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中医典籍
文件大小:0.53mb。
书籍内容:

  证治汇补 清 李用粹

  徐序

  陶隐居曰。余宅身幽岭。迄将十载。虽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芳远裔者。莫过于撰述。故隐居于修真之余。撰药总诀肘后方本草三书。唐司马子微所称阐幽前秘。击蒙后学人也。自炎帝尝草。轩皇作经。降及后代。莫不有书。故世得其济。民无夭札。是则阐幽击蒙。端赖于撰述矣。苟无传书。虽善息脉如俞跗。善处方如桐君。亦惟自神其伎耳。将何以广其传。以共济群生哉。上海李惺 先生。才敏识精。以其余学。傍究医术。息脉处方。有验精良。博采轩岐以来诸书。条贯辨晰。标奇举要。集为一编。命之曰证治汇补。予读而嘉之。以为越人淳于。虽神奇难遇。今可以探之枕笥而得矣。扁鹊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病疾多者。言病其疾之症多也。病道少者。言病其治疗之道少也。拙工抵滞。不能旁通。是以病道少也。兹书别为八门。统以十事。参伍错综。应变无穷。何患其道少乎。钟律至微也。昔人以辨症切脉比之。兵法至变也。昔人以制方用药比之。兹书十事之中。始于病因。终于方剂。临症施治。燎然于心目。

  又何患其微且变乎。甚矣。惺 之施博而功大也。苏子瞻云。蜀有学医人费之谚。太仓公对诏问。曰。臣意心不精脉。时时失之。不能全也。太仓公医之圣而至于神者也。心偶不精。犹或失之。况今之为医者乎。吾愿读是书者。用心必精。毋驰于名。毋惊于利。学之万全。而后用之。不然。必费人矣。可不惧哉。

  康熙辛未七月昆山弟徐秉义书

  自序

  夫书以载道。非博无由考其详。学以穷理。非约不能操其要。神明于博约之间。而精一之道坦然昭着矣。

  岐俞之学。自皇古而递至兴朝。从庙堂而数夫草泽。千载群书。真足充栋。不患乎书不博。而患用书者骛博也。不患乎说不约。而患立说者拘约也。何则。索隐之材。驾前哲而攻已成之论。庸常之质。守一家而泥偶效之方。所以异学争鸣。同人互驳。求其贯通素难出入缓和者。几罕觏矣。予也谬叨家学。上参三坟之典。下考往哲之书。审其异同。穷其辨论。始知古人立说。适所以相济而非相悖也。如仲景治冬寒。而河间发明温暑。洁古理脾胃。而东垣发明内伤。子和攻痰饮。而丹溪发明阴虚。此六家者。古今称为医学之宗。

  迨夫冬寒之论。至王安道而中寒伤寒始明。温暑之论。至巢元方而热病中暑方晰。内伤之论。得罗谦甫而劳伤食伤乃别。痰饮之中。分湿痰燥痰。其帮助于隐君。阴虚之中。分真阴真阳。其论创自叔和。乃知古人立说。各有一长。取其所长。合为全璧。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广征万卷。恐多岐亡羊。专执一说。是守株待兔。不若内遵经旨。外律诸家者为当耳。于是不揣孤陋。取古人书而汇集之。删其繁而存其要。补其缺而正其偏。每症列成一章。每章分为数节。其间首述灵素。示尊经也。下注书目。传道统也。冠以大意。提纲领也。赘以管见。补遗略也。稿凡三易。辑成数卷。颜其端曰证治汇补。盖欲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补古人之未备也。大概此集编次法。即为临症审治法。先以病因。详标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状也。次条目。审经络也。次辨症。决疑似也。次脉象。凭折衷也。次治法。调虚实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药。HT 入门也。续以附症。

  博学问也。终以方剂。与绳墨也。每症之中。首尾编次。皆列为十事。如是而大纲毕备。条理井然。合其章句。

  前后相贯。分其节目。次第成章。庶几流览诵读。无太繁太简之弊。俾贤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亦 而致之。是或继往开来之一助耳。但病机变化。诚难尽于纸上陈言。证治玄融。岂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学。兹集少文。是知规矩不足尽匠氏之巧。够率无以喻射者之智。彼临机应变。必俟神圣通心。举错合宜。

  方为化工在手。斯实望于世之君子。

  时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题于杏花春雨书屋

  凡例

  一、杂症刻本甚多。然繁者连篇累牍。虽详于议论。而有汗漫之失。简者短歌叶韵。虽便于记诵。而多缺略之文。兹集汇合群书。采其至言。摘其要句。故节目多而不繁。法则备而不简。是幼学必读之书。亦壮行不磨之范。

  一、病机症状。变化多端。赖昔贤经历验过。各着简策。昭兹来学。故诸书之中。各有一得。而良法美意。存乎其中。此集录其紧要。断章取义。所以有摘一二句者。有留一二法者。其余文无当者。则删而不录。

  一、古今着书立说者。或垂心法。或载新论。或立奇方。是皆有功于来学。岂可没其声称。故每句每段每方之下。必注明出处。传述渊源。间有未备。而余僭增一二以发明之。其下则注汇补二字。

  一、医书之有灵素。犹儒家之五经也。故每章必首述经文。间有经中论症论法。支节分岐者。则亦编入因症条内。盖取其条目井井。一览了然。易于分辨也。

  一、每症章中。各题大意。病因病状。详列脉法治法。虽有种种段落。但取文理贯通。互相接续。俾读者明白显易。便于记诵。抑且启其文思。非好为割裂也。

  一、古来诸方。先辈或编为类方。或详为考论。虽有各刻。然究意尚未全备。盖方名繁杂也。兹集所选。但存至当至正者。故附方特少。盖欲就乎正之途以示后世耳。然熟玩诸法。则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加减变化。存乎其人。善将将者。亦不嫌其少矣。

  一、用药之法。诸家书中。某症系某方。加减某药。然以一方而垂加减之法。则症候未备。莫若以一症而垂加减之法。则取舍必详。故兹集每章另立用药之规。载备用之品。是法丹溪之意以立言耳。

  一、病有七事。曰病因。曰见症。曰脉象。曰经络。曰治法。曰用方。曰选药。兹集务欲辨明症候。审量治法。故证治独详。

  一、脉法为投治之本。故每章列证以后。先载脉之顺逆吉凶。以为学人入门之法。至于脉之体状。另有专本刊行。

  一、伤寒传变。方法最严。另有特本。以俟续刻。此集不载。

  卷之一 提纲门

  中风

  大意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内经)大法有四。曰偏枯。半身不遂也。曰风痱。四肢不举也。曰风 。卒倒不语也。曰风痹。遍身疼痛也。(岐伯)四症为风家纲领。故首列之。

  内因人之元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为害。惟七情饮食。劳伤色欲。致真元耗散。荣卫空疏。邪乘虚入。(用和)所以气虚之人。肝木不平而内风易作。(汇补)

  外候为卒中昏倒。为窜视 斜。为搐搦反张。为骨痛筋急。入经瘫痪。入络肤顽。(入门)暴喑暴昧。语言蹇涩。痰涎壅盛。皆中风之候也。(医鉴)随其经络脏腑俞穴而调之。所谓虚之所在。邪必凑之。(汇补)

  中脏中脏者。内滞九窍。故昏沉不语。唇缓痰壅。耳聋鼻塞。目合不开。大小便闭。(机要)乃邪滞三阴里分。为闭症。

  实者三生饮以疏上窍。三化汤以利下窍。虚人中脏。见脱症者。急宜大补参、附、 、术之类。(东垣)

  中腑中腑者。外着四肢。故手足不随。拘急不仁。或中身前。或中身侧。痿不能动。有六经形症。头疼发热。恶风恶寒。面见五色。脉浮而弦。或痰涎壅盛。喘声不息。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大小便不闭。仍中腑也。(机要)乃邪着三阳表分。宜发汗以泄其邪。小续命汤主之。(东垣)

  中经中经者。外无六经形症。内无便溺阻格。但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丹溪)若兼口眼歪斜。痰涎不利。乃邪着于血脉之中。宜养血舒筋。大秦艽汤主之。

  按。中脏中腑中血脉。论病之浅深也。是以发明云。中血脉则歪口眼。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凡中腑之后。幸而得生。若不戒酒色。避风寒。病必复中。中必在脏。由浅入深。虽有仓扁。亦难措手也。

  卒倒不语卒倒不语为风 。即中脏症也。(汇补)咽中噫噫。舌强难言。俗称急中风。乃其候耳。发汗。身软者生。汗不出。

  身硬唇干者死。视其鼻人中左右上下。白者可治。一赤一黑。吐沫者死。(医贯)以涤痰汤、八味顺气散主之。

  大汗出。六君子汤加黄 主之。

  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为偏枯。即中经症也。(汇补)因虚邪偏客于身半。内居荣卫。荣卫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灵枢)在左为瘫。在右为痪。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不收。痪者。涣也。气血涣散。筋骨不用。(医贯)其在左者。属死血少血。在右者。属痰壅气虚。(丹溪)未尝必指于风而后能也。但兼风者。其身必痛。纯属虚者。其身不痛。(入门)外症。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灵枢)以理断之。左半虽主血。

  非气以通之。则不流。右半虽主气。非血以丽之。则易散。气血左右。不可执泥其治。一偏之病者。法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溉其未枯。旁枝自茂。大概男子在右易治。在左难治。女人在左易治。

  在右难治。(喻嘉言)

  四肢不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证治汇补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