教相者。谓经通三乘义从圆顿也。此之五章皆经中所诠之旨。今预取而释首题者。欲令学者知一经之大意也。
一切佛语心品
  佛语心者。即诸佛所说心法也。然经中所说法门大约有四。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独言心者。盖此四种法门。是一经之纲目。究心之精要。如入楞伽云。五法自性等众妙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此通序分也。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亦信顺之辞。我闻者阿难从佛闻持是法也。一时者教主徒众嘉会之时也。佛者觉也。谓觉道既成乘机说法导利群生也。住南海滨楞伽山顶者。说法之处也。宝华庄严者是其处胜也。大比丘菩萨众者。列同闻之众也。从彼异佛刹来者。举远知近以显众多也。无量三昧等者。赞菩萨之德也。自大慧下别赞大慧之德。诸佛手灌其顶者。明其位居等觉。当授佛位故为灌顶。自心现境界者。一切善恶境界。皆由自心发现。大慧善解其智超胜也。种种众生心色者。谓一切有情五蕴种种不同。大慧以无量度门而普应之。则法门深广也。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自性者曰妄想曰缘起曰成也。识即八识也。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也。已上诸法大慧皆能究竟通达。为众作发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赞之也。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此下别序分也。摩帝华言慧也。自偏袒至恭敬。天竺之敬仪也。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众生背觉合尘流转生死。而起妄想心识。复计断常二见无由出离。如来以妙智。观察了达生灭等一切诸法。如空华如幻如梦不有不无故。兴大悲心而度脱之。使其皆得远离也。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此离惑智二障烦恼惑障也。尔焰乃梵语智障也。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执。无我者无此二执也。若于智生着智亦成障。如来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净无相。众生在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济之。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一切者一切众生也。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也。佛与众生同具此理。尚无生死可断。焉有涅槃可证。故云一切无涅槃。然非证而证证此涅槃。是则佛为能证之人。涅槃是所证之法。离法无人。故云无有涅槃佛。离人无法故云无有佛涅槃。入楞伽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辞异而义同也。觉即佛所觉。即涅槃人法俱泯。故云远离觉所觉。然人法俱泯。是亡有而未亡无故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梵语。华言寂默。佛之名也。此言人能如是观佛寂静之体。从远离而生。是则于佛不生取着。故今世后世皆得清净。入楞伽云。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辞义尤显。已上诸偈赞佛。皆言离著者。盖赞佛生善。若不离着生善不深故也。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此下正宗分也。大慧自言是大乘机为众发起。
  世间解之士  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  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觉之境界
  世间解者如来十号之一也。大慧所问百八义。皆如来亲证之法。故云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宝臣注入楞伽云。此后诸偈问百八句义。或一句为一问。或二句为一问。或三句为一问。乃至十句为一问。或一句为两问。然此百八句。正问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度众生对治法门。是故大慧举上与摩帝游诸佛刹所见之事。故下问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问诸禅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净其念 问净其妄念。而生正念。
  云何念增长 问增净念。
  云何见痴惑 问起见惑。
  云何惑增长 问增长见惑。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问如来于刹土中。示现身相化众生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 入楞伽云。及无影次第谓问无相法中因何有次第。
  何故名无受 承上问。若有次第。何名无相法。无受即无相义。
  何故名佛子 问菩萨何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 问行人既得解脱复能往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问迷时谁缚悟时谁解。
  何等禅境界 问诸禅定以何为境界。
  云何有三乘。惟愿为解说 问何故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问善恶缘起及所作业果。
  云何俱异说 问外道邪见何有俱异之说。
  云何为增长 入楞伽云。云何诸有起谓起三有也。
  云何无色定 问无色界四空定。
  及与灭正受 问灭尽定之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问受想心灭为定何得从定起觉。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问从定起用。凡所作为是身去住得大自在。
  云何现分别 问现身说法分别诸法种相差别。
  云何生诸地 问得悟入诸地位。入楞伽云。云何入诸地。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问能破诸有出三界。是何佛子。入楞伽云。云何有佛子而能破三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