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问对 - (TXT全文下载)
时。
犹豫而不决也。虽然。二说俱与素难不合。无用其法。犹辨论之不置者。将使读者不待思索。一览即解其意矣。
问曰。保命全角论所言刺法。古圣传心之要典也。今之针士。略无一言以及之。何耶。
曰。古语微奥。必须沉潜玩味。乃能深契。今人喜简厌繁。但求熟于歌赋。其于圣经。视为虚。必先治神。(专其精神。不妄动乱。刺之真要。其在兹乎。)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先定五脏之脉。备循九候之诊。而有太过不及者。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众脉谓七诊之脉。众凶谓五脏相乘。外内相得。言形气相得也。无以形先。言不以己形之盛衰寒温。料病患之形气。使同于己。)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玩谓玩弄。言精熟也。经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其类也。)人有虚实。
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 。(人之虚实。非其远近而有之。盖由气血一时之盈缩耳。然其未发。则如云垂而视之可久。至其发也。则如电灭而指所不及。迟速之殊。
有如此矣。○ 。音舜。太素作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手动用针。心如专务于一事。
针耀而匀。谓针形圆净。上下匀平也。)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冥冥。言血气变化之不可见也。故静意视息。以义斟酌。观所调适经脉之变易耳。虽且针下用意精微。而测量之。犹不知变易形容谁为其象也。○新校正云。观其冥冥者。形容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其冥冥。)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乌乌叹其气至。稷稷嗟其已应。言所针之得失。如从空中见飞鸟之往来。岂复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见经脉盈虚而为信。亦不知其谁之所召遣耳。)伏如横弩。起如发机。(血气之未应。针则伏如横弩之安静。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疾。)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言血气既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然其虚实。岂留呼而可为准定耶。虚实之形。何如而约之。)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言要以气至有效而为约。不必守息数而为定法。)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更改也。无变法而失经气也。)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深浅在志。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
问曰。灵枢第一篇。针之大经大法。不可不读也。其中义有不可晓者。奈何。
曰。此上古之书。传写已久。其中多有缺误。但当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也。岐伯曰。
小针。(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写也。)神乎神。客在门。(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正气客。邪气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先知邪正。何经之疾。然后乃知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速迟。(徐疾之意也)粗守关。(守四肢而不知血气邪正之往来也)上守机。(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知气之虚实。用针之疾徐也。)空中之机。清静而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言气易失也)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言不知补写之意。血气已尽。邪气不下也。)知其往来。(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乎。(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言气之虚小。
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写也)恶得无虚。追而济之。(补也)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虚则实之。(言气口虚而当补也)满则写之。(言气口盛而当写也○针解曰。气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写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亦寒也。)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言诸经有盛者。皆写其邪也。○针解曰。出针勿按穴。俞且开。故得经虚。邪气发泄也。)徐而疾则实。(言徐内而疾出也。○针解曰。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
按谓针出穴已疾。速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实。)疾而徐则虚。(言疾内而徐出也。○针解曰。疾出。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则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间。故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针解曰。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寒温谓经脉阴阳之气。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不可即知。故若无。慧然神悟。故若有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言气之虚实。补写之先后也。察其气之以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针解曰。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言补则秘然若有得。写则恍然若有失也。○针解曰。若得失者。离其法也。妄为补写。离乱大经。误补实者。转令若得。误写虚者。转令若失也。○难经曰。
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谓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虚与实。若得若失。谓补者秘然。若有得也。写者恍然。若有失也。得失有无。义实相同。故交举而互言之。)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针解曰。为其各有所宜也。热在头身。宜 针。肉分气满。宜员针。脉气虚少。宜 针。写热出血。发泄痼病。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铍针。调阴阳。去暴痹。宜利员针。刺治经络中痛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解腰脊节凑之间者。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解皮肤之间者。宜大针。此谓各有所宜也。)补写之时。(与气开阖相合也。气当时刻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以针为之。(九针各不同形。长短锋颖不等。或补或写。宜随其疗而用之也。
○机按。此节示人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与夫邪正之所当别。虚实之所当知。补写之所当审。皆针家之要务。学人不可不熟读也。)
写曰必持纳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写。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输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机按。上节文义不相蒙。恐有脱误。且针解篇亦置之不释。可见非错简则衍文。)
问曰。灵枢首篇。多有脱误。既闻命矣。其中云。悬阳两卫。亦有义乎否乎。
曰。此节文义。亦不甚莹。今姑随文释义。以俟明哲正焉。悬者。悬远也。谓皮肤浮浅之气卫之阴。故曰两卫。总而言之。悬阳两卫。同一气也。分而言之。皮肤者为悬阳。肌肉者为卫之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是也。神属勿去者。正气犹相附属也。经曰。身居静处。占神往来。又曰。入脏者死。以神去也。存亡者。死生也。血脉在 横居者。
言邪入血脉。注于穴 。则横逆也。经曰。血气扬溢是也。澄者。静而明也。经曰。沉而留止。又曰。病深专者。刺大脏是也。坚者。强而急也。经曰。察其脉之缓急。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是也。盖谓工之用针。当知气之邪正。病之生死也。初则浅之。以候皮肤之气。次则深之。以候肌肉之气。又次则深之。以候筋骨之气。若邪虽内舍。而神犹附属者。则病尚可以生也。或邪入血脉。注于经 而横逆者。则神将去矣。邪之横逆。审而视之。则渊澄而可见。切而按之。则劲急而可辨。用针之际。岂可不谨候乎。
卷之中
问曰。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然古今所论迎随之义。及所用迎随之法。各各不同。愿发明之。
曰。素难所论。刺法之正也。今医所传。无稽之言也。不求诸古而师诸今。所谓下乔木。入矣。岐伯曰。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言邪之将发也。先迎而亟夺之。无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夺之。不使其传经而走络也。仲景曰。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刺疟论曰。疟方欲热。刺跗上动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则先夺其便道。断其来路。则贼失其所利。恶得不虚。而流毒移害。于此而可免矣。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言邪之已过也。随后以济助之。无令气忤。故曰。视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之。而刺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谓但通经脉。使其和利。
抑按虚络。令其气致。又曰。太阴疟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随而济之。因其邪过经虚而气或滞郁也。经曰。刺微者。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按摩其病处。手不释散。着针于病处。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气内朝于针。移其人神气令自充足。则微病自去。神气复常。)岐伯曰。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谓行未行之气。移未复之脉。此皆随而济之之证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难步。则随助之以力(他章又曰。追而济之。注云。追。补也。或云。追随同一意。灵枢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此又似徐缓之意。后人训随有随即之意。谓邪去经虚。随即用补以助之。○愚谓补法兼此数义。故其所释。各有不同。)难经曰。迎而夺之者。写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实则写之。是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此假心为例。余可类推。补写云手心主。所谓少阴无俞。手少阴与手厥阴同治也。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内为阴。外为阳。里为阴。表为阳。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之也。如阴虚阳实。则补阴写阳。阳虚阴实。则补阳写阴。或阳并于阴。阴并于阳。或阴阳俱虚俱实。皆随其所见而调之。(一说男外女内。表阳里阴。调阴阳之气者。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类也。)机按。素难所论。迎随不同者。素问通各经受病言。难经主一经受病言。病合于素问者。宜根据素问各经补写之法治之。病合于难经者。宜从难经子母迎随之法治之。各适其宜。庶合经意。又按。玄珠经曰。五运之中。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其法。太阳司天。取九月。写水之源。阳明司天。取六月。写金之源。少阴司天。取三月。写火之源。太阴司天。取五月。写土之源。厥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写木之源。乃用针迎而取之之法也。详此迎取之法。乃治气运胜赋曰。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阳。从手上走至头。手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为逆其经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为顺其经而下。故曰随。三阴亦准此法。
机按。经曰。迎者迎其气之方来而未盛也。写之以遏其冲。何尝以逆其经为迎。随者随其气于人哉。
赋曰。迎者迎于前。随者随于后。迎接犹提也。随送犹按也。针在孔穴之内。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撑下曰顺。拽上犹提也。撑下犹按也。故曰。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又曰。动退空。歇迎夺右而写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内进三字。明言按而入也。迎随即提按也。
机按。经言提针为写。按针为补。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补写。不可以释迎随之义。
赋曰。吸而捻针。左转为写为迎。呼而捻针。右转为补为随。
机按。经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呼谓气出。吸谓气入。转谓转动。扪循谓手摸。欲气舒缓。切谓指按。使经脉宣散。推按谓排蹙其皮。以闭穴。弹怒使脉气 满爪下。置针准定。审视气已平调。则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即此观之。则呼吸亦可以言补写。不可以释迎随。且古人用针。但曰转曰动而已。并无所谓左转为写。右转为补。可见赋中所说。率多无稽之谈。学人师之。宁免谬妄。)
或曰。针灸书有针法歌括。又有宏纲陈氏针法。今详述之。以求质正。庶使知有所适从也。
歌曰。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用针转入孔穴。则针易入不差。病患亦不知痛。)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
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写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凡出膊上侧筋骨陷中。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即是。虾蟆儿上边也。) 宏纲陈氏谓。取穴既正。
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针穴上。令嗽一声。随嗽内针至分寸。候针数穴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
却用写法。令患人呼气一口。随呼转针。如针左边。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推前。食指向。谓之飞。却轻提住针头左转。略退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住针头。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根据前法轻提针头右转。是针右边写法。欲出针时。令咳一声。随咳出针。此谓之写。补则根据前法催气毕。觉针下气至。却行补法。令患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
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捻针深入一二分。
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
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若针数穴。俱根据此法。行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轻提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根据此法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
机按。以上二法。大同小异。但陈氏以搓为飞。他家以进为飞。无从可考。莫知谁是。
其余有可议者。详辨于后。兹不复赘。
或曰。捻针之法。有左有右。有内有外。男子左写右补。女人右写左补。何谓也。
曰。以食指头横纹至指梢为则。捻针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从食指横纹捻上。进至指梢为左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谓当刺时。先以左手压按弹怒爪切。使气来如动脉应指。然后以右手持针刺之。待气至针动。因推针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写。古人补写心法。不出乎此。何尝有所谓男子左写右补。女人左补右写也哉。是知补写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写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
或曰。今针家有十四法。又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
龙虎气。种种诸法。亦可师欤否欤。
曰。此法多出金针赋。观其自序可谓得之难。宝之至。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今敢条陈。以俟明哲。
卷之中
三才法
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号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号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经走气。尽在其中。 写者吸气。针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气写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息也。
经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者。谓徐出针而疾按之。则真气不泄而实也。疾出针而徐按大不相合。且针出内而分三才。肉浓穴分。用之无碍。肉薄去处。法将何施。故针者惟当察其肉之浓薄。而酌其宜。庶几无害。经曰。刺有浅深。各正其理。此之谓也。他篇又云。补法三次进。一次退。(假如此穴五分。先针入二分。候得气。再入二分。候得气。更入一分。撞五分止。然后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孔。勿令出血。)写法一次进。三次退。(假如此穴合针五分。便针入五分。候得气。便退针二分。少停。又退二分。少停。候得气。
则起针。慢出不闭针孔。令其气出。)与此补作三次进。二次退。写作二次进。三次退。前后所言。亦自相矛盾矣。经曰。义无斜下者。欲端以正也。谓指直刺。针无左右也。惟针阳分。或卧针取之。赋言倒针朝病。与经相反。其曰飞经走气。考经无载。不敢妄议。
卷之中
候气法
病未退者。针下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未可出针。出则病复。再。搓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急扪其穴。写者呼之去徐。不闭其穴。
经曰。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虚邪也。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也。以时至者谓天应。太乙移居以八节之前后。风朝中宫而至者也。(义具天元玉册。○后数日。宜东风。若遇西风。亦谓之虚邪。应时者为正。冲时者为邪。)八正虚邪。宜避之而勿犯。若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四时之气所在。谓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也。机按。此以八节之正气。候八风之虚邪。应时而来者。谓之正。非时而至者。谓之邪。人能候而避之。
无用于针刺也。或有所犯。当随四时之气所在而调之。此亦候气之法也。故集见于此。
经曰。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如二分二至前后五日。气未定也。然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疾温。离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此以月之生死为期。午前卯后者。辰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生。是故月郭空无写。宜疾温之。离左酉南者。未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死。是故月郭盈无补。宜速冷之。将一月比一日也。又云。望不补。晦不写。弦不夺。而朔不济者。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
下弦。
于太乙者也。(义具天元玉册中)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气定乃刺者。谓八节之风。气静定乃可以刺经络之虚实。故历忌云。八节前后各五日。不可刺灸。以气未定故也。机按。此亦因天时而用针刺。皆候气之法也。故附次焉。
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阳分。水下二刻。人气在阴分。故病在三阳。必候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气在阴分而刺之。谨候气之所在。是谓逢时。是知气之所在。谓之实。谓之来。气之不在。谓之虚。谓之去。故云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之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也。故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
此之谓也。又曰。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失时反候者。如春气在经脉。反刺络脉。令人少气。夏气在孙络。反刺经脉。令人解 。秋气在皮肤。反刺筋骨。令人寒栗。冬气在骨髓。反刺肌肉。令人善忘。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在。反之则生乱气。
经曰。写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
(切。急也。疾出其针也。大气。大邪之气。)补虚者。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孔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神乃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言但闭密其穴俞。勿令其气散写。近气。已至之气。远气。未至之气。欲动经气而为补。必候水刻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得时而调之追补也。)
经曰。邪气中人。因其阴气。则入阴经。因其阳气。则入阳脉。无常处也。在阳与阴。
不可矣。此所谓迎而夺之也。)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
如涌波之起。时来时去。不常在于所候之处。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又曰。无逢其冲而写之。(冲。谓应水刻数之平气也。工以为邪而写之。则误矣。)故曰。其来不可逢也。候邪不审。若邪已过而写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也。(邪已随经脉流去。不可复追使还也。)待邪至时。发针写矣。若先若后。
血气已虚。其病不可取。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机者。动之微。应之速。椎者。动之甚。觉之迟。智者。动之微而即知。故先时而早治。愚者。动之甚尚不觉。
故后时而失治。机微椎大。因以喻之。)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亦不发气。乃救其萌芽是也。椎者。大杵也。言气已大动。彼冥顽者。犹且不觉。正如以杵撞击。
亦不知也。故曰。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时是也。)
经曰。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则候气在阴分经曰。三部九候者。头为上部。手为中部。足为下部。部各有三候。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气。中部天。手太阴经渠动脉以候肺。中部地。手阳明合谷动脉以候胸中。中部人。手少阴神门动脉以候心。下部天。足厥阴五里动脉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阴太溪动脉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箕门动脉以候脾胃。经曰。人身三阴三阳。其气以何月各旺几日。难经云。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也。少阳之至。阳气尚微。故其脉洪大而长。阳极盛。则变而之阴。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太阴之至。阴气尚微。故其脉紧大而长。少阴之至。阴渐盛也。故其脉紧细而微。厥阴之至。阴极盛也。故其脉沉短以敦。阴盛极。则变而之阳。仍复三阳用事之始也。此则三阴三阳之王脉。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故人六经之脉。亦随四时阴阳消长送运而至也。故曰。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不可以为工。(逆从。谓病有可治不可治也。)
经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耳。难经所论。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经曰。客气谓六气更临之气。主气谓应四时正王。春夏秋冬也。○五脏各以时受病。非其时故各传以与之。)○邪气客于身。取之以时。故曰。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其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邪者。不正之名。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是邪。候可取之时而取之。如春气在经脉之类。)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五行者。更贵更贱。(当时贵。失时贱。)以知死生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机按。赋言针下沉紧。为邪气盛。针下微松。为正气至。此但可以候气于针下也。必须参究素难诸说。始知四时八节。何者为邪。何者为正。犯之而有其时。中之而有其处。或以波陇之起。而察其外。或以三部九候。而诊其内。知脉之异于常者为邪。审脉之应于时者为正。如此。则取之以时。治之有准。庶几万举而万全也。苟不知此。徒以赋言针下沉紧为邪。微松为正。或逢其冲而误作邪者有也。或追其往而谬为正者有也。宁免偏之为害哉。故比次素难诸说于此。实所以发赋之所未发欤。
或曰。灵枢经言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人气在少阳。三刻。人气在阳明。四刻。人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不合。今医才言候气。多从此说。是欤非欤。
灵枢卫气行篇云。荣气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昼但行阳二十五度。不能入于阴。
夜但三阳。水下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三刻。人气在三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是一时八刻。周身四度有奇。方合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此指荣气言也。他篇又谓。一时八刻。周身二度。虽亦灵枢经文。以理言之。当从衍也。
卷之中
十四法
一切
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