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续渖 - (TXT全文下载)

,原于《春秋》书“许世子弑父”,以其不尝药也,故近世遂历叙病情医药之经过以告亲友,欲人谅其侍疾之尽义也。近年哀启,竟有阑入家世,历述死者事迹。盖并行状而一之,不学之过欤?余遭母丧,讣启一去“罪孽深重”等虚文,以此本宋人丧亲通书自责之词,后乃沿为讣启定式,殊无谓也。亦不附印遗像,惧为人即投于字篓也。不致哀启,以吾亲笃老以终,虽异无疾而逝,然亦并无恶疾阴症,戚友平日致问,临疾相慰,无须复有此文也。 

  ◎干支由来
  干支者,支之省文,其何自来?余读书少,未有见也。廿五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成都分校主任马君弼谈“建昌附近之蛮俗,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年,三十日为一月,其称日无初一、初二、十一、十二之名,谓木耗子即甲子,火耗子即丙子”。余谓古书言“大挠作甲子”,大挠或说黄帝时人,寻颛顼历与今阳历同,而《尧典》言“三百有六旬又六日”(旬亦日也,此日之转注字,后人多以旬为十日,则《尧典》不可道矣)。是其时皆已不复用三百六十日为年,三十日为月之历,则“大挠作甲子”,可能前于颛顼。古止以甲子纪日,顾亭林已言之,盖初亦如蛮俗以鼠、牛、虎、兔等十二属纪日,后以五行配之,遂成干支之名。五行之说,乃上古宗教派哲学之宇宙论中所谓元素也,此似为较进化之表现。据《史记?五帝纪》,则五行之说颛顼时已有矣。至纪岁之名如阏逢摄提于之类,亦上古民族语,或外来名词之译音。 

  ◎家庭中称大人
  清季知府以上悉称大人矣,然在其家犹称老爷,即官至极品,犹然也。应季中丈仕至布政使,一日,余在丈所,而其兄叔寅至,家人曰:“三大人来。”余颇异之,然其呼季丈仍为老爷也。盖丈自幼即馆于外舅朱茗生侍郎家,昆季之来,反如外宾,故家人呼叔寅如此,是宾之矣。今国家为民主政体,一切前代制度,自不应袭用。居官时称其职可也,去官仍为民矣。今则一为科长、县长、厅长、处长、部长、师旅长、主席,人并终其身如其官呼之。如厅长以上或称为大人,则袭清代之俗矣。余未入仕,邵伯纟同与余书札,函面称老爷或先生;及余掌教部,改称大人,余惟笑之而已。乃一日,屈文六招饮,闻其家人呼文为大人,余亦笑之而已。 

  ◎与许缄夫论佛
  缄夫,吾友许炳之字也。缄夫学于日本,治纺织,归为浙江咨议局议员,后氏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有声绩。及游欧美归,则谢事而不能生活,至登报召友朋为助生活资,又一度为僧。及以荐为民政厅顾问、秘书。是时,厅长为朱家骅,颇蒙礼之。缄夫于佛学教宗颇悉,信事有部,谓此是真的佛学也。余与缄夫久别,初不知其精此也。及在上海,望衡而居,亦不相知,辗转乃悉其所寓,则趋访之,缄夫高声剧语,豪气如故。见余发虽白而未见老,盖在黄昏中不细辨耳,乃询余何修而然?余谓无所修养。缄夫不信,坚问所由,余以缄夫事佛,正设供养乃指而笑曰:“你以此我亦以此。”缄夫诧曰:“你亦然耶?”余曰:“我实不拜佛、不念经、不吃素,但略知其旨,取其一切平等耳。”缄夫自谓学佛主心宗,且劝余读《宗镜录》。余乃谓:“我近实转依唯物,宇宙现象,皆物质之变化,实不见有心能造境,且余以知唯物故,故即人之一切行动,无非内外物质交感而然,故对于世事亦复趋于平淡。”缄夫不以为然,谓其体验,实是境由心造,因举似曰:“盗掌吾颊则起惧心,友掌吾颊则起怒心,妓掌吾颊则起喜心。起心不同而击颊则一,明自心造也。”余曰:“吾所见正反是:所见为盗,盗之面目狰狞则起惧心;所见为友,友之面目不如盗之可惧则起怒心;所见为妓,妓之面目可悦则起喜心。是则由目不由心也。目不能自主,境异而异也。”缄夫亦未觉不然。翌日,缄夫来,复理唯心、唯物之论。缄夫本主唯心,今日乃曰:“境由心起,心由境造。”此又慈宗唯识之旨,不纯心宗之论矣,则其信仰未深,即由于理未澈。今日缄夫举似其梦中前知之说,似最可为境由心起之证。然余于梦中有前知之事,已非一二次矣。余详加剖析,追忆过去,无不有其来踪去迹。特有往所未经注意之境而印象已入,梦乃为之错综离合耳。如缄夫所举,虽余非缄夫,不能知缄夫梦前所经者何如?而缄夫今日已有我执,正在持此以证唯心,又不肯追详过去经历,以明梦境所由然。且如缄夫向所未曾注意者,缄夫亦自不能知也。至如昨日缄夫所举掌颊之比,余今复进一层为了证明确由目故,以若使瞽者遇之,彼本不知击之者为谁,必无喜惧之分,唯有怒之反应耳。此反应非由心造,显然易知。如心可造,当不见痛,亦可无惧喜矣。假使告以掌之者为谁,则亦同常人矣,何也?平日或受他人所告,盗有如何可畏之貌,妓有如何可悦之色也。或以为即此可证境确由心而起矣,仍不然者,盖以能起者言,亦是脑神经中枢作用,传达官部,若失去某一部官部神经,即不致然矣。以此为心,虽非司血之官器,仍是肉团,即仍为物质使然。正如悬鼓空中,击之成声,厚围而击,声不能发,然则仍是唯物矣。 

  ◎王小宋之佛学救世论
  《制言》第三十八期有王季同《略论佛法要义》,初不知季同为何人,后闻章太炎夫人言,乃知即王小宋也。余佐蒋观云丈治《选报》,所居为上海福州路工部局东之惠福里,时邻室设一英文课堂,教授者为温庆甫宗尧。而张菊生丈元济每晨八时即来,就庆甫习英文,不失分秒。后去《选报》而治《新世界学报》,则迁而与小宋为密邻,然不常往还也。转瞬四十余年,正不知小宋尚在人间否?今读此文,恍如重握矣。此文在《制言》中较有价值,然亦有未安处。如言:“马克斯尝谓宗教为民众之鸦片,盖言其止能麻醉民众,无滋养价值也。然彼除对基督教偶有讨论外,未见其讨论他种宗教,更未见其讨论佛教,且佛教委实非他种宗教可比,然彼便下宗教为民众之鸦片之结论。”余谓凡属有宗教性者,谓有神权之意义,无真理之剖示,而复具有特种崇拜神权之仪式者也。佛学诚有真理之剖示,然亦有特种同于崇拜神权之仪式,此虽由于因袭婆罗门教而然,要使具有半宗教之意味矣。且如今日之信有往生乐土者,非具灵魂天堂之意义乎?则马克斯是否将佛教列入宗教,固少明证,而使即在,有以召之矣。小宋此文于现代哲学亦极了解,然其结论之旨,在以修持,求证真现量。余昔亦如是主张,且亦下多少工夫,然无心所得,即是真现量。此在老庄,亦如是言,况佛固阐其说乎?无心者止是破除我法二执耳。《要义》有言:“社会不安之主要原因,在众生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由于俱生二执,即错认我与宇宙为实,故大心众生依佛法修持,观我与宇宙皆空,即能发出世心,祛除自私自利之见。又观二者虽空,而众生执迷为实,造业受报不爽,空而不空,即能发菩提心,拔苦为乐。拔苦者,社会贫乏,则随力财施;与乐者,以佛法真理教人,使人人知我与宇宙非实,不复孳孳为利。贫乏者能安贫乐道,不起非分之想;富有者能博施济众,胞与为怀,不务货悖而入,然而社会不安者,未之有也。”余谓宇宙不外因缘所成,此理是实,征诸科学而不背也。人明此理,即不必谈空,但能实践而不违,私利之见自祛,此中国理学家之所以异于佛学者也。五识所接,必谓之空,止增众生之惑,但示此理必然,则世非愿自杀者必不饮鹤红而食砒霜矣。世人每谓一切皆空,而实一不能空。若尽如是,亦复何益。若谓未证真果,故不能空,则自释迦成道以后,得证者几人,即一乘大藏之纂述者,果皆证得而后言耶?抑亦以因明得之为多?则亦如现代哲学者矣。如章太炎丈能言大乘了义,然其二执实未能破,此余所亲接而知其然也。故余愿世尽得了解自然,尽得了解社会,亦自然能现平等性,发菩提心。《孟子》所举“乍见孺子”一章,即可证明一睫之间,两者俱现,固不必精心一藏,了通大乘也。以自然科学利用厚生,胜于空谈教义多矣。至于自然科学,一方实有启发杀机之事实,但此为社会必经之阶段,非其本身之罪恶。亦正由利用厚生之术,未极乎常轨,而社会发展必然之法则,未得人人而喻。苟明历史唯物之真理,与社会发展必然之法则,而以自然科学利用厚生,使生活各得满足,则杀机自弭。不然,虽多法门,终属无济。自佛灭度将三千年,世界何如?即印度又何如?冯道对契丹酋长言:“佛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此虽一时权对以挽时急,然三千年历史之照示,佛教空垂了义,未救人伦。梁武帝乃至饿死台城,并己并不能自全,此不得以生灭平等漫为解嘲也。未利用厚生,术虽未尽,譬之望梅,犹足止渴,谈空绝有,义虽迥高,譬之画饼,竟不充饥。是知叔本华不如马克斯矣。吾人固不轻视释迦与叔本华,顾以宇宙现象,决非成毁于一心起灭,人类生存,亦必资取于利用厚生,徒语人心生法生,不若使其人若已足。况境由心造,心自何来?心如非有,有者为何?变言唯识,仍不解惑。又若谓人人知我与宇宙非实,即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仍不绝有。故佛言出世,不坏世法,特使修成平等性,得发菩提心耳,以是“不复孳孳为利,贫乏者能安贫乐道,不起非分之想,富有者能博施济众,胞与为怀,不务货悖而入”。此亦理想耳。佛居世时,成佛者几人?佛灭度后,成佛者几人?若期人人知我与宇宙非实,正如俟河之清,而以明明实者谓之为空,此余所以谓止增众生之惑也。故佛法流行三千年,世界人类生生灭灭,真非河沙可喻。然若大乘妙义,曾不能动其毫末者,决非六道轮回,众生业重,只是现实生活无法解决耳。如谓不然,只是佛法无灵,一场诳语矣。且宇宙皆物质不断之流动,各为所保,各有所需,而生物尤有营养之必要。贫乏富有,非由自然;生理所需,富贫一致;不足则求,无有能外,是故富有能博施济众,由其生活已得解决也。纵使能博施济众,所分者岂能与已有同等?不能与已有同等,是以余沥治人,受者如得番间之祭余而已。若竟同等,则是已无特殊之享有,何为而必致此富?且其所以致富者,非自天坠,亦非地涌,事实相证,尽由剥削。故贫者虽得富者之余沥,而终不得饱暖,亦岂甘于长贫?在社会即盗贼所由以发,在国际即战斗之伏因也。若谓此当以知我与宇宙非实为前提,既知我与宇宙非实,则贫忘其贫,富不见富,此直戏论,戏论者,谓其违背实际耳。余多见禅林道院,库藏丰足,究其得来,谓是布施(其实不尽然,亦多藉布施所得,转事贸易),布施之人,即是剥削人以致富者。林院恃以济人,亦谓布施。则此实可耻之事,乃居为善之名。若夫沿门托钵者,仍有嗟生之叹,此曹挂单,每为知客白眼,而富贵登门,则趋承恐后,俗谓最势利者莫若僧侣,自有由也。然林院之徒,未尝不能言空有之义,亦或能知空有之理,然而生死等视,不求自济者,固属仅无,其真能舍己济人者,亦为仅有。故唯有使生活满足,此无所羡,彼无所阙,生活平等而斗争始泯矣。余闻今日苏联,人人劳动,人人得食,用力多者得酬多,然得酬者至无可费,而转纳其多余之赢于国家,国家转以生产而利大众,此不愈于乞祭者之番余,求布施于富人耶? 

  ◎云林寺僧 天竺寺僧
  吾杭西湖之胜处为灵隐,有云林寺,所谓四丛林之一也。季春香火之盛,即僧众衣食之原,而每年犹得向布政司支公帑焉。清同、光间,其住持僧贯通者,犹及见余祖。光绪末,贯通年已六十而近。时余家以余屋赁于傅姓,而傅翁司事于所谓过塘行。过塘行者,转运物货所假贮而因宿客焉。有金松林者,江北人,年五十余,自谓提督衔,记名总兵候补副将,先寓于行,傅翁招之,徙于其余屋居。时松林有从者一人,犹今所谓副官。而松林嗜鸦片膏,少出门,出门则冠一品冠,行装乘舆,从者骑而殿于后,朝出而夕返,时或不归。从者浸增至三人,其一则萧山少年也,自少年口知松林出必渡钱塘江,以是或不归。既而由萧山与一中年妇人至,谓其配,而不类,又自其从者争喧知少年实妇之子,亦不能究也。一日,傅翁子妇三十初度,戚属以傀儡戏为寿,锣鼓阗然,松林与妇俱为上客。夜阑客散,诸声将寂,而松林急呼阿明,阿明者,其从者领袖也。而阿明亦急召其伴起,曰:“有刺客。”然事旋定。昱之迟明,即呼一舆至,载妇人渡江归萧山,以其子从。妇人之出,乃由余家后宅胶州孙典史大庚寓假其后门以行,以是知妇人为松林渡江所寓之主妇,然一乡妪耳。松林私之,而托言为佣与之俱。及其夫悉之,乃乘夜来,采刃以伺焉。松林亦遂移居,后大庚遇之衢州,则率巡防队矣。松林尝之云林寺,贯通因来报。见吾家所悬扁额,有余祖名字,因邀余往游,逾时,余忽趣其寺,因留饭。贯通以故人子弟视余,故出其常食为饷,赫然六器,其四为鸡、鸭、猪肘、海参,皆佛门戒食,其二为蔬物与羹,其味皆极美。盖其烹调,不用柴火,燃烛代之,火候专也。而侍者为二沙弥,皆妙龄。人言贯通故有妻三,皆蓄于寺右,伪为民家室,皆次第物故,乃以二沙弥侍。
  云林寺之富,实不及天竺寺,天竺寺有三,曰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每寺僧皆分若干房,房各占有施主,施主率为浙西及苏州、上海人。每年春季,施主朝寺,则各以簿进(乞香火资,施主署其数,若数十,若数百,以至于千;数十者即时付焉,其数大者若老顾主,不即取,以时收诸其家)。故各房之僧,时以争施主而至相恶。各房之僧亦各有室于外,或一或二,当地之人能指目之也。各房皆植田,其征租率重,实为地主阶级矣。
  西湖之西筲箕湾,又有法相寺者亦然,余所悉有僧名六一者,以放债置田产致富,嗜阿片膏,有妻子于寺外,又尝私于寺之近地妇人。 

  ◎陈介石师之史论
  李义山《龙池诗》:“薛王沈醉寿王醒。”不为玄宗讳娶杨太真事,陆甫里《和皮袭美太伯庙诗》:“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疑亦刺灵武事。玄宗几失社稷,肃宗虽自正号,实亦无嫌,争名教者必蒙以篡名,真无谓也。昔侍陈介石师黻宸,师颇以王阳明功业虽成,然武宗无君人之德,而宸濠亦朱家子弟,不劣于武宗,何必左袒武宗而诛伐宸濠?犹方孝孺之赤十族,不过为建文争帝位于燕王,而以十族为名教所牺牲。师论史往往如是。余亦尝谓刘备语诸葛亮:“可辅则辅,不可辅则君自取之。”此固备明知禅之不肖,无奈亮何,而为此语以试亮情,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对,得以免疑。然观亮虽擅朝政,而《出师表》有“宫府一体”之语,尽固未尝一切可以独行也。以亮之才自可取而代之,然乃奉孱主而卒失其国,亦名教之缚束不能自脱也。然后世乃信“如鱼得水”之言,使果如水鱼,备何必为是言乎? 

  ◎东岳庙
  东岳庙者,祀泰山神君,主生死者也,其说亦具《太平清领经》,余已于《读书记》言之矣。吾杭有岳庙三,一在城隍山,一在三台山,皆属故城之西南隅,一在城西北十余里,称老东岳。杭人兼信巫佛,乡民尤信巫,率有“投文”之举,具姓名、年岁月日、时辰、籍里、于庙祝所制之文书上,投诸神君,求得免罪,好生来世。其书必置黄布囊中谨藏之,命终时与俱入棺。每年秋初,庙有耕审。朝审者,神君所属百官往朝神君,而神君以此时审判罪犯也(神君俗呼东岳大帝,此由五帝之说,东方为青帝,而以岱岳配之,故演变为此称。朝者,汉时太守刺史之官署,亦称朝廷,僚属禀白公事即为朝会)。其朝也由庙祝书百神之名于红柬,向神君唱之,如曰:“城隍臣某某、土地臣某某”之类,若仿衙参为之,而实本古之计偕。余曾于天台山岳庙见唱朝者有“少保兵部尚书臣于”者,于为明“土木之变”为石亨所杀之于谦也。谦墓适在庙右,遂以为神君臣,而不呼其名者,示敬也。人有以“君不君臣不臣”讥之者,其实巫祝所为,本不足道也。其审也,则率为病者,而以疯人为多。审犯时五木所加,一如昔时官府鞫狱,威严懔然。俗谓疯子经东岳审后得愈也。此自为治精神病之一法,特得效颇少耳。庙中制度,同于天竺,故财产甚丰。老东岳一日燃烛大小以数千计,率甫然即去之,来者众也,已燃而去之之烛,仍由浇造家收入,重制焉,即此所得已致富矣。然三台山岳庙瞠乎不及,城隍山者则更冷落,盖老东岳为四乡及外县之信众所荟也。 

  ◎科学家信佛者
  赴医归途,经般若书局,本为买书局寄售之神曲精午时茶以治胃,乃药单外附有书目,书目后附有《佛法原理》诸书,印成后系之以诗二十首。此吾杭净慈寺前双十医院院主汪千仞所为,千仞固治新医术者也。其前十六首陈义皆是,乃治科学者之言。
  其第五首云:
  纷纷异学逞神通,佛亦时沿猎较风。
  当识经中灵怪句,与吾庄叟寓言同。
  第六首曰:
  神巫乩士寓言家,都藉灵山挂旆牙。
  检我如来清净法,几时威福向人加。
  第七首曰:
  昌黎毁佛语皆盲,迎骨之争理却长。
  舍利为私经卷重,本师金训俗皆忘。
  第八首曰:
  超幽仪轨起于梁,本是权宜辟解方。
  今日山门人事废,祗余鬼事十分忙。
  第九首曰:
  耕而后食语殊通,怀海门徒悉执工。
  诚虑世人齐学乞,阿谁来作饭僧翁。
  不徒箴砭未俗,亦予缁流一棒喝矣。然其十七首曰:
  三生业报例难逃,非若尼山笔贬褒。
  今世麟经无效力,微权端赖鹫峰操。
  业报之说,章太炎亦时道之,盖亦如是我闻耳,余则不信乎此。一切物物皆是因缘聚散,依物质不灭定例,散于此复聚于彼,《庄子》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化神奇为臭腐也。然后时之神奇,非复先时之臭腐;后时之臭腐,亦非复先时之神奇。此理以程伊川之粗疏亦知之,今日科学中更可证明无诬。若佛法所谓业识总持,则又所谓宇宙之谜。此缘出发点为唯心,则非此异以自圆其说耳。夫谓一身之生时,有过去未来,其思想行动相为因缘,亦有果报,理许成立。若谓此身之前为过去生中,此身之后为未来生中,而为一身三生业报之说,理不得成。即以组织今生之身,其质并非前生之身;组织来生之身,其质亦非今生之身也。且一身而受过未之报,事实未得证明;即有传说,皆缘妄附。苟必持此说,又令众生颠倒,避实趋虚,毫无所得,遗毒社会,制造不宁矣。然其第十八首曰:
  胜义中无果与因,轮回属幻亦非真。
  善知万法皆如义,则脱轮中久转身。
  则仍是善知识,而前章为劣根人说,究属多此一举。其实佛性一如,根无优劣;积世人力,自致天渊。今者吾人深知改造有方,只须从生活实际求其解决,平等现前,乐土斯在。至如业报、轮回、祸福之说,不足以动智者,亦不足以济愚人,止与不足为智者,不至为愚人者作一种话柄,且业报、祸福本实非一。
  其十九首云:
  轮回既脱去何方,宁有方为佛所藏。
  乘愿当然仍入世,但非被控业之缰。
  第廿首曰:
  太息群伦昧本源,演成血案满乾坤。
  我惟度众希菩萨,不愿登颠作世尊。
  前章义是,但只能就现在生中说三生业报。说六道轮回,试为举例:在母身中,遗传平等心性;出世以后,教育平等心性;入于社会,锻炼平等心性。是人即是活佛,不受轮回矣。出于富贵之种性,长于膏粱之生活,耳目所接,皆非平等;心知所触,尽障菩提,此人依其程度,各受轮回。虽出富贵之种性,长膏粱之生活,耳目所接,皆非平等,心知所触,尽障菩提,然一旦发悟,即脱轮回,如是言义,实契佛谛,苟就分析,亦具三生,随缘轮回,可经六道。必执旧义,斯坠神论。至如后章,似未澈明,缘菩萨与佛,程度之差。故佛有十地,金刚喻定,便是登颠。登颠不为趋灭,何以遂不度众?正当度心弥坚,度力益广,非至涅,慈悲不止。如谓喻定则众生生灭,不复起念,则是喻定与涅不别,大觉遂成不觉,乃落边义,非复圆成实性矣。 

  ◎鸢飞鱼跃
  智影告余,前日看电影,目为《女人面孔》,颇具高尚哲学思想,殆与莎士比亚之《私生儿》相伯仲。以此可悟世间所谓罪恶,皆是社会制度造成之。智影治文学,而思想新锐,所见皆真切。余以为活泼泼地生命中并无善恶种子,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即是各遂其生命,至于络马首、穿牛鼻即是罪恶。故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然如今日吾国之社会,正为造恶之洪垆,鸢飞鱼跃,非有一番陶铸何讵得语此耶? 

  ◎学步效颦之丑态
  廿六年九月三日上海某报载有:上海教授作家协会战时文化建设委员会电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词。词中有“属会”云云。按:战时文化建设委员会属于上海教授作家协会,上海教授作家协会,岂属于军事委员会者耶?不然,“属会”之云,何以为解?此种官署文习,乃复见于上海教授作家协会之文化建设委员会电文中,已可怪矣。电词全文皆系旧式体制,然殊无动人佳句。谓其止求达意,无心造词耶?则句句似皆经营而出之,若“惩□□(指日寇,今忘之矣)之强梁,树大汉之先声”可证也。即此二句,依旧式体制,乃属俪偶之词,然对既不切,韵又不谐,何苦乃尔。近来旧式文体之作,绝无佳者,此出教授作家宜当笔者为教授中之作家也,未免可怜。陆敬舆奉天改元制下,骄将悍卒为之感泣,词之感人固有可以入人心脾者,若此者宜以覆瓿耳。又今之少年,不悉故事,书札启事,亦多可笑,如“钧鉴”、“钧启”每随便用。由不知“谁秉国钧”乃可当此。清季宦海,阿谀成风,然“钧”字不能误用,犹悉其义也。今日此类一可革除,致人恭敬,本不在此。 

  ◎葬地生熟
  杭州风俗,葬求生地,谓熟地不发子孙。熟地者,曾葬古人者也。然自古死人无算,而葬地有限,且自郭璞之术行而家求吉地,吉地不多,则熟地自多矣。故杭之以为人治葬为业者,辄侦葬家无后,或积世离乡久不扫墓者,平其墓而新之,以求价,人不知而以为生地也,质之堪舆家,堪舆家每与业是者通,遂为之证,其实仍受其欺也。余妻家即业是者,故悉其情。余之葬母,以格于市令,不得合葬于吾父,又将迁高祖以下三世之葬,求少广之地不得,乃卒得杭县转塘乡忙坞云楼寺山后之新茔,然窀穸之时,发土得旧粮食瓶,证此必熟地矣,非近年所为耳。余不为意,以无求福之念也。今读王荆公诗注引陈始兴《王叔陵传》:“晋世王公贵人多葬梅岭,及叔陵母彭氏卒,启求梅岭,乃发故太傅谢安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然则古无生熟之嫌。如叔陵止求葬母于名迹之区,发先代闻人之墓而不恤,余亦无取焉。余身敝以后当诫子孙以电葬或火葬,何必以臭皮囊夺生人生计耶? 

  ◎何子贞嫉吴攘之
  李审言《脞语》中又记何子贞既倾包伯,又嫉吴攘之,谓“攘之老矣,栖于佛寺,求书者踵接,赖以赡家。贞老闻之,不平,语扬州运使方子箴曰:‘吴某,其师尚不懂笔法,况吴耶?’语渐传于盐贾之耳,攘之之声价顿减。”审言江苏兴化人,昔有文字投于《国粹学报》,然余未之识也。十八年,余在教部,有为审言老而贫,以著作来求置名编审处,然未能延揽也。今闻已亡矣。其人似不至为诬语,然则贞老亦有文人相妒之习耶?两家书各有所长,皆从规矩入,从规矩出,爰叟书可效,故杨□□瀚所作几能夺爰叟之席,特根柢自异耳。攘之能运指,故虽未成就而人不能效。 

  ◎赵撝叔
  赵撝叔之谦,吾浙绍兴人,以书及刻石擅声,举人,致官知县。与李莼客为中表而莼客以妄人斥之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石屋续渖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