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 (TXT全文下载)

心虚胆寒,四体颤掉。

  胆俞二穴 通里二穴 临泣二穴临泣二穴,通带脉、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间,去侠溪一寸五分。令患者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证。

  足跗肿痛,久不能消。

  行间二穴 申脉二穴手足麻痹,不知痒痛。

  太冲二穴 曲池二穴 大陵二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中渚二穴两足颤掉,不能移步。

  太冲二穴 昆仑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两手颤掉,不能握物。

  曲泽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中渚二穴足指拘挛,筋紧不开。

  丘墟二穴 公孙二穴 阳陵泉二穴手指拘挛,伸缩疼痛。

  尺泽二穴 阳 二穴 中渚二穴 五处二穴足底下发热,名曰湿热。

  涌泉二穴 京骨二穴 合谷二穴足外踝红肿,名曰穿踝风。

  昆仑二穴 丘墟二穴 照海二穴足跗发热,五指节痛。

  冲阳二穴 侠溪二穴 足十宣十穴两手发热,五指疼痛。

  阳池二穴 液门二穴 合谷二穴两膝红肿疼痛,名曰鹤膝风。

  膝关二穴 行间二穴 鹤顶二穴 阳陵泉二穴手腕起骨痛,名曰绕踝风。

  太渊二穴 腕骨二穴 大陵二穴腰胯疼痛,名曰寒疝。

  五枢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二穴臂膊痛连肩背。

  肩井二穴 曲池二穴 中渚二穴腿胯疼痛,名曰腿 风。

  环跳二穴 委中二穴 阳陵泉二穴白虎历节风疼痛。

  肩井二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委中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天应一穴遇痛处针,强针出血。

  走注风游走,四肢疼痛。

  天应一穴 曲池二穴 三里二穴 委中二穴浮风,浑身搔痒。

  百会一穴 太阳紫脉 百劳一穴 命门一穴 风市二穴 绝骨二穴 水分一穴 气海一穴血海二穴 委中二穴 曲池二穴头项红肿强痛。

  承浆一穴 风池二穴 肩井二穴 风府一穴肾虚腰痛,举动艰难。

  肾俞二穴 脊中一穴 委中二穴闪挫腰痛,起止艰难。

  脊中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虚损湿滞,腰痛,行动无力。

  脊中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诸虚百损,四肢无力。

  百劳一穴 心俞二穴 三里二穴 关元一穴 膏肓俞二穴胁下肝积,气块刺痛。

  章门二穴 支沟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中脘一穴 大陵二穴外关二穴,阳维脉、三焦之经。在手背腕后二寸陷中。令患人稳坐,覆手取之。主治三十六证。

  臂膊红肿,肢节疼痛。

  肘 二穴 肩 二穴 腕骨二穴。

  足内踝骨红肿痛,名曰绕踝风。

  太 二穴 丘墟二穴 临泣二穴 昆仑二穴手指节痛,不能伸屈。

  阳谷二穴 五处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足指节痛,不能行步。

  内庭二穴 太冲二穴 昆仑二穴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取五脏俞穴,并血会治之。

  心俞二穴 肝俞二穴 脾俞二穴 肺俞二穴 肾俞二穴 膈俞二穴六腑结热,血妄行不已。取六腑俞,并血会治之。

  胆俞二穴 胃俞二穴 小肠俞二穴 膀胱俞穴 三焦俞穴大肠俞二穴 膈俞二穴鼻衄不止,名血妄行。

  少泽二穴 心俞二穴 膈俞二穴 涌泉二穴吐血昏晕,不省人事。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通里二穴 大敦二穴虚损气逆,吐血不已。

  膏肓二穴 膈俞二穴 丹田一(穴) 肝俞二穴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

  中冲二穴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血寒亦吐 阴乘于阳,名心肺二经呕血。

  少商二穴 心俞二穴 神门二穴 肺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阴交二穴舌强难言,及生白苔。

  关冲二穴 中冲二穴 承浆一穴 聚泉一穴重舌肿胀,热极难言。

  十宣十穴 海泉一穴(在舌理中) 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 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口内生疮,名曰枯曹风。

  兑端一穴 支沟二穴 承浆一穴 十宣十穴舌吐不收,名曰阳强。

  涌泉二穴 兑端一穴 少冲二穴 神门二穴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心俞二穴 膻中一穴 海泉一穴唇吻裂破,血出干痛。

  承浆一穴 少商二穴 关冲二穴项生瘰 ,绕颈起核,名曰蟠蛇 。

  天井二穴 风池二穴 肘尖二穴 缺盆二穴 十宣十穴瘰 延生胸前连腋下者,名曰瓜藤 。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 大陵二穴 支沟二穴 阳陵泉二穴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 。

  翳风二穴 后 二穴 肘尖二穴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巢 。

  翳风二穴 颊车二穴 后 二穴 合谷二穴耳根红肿痛。

  合谷二穴 翳风二穴 颊车二穴颈项红肿不消,名曰项疽。

  风府一穴 肩井二穴 承浆一穴目生翳膜,隐涩难开。

  睛明二穴 合谷二穴 肝俞二穴 鱼尾二穴(在眉外头)

  风沿烂眼 迎风冷泪。

  攒竹二穴 丝竹空穴 二间二穴 小骨空穴(在手小指二节尖上)

  目风肿痛 肉攀睛。

  禾 二穴 睛明二穴 攒竹二穴 肝俞二穴 委中二穴 合谷二穴 肘尖二穴 照海二穴列缺二穴 十宣十穴牙齿两颔肿痛。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吕细二穴(即太 穴也)

  上片牙痛及牙关紧急不开。

  太渊二穴 颊车二穴 合谷二穴 吕细二穴下片牙疼及颊项红肿痛。

  阳 二穴 承浆一穴 颊车二穴 太 二穴耳聋气痞疼痛。

  听会二穴 肾俞二穴 三里二穴 翳风二穴耳内或鸣或痒或痛。

  客主人穴 合谷二穴 听会二穴雷头风晕,呕吐痰涎。

  百会一穴 中脘一穴 太渊二穴 风门二穴肾虚头痛,头重不举。

  肾俞二穴 百会一穴 太 二穴 列缺二穴阴厥头晕,及头目昏沉。

  大敦二穴 肝俞二穴 百会一穴头顶痛,名曰正头风。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脑空二穴 涌泉二穴合谷二穴目暴赤肿及疼痛。

  攒竹二穴 合谷二穴 迎香二穴后 二穴 通督脉、小肠之经 在手小指本节后,握拳尖上是穴。令疾者稳坐,仰手握拳取之。主治一十四证。

  手足挛急,屈伸艰难。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阳陵泉二穴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

  阳 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阳陵泉二穴 绝骨二穴 公孙二穴 太冲二穴颈项强痛,不能回顾。

  承浆一穴 风池二穴 风府一穴两腮颊痛红肿。

  大迎二穴 颊车二穴 合谷二穴咽喉闭塞,水粒不下。

  天突一穴 商阳二穴 照海二穴 十宣十穴双鹅风,喉闭不通。此乃心肺二经热。

  少商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十宣十穴单鹅风,喉中肿痛。肺三焦经热。

  关冲二穴 天突一穴 合谷二穴偏正头风及两颐角痛。

  头临泣穴 丝竹空穴 太阳紫穴 列缺二穴 合谷二穴两眉角痛不已。

  攒竹二穴 阳白二穴 印堂一穴(两眉中间) 合谷二穴 头维二穴头目昏沉,太阳痛。

  合谷二穴 太阳紫脉 头维二穴(在额角发尖处)

  头项拘急,引肩背痛。

  承浆一穴 百会一穴 肩井二穴 中渚二穴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

  涌泉二穴 列缺二穴 百劳一穴 合谷二穴眼赤痛肿,风泪下不已。

  攒竹二穴 合谷二穴 小骨空穴 临泣二穴破伤风,因他事搐发,浑身发热颠强。

  大敦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十宣十穴 太阳紫脉申脉二穴 通阳跷脉,膀胱之经。在足外踝下二寸,微前赤白肉际是穴。令人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证。

  腰背强,不可俯仰。

  腰俞一穴 膏肓二穴 委中二穴(决紫脉出血)

  肢节烦痛,牵引腰脚疼。

  肩 二穴 曲池二穴 昆仑二穴 阳陵泉二穴中风不省人事。

  中冲二穴 百会一穴 大敦二穴 印堂一穴中风不语。

  少商二穴 前顶一穴 人中一穴 膻中一穴 合谷二穴 哑门一穴中风半身瘫痪。

  手三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行间二穴 风市二穴 三阴交二穴中风偏枯,痛疼无时。

  绝骨二穴 太渊二穴 曲池二穴 肩 二穴 三里二穴 昆仑二穴中风四肢麻痹不仁。

  肘 二穴 上廉二穴 鱼际二穴 风市二穴 膝关二穴 三阴交二穴中风手足瘙痒,不能握物。

  会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风市二穴 阳陵泉二穴中风口眼 斜,牵连不已。

  颊车二穴(针入一分,沿皮肉透地仓穴。 左泻右, 右泻左,可灸二七壮。) 人中一穴合谷二穴 太渊二穴 十宣十穴 童子 二穴中风角弓反张,眼目盲视。

  百会一穴 百劳一穴 合谷二穴 曲池二穴 行间二穴 十宣十穴 阳陵泉二穴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蹇涩。

  地仓二穴(宜针透) 颊车二穴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手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 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证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证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证,根据标本刺之,不无效也。

  一、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自侵牵连,鼾睡不醒,其色绿,名曰警中。

  腰脊项背疼痛。

  肾俞二穴 人中一穴 肩井二穴 委中二穴腰疼头项强,不得回顾。

  承浆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腰痛,起止艰难。

  然谷二穴 膏肓二穴 委中二穴 肾俞二穴足背生毒 名曰背发。

  内庭二穴 侠溪二穴 行间二穴 委中二穴手背生毒,名曰附筋。

  液门二穴 中渚二穴 合谷二穴 外关二穴手臂背生毒,名曰附骨疽。

  天府二穴 曲池二穴 委中二穴 治之无不愈矣。

  照海二穴,通阴跷脉、肾之经,在足内踝下微前,赤白肉际陷中是穴。主治二十九证。

  小便淋沥不通。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关冲二穴 合谷二穴小腹冷痛,小便频数。

  气海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穴 肾俞二穴膀胱七疝,贲豚等证。

  大敦二穴 兰门二穴 丹田一穴 三阴交穴 涌泉二穴 章门二穴 大陵二穴偏坠水肾,肿大如升。

  大敦二穴 曲泉二穴 然谷二穴 三阴交穴 归来二穴 兰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脉是穴) 膀胱俞穴 肾俞二穴(横纹可灸七壮)

  乳弦疝气,发时冲心痛。

  带脉二穴 涌泉二穴 太 二穴 大敦二穴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

  阴谷二穴 涌泉二穴 三阴交二穴遗精白浊,小便频数。

  关元一穴 白环俞穴 太 二穴 三阴交穴夜梦鬼交,遗精不禁。

  中极一穴 膏肓二穴 心俞二穴 然谷二穴 肾俞二穴妇人难产,子掬母心不能下。

  巨阙一穴 合谷二穴 三阴交穴 至阴二穴灸效女人小便不通。

  申脉二穴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太 二穴妇人产后脐腹痛,恶露不已。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膏肓二穴 三阴交穴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 石蛊。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治血) 公孙二穴(治气) 内庭二穴 支沟二穴 三阴交穴女人血分 单腹气喘。

  下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

  百会一穴 膏肓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肾俞二穴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

  承山二穴 阳陵泉穴 临泣二穴 太冲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霍乱吐泻,手足转筋。

  京骨二穴 三里二穴 承山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尺泽二穴 阳陵泉穴寒湿香港脚,发热大痛。

  太冲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二穴肾虚香港脚红肿,大热不退。

  气冲二穴 血海二穴 太 二穴 公孙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穴干香港脚,膝头并内踝及五指疼痛。

  膝关二穴 昆仑二穴 绝骨二穴 委中二穴 (阳陵泉穴 三阴交穴)

  浑身胀满,浮肿生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内庭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单腹蛊胀,气喘不息。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水分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心腹胀大如盆。

  中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四肢面目浮肿,大热不退。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临泣二穴 曲池二穴 三阴交二穴妇人虚损形瘦,赤白带下。

  百会一穴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

  中极一穴 三阴交穴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二寸)

  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

  阴交一穴 内庭二穴 合谷二穴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

  天枢一穴 气海一穴 三阴交二穴室女月水不调,淋沥不断,腰腹痛。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妇人产难,不能分娩。

  三阴交穴 合谷二穴 独阴二穴(即至阴穴灸)

  列缺二穴 通任脉 肺之经,在手腕后一寸五分,以两穴,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间。主治三十三证。

  鼻流浊涕臭,名曰鼻渊。

  曲差二穴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风门二穴 迎香二穴鼻生息肉,闭塞不通。

  印堂一穴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风门二穴伤风面赤,发热头痛。

  通里二穴 曲池二穴 绝骨二穴 合谷二穴伤风感寒,咳嗽胀满。

  膻中一穴 风门二穴 合谷二穴 风府一穴伤风四肢烦热,头痛。

  经渠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委中二穴腹中肠痛,下利不已。

  内庭二穴 天枢二穴 三阴交二穴赤白痢疾,腹中冷痛。

  水道二穴 气海一穴 外陵二穴 天枢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胸前两乳红肿痛。

  少泽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乳痈红肿痛,小儿吹乳。

  中府二穴 膻中一穴 少泽二穴 大敦二穴腹中寒痛,泄泻不止。

  天枢二穴 中脘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妇人血积痛,败血不止。

  肝俞二穴 肾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阴交穴咳嗽寒痰,胸膈闭痛。

  肺俞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久咳不愈,咳唾血痰。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哮喘气促,痰气壅盛。

  丰隆二穴 俞府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吼喘胸膈急痛。

  中二穴 天突一穴 肺俞二穴 三里二穴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

  俞府二穴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 中府二穴 三里二穴鼻塞不知香臭。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风门二穴鼻流清涕,腠理不密,清涕不止。

  神庭一穴 肺俞二穴 太渊二穴 三里二穴妇人血沥,乳汁不通。

  少泽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关冲二穴乳头生疮,名曰妒乳。

  乳根二穴 少泽二穴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胸中噎塞痛。

  大陵二穴 内关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五瘿等证。

  夫项瘿之证有五:一曰石瘿,如石之硬;二曰气瘿,如绵之软;三曰血瘿,如赤脉细丝;四曰筋瘿,乃无骨;五曰肉瘿,如袋之状。此乃五瘿之形也。

  扶突二穴 天突一穴 天窗二穴 缺盆二穴 俞府二穴 膺俞一穴(喉上) 膻中一穴合谷二穴 十宣十穴(出血)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

  十宣十穴 人中一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承浆一穴 合谷二穴三焦热极,舌上生疮。

  关冲二穴 外关二穴 人中一穴 迎香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地仓二穴口气冲人,臭不可近。

  少冲二穴 通里二穴 人中一穴 十宣十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冒暑大热,霍乱吐泻。

  委中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曲池二穴 十宣十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中暑自热,小便不利。

  阴谷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委中二穴 气海一穴 阴陵泉穴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 百会一穴 人中一穴 中冲二穴 大敦二穴 太冲二穴 合谷二穴小儿慢脾风,目直视,手足搐,口吐沫。

  百会一穴 上星一穴 人中一穴 大敦二穴 脾俞二穴消渴等证。

  三消其证不同,消脾、消中、消肾。《素问》云:胃府虚,饮食斗不能充饥,肾脏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劳不称心意,此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人中一穴 公孙二穴 脾俞二穴 中脘一穴 照海二穴 三里二穴(治食不充饥) 太二穴(治房不称心) 关冲二穴黑砂,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得睡卧。

  百劳一穴 天府二穴 委中二穴 十宣十穴白砂,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

  大陵二穴 百劳一穴 大敦二穴 十宣十穴黑白砂,腹痛头疼,发汗口渴,大肠泄泻,恶寒,四肢厥冷,不得睡卧,名曰绞肠砂,或肠鸣腹响。

  委中二穴 膻中一穴 百会一穴 丹田一穴 大敦二穴 窍阴二穴 十宣十穴以上八脉主治诸证,用之无不捷效,但临时看证,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随证各穴而应之。或行针,或着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临时机变,活法施之,不可独拘于针也。

  卷之五

  此金针赋,乃先师秘传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价之金乃可得也。予当见之,则用针之法,尽于此矣。

  卷之五

  金针赋序

  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学针法。初学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没过维阳,又学于东隐湖间。

  不臻效。永乐己丑,惜予遭诬,徙居于民乐耕锄之内,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资深”,其号曰“泉石”。心以遁守自娱,过者皆曰此读书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于针,多用于灸,自是梓岐风谷之法荒废,而名不闻。非不以济人之心为心,盖不欲取誉于时矣。今也,予年向暮,髭鬓皆霜,恐久失传,拳拳在念,正统己未春末,养疾之暇,阅其所传针法之书,繁而无统,于是撮其简要,不愧疏庸,编集成文,名曰“金针赋”。金乃世之宝也,非富贵不能得之,岂贫贱所能有也。名其金,称其贵也。贵能劫疾于顷刻之间,故以观夫发端,而嗟夫结之,则深叹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异耳。篇中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至微之妙,而又叮咛勉其学人,务必以尽精诚,则可以起沉 之疾。言虽直简,其义详明,尤其贯穿次第有序,使后之学人易为记诵,其传不泯。俟他日有窦汉卿复出,而攻之熟,造之深,得于心而应手,显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删繁撮简成文者谁欤。是亦遗言于后也,必学者敬之哉。

  时正统四年己未岁八月既望

  卷之五

  梓岐风谷飞经撮要金针赋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原气之浓薄,刺分浅深之尤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富贵,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捣之口鼻而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之。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调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慢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针灸大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