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 - (TXT全文下载)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肉随针气自消。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牙齿肿痛并咽痹,二间阳 疾怎逃。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 疼三里高。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若是七疝小肠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是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得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泻气自迢迢。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学人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卷之二

  标幽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夫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治。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正此之谓。

  察岁时于天道。

  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时者,春暖、夏热、秋凉、冬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是故天温月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生;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天时而调之。若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学人必察斯焉。

  定形气于予心。

  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而莫针,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邪从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冬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

  不穷经络阴阳,须逢禁刺。

  经有十二: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也。络有十五:肺络列缺,心络通里,心包络内关,小肠络支正,三焦络外关,大肠络偏历,脾络公孙,肾络大钟,肝络蠡沟,膀胱络飞扬,胆络光明,胃络丰隆,阴跷络照海,阳跷络申脉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任脉络屏翳也。

  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身。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石也。又言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是以应天之阴阳。学人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阳明,反攻厥阴,病在太阳,反和太阴,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则有劳无功,禁刺之犯,岂可免哉。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脏者,心、肝、脾、肺、肾也。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虚者痒麻也,实则泻脾土。又且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穴以补之,实则取少府穴以泻之。诸经皆然,并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此言平人气象气脉,行于十二经,一周为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肺脉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阳明大肠经,自商阳穴至迎香穴。辰时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少阴心经,自极泉至少冲。未时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少阴肾经,自涌泉至俞府。戌时心包络,自天池至中冲。亥时少阳三焦经,自关冲至禾 。子时少阳胆经,自童子 至窍阴。丑时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

  经有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丝络、孙络,不知其纪,散走于三百余支之脉也。

  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或正或侧,或仰或覆,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荣行脉中,三百余候,卫行脉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男女无以异矣。

  要识迎随,须明顺逆。

  迎随者,要和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迎者,以针头朝其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往来,逆顺之道明矣。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言用针者,先明正文气血之多少,次观针气之来应也。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轻浮、滑虚、慢迟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也。沉重、涩滞、紧实也。

  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到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气既至,必审寒热而施之。故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针。

  穴急扪。

  未至也,据虚实而 气。

  此言针气之未来也。经云:虚则推内进搓,以补其气。实则循扪弹怒,以引其气。

  气之至,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如闭处幽堂之深邃。

  邃气既至,则针自涩紧,似鱼吞钓,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如闭居静室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故赋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昔黄帝制九针者,上应天地,下应阴阳四时。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 针以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尖末锐,去泻阳气。二曰员针以应地,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楷磨分肉间,不四曰锋针,以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以应五音,长四寸,广二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以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以应八风,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九曰大针,以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员,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备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针也,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针代之。蠲,除也。邪气盛,针能除之。扶,辅也。正气衰,针能辅也。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此言针有长短,犹水之长短也。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络,故言针应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欲下针之时,必效仿真人,口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也。机扪者,针毕以手扪闭其穴,如用土填塞之义。

  故言针应土也。

  实应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结上文,针能应五行之理可知矣。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针虽但长一寸六分,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其理最玄妙也。

  或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桢,针之干也。岐,气血往来之路也。言针之干虽如毫发之微小,能贯通诸经血气之道路也。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平,治也;调,理也。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有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

  拘挛者,筋脉之拘束也,闭塞者,气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言疾有挛闭者,必驱散八风之邪也。

  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 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后施针行气自紧涩,可与根据法察虚实而施之。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

  言欲下针之时,必取阴阳气血多少为主,详见上文。

  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下手,亦言用针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济母裨其不足,夺子平其有余。此言用针必先认子母相生之义。举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百会一穴在头,以应乎天;璇玑一穴在胸,以应乎人;涌泉二穴在足掌心,以应乎地,是谓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大包二穴在乳后,为上部。天枢二穴在脐傍,为中部。地机二穴在足 ,为下部。是谓三部也。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阳跷脉起于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风池。阳维脉维持诸阳之会。如腑会太仓之类。督脉起自腰、腿在表之疾也。

  阴跷、阴维、任、冲、带,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阴跷脉,亦起于足跟,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阴维脉,维持诸阴之交,如足太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如系带也。言此奇经五脉属阴,能治心腹胁肋在里之疾也。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

  二陵者,阴陵,阳陵也。二跷者,阴跷、阳跷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列两支。

  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此六穴,相根据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另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与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纹两角为一寸,各随长短大小短,大小肉分,骨节发际之间,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如取环跳之穴,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卧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直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浆在唇下宛宛中之类也。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如合谷、三里、阳陵泉等穴,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诸阴之经也,如箕门、五里、太冲等穴,在屈心之间,必以动脉应指,乃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须点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则可为端的矣。若用一经,必须取三经而正一经之是非也。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则穴繁多,但医者以自意详审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脉、值乎背腹中行,而有分寸则易定也。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标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经之标本,有天地阴阳之标本,有传病之标本。夫六经之标本者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标在背脾俞与舌本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三寸中,标在背肾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中所,标在背肝,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别阳,标在额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筋下三寸也。此乃十二之行取也。

  经云:病有标本,刺有逆从浅深之理。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从正行无间。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夫阴阳标本,逆从之道也。小而言大易言而世人识见无能及也。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先逆而后病者,先病而后生寒者,先热而后生病者,此五者俱治其本也。先热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大小便不利而生病者,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又云:得病日为本,传病为标也。浅深者,刺阳经必中荣,须浅而卧针,无伤于卫也。刺阴分中卫,须深而立针,无损于荣也。此谓阴阳标本,浅深之道也。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此言用针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必先以针左行左转,而得九数,复以右行右转而得六数隆别走于太阴脾经,此之类也。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类。

  门海者,如章门,气海之类。俞者,五脏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中。募者,脏腑之募。

  ,小肠募关元,但三焦、包络,膀胱无募矣。此言五脏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门海俞募之穴而刺之,最微妙矣。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原者,十二经之原也。别,阳别也。交,阴交也。会,八会也。夫十二原者,胆原丘墟,肝原,肾原太 ,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八会者,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也。此言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取此原别交会之穴而刺之。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者,十二经之根结也。《灵枢经》云: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也。足少阴根于涌泉兑,结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未载,不敢强注。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也。三结者,胸结、腹结、便结也。此言能究根结之理,根据上文标本之法刺之,则疾无不愈也。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刺无不效。

  八法者,奇经八脉也。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也。详载于后。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八脉者,即奇经也,注见上文。八会者气、血、脉、筋、骨、髓、脏、腑之会也,亦注见前。纪纲者,如纲之有纲也。此言奇经八脉起止,连及八会,本是人身经脉之纲领也。

  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一枢要。

  十二经、十五络、十二原穴,俱注见前。此言十二原者,乃十二经络出入门户之枢纽也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荥俞原经合也。阳干注腑三十六穴,阴干注脏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俱载于后子流注之中一穴用之,则幽微之理可见矣。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十二经原,注见于前。此言一时之中,当审此日是何经所主,当此之时该取本日此经之原穴而刺之,则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补泻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指之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扪提按,弹捻搓盘,推内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法则如斯,巧拙在人之活法,备详金针赋内。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正者,如大肠与肺为传送之府,心与小肠为受盛之官,脾与胃为消化之官,肝与胆为清净小肠之穴兼之。余仿此。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三阳之经,从头下足,故言头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与缪刺各异。

  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

  缪刺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右痛未已而左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其经与经脉缪处,故曰缪刺。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耳。

  微针与妙刺相通。

  微针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针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言针入肉分,则以天人地三部而进,必察其得气,则内外虚实而可知矣。又云:察脉之三部,则知何经虚,何经实也。

  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言下针之后,看针气缓急,可决脏腑之寒热也。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次将针含于口内,令针温暖,与荣卫相接,无相触犯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此戒用针之士,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令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想,如暮,着意留心,不失其所,此之谓也。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于穴上切之,则令其气散,以右手持针,轻轻徐入,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无刺饥人,其气血未定,则令人恐惧,有怕怯之心,或直立或侧卧,必有眩晕之咎也。

  背目沉掐,坐卧平而少昏。

  此言欲下针之时,必令患人勿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患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

  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变者,逐日临时之变也。备载于《灵龟八法》之中。

  故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苟能明此,则知孔穴之得失也。

  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五行、五脏俱注见前。此言病于本日时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知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时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时者,克衰。余皆仿此。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此言用针之捷效,如射之发中也。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阴交穴有二,一在脐下一寸,一在足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之交也。此言二穴能定妇人之血晕,又言照海、内关二穴,能下产妇之胎衣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

  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也。偏枯者,中风半身不遂偏枯也。言治此证,必须接气通经,更以迎随之法,使血脉贯通,经络接续也。

  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漏崩带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证,必须温针待暖以补之,使荣卫调和而归根据也。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此言下针之后,必须静而久停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照海等穴,俱载折量法中,故不重录。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此言疼痛者热,宜泻之以凉;痒麻者冷,宜补之以暖。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俞者,十二经中之俞穴。井者,十二经中之井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痛肋疼,针飞虎。

  太冲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针灸大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