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常典州牧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文件大小:0.37mb。
书籍内容:

 州牧部汇考(
按古人以州统郡任同方伯与近世州牧不同宋人之州即近世之郡亦较近代知州为尊今合载之使稽古者有所考云)  有虞氏舜咨十有二牧
按书经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商
商设八州八伯各有其属
按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


春秋传曰八伯为八州之伯


严陵方氏曰方
 伯即州伯也王畿居中八州居外各设一方伯焉 伯亦长也必谓之伯则以成德称之以其为一州 之长非成德不足以当之正帅长八伯之属也  周周制设牧及州长之职掌其州之教
按周礼天官太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


郑康成曰牧州长也九州各有封域以居民也  贾氏曰即王制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伯 即州长也地官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
按古之州与后世不同
而州之名始此故录之


郑锷曰王制言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 属有长则长之为尊可知周官之制一乡而五州 一州二千五百家之众用中大夫一人为之长如 五国之长然盖以一州之人为已众有事而起则 为二千五百人之帅不得不重其权任以统治之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


贾氏曰教谓十二教治政令之法谓十二教之 外所施政令皆治之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


郑氏曰属犹合也聚也因聚众而劝戒之者欲 其善也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订

贾氏曰上云岁时皆谓岁之四时此云岁时惟 春秋二时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丰熟秋祭 社以百□丰稔所以报功故云祭祀州社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



郑锷曰先王教民之法未有不因时以谕其意 射之为艺用于朝觐宾燕之时其事为文用于田 猎攻守之时其事为武故以春秋教之春阳用事 所以明其事之为文秋阴用事又以明其事之为 武因时而教其艺易进因以明义凡州之大祭祀大丧皆□其事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掌其戒令与其赏罚岁终则会其州之政令正岁则读教法如初


君举曰五党为州州长正月读法则五党之
 民已皆在州而党正复属民读法五族为党党正 孟月读法则五族之民已皆在党而族师复属民 读法一日之间既于州长又于党正又于族师民 将奔走之不暇不知当时何以分别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



王昭禹曰州长乡官之次也于考劝纠戒务致 其悉则终之以赞乡大夫废兴  秦
始皇帝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按史记秦始皇帝本纪云云

汉书百官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 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  汉
武帝元封五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师古曰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 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 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所上察六条按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师古曰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 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 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 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 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 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 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 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 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 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按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址北至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师古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址刺 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 愚按雍州即汉凉州也以广之言考之则凉州疆 界阔远分朔方诸郡别置刺史察之是凉州有两 刺史也平当传师古注曰武帝置朔方别令刺史 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成帝绥和元年冬十二月罢部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按朱博传何武为大司空又与翟丞相方进共奏言古选诸侯贤者以为州伯书曰咨十有二牧所以广聪明烛幽隐也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奏可哀帝建平二年夏四月罢州收复刺史按汉书哀帝本纪云云 按朱博传博奏复御史大夫官又奏言汉家至德溥大字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故事居部九岁举为守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辄登擢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前丞相方进奏罢刺史更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轨不禁臣请罢州牧置刺史如故奏可元寿二年复以刺史为州牧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表元寿二年复为牧  后汉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十二月初断州牧自还奏事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云云

前书音义曰刺史每岁尽则入奏事京师今断 之建武十八年罢州牧置刺史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云云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 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三年更名牧秩二千 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经 王莽变革至建武元年复置牧今改置刺史按百官志外十有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诸州无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皆有从事史假佐本注曰员职略与司隶同无都官从事其功曹从事为治中从事豫州部郡国六冀州部九兖州部八徐州部五青州部六荆州部七扬州部六益州部十二凉州部十二并州部九幽州部十一交州部七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国相其七十一郡太守其属国都尉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世祖并省郡县四百余所后世稍复增之

蔡质汉仪曰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 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 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 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 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 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 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 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 石子弟怙恃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 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诸州刺史初除 比诸持板揖不拜 胡广曰县邑囚徒皆阅录视 参考辞状实其真伪有侵冤者即时平理也课第 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其有治能者为最察 上尤异州又状州中吏民茂才异等岁举一人所 察有条应绳异者辄覆问之不茹柔吐刚也岁尽 赍所状纳京师名奏事差其远近各有常会后不 复自诣京师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初置牧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 按刘焉传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焉少任州郡以宗室拜郎中去官居阳城山精学教授举贤良方正稍迁南阳太守宗正太常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址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故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晋
晋州置刺史有别驾治中佐之其从事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之属多寡有差按晋书职官志州置刺史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员所领中郡州上及江阳朱提郡郡各置部从事一人小郡亦置一人又有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诸曹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凡吏四十一人卒二十人诸州边远或有山险滨近寇贼羌夷者又置弓马从事五十余人徐州又置淮海凉州置河津诸州置都水从事各一人凉益州置吏八十五人卒二十人荆州又置监佃督一人  宋
宋仍魏晋州设刺史以统诸郡
按宋书百官志刺史每州各一人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唐虞世十二牧是其职也周改曰典秦曰监御史而更遣丞相史分刺诸州谓之刺史刺之为言犹参觇也写书亦谓之刺汉制不得刺尚书事是也刺史班行六条诏书其一条曰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其二条曰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其三条曰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加罚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言其四条曰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其五条曰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其六条曰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岁终则乘传诣京师奏事成帝绥和元年改为牧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前汉世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后汉世所治始有定处止八月行部不复奏事京师晋江左犹行郡县诏枣据追远诗曰先君为巨鹿太守迄今三纪私为冀州刺史班诏次于郡传是也灵帝世天下渐乱豪杰各据有州郡而刘焉刘虞□自九卿出为益州幽州牧其任渐重矣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治中从事史一人主财谷簿书兵曹从事史一人主兵事部从事史每郡各一人主察非法主簿一人录合下众事省署文书门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官常典州牧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