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书籍内容: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经名:玄宗直指万法同归。金牧常晁撰。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一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
  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无极 此纯然性理,即太极。有中之真无,无名天地之始也。
  太极 此理气混沌,即元极。无中之妙有,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极太极图序
  无极者,无所至至之谓也。又无中之真无也。一元无象,二炁未萌,空洞玄虚,寂然不动。此无名天地之始也。后世强曰无极,曰太易。因静极而后生乎动,动而不已生乎炁。炁理混沌,三才由是而胚育,变化之道生矣。此有名万物之母也。故谓太极。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者,无极也。由无极而有太极,由太极而有乾坤,乾离而日生焉,坤坎而月生焉。四象立而八卦列,阴阳合而男女生,人伦由是始也。离震而坎兑,昼夜由是以分,四序由是以运也。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结而不散者为山岳,融而不滞者为江河,抽地陆者为草木,潜渊薮者为鳞介,走者曰毛,飞者曰羽。由是寒燠相因,湿燥相感,情伪以交,精气以接。蠢动含灵之属,有生无识之类,生生而不可已也。
  论无极妙有
  无极,太极之真无也。太极,无极之妙有也。真无者,性之始也。妙有者,炁之始也。妙有胚混,先成乾 象,两乾以为坤 ,乾坤既立,人伦万物由是以生,性命之道立矣。至於均四象,布五行,环八卦,导三元,成代谢,迭兴衰,是特阴阳二气之流运者也,而无极之本无加损焉。在太极之上寂无形变,在二仪之下不与物迁。其曰太易、太初、太素、太始,其名异,其道一也。然而太极受命於无极,乾坤受命於太极,人物受命於乾坤,即一贯也。非无极外生太极,太极外生乾坤,乾坤外生人物,始於理之真无,成於炁之妙有也。
  论无极太极即理炁
  无极者,纯然理之谓也。盖有是理而后有是炁,理炁混沌,是名太极。此有名万物之母也。至於三才立,万物生。理之均物,谓之性。气之付物,谓之命。原人物性命,即天地间之理炁也。天地间理炁,人物得之为性命也。始则理炁混然太极,终则天地具乎理炁。理於炁不独存,炁於理无奇立。与三才万物相为而无终者,理炁也。然理之体静而形虚,炁之机动而形静。静而虚者,道也。动而形者,器也。始於无极,成於太极,分为两仪,散为万类。而理与炁,未始乎离,未始乎息,亦未始乎加损也。
  性命之源
  太极无形,肇生乎一,一析为水火之数彰焉。一与二偶,乾体乃成,是为性命阴阳之本初,人伦万物之资始也。由是中分乾 以为坤 ,两仪立而四象峙,八卦列而昼夜交,自乾元始判,性命遂分。《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盖乾道未分,水火所以自具也。至於乾道变化,分以为坤,万物得乾坤所分之炁,各正乎性命以生。此乾元降本,品物流形也。故全於乾者为阳,分於坤者为阴。阴之立,品物资之以生。得乎乾之具者曰性,得乎坤之分者曰命,得乎水之一为精,得乎火之二为神,得乎性命精神之具者曰道也。○水一火二合而为乾,此乾元自具水火之妙也。元命本性之始也。至於分一为二,则一体无而二体有。合而为一,则一体有而二体无。此有无之互为变化者也。故大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所以无极即太极之真无,太极即无极之妙有。故乾之始者本无,因一立以成象。坤之始者本无,因乾分以成形。分合有无,此生阴阳万物之大本也。○乾元、水火、阴阳、性命,精神之自具也。故乾性於道,人性於乾,合乾而顺坤,成性而复命也。乾分为坤,坤合复乾,二体分合,性命乃全。故伯阳修仙,《参同》以《易》,谓性命不过乾坤也,精神不过坎离也。乾坤坎离不过一也。一者不过太极也。太极不过无极也。一之未形,太极之无始也。一之既立,太极之有始也。无始者,性之始也。有始者,命之始也。合乎二始,乾道乃成。性始乎无,虚灵知觉生焉。命始乎有,流行生灭系焉。有无之对,动静之交,变化之道立矣。然一体包二,乾体包坤,不俟其变,水火阴阳备矣。能一太极以全乾元,合无形而包二始者,其圣元。合元形而包二始者,其圣人事业乎。
  性理神炁命序
  道在太极前谓性,性在天地间谓理,理之妙觉之谓神,神之虚灵合乎炁,炁之付物之谓命。《易》曰:寂然不动者,性之体也。感而遂通者,神之用也。性於物无所不至,理於物无所不公,神於物无所不应,炁於物无所不成。本然无为者,性也。物之均具者,理也。玄通妙觉者,神也。运行不息者,炁也。本乎性,顺乎理,存乎神,炁以生者命也。
  万法归一图锐
  一者,万法之母也。故两一成二,两二成四,重四成八,重八十六,合为三十二,重三十二为六十四,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离,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应一期也。故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坤之策,其有万千五百二十。故一数成乎一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复生诸法,总而言之曰万。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义,依义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职,依职立用,依用立功,依功立异,依异立奇,依奇立是,依是立非。是非既立,於愚别智,於否别通,於多别少,於少别众,於同别异,於等别差,於中别偏,於正别邪,於大别细,於精别粗。积而袭之,因而重之,自此以往,虽巧历不能得也。三千八万随事训名,皆事物之交错,人心之变通也。无极之始恶有是哉。智者必总万法而一之,还其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复,万法旋元。故圣人一以贯之。曰万物虽多,其治一也。苟非一以贯之,直乎万又万矣。
  一齐万法
  夫万法之於天下也,以沧海为口黄河为舌,不能尽辩其是非。昆仑为笔,青天为纸,不能尽写其情状。世愈下而法愈变,人愈诡而道愈乖。故一源才动,万法交驰,犹雨挫群丛,风号众窍,纷纷焉,扰扰焉,莫知能御也。虽使牺轩重立法,瞿聃再谈玄,不能抑其既动之源也。其万法之多,万法之广,有以智虑而穷之,是以不齐而齐,其不齐也。齐之者何?一而已矣。一之者何?会其极以归其极也。然万法虚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动,则万法无生。吾将一以贯乎。万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恶得不齐者哉。谓一不可反,法不可齐者,未悟可齐之理也。
  三教同元图
  三乘四果凡释学者百家诸子凡儒学者三界群仙凡道学者
  释 儒 道
  三教同元譬说
  穷理治天下,莫大於儒。性超生死,莫大於释。复命御三才,莫大於道。夫三家者,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於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也。其元同其为思其纳众理也。由郭之纳众庶也,海之纳百川也,鼎之纳众味也,身之纳九窍也,天地之纳万物也。贵乎静不贵乎动,贵乎清不贵乎浊。静则万虑不生,动则万机俱作。清则神明萃集,浊则痴暗混凝。官天地,府万物,会精神,调六炁,莫不由乎心之所以用也。古人无能名之,故为之字。以此下象三才万法。
  郛郛
  全於无极之谓性,分於太极之谓命,道所当然之谓理,包括众理之谓心。心者也,总万法而言之,其形广大,其体虚无,妙觉玄通,包含万有,初无善恶小大之名,由人物所以用也。用其末异者,后世异之所以异也。譬兄弟三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逝,兄弟离流他国,及其长也,承嗣三家各变其姓一氏,三家之君忽有民土之争,其三人各总绝世之智,出奇运军,拥将调兵,遇於中原之野,或攻於左,或攻於右,或攻於中,虽复锋镝以交,兵刃以接,终自不能相下。何哉?盖其力齐智等。胜负所以难分也。有识者曰:昔同父母,今者寇雠,为之奈何?虽欲解其兵,释其患,和其光,同其尘,尽其心智。心在天为天心,在地为人心,在天下为天下心,在万物为万物心,不过一心也。舍其物而得其名。心本无常,随用为常。心本无度,随用为度。心本无动,随用为动。心本无思,随用为思。用其善者为善心,用其恶者为恶心,用其小者为小心,用其大者为大心,以此心象郛郭也。由是知心之宰众理者也。
  性命身混合图说
  性者,元神之妙也。万物莫不均得之,其体至静、至虚、至玄,在圣不增,在愚不减。在古不变,在今不移。天下之动,不能动其动。天下之至,不能至其至,此所以为性也。命者,元炁之正也。炁,之与物,谓之命又令也。令之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在物则在穷通,在理本无生死。万物无常,此形器之物於分限者也。而元命未尝断续焉,以不召而行,所以谓命也。身者,令根本也。始於无形,因缘父母而成其象,实受天地之正炁,故肖天地以为形,眼视耳听,鼻嗅舌谈,意知情识,手执足蹈,此所以为身也。非身则性命无所寄,非性命则身无所主。混而合之曰人,明其性者曰道,夫宝身命而不宝其性者,特炁息寄於一物耳。或曰身无常,命有限,身命不存,神安在哉。曰是身假物也,终久必还,是命流行也。物於生灭,有身则合。而为人,炁散则归之於道。圣人外身而身存,元神元命曷尝丧焉。若离身求命求性,是外水而求鱼龙,外天而求日月也。
  牛车宝谕身性命说
  夫性人之所性也,物无不均有之。身者人之本也,性命之所寄也。命者,炁之序也,生生之所由也。受天命以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身非命不能立其本,命非身无由存其生。性非身命不能寄之以灵,成之以善,此三者不能须臾离乎本也。今借宝谕乎性,车谕乎身,牛谕乎命。宝者,贵重之物也。车者,容载之物也。牛者,承行之物也。夫以宝载车,然后驾之以牛,故牛行车行,宝在其上矣。牛能行不能载,车能载不能行,宝虽贵,非牛与车亦不载矣。故牛非车则无所运,车非宝则无所载。故宝逸而牛车实劳矣。夫车假合之物,因牛行道,因宝而载,非假合必不能相为其用也。况假合者终久必离,奉行者终久必弊。犹牛终死,车终破也。宝非假合,故得独存焉。由此观之,身之亡,有生之常也;命之穷,流行之常也。不与身命俱亡者,惟性理也。今不明其性,是去宝不取也。不知命,是去牛不驾也。不修身,是去车不用也,至於牛死车破宝亡。悲夫!
  阴阳以静为主说
  阳动阴静,阳清阴浊,世所共知。至以静为主,则世不知之矣。夫太极之体本乎静,其动者依乎静,然后而动,非先以之静,故不能继之以动。三才之道,是以静者为动者之主矣。况静而生性,动而生炁,静而生仁,动而生智,天下之事莫不由动之所以生也。今谓阳动其所本必静,阴浊其所本必清。静为动之体,动为静之用也。由此观之,静者逸而动者劳,静者尊而动者卑。苟非静,何以一天下之动也。非清,无以明天下之浊。故圣人取至静以为道,非贱阳而贵阴也,取乎太极之始也。夫天虽动,而有动中之静。地虽静,而有静中之动。天非静,故不能应万物之情,地非动,故不能发万物之生。故乾之中阴为离,日象也。坤之中阳为坎,月象也。是阳必以静为体,阴必以动为基也。天体静所以刚而愈健,地体动所以生而不息。故天地常应常静之妙也。阳动阴静,天地之正体也。阳清阴浊,天地之正形也。阳刚阴柔,天地之正理也。阳尊阴卑,天地之正位也。一起一伏,阴阳之升降也。一住一来,阴阳之代谢也。一昼一夜,阴阳之明晦也。一寒一暑,阴阳之推迁也。至於充塞两间之不变,周游六虚之不移,穷之不见其终,推之不见其始,寂然不动,静体本然者,此又非阴阳之形,寒暑之炁可以测也。
  佛氏 字心轮图说
  陈遁斋曰:此图甚妙,由释氏之阃奥,造儒者之门庭,从前大善知识开示未尝及此。
  佛氏以 字书于胸中者,表法也。谓其如轮,两相交互,均於四象,齐为八卦,交为经纬,互为始终。会於中,为五行,为五常、五炁、五戒。在经为四句,在人为四大。阴阳性命、道德仁义、精神魂魄、汞铅龙虎、乾离坤坎之妙,莫不均於其中也。其进亦平,其退亦平,顺可行,逆可行,可以四五,可以八九。纵亦无穷,横亦无穷,天人之理无不该载。所以佛氏书之於胸,象法轮於心中,转运不已也。其音曰万,言万物莫不由是道也。推其本乃十字也。始於一,成於五,圆於十,包於万。 字乃十字委曲也,曲直两通之义也。所以《华严经》自始及末每事举十,取其上下平等,体用互换,无欠无余,无高无下,犹应轮宝藏,周匝庄严,一切义理无不宗之,意义甚深,非言可尽。
  中庸 真常 常住
  无过不及之谓中,不易不偏之谓庸。中也者,两仪间之极则也,人心中之极理也。庸也者,天下独存之至也,古今不变之常也。在释氏之谓常住,在太上之谓真常。常住者不变,故不迁流之义也。真常者,不妄乱不更易之义也。尧舜以之而揖让,孔孟以之而授受,释氏以之化万类,太上用之御三才,即此道也。夫中庸,儒者之极道也。常住,释氏之极道也。真常,太上之极道也。因时有古今,道有升降,故体同用异也。非圣人命理之所以殊焉。
  圣人特施设不同说
  太极之道,始之於性,终之於命,三才之立,无过此也。万物之生,不出是也。况两仪之大,风土之殊,人物之众,各秉乎性命以生,品类虽异,太极未始不同也。故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非性无以明大道之妙,非炁无以彰太极之原,非无以行教化之大。此三者,超形器,炁母,正大伦,天人之本也。三才不能须臾离之。是故取之有体用,得之有先后,非所谓过与不及也。穷其始终,释即道也。道即儒也。今谓释之寂灭,不近人情。道之清虚,不足以治天下。儒之名义,不足以超生死。是各执其一偏於得失之间耳。圣人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浅深之间哉。用之於天下,特施设之不同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常者,不变易也。清者天之性,静者地之性也。天地之理贵常,是以取之为一道也。且天非清,故不能极其高而垂万象。地非静,故不能厚其下而载其万物。其德不常,则天可倾也,地可陷也,日可冷也,月可热也,四时可颠倒也,万物可错杂也。惟其常,故能於万物古今不迁变焉。况人肖天地为形,合阴阳为命,禀受一灵之妙,常自清静,秪为无昕烦恼之所汩没,爱欲昏乱之所牵缠,由是其常汩其清,动其静,故不能与天地同其久,大道合其真也。诚能契其常,合其清静,天地敢不悉其妙而归之哉。
  度人经元始宝珠说
  元始者,大无空洞之首也。出乎太极之上,居乎九炁之先,其炁降为乾,分为坤,合为人。三光五行,四序八卦,莫不由玄元始三炁之所立也。《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本乎是矣。夫元始一炁,至清静,至虚无,至无为,至精一,是为万道之宗,万灵之本,万化之首,万物之根。本无名言,故天尊假名言而名言之。经曰: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大如黍米,於空玄之中,寂无遗响。此经一段,乃天尊开方设便,引化群生,言之各有所表者也。夫宝珠者,玄牝之一窍也,真空之妙有也,水火乾元之本也,万灵之性智也,居於空玄之中。空者,表来处本无也。玄者,表无中生有也。去地五丈者,表五行大衍之圆数也。木、火、土、金、水之一贯也。五属土居中央,统摄坎离震兑之四象也。此珠必去地五丈,高无过踰,低无不及,表玄牝一窍,始出於五行之首,终居於五炁之中也。元始登引天真大神等,俱入宝珠之中,此表一炁之微,含吐十虚,范围三极,细无不入,大无不包也。天人仰看,惟见勃勃从珠口中入,此表玄牝一窍,为众妙之门也。元始以一真之妙汲引群生,从如是妙门而入也。既入珠口,不知所在,此表群生同此妙门而归。由是智游於冲漠,性合於太虚,故曰不知所在也。是以国人睹宝珠之妙,咸悟元始之道,故得尘劳廓散,心地悉复平正也。夫心珠广大,空洞无形,三才万物莫不均入。是珠既入於理,夫复何言,故曰说经都竟也。元始以无说而说,众真以无问而闻。各悟真理,反本还源,故曰诸天复位也。智性玄微,非声非色,悟之则法界全彰,迷之则秋毫不睹,故曰寂无遗响也。故太上始以宝珠之微示其心迹,终以寂无遗响以会其虚无。此妙有真空之全体,无无不无之全机。圣人之旨,玄妙难通,必施方便,以示群生,使之自求自得之也。故先由珠口如是而入,众真从之开悟人天,必由此门而入也。然群生之身数怀宝,自古及今初无变易,非但元始独有是珠也。怀其宝,迷其邦,得其门者鲜矣。且万法之多,万言之广,一珠足以包之。珠之外,经亦奚庸哉。赞曰:元始入珠,珠之元始,元始与珠,一而已矣。说经都毕,万法归一。视听无同,混沦太极。
  儒家四句偈
  人心惟危。浮妄不停,感思易入驰,纷竞得趋欲,徇情逐物,动而难安,谓之人心。
  道心惟微。体之至静,幽远难明,理悟则存,情揆莫测,不可得而视听,谓之道心。
  惟精惟一。以危即微,止动归静,人心道心,极至纯粹,毫发私欲无杂,谓之精一。
  允执厥中。危微之心,极于精一,持为日用,罔不合理,无有偏倚之伏之患,谓之执中。
  道家四句偈
  视不见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融妙虚寂,不可以情知意识,名曰视不见我。
  听不得闻。反听自心,湛然虚寂,了无声色,犹元始於宝珠之中,说经都竟,倏忽之间,寂无遗响,名曰听不得闻。
  离种种边。不着邪见,不堕偏执,无过不及之患,离去一切边傍,立於至中之中,名曰离种种边。
  名为妙道。无我无闻,无边无内,形容不及,声色无干,出於视听名之外,名为妙道。
  佛家四句偈
  不立文字。心由自悟,文不在斯,道本见成,理无修证,岂言教之所能述,故曰不立文字。
  教外单传。学於无学,以心契心,得意忘言,取悟为则,出乎言辞之表,曰教外单传。
  直指人心。惟此心宗,至简至易,不由蹊径,不涉典章,一悟顿生本原,曰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觉性真体,极乎空寂,精识本心,妙臻至理。理然明白洞达,故曰见性成佛。
  右《金刚经》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若持此经中四句偈。意谓不达佛理,以身命布施,但得有为之福,不如受持经中之妙,见性成佛也。四句者,至少之义也。若识得破,天下无多经可看,无多书可读。故於三教,为撮其要,语依《金刚经》,名曰四句偈。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一竟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常应常静解
  夫天体本静,应之以日月云霞。地体本静,应之以江河万物。四序本静,应之以春夏秋冬。人心本静,应之以喜怒哀乐。凡有一静,则有一应。静者,主也。应者,宾也。静者,君也。应者,臣也。静为内体,应为外用。是以圣人之心,常不易而应乎万物之情,常不动应乎万物之变。虽与万物接应,而此心未始逐万物而迁动也,故能为万物之主焉。虽日应万机,曾不损乎毫厘,太上执此以御三才万物也。常应常静,圣人之至德乎,天地之真心乎。学者之日用紧要,切不可放过也。
  解谷神不死章
  无极为太极之谷,太极为天地之谷,天地为万物之谷,人心为众理之谷。谷者,纳物而不盈,呼声而能应,象乎人心也。神者,天地间之至理,人心中之至妙。此神知觉虚灵,与心相应,犹谷之应乎声也。三才有休否,此神元歇灭,故曰不死也。是谓玄牝。玄者,天地之始象。牝者,至静之真体。三才未立,四象未生,是道已具。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此也。曰太极,曰性命,曰铅汞,曰水火,无非玄牝异名之妙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一窍,乾坤之根蒂也。众道由此而出,三才由此而生。或以口鼻呼吸往来清浊为说,是亦道也,但不得谷神之妙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者,无终之义也。谓谷之有神,不断不灭,劫火洞燃而不坏,二仪变易以常存。人能用之,不急於勤,不荒于怠,故可与道相为无穷也。
  性宗命宗同体说
  世谓禅学为性宗。禅者,梵曰禅那,此翻曰静虑。以清心澄神、静念息虑为本,以忘形去累、止欲离贪为宗,在身为戒,在心为定,在性为慧,禅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者太极混沌中元命之命也。以无为自然、妙有清虚为本,以专气致柔、抱元守一为宗。在肾曰精,在身曰气,在心曰神,命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戒、定、慧,即精、气、神也。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非戒则不能生定,非定则不能生慧。戒不立则精丧亡,定不全则气流散,慧不生则神凋竭。故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戒定慧以全。三教圣贤,不能去此六字而成道者。今之学释者则曰:本来无一物,何用精气神也。学道者则曰:吾有精气神存,何待戒定慧为。此皆不明根本,妄自分别,所以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悲夫!
  解金刚经一合相理分
  夫有合相之者,天地万万物也。无相之合者,如来性理也。万万之合,莫逃乎身命。阴阳性理之合,不越乎真空妙有。分云一合相理者。相者,事物也。理者,性理也。凡貌象炁质之物,宥于天地之间者,莫不合乎数,当乎理也。至于蜎飞蠕动之属,有情无想之类,孰能逃乎一合之相矣。故如来说法,必自有相而至于无相。谓一切众生,必固相而后显理也。非相财真空之理无所明,非理则妙有之机何所发。故以相明乎理,以理合乎相,欲使众生即色即空,即心即佛也。经云:如来如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显名世界。解云:此言天地一合相,世界若此其大也。盖太极未形时,即无此世界,大块既判后,是名世界也。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解云:元始之际,本无一合之形,今实有世界,不过一合相也。盖天与地合,日与月合,阴与阳合,男与女合,其余不言,可知是名一合相。解云:如来真性,本无名相,不过假权就实,借有明无,随顺世间,名一合相也。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解云:然此一合,乃真空与妙有合也,众生与佛性合也。老子谓神形俱妙,此也。千圣不传,故曰不可说也。但凡夫之贪着其事解,凡夫不明佛性,但与世界尘劳烦恼为合,贪求无厌,着相不解,事事执迷,不能省悟,使一灵真性流浪生死,出入韬回,皆贪着其事也。诸经之解为为不同如来之旨,遂成讹舛。经中明白,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见得形炁之合明矣。又破曰即非一合相,此性理之合明矣。谨解半章,发明后学云耳。
  解老子贵生章
  经: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解:生犹日之出也,死犹日之没也。庄子云:死生如夜旦,此也。十有三者,乃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胞、胎、养,此十二事,兼吾之身共十三也。凡万物始而复终之道,阴阳往而复反之理,人物盛衰死生之数,在坤卦为复,在乾卦为姤,阴阳消长,寒暑推迁,造化相为无穷者,此也。凡有生之徒,必循此而生,又循此而死。今生动至於死亡之地,其盛衰存亡之迹,亦不能逃此十三徒之数,有能逃此数者,其惟圣人乎。释氏之生老病死亦本於此。其所谓韬回者,此三三徒欤?
  经:一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解:万物无生,故得无死,既有生则必有死,有死则必有生,此天地间必然之理也。今不能兔乎十三徒之患者,为万物生生之情不已也。既厚於有生,何得免乎死也。老君恐世人不明出生入死之理,故设问曰夫何,故又自答曰以其求生生之道甚厚,不能至於无死之地,所以未免乎十三徒之生死。今欲不与此徒为伍者,

分页阅读: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