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

肩门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注 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秋气者,病在肩背。
   【注 秋气降收,不能主持于皮肤肌腠之间,故风气入于俞。】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注 中手促上击者,浮而搏击应手也。此阳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
     脏气法时论

  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注 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少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注 肺主气而发原于肾,肾为本,肺为末,母子之经气相通,是以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病则气逆,故喘咳也。肺俞在肩背,气逆于上则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则尻阴胻膝皆痛也。】
     咳论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注 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
     气穴论

  肩解二穴。
   【注 即肩井穴,在肩上陷中,属足少阳胆经。】  肩贞二穴。
   【注 肩贞穴,在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属手太阳小肠经。】
     气府论

  手太阳脉气所发,肩解各一。
   【注 谓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注 谓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手阳明脉气所发,髃骨之会各一。
   【注 谓肩髃二穴也,在膊骨头肩端上两旁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手少阳脉气所发,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注 肩贞二穴,系手太阳小肠经,在曲胛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下三寸,谓肩髎、臑会、消泺三穴。肩髎当缺盆上突起肉;臑会挟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泺在肩下臂外间,腋对肘分下。】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中热,肩背热,甚则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   【注 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克金,故金肺受邪。肩背者,肺之俞也。若亢极则心火自伤,膺胸之内,心主之宫城也。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胸中膺背肩胛间痛。手少阴心脉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是以胁支满痛。】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   【注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瞀重。】  金不及,其眚西,其脏肺,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注 膺胸之内,肺之分也。胁内乃云门、天府之分,肺脉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出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肩上热。  【注 小肠名赤肠,为受盛之腑,其气与膀胱相通,是以腰脊控睾而痛。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此太阳之经脉病也。】  膀胱病者肩上热。
   【注 肩上乃足太阳经脉之所循。】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注 气之盛虚,谓太阴之气也。肺俞在肩背,因气而痛于俞,所谓气伤痛也。溺色变者,气虚不化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所生病肩前臑痛。   【注 肩端两骨间为髃骨。】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嗌痛,肩似拔,臑似折。   【注 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  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手太阳之别,上走肘,络肩髃。
  手阳明之别,上循臂,乘肩髃。

     经别篇

  手太阳之正,指地,列于肩解。
  【注 指地者,谓手之太阳下合于足太阳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其支者结于肩髃。其病脊反折,肩不举。  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肩不举。  手太阴之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
     骨度篇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五邪篇

  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

     师传篇

  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本脏篇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注 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
     玉版篇

  肩项中不便,逆也。
   【注 太阳为诸阳主气,肩项中不便,阳气伤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大肩背;火形之人好肩背,肩背肉满;土形之人美肩背;金形之人小肩背;水形之人小肩。
     邪客篇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论疾诊尺篇

  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注 肘后乃手少阳之天井处。盖以两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
     九宫八风篇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
    中藏经 【汉 华佗】

     肩痛

  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  肺脉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肩背痛。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肩疽

  病肩疽者,因负重伤动肩井穴,故生此疽。用内托散加乌药、青皮、木香,外贴金丝膏。  肩疽受在肾膀胱,气血凝滞不行,结成疽毒也。先用流气饮、内托散,四围以围药敷之,多服消毒散、内托定痛散。  此毒因怒气上攻于心,酒后房事,下伤于肾,宜服加味托里散。如脓出尽时,服内补散三四贴。脓未尽时,服排脓内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黄连、灯心服之,其毒从小便出。更服乳香护心散,日进五服;又服黄矾丸,日进三服。
     上肩疽下鼠疽

  此毒因怒气上攻于心,酒后房事,下伤于肾,宜服加味托里散;胸膈满闷,加陈皮、砂仁;热盛,加小柴胡、黄芩、元参;咳嗽加麦冬、兜铃、五味、杏仁、桑皮;口干烦躁,加麦冬、前胡、干葛、乌梅;寒多,加厚朴、防风、藿香,再服黄矾丸、通气散,仍贴元武膏、金丝膏。如脓出尽时,服内补散三四贴;脓未尽时,服排脓内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黄连、灯心服之,其毒从小便出。更服乳香护心散,日进五服;又服黄矾丸,日进三服。
     左右搭

  此证少阳经少血有相火,尤甚于厥阴。发于左搭肩骨上,生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者,必难治也。此证由于风变之来,以脉断之。邪在表,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里也。不恶风,只燥热,脉不浮,知不在表。若表里既和,则邪在经络中,凝于经络,其痈斯出。身半以上,风从受之,故云八风之变。法当却寒邪,调和经络中气血,则气血通畅自愈。
     左右串

  此证发于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必难治矣。可用鸡黄皮及绵絮焙干为末,湿则干掺,干则清油调擦。  如证发于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左搭肩者,亦难治。用药擦掺,依前左搭肩药治之。
     痈疽发

  凡两肩下两胁边成痈疽,因血虚而气亦虚,切不可服补阳之药。热剂,即补阳也。倘受热剂则虚热愈盛,易致伤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气饮、内疏黄连汤,治法与发背痈疽同。汤剂,附子、薄桂、乌头之类禁用。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肩痛

  脉经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作痛

  肩背痛,未辨何证,俱宜和气饮,每服加乌药半钱。  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积气故也。  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下五套丸,更于呕吐门停饮证选药。  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每服加炒茴香半钱,炒水椒十粒。  有本体虚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疏刷之剂,愈刷愈痛,发汗太多,人患此者众,惟宜温补,拘于气无补法之说悞矣。经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阳受气于胸中,汗过多则心液耗。阳气不足,故致疼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痛属火刑肺

  肩背痛,属肺分野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脉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是也。  运气肩背痛,皆属火攻肺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肩背臑缺盆中痛。又云:岁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剂。是也。
     肩疽

  丁疽:发两肩,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发成丁疽。五日肿大,令人口噤寒战。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陈干疽:肿发起两肩及两大臂胛骨,二十日痛不息,亦不可动;五十日身热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无血者死。  使荣疽:肿起发肋及两肩肘头,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发赤白相间,脓多可治,全无赤白者不治。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左右搭手

  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饮食感毒,广一尺,深一寸,虽溃在危,内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内服护心散,外用敷药,始不奔心,大要服药截之。若通脊皆肿者不可救。  右搭肩发骨上生者,移动之处可治,若串左肩难治。左搭肩发骨上生者,移动之处可治,若串右肩难治。二证内服托里散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恶散,或棉絮烧灰为末掺之,干者麻油调擦。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肩背痛

  按风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数者,《脉经》既以泻风热之药,通肺气之壅,则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遗失者,当以人参、黄芪之属,补肺气之虚,不言可知也。  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当归拈痛汤。
     肩疽

  或问肩上生疽何如?曰:此处手足三阳交会之所,名曰肩疽,由风热郁结所致,或因负重损伤而作。服乌金散、胜金丹、活命饮加柴胡、桔梗。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托之。
     莲子发

  或问肩胛内痛,渐至溃烂成疮何如?曰:此名太阴疽,即莲子发,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宜活命饮加桔梗、黄芪,夺命丹,胜金丹,黄芪木香散选用。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死。
     左右串

  或问左右搭串何如?曰:左肩骨上生疽,串于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于左者难治。古有此说,愚谓不然。攻注左右者,气血不调,阴阳交错也,宜胜金丹、活命饮加羌活、桔梗。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恶证少,何虑难痊?元气虚惫,治之何补哉!
     缺盆疽

  或问一人年六十,肩前陷中生疽,寒热大作,饮食少进,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胀何如?曰:是名缺盆疽,又名锁骨疽,属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宜隔蒜灸,先服紫金丹、夺命丹而恶证退。惟苦小水不利,投以六一散而利;后服十全大补汤而安。若治之稍缓,必致溃烂。是经少血多气,疮口不合,危笃者多矣。
     肩后疽

  或问肩膊后骨上生疽何如?曰:此名上鼠疽,即上搭也。怒气积郁所致,属太阳兼少阳经。初觉宜隔蒜灸,活命饮加羌活、桔梗、柴胡,胜金丹,紫金丹,夺命丹选用。既溃,十全大补汤、黄芪木香散、人参养荣汤。
    方

  消毒散 【《疮疡全书》,下同】  治肩疽。  人参 紫苏叶 前胡 川芎 黄芩 桔梗 羌活 独活 枳壳 白茯苓 甘草 防风 赤芍药  右煎服。

  内托定痛散 治证同上。
  人参 黄芪 生地黄 白芷 川芎 赤芍药 防风 赤茯苓 生甘草 乌药 桂心 枳壳 桔梗 木香  右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服。

  加味托里散 治肩疽。
  桔梗 厚朴 人参 白芷 黄芪 当归身 官桂 川芎 荆芥穗 黄芩 乌药 防风 连翘 香附 枳壳 花粉  右水煎服。胸膈满闷,加陈皮、砂仁;热甚,加小柴胡、黄芩、元参;咳嗽,加麦冬、兜铃、五味、杏仁、桑皮;口干烦躁,加麦冬、前胡、干葛、乌梅;寒多,加厚朴、防风、藿香,再服黄矾丸、通气散,仍贴元武膏、金丝膏。
  掺药 治左右搭肩。
  鸡黄皮焙 血竭 花蕊石 冰片
  右为细末,湿用干掺,干用清油调搽。
  加味麻黄桂枝汤 治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胛骨下痛,脉浮数而洪紧,食则呕。  (艹舌)蒌仁一钱半 生附子 羌活 人参 青皮 白朮 山药各一钱 半夏 生甘草节各六分 黄芪二钱  右水二锺,姜三片,煎服。冬加黄蘗。
  牛胶饮 治搭肩,截痈疽恶疮险处,服之使毒气不攻于内,不传恶证。  牛皮胶透明好者,四两
  右用好酒一碗入胶内,重汤煮,令胶熔透,服;或用酒煎米汤调和服之。
  白芷升麻汤 治证同上。
  官桂三分 白芷 红花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桔梗各五分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肩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