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文件大小:1.12mb。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三十五

伤寒门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注 上古之人,得圣人之教化,内修养生之道,外避贼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生气通天论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注 因于寒而吾身之阳气,当如运枢以外应。邪客在门,故起居如惊,而神气乃浮,出以应之。】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注 此因四时之序而能顺养者也。】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注 风为阳邪,客于肤表,则淫伤于气。阳气伤则阴寒,精自出。风木之邪,内通肝气,肝主藏血,肝气受邪,则伤其血矣。】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注 阴阳不能固密,则在天阴阳之邪,伤吾身之阴阳而为寒热病矣。洞泄上逆而咳,乃阴阳上下之相乘也。痎疟温病,乃阴阳出入之气也。】
     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注 外淫之邪始伤表阳,皆得阳气以化热,故曰凡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死于六七日之间者,六经之气已终,而不能复也。愈于十日已上者,七日不作再经,十三日六气已复,故愈。本寒邪而反为热病,反以凉药治之,是病太阳之标热,而不病天之阴寒,是以热虽甚不死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阴寒之邪,得阳气以化热,虽传入于三阴,而亦为热病。七日来复于太阳,不作再经,而其病自愈。若两感于寒者,阴阳交逆,荣卫不通,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脏:《素问》热论新校正云:『按全起云,脏作「腑」。《太素》亦作「腑」』。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注 太阳之气主皮毛,故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阳气在上,故头项痛。背为阳,故腰脊强。阳明之气主肌肉。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属胃,故目疼鼻干。胃不和,故不得卧也。少阳之气,主枢主胆,胆气升则诸阳之气皆升。胸胁痛而耳聋者,病在气,而见有形之经证也。三阳皆受邪热之病,然在形身之外,而未入于里阴,故可汗而解也。六气相传,虽入于里阴,而皆为热证,故嗌干而口燥渴也。厥阴木火主气,故烦满。脉循阴器,故囊缩。荣卫血气皆伤,以致脏腑俱病,故不免于死。若止于气分相传,六日已周,七日来复则渐愈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注 病传六气,故当调其六经。经气和调,则荣卫运行,而不内干脏腑矣。前三日在阳分,故当从汗解;后三日在阴分,故当从下解。】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注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是谓调其逆从也。】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剩疂{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 表里阴阳,俱受其邪,脏腑皆病,荣卫不行,故尽气终而死也。】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 荣卫血气,脏腑精神,皆腑明之所资生。如胃气先绝者,不待六气之终,三日乃即死矣。凡伤于寒则为热病者,此即病之伤寒也。如邪气留连而不即病,至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正出而发为温病。】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注 邪气者,风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湿乃水土之气,故中身半以下。然无有恒常,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或溜于经,或溜于腑,或入于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于阴。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注 上下左右,头面手足也。或在于头面而中于阳,或在臂胻而中于阴,故无有常恒也。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者,精阳之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三阳络脉所循之处。外之皮肤,即三阳之分部。下者,谓三阳皮部之邪,下入于三阳之经,故曰中于阳则溜于经。臂胻者,手背足胻之内侧,乃三阴络脉所循之处。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邪入于经,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散于肠胃。阳明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邪归于阳明之肠胃,而无所复传矣。】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注 夫邪中于阴而溜腑者,脏气实也。脏气者,神气也。神气内藏则血脉充盛。若脏气内伤,则邪乘虚而入矣。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阴阳俱感,外内皆伤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哉!   【注 虚者,八正之虚邪气。形者,皮肉筋脉之有形。】
     热病篇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注 外虽汗出,而里热不解,此内热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热已清而脉平和,故生。热病者,脉尚躁病外因之热而及于经也。不得汗者,不得从乎外解,此外热之极也,故死。脉盛躁得汗而脉静者,外淫之邪从表汗而散,故生。】
     论勇篇

  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伤寒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