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评传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子藏 -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文件大小:0.59mb。
书籍内容:

 
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五体俱备的历史巨著;司马迁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在总结前人和作者本人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着重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史记》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及个人经历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了在这些成就中所体现的哲、政、经、史、战争及人才诸思想;结合《史记》传播的历史和"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了《史记》不朽价值的部分,亦占相当的比重。
  张大可

 
第一章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一、司马迁故里
  古老的黄河,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见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它穿行的黄土地上,不知诞育了多少灿若星辰的人物。我国西汉时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就是诞育在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的一颗文化巨星。司马迁的诞生地,陕西韩城市,是一座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这里几乎村村有文物,单是保存到今天的元代建筑群,如戏楼、牌楼等,就有一百四十四处之多,使人目不暇接。司马迁故里在这古城西南十八里的高门原;司马迁祠墓岿然屹立在高门原东南四公里,距韩城二十里的芝川镇南二里司马坡上。1982 年2 月23 日,国务院批准司马迁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生前凄凄惨惨,死后冷冷清清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如今,司马迁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史记》日益走向普及。司马迁故里已成为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来此观瞻。现在就让我们到司马迁故里去作一番巡礼吧。1.韩城形胜。1958 年春,我国当代著名文史学家郭沫若欣闻司马迁祠修整竣工,激情满怀,挥毫泼墨,写了一首五律赞颂司马迁。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首五律,对司马迁的学识、文章、人格、事业,作了高度评价。郭老手迹潇洒奔放,刻成诗碑,立于太史祠,给司马迁故里增添了无限神韵。'"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即是"人杰地灵"的生动写照。一代历史伟人,由多种因素铸成。不容否认,地理环境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杰地灵",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观念。韩城形胜,为关中奥区,历史悠久,代有杰人。司马迁诞生于斯,就让我们来观览一番杰人之生地,回溯它的悠久历史,缅怀杰人之往昔云。
  韩城市领地,"西高东倾,其形略似仰缶。山峪占十之七八,平原不过十之二三"。①著名的梁山,山势绵亘,透迤韩城市西境。梁山主峰,在韩城西南四十里,名曰巍山Z,有谚语曰:"华山高,只值巍山腰。"由此可见,梁山之巍峨雄峻。韩城东北六十里,横跨黄河两岸,地连山陕两省的龙门山,乃是梁山支脉。龙门,既是山名,又为津渡之名。津渡之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导水所凿。在禹门两岸,历代建有禹王庙。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禹王庙,历经风霜数百年,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炮火所毁。在龙门石崖上刻有"禹王锁蚊"图。画面上镌刻大禹头戴黑帽,身穿长袍,用一只有力的巨手将铁链锁住蚊龙的神话故事。据康熙年间《韩城县志》记载,在禹门水中石上刻有斗大的"龙门"二字,荒年水落石出,人始见之。龙门两岸山壁如削,天工造物就真如人工斧削一般。古代地志,如《山海经》、《括地志》、《三秦记》等均载有神话传说。《山海经》谓,禹门凿成,因有神龙来宾看,故于门上加"龙"字而称"龙门"。《三秦记》载,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几千条鲤鱼神龟,集于龙门之下,竟相跳跃,登上龙门的便成龙升天,登不上的,就点额曝鳃,碰壁而返。这就是"鲤鱼跳龙门"Z SBJ13800070_0002_0/ZSBJ>①樊厚甫:《韩城县乡土教材》。
  的神话故事。这种传说给人们的想象增添了驰骋的翅膀,使龙门成了神圣之地,其名悠久,载于《尚书・禹贡》。所以司马迁引为桑粹之重,在《太史公自序》中称曰:"迁生龙门"。
  河水奔泻龙门而出,由北而南流向的这一段黄河,古称西河。西河东岸,古称河东;西河西岸,古称河西。河西地沿黄河成一条狭长的川原地带,这就是韩城市东境一片平川,古称韩原。韩原西枕梁山,东带黄河,南有少梁渡,北有禹门津,是关中的北门,亦是山陕交通的咽喉要道,故在古代列国纷争或群雄割据中,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形胜要地。公元前645 年,秦晋韩原大战,秦虏晋惠公。公元前205 年,汉将韩信以木罂渡少梁而擒魏豹。公元618 年,唐高祖起兵太原,南下渡龙门而取关中,奠定了唐室基业。公元1126年,金将娄宿越龙门冰桥取陕西。公元1644 年,李自成则从陕西出龙门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司马迁诞生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取少梁而兴,魏献西河而衰。秦晋、秦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史记》记载的大战役就有六次。第一次即前述公元前645 年秦晋韩原之战,秦虏晋惠公。晋惠公归国,献河西地于秦。在韩原南段,即司马迁故里,今高门原、芝川镇一带,又称少梁原,;临河有少梁津。少梁原,古为赢姓梁国。梁伯以女妻晋惠公,为晋属国。晋惠公献河西地于秦,公元前641 年秦遂灭梁国,更名曰少梁。取少梁之名,乃与中原之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市相对应。公元前620年,晋中军随会奔秦,司马迁之祖先人居少梁。第二次为公元前617 年,晋伐秦,取少梁。三家分晋,河西地归于魏,魏筑长城以御秦。魏长城遗址,至今犹存。第三次为公元前418 年,秦击魏,战于少梁,企图阻止魏筑长城。秦败魏胜。于是秦取战略包围形势,补庞,城籍姑,加强对少梁的对抗。补庞,即加固庞城。城籍姑,是新筑籍姑城。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庞城在今韩城东,其地城固村有古城遗址。籍姑在禹门口附近,扼守要津。第四次为公元前362 年,秦攻少梁,赵救魏,秦破赵魏联军,虏魏太子及魏将公孙痤。此役又为战国时期大战役之一。第五次为公元前354 年,秦击魏,战元里(今陕西澄城南),取少梁。但魏河西地未尽失。此役亦为战国时期大战役之一。第六次为公元前330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主战场已移于河东,此役魏尽人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7 年,秦惠王十一年,更名少梁曰夏阳。公元前316 年,司马迁八世祖司马错始用事于秦,击蜀,灭之。司马错为秦名将。司马氏由晋入秦居少梁,处在秦晋、秦魏争雄的战场区,经受战争暴风雨的洗礼,使司马氏家族产生名将,司马迁承传家学,记述战争有声有色,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韩原之名因韩城而得名。韩城古为韩国,为西周武王支子的封国。韩城二字,始见于《诗经・大雅・韩奕》,曰"傅彼韩城"。此诗首句:"奕奕梁山,维禹甸之。"郑玄笺:"梁山,今左冯诩夏阳县西北。韩,姬姓之国也,后为晋所灭。故大夫韩氏以为邑名焉。"诗序称,此诗为周宣王时名臣尹吉甫所作,为咏韩侯受命为侯伯之诗。学术界有人认为韩侯在周初封于河北,近燕,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之韩寨营。周宣王中兴周室,为了加强周王室北门之屏障,故受命韩侯为侯伯,移封韩原,筑韩城。也就是说,韩城筑于周宣王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后来,周王室东迁,韩国为晋所灭。春秋时,韩原为晋大夫韩武子采邑。但韩侯故城和韩武子采邑,今不可考。韩城置县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 年。"有县斯有城",或沿旧,或创始,奠定了今日韩城之规模,历唐宋元明清而至于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2.司马迁故里华池高门。
  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落叶归根,人死归葬故里。司马迁祖茔在韩城西南十七里的鬼东乡华池、高门两村巍,故此为司马迁故里,即入秦少梁的司马氏所定居之地。《太史公自序》云:"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秦者名错,错孙靳,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华池、高门两地紧邻相连,同在高门原。如今华池有南北两村,高门有东西北三村。司马迁伺墓在韩城南二十二里的司马坡上,如今属芝川镇,在镇南二里。《括地志》云:"夏阳故城东南有司马迁家,在高门原上也。"可见,司马坡在古代也泛称高门原。司马坡与华池、高门相距约四公里,古夏阳城在两地之间。《水经注》记载甚悉。陶渠水(即今芝水)注云:"水出西北粱山,东南流逞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子夏庙。陶渠水又南逞高门南,??又东南逞华池南,他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溪水又东南迳夏阳故城南,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又嵋谷水(即今据水)注云:"溪水又东南迳夏阳县故城北少粱也。秦惠王十一年,更从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司马迁评传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