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诊家直诀 - (TXT全文下载)

纲领条目,从自心中一一为之分析,不必倚傍旧说,而自推见本原,如位也数也,形也势也,此纲领也,

  位之在寸在尺在浮在沉也,

  数之为迟谓数为疏为密也,

  形之长短广狭厚薄粗细软硬坚松也,

  势之强弱高深也,此条目也,

  于此各推求其所以然之故,了然心中,然后彼此参互,如微甚兼独之迭见者,亦皆有以得其变化之本,临诊自有条理,不致眩惑,大凡人之病也,邪甚脉甚,邪微脉微,不待言矣,而且两邪合病,则两脉并见,三邪合病,则三脉并见。

  如仲景论脉诸文,所谓:

  脉弦而大,弦则为寒,大则为虚。

  脉浮而紧,浮为卫气实,紧为荣中寒,22

  是皆分析各脉之主证。而后合讧主病之正脉,故学者总须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分者苟能剖析微芒,则其合者,特分者为之参错耳,若起手不知探原,拘泥文字,逐末忘本,即将脉名增为百数,亦不足以尽天下之变矣,恐终身无见真之日也。

  23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附人迎气口本义)

  难经首章,汲汲发明独取寸口之义者,以其法奇而旨奥也,寸口赅寸关尺三部言,其义本于内经经脉别论,第别诊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平,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自首至尾,脉管之体无曲屈,无大小,嘘发之气,适得其匀,故曰气归于权衡,而又得程途远近之适中,故曰权衡以平也,

  难经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全,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心为百脉之根源,肺为宗气之蠹钥,故曰脉之大会。

  自首至尾,无中途歧出以分其气,无他脉来会,以搀其气,完而不偏,纯而不杂,故曰手太阴之所终始也。

  他部动脉,虽亦发源心肺,而或已贯他脏他府而来,或已分他经他络而去,气有偏至,故弗取之,分寸关尺者,经藏居上,其气前,至故诊于关前,经藏居下,其气后至,故诊于关后,

  内经曰: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疾,手足之经且然,况部位之高下乎,分左右者,心居中,而血发于左,肝居右,而气嘘于左,肺叶右大,脾即甜肉,右端亦大,故皆气行于右也,近日西人,以此脉为心肺之专,不能分诊五脏六府,圣人正以此脉得心肺之全,乃可偏诊五脏六府,妙识精微,下愚岂容轻议。

  【二】三关脉体通考

  (一)世谓寸口,正取无脉,覆手取之而得者,谓之反关脉。

  (二)近武进费伯雄,又有斜飞脉之说。

  (三)张石顽曰: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

  有一手反关者,

  有两手反关者,

  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

  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

  有六部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

  有诸部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

  所谓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外斜脉也。

  所谓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内斜脉也。

  所谓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似反关而非反关也,谓之臂外脉。

  盖诸处本有细络,与手太阴脉通,而手太阴之正管,实由寸部透于反背,出于阳溪,趋于合谷,正管有阻,其气不能直达,则散溢诸络,迂道而达,非正管移于诸处也。

  (四)灵枢邪客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

  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詹,

  外屈,上于本节下,

  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

  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

  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注】:此言手太阴脉,

  自大指外侧,内屈下鱼抵太渊,太渊者,寸口去本节甚远,但正直本节之后耳,复自太渊外屈,上于本节下,

  此节所说外斜脉,大指本节下合谷穴处也,自合谷内屈,会阴诸络于鱼际,伏行壅骨之下,壅骨大陵穴处也,

  外屈出于寸口者,自伏而出斜,行与前抵太渊者会,此即所谓内斜脉也。

  此脉与外斜之脉,出于合谷者,双歧如叉。

  (五)脉经云:从寸口斜入上者,名曰解脉。

  (六)王冰谓不合而歧出,如绳之解股是也,

  外斜脉,常与三关平等,

  而内斜脉常细,

  曾见有人,时而内斜脉盛,时而外斜脉盛,其外斜脉盛,无苦,而内斜脉盛,即苦气逆胸满。

  盖尝思之,

  一、其外斜脉盛无苦者,气行之正经也,

  二、内斜脉盛即有所苦者,此与手心主相会之络也,络不当盛,必木火逆横,致壅遏肺气,不得畅耳。

  (七)又有三部:

  别有一细脉,自尺至寸,与正脉并行者,此细脉,

  或与正脉平排,并行指下,如引二线也,

  或行于正脉之上,浮只见细脉,沉之始

  或行于正脉之下,按之隐隐有一细脉,自动于正脉之内也,

  此等最宜留心,若正脉中自见细线挺然指下者,为寒、为痰、为瘀、为症瘕。若别具一脉,动而流连,则是禀赋然矣。

  (八)世谓双弦脉,指下如引二线者死,未足为据,盖虽引二线,而指下来往流连者,乃是本象,其挺然指下,无来去者,即不二线,庸有济乎。

  (九)张石顽曰:反关脉,

  较平人细小者为常,

  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

  凡遇反关,殊异常脉,如须细询其较之平时稍大,即为邪盛,较之平时愈小,即为气衰,仍以所见诸证参之,

  (十)更有正取反取俱无脉,细寻却在手臂鼠肉之上者,亦反关之类也,但此脉已无常,似难凭脉,必须察其病证何如,元气何如,以断吉凶,此论极为精当。

  【三】血气形势直解

  (一)

  气无形也,血有形也,

  气动也,血静也,

  脉之行也,以息往来,其动则气也,其管则血之质也,

  病在气分,候动之势,

  病在血分,候脉之形,

  气主咰之,血主濡之,

  (二)而:

  病即当累气,故候形者必兼审势,

  气病久乃累血,故察势者,不必泥形,

  气虚血实,脉虽弱,而按之必有形,

  血衰气盛,脉虽空,而其来必有势,

  (三)是故:

  凝痰瘀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

  气化升降不利,无论脉形虚实,其动也,必有疏密不匀,强弱不均,或寸弱于尺,或尺弱于寸,或应指少力,或中道而还。

  血实者脉形必厚,血虚者脉形必薄,牢实与芤革可推也,

  气盛者来势必盛,气衰者来势必衰,濡弱与洪滑可例也,

  气周于外,血实于中,故气寒而血为所束,脉即细紧,

  血虚而气无所归,脉即微散也,

  气郁与血结必殊,血虚与气弱不类,此分见者也,

  血热即见气脉,气寒则见血脉,此又互见者也,

  (四)且夫势衰而形实者,有气虚不能运血,有血满致郁其气,何以辨之?

  曰:

  、血累气者气不虚,其势虽来去不大,而按之必有倔疆欲起之情,似动似滑,所谓阴中伏阳也,

  气累血者,血不行,指下坚细而已,

  (五)势盛而形虚者:有气亢以耗其血,有气旺将生其血,何以辨之?

  曰:

  气耗血者,轻诊必带弦而来多去少。

  气生血者,轻诊必见濡,而来去停匀也。

  (六)经曰:

  脉濇而坚者,血实气虚也,

  脉浮而大者,气实血虚也。

  气热者,血未尝不奔逸,然清其气而血即平,若正入血分,则肿腐矣,但清其气无功也。

  气寒者,血未尝不凝滞,然温其气而血即通,若正入血分,则顽块矣,但温其气无功也,

  (七)故吾尝谓病之在经络也,有在气分,有在血分,其在脏府也,止可以在气分,而不可以在血分。

  (八)前人每言病在某藏某府血分者,仍指其经络言之也,或指其血为气累者也,果在血分,谓体坏而死矣。

  【四】左、右表里直解

  (一)王海藏曰:

  伤寒以左脉为表,右为里。

  杂病以右脉为气,左为里。

  予初诊不尽验,心以为此特一法耳,固不可拘也,近二年来,深察病情脉象,有可得而言者凡:

  一六

  外感风寒湿之邪:

  一、深者:皆系左脉沉细于右,

  二、浅者:但两手浮弦,或右关前浮弦而已。

  外感暑热之邪:

  一、深者:皆系左脉弱散于右浅者,但两手浮滑,或右关前浮大而已。

  (二)

  温病之由于伏气内发者,前人皆以右大于左为词,谓邪从中道,胃气郁浊之故,

  以吾历诊春温、冬温、喉痧疫疹诸症,凡:

  一、右大于左,而左脉不甚细弱者,真阴未损,冶之易愈。

  二、若左脉沉细而数,断续不匀,真阴已竭,十难救一,

  三、是当以左小于右,定正气之成败;

  四、不当专以右大于左,定邪气之微甚也。

  (三)又诊夏行秋令时疫,有所谓瘪螺痧者:

  其证先见头痛心嘈,四肢麻冷,螺纹陷下,或吐或泻,旋即昏厥,

  重者即死,

  轻者,醒后越一二日而死,醒后心中烦闷,其苦难言,而神识清明,额汗不止,其脉皆两手沉细,短伏关后,而左手尤甚。

  此天行肃杀之气,伤其心肝生阳之气,亦由其人生阳之本虚也,

  (四)又诊:

  水肿之人阴邪极盛,亦莫不左沉脉小于右。

  此外一切大病久病,邪气深入者,莫非左陷于右。

  元气亏甚者,亦莫非左弱于右,其将愈也。

  则又右脉先盛,左脉后复,必待左脉复盛,乃为元根充固。其病可无虑反复矣病气轻浅,左脉决不受伤,

  惟症瘕积聚,其病虽深,必随其经络之部位,而见于,不能拘于此例耳。

  (五)由此观之,

  左里右表者,百病之通诊,伤寒岂能独异耶!

  故吾以左脉察邪气之浅深,即以左脉察元气之虚实,其脉象须各因病,而定不得专以大小二字赅之,

  寒邪以细而急为甚。

  热邪以薄而散为甚。

  阴虚以浮虚而短为甚。

  阳虚以沉细而短为甚。

  其败也,总归于躁疾散断,全无神力而已矣。

  (六)海藏之劈分伤寒杂病者,彼盖以杂病为劳倦内伤也,由气分渐伤入血分,血伤而左脉败矣,故左为里也,寒为阴邪,先伤于阳,内传胃实,而右脉大矣,故右为里也,殊不知阳明胃实证,乃阳气之内郁,而盛有撑邪外出之机,不得谓之寒邪内陷,寒邪内陷者,少阴厥阴之寒证是也,是扔当在左手矣。

  (七)大凡病之始生也:

  属阳虚与寒甚者,左脉常沉小于右。

  属阴虚与热甚者,右脉常浮大于左。

  若沉小之极,而右脉亦陷,则胃阳绝矣。

  浮大之极,而左脉亦散,则肾气绝矣。

  故喉痧之死脉,皆右关与左脉,同其短数。

  瘪螺痧之治脉,皆右关缓滑有力,左脉虽伏,而不至散断者也。

  左脉重尺,右脉重关。

  (八)『盛启东』以

  新病之死生,主乎右手之关脉,

  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关尺。

  义正如此,此皆取其偏重者言之也。

  (九)若夫邪气之猝至,虽两手脉伏,尚不为凶。病久邪杂,阴阳藏府俱困者,但一部脉坏,即为不吉,是又在于圆机应变者。

  【五】说神

  (一)脉贵有神,由来旧矣,其说约有数端:

  一曰应指有力也

  一曰来去从容也

  一曰来去如一也(亦曰阴阳俱停,阴阳同等)

  一曰形体柔和也

  四者固俱本圣经,而有皆似是而非之处,不可以不辨。

  (二)

  所谓有力者,谓其气来应指之际充然有余,而无怯然不进之象,若谓搏击滑大,失本意矣。

  所谓从容者,谓其来去中途和缓,而无一击即来,一掣即去,躁疾不安之象,

  若怠缓之脉,其气来至中途,而不欲前,去至中途,而即欲止,岂从容之谓耶,

  所谓如一者,来能高满于其分,去能深极于其底,而无来盛去衰,与来不盛去反盛之嫌也,

  若来如釜沸,去如弦绝,则非是矣形,

  (三)体柔和者,真气充于脉中,而脉管之四傍,又与肌肉相亲也,外紧内空,内结外散,均非是矣。独是四者之义,乃指平脉之神,非病脉之神也,

  病者正气若虚,应指岂必有力,况乎阳盛阴衰,阴盛阳衰,血虚气实,气虚血实,又岂能从容如一而柔和耶!然则何以见其神也,神妙万物,平脉之神尚难揣摩,病脉之神,孰能拟议,神不可言,言神所见之处可乎,

  (四)前人谓应指有力,是脉既动之后也,吾谓神不在既动之后,而在方动之初,

  其来也,意似浩然涌出,无力倦不能来,与迫欲急来,不安于内之情,

  其去也,意似坦然折,入无怠不欲去,与应指即散不见其去之象,

  如此,则应指即令少力,即今不能从容如一,而柔和而神,自卓然在也,来去二者之中,又以去为尤要,何者?去乃真阴之内吸也,若回折有势,如石投水,是阴气犹全,元根未撼。此察神于方动之顷也。

  (五)内经曰: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所谓静者,脉气方停,未来未去之间也,

  察其未来之先,停于下者之久暂,而知真阴之盈亏,即可知真阳嘘力之盛衰也,

  察其既来之后,停于上者之久暂,而知真阳之衰旺,即可知真阴吸力之强弱也。

  此察神于末动之始也,方来也,方去也,未来也,未去也,皆神所流露之处也,

  圣经未尝不明言之,但后人读书,不能领会,今略为拈出,以俟来哲之发挥,岂敢谓义尽于此耶。至于神之发源,生于胃气,本于命门,前人论之伙矣,不烦絮聒。

  【六】辨止

  (一)凡:

  症瘕积聚,痰凝水溢,跗肿痞满,喘促咳逆,畜血停食,风热瘾疹,寒湿筋骨疼痛,心胃气痛,以及忧愁抑郁大怒,久思久坐,夜深不寐,

  与夫因病过服凉泄,胃气遏伏不通,

  妇人月闭妊娠,脉皆常有停止,有停一二至者,有停二三十至,而复来者,即仲景所谓厥脉也,

  (二)又小儿脉多雀斗不匀,此其多寡疏密,举不足为吉凶之据也,详考其辨,盖有四端:

  一察其不停之至:应指之有力无力,起伏之有势无势也,力与势盛,即为有神。力与势衰,即为无神。

  一察其停至之顷:是在脉气下伏之后,其力不能外鼓而然者,是为邪所遏,阳不能嘘,若在脉气上来之后,其力不能内返,因从指下即散,如弦之绝,而不见其下者,是元根已离,阴不能吸,其余气游弋经络之中,而将外脱也,

  一察其停至之至:是于脉气下伏之后,全不能起,径少一至,是邪气内结也。若非全不能起,已至中途,不能上挺指下,喘喘然摇摆而去者,是中气内陷不振,而将上脱也,稍迟,即当变见虾游鱼翔之象矣。

  一察其既停之后:复来之至,将起未起之际,有努力上挣,艰濇难起之意者,即知其停,是邪气所阻也,若起伏自然,如常流利,略无努挣艰濇之情,是其停为元根已离,其余气徘徊于三焦胸腹之空中,进退无定,而将上脱也,稍迟即变见雀啄屋漏之象矣。

  (三)更察其脉之形,无论为紧敛,为洪大,但能通长匀厚,应指有力,高下停匀,或来微衰而去盛者,吉也。

  若应指少力,来盛去衰,及实大中挟一细线,指下挺互不移,

  或上驶如驰如射,又断而累累如珠,及指下如自变量线,不能敛聚者,是中气败散,为痰所隔而不合,即所谓解索也。

  (四)故有:

  偶停一二至,而即决其必死者,为其气败而不续也,

  有久停二三十至,而仍决其可治者,为其气闭而内伏也。

  (五)更察其证:

  有病之人,必痰塞气逼,不得宣畅,神识昏迷,谵妄躁扰,狂越可骇者,吉也。

  若气高不下,时时眩冒,及神识清明而静者,凶也。

  无病之人,必胸膈不清肋胀腹痛,气闷不舒,心中惊惕,寐中肢掣,夜梦纷纭,及见恶物入暗洞者,吉也。

  若四肢无力,稍动即喘,气高不能吸纳,胸中时时如饥,而又不欲食,二便清利频数者,凶也。

  【七】初诊久按不同(出张石顽)

  问脉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耎,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何也?

  答曰:

  (一)夫诊客邪暴病,应指浮象可证,

  (二)若切虚赢久病,当以根气为本,

  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无问暴病久病,虽证显灼热烦扰,皆正衰不能自主,随虚阳发露于外也。

  下指濡耎,按久搏指者,里病气和之象,非藏气受伤,即坚积内伏,不可以脉沉,误认为虚寒也,

  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久病向安之象,气血虽殆,而藏气未败也,然多有变证多端,而脉渐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机者,此元气与病气俱脱,反无病象发见,乃脉不应病之候,非小则病退之比,

  大抵病人之脉,初下指,虽乏力,或弦细不和,按至十余至渐和者,必能收功,

  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濇,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必难取效,设病虽牵缠,而饮食渐进,便尿自调,又为胃气渐复之兆,

  经云:安鼓榖昌,

  又云:浆粥入胃,则虚者活,此其候也。

  【八】单诊总按不同

  脉有单诊总按不同者,

  或单诊强,总按弱也,

  或单诊弱,总按强也,

  或单诊细,总按大也,

  或单诊大,总按细也,

  (一)凡单按弱,总按强者,此必其脉弦滑,一指单按,气行自畅,无所搏激,三指总按,则所按之部位大,气行不畅,而搏激矣,此脉本强,而总按更强于单按也,

  (二)单按强,总按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重订诊家直诀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