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歌括 - (TXT全文下载)

自化。而膀胱之水洁矣。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

  卷上 补可扶弱

  通关丸

  又名滋肾丸。治下焦湿热。小便点滴不通。以致腹闷欲吐。

  溺癃不渴下焦疏。(病在下焦。故不渴。宜清下焦之热。疏通水道。)知柏同行肉桂扶。

  (黄柏知母俱酒炒各二两。肉桂二钱。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名通关丸。)丸号通关能利水。又名滋肾补阴虚。(原方为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而设东垣借用以治癃闭喘胀。)

  陈修园曰。溺窍一名气门。以溺由气化而出也。气者阳也。阳得阴则化。若热结下焦。

  上无口渴之症。以此丸清下焦之热。则小便如涌矣。此证若口渴。宜济生肾气丸。金匮瞿麦丸主之。然又有巧法焉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去其上窍之闭。则水自流矣。

  用补中益气汤或吐法。甚妙。又于利水药中。入麻黄之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配杏仁之降。俾肺气下达州都。此从高原以导之。其应如响。虚人以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亦妙。

  夏月以苏叶防风杏仁各三钱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亦妙。

  卷上 补可扶弱

  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

  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者宜之。加朱砂三钱。名益元散。

  六一散中滑石甘。热邪表里可兼探。(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灯心汤下。亦有用新汲水下者。)益元(散。)再入朱砂研。(加朱砂三钱。名益元散。)泻北元机在补南。

  柯韵伯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参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苓连以清热。则气更伤。惟善攻热者。不使丧人元气。善补虚者。

  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冲和之气。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矣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

  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脏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补心之阳。寒亦通行也。至于热利初起。里急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着也。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症。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负益元之名矣。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可也。

  ○泄可去闭(邪盛则闭塞不通。必以泄剂。从大便逐之。)

  卷上 补可扶弱

  备急丸

  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满痛。大便不通者。

  姜豆大黄备急丸。(干姜大黄各二两。巴豆一两。去皮研如脂。和蜜丸如豆大。密藏勿泄气候用。每服三四丸。滚水或酒下。)专攻闭痛及停寒。兼疗中恶人昏倒。阴结垂危得此安。

  柯韵伯曰。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白散之方。

  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

  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然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两解法。此则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干姜巴豆。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之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法。所以但讲虚寒。而不议及寒实也。

  卷上 补可扶弱

  三一承气汤

  即大承气汤(方见真方歌括上卷阳明编。)加甘草二钱。

  陈修园曰。仲景三承气汤。尽美尽善。无可加减。刘河间于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矩。然意在调胃。于外科杂症等颇亦相宜。视陶节庵六一顺气汤。更高一格。

  又按张宪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无专成之义。天尊地卑。一形气也。形统于气。故地统于天。形以承气。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类也。气。阳也。干之属也。胃为十二经之长。化糟粕。运精微。转味出入。而成传化之府。岂专以块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气耳。汤名承气。确有取义。非取顺气之义也。宪公此解。超出前人。故余既录于真方歌括后。而又重录之。愈读愈觉其有味也。惜其所着伤寒类疏。未刊行世。宪公讳孝培。古吴人也。

  卷上 补可扶弱

  温脾汤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桂附与干姜。朴草同行佐大黄。泄泻流连知痼冷。温通并用效非常。(附子干姜甘草桂心浓朴各二钱。大黄四分。水二杯。煎六分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方中大黄一味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恐温药不能制。而洞泄或至转剧。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卷上 补可扶弱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发表攻里并用法。

  防风通圣(散。河间。)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大黄酒蒸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各五分。桔梗黄芩石膏各一钱。

  甘草二钱。滑石三钱。加姜葱煎。)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

  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

  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鬲。肺胃受邪。石膏桔梗。

  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

  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

  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功之妙耳。

  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寒春温。夏热秋燥。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以下之。连进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间过用寒凉。仲景伤寒初无下法。弃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即有一二不鲜者。非法之未善。则必已传阳明故也。

  卷上 补可扶弱

  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叶生竹上。故治上焦。)膈上如焚一服消。(连翘一钱五分。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一钱。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杯半。

  加竹叶七片。主蜜一匙。煎五分服。)

  汪 庵曰。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栀芩硝黄。以荡涤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张洁古减硝黄加桔梗。使诸药缓缓而下。留连膈上。颇妙。

  卷上 补可扶弱

  失笑散

  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或血迷心窍。不省人事。或胞衣不下。○并治心痛血滞作痛。

  卷上 补可扶弱

  独圣散

  失笑(散)。蒲黄及五灵。(蒲黄五灵脂等分。生研。每服三钱。酒煎服。名失笑散。)

  晕平痛止积无停。山楂二两便糖入。独圣功同更守经。(山楂二两。水煎。用童便砂糖调服。

  名独圣散。)

  吴于宣曰。五灵脂甘温走肝。生用则生血。蒲黄辛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则瘀痛恶寒发热昏晕胸膈满闷等症悉除。直可一笑置之矣。至于独圣散独用山楂一味。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儿枕痛。更益以砂糖之甘。温中而兼逐恶。童便之咸。入胞而不凉下。相得而相须。功力甚伟。

  卷下

  滑可去着

  滑者。润泽之谓也。从大便降之。视泄剂较轻些。

  卷下 滑可去着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芍药三钱。黄芩黄连当归各八分。肉桂三分。甘草槟榔木香各五分。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须知。(调气。兼。行血。后重便脓自尔康。

  痢不陈修园曰。此方原无深义。不过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立法。方中当归白芍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调气。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又用肉桂之温。是反佐法。

  芩连必有所制之而不偏也。或加大黄之勇。是通滞法。实痛必大下之而后已也。余又有加减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苓之类。亦可加入也。方无深义。罗东逸方论。

  求深而反浅。

  卷下 滑可去着

  脾约丸

  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

  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实、浓朴、姜炒各五两五钱蒸大黄十两。炼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润而甘缓存津液。溺数肠干陈修园曰物之多脂者。可以润燥。故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破结者必以苦故以大黄之苦寒。芍药之苦平为佐。行滞者必顺气故以枳实顺气而除痞。浓朴顺气以泄满为佐。以蜜为丸者。取其缓行而不骤也。

  卷下 滑可去着

  更衣丸

  更衣丸用荟砂研。滴酒为丸服二钱。(朱砂五钱。研如飞面芦荟七钱研细。滴酒和丸。

  每服一钱。好酒送下。)阴病津枯肠秘结。交通水火妙通玄。

  柯韵伯曰。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合明而胃家实。仲景制三承气下之。水火不交而津液亡。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古人入厕必更衣。故为此丸立名用药之义。以重坠下达而奏功。朱砂色赤为火。体重象金。味甘归土。性寒类水。为丹祖永母。能输坎以填离。生水以济火。是肾家之心药也。配以芦荟黑色通肾。

  苦味入心。滋润之质。可转濡胃燥。大寒之性。能下开胃关。此阴中之阴。询为肾家主剂矣。

  合以为丸。有水火既济之理。水土合和之义。两者相须。得效甚宏。奏功甚捷。真匪夷所思矣。

  卷下 滑可去着

  礞石滚痰丸

  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隐君遗下滚痰方。礞石黄连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顽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两。

  用焰硝一两。同入瓦KT 。盐泥固济。 至石色如金为度。水飞过。大黄酒蒸。黄芩酒洗。

  各八两。沉香一两。为末水丸。姜汤下。量虚实服。服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待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

  少顷药力到自愈)

  柯韵伯曰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

  而水津又上输于肺。焉能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痰也。则当曰肾为生痰之原。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瘦。惟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输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根据附胃中而不降。当日胃为贮痰之器。斯义也。惟王隐公知之。故治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色。入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荡涤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绿涯而升。故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

  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

  可以迅扫其曲折根据伏之处。使浊秽不得脏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

  仍得为老痰之巢臼。沉香为扎方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及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

  卷下 滑可去着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风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药。停痰伏饮胜灵丹。(半夏制二两。

  茯)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涩可固脱

  卷下 滑可去着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醒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二地芩连柏与当。(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当归各等分。黄 加倍。)倍用黄 偏走表。苦坚妙用敛浮阳。

  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熟地生地之滋阴。又得黄芩黄连之泻火。治汗之本也。

  然此方之妙。则在于苦寒。寒则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愈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坠中倍加黄 。俾黄 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而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误解。特表而出之。

  卷下 滑可去着

  附汤

  卫阳不固汗汪洋。须用黄 附子汤。(黄 一两。熟附子五钱。水煎服。)附暖丹田元气主。得 固脱守其乡。(行于皮毛者。卫外之气也。卫气根于元气。黄 虽专走卫。有附子挟之同行。则能回大汗欲脱之气。守于其乡。而汗自止矣。)

  陈修园曰。神农本草经云。黄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疯癞疾。

  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只此三十三字。皆取其质轻味淡。偏走皮毛。故治大风痈疽。

  及一切外症脓血过多用之。补养皮肉之虚而已。又云主小儿百疾者。以轻薄之品。大人不足倚赖。惟小儿经脉未盛。气血皆微。不宜峻补。得此微补之品。百病可以概治也。细味经旨。

  安能大补元气以止汗。如六黄汤之大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 附汤之大热以回阳。阳回则汗止。玉屏风之解肌以驱风。风除则汗止。三方不重在黄 。却得黄 之轻快。径走皮肤。

  奏效更速。数百年来。无一人谈及。甚矣医道之难也。

  卷下 滑可去着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 通。(风伤卫则汗自出。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以二药同行走表。令 微似汗。其风邪从微汗而解。则卫无邪扰。汗不再出矣。)发在 防(黄防风。时医误认为止汗之品。害人无算。)收在术。(表风得黄 防风而解。则外无所扰矣。

  脏气得白术而安。则内有所据矣。)热除(风属阳邪阳则为热。)湿去(太阳为湿土。湿热交蒸则为自汗发热之症。)主中宫。(白术补中宫上气。故能止汗除热。防风黄 白术各等分为末。

  酒陈修园曰。以黄 为固表药。千古贻误。前贤用之不应。所以有汗能止。无汗能发。骑墙之说。及庸辈有炙用能止。生用能发之分也。神农本经俱在。奈何舍而不读也。余于本条小注甚详。细心体认。如拨云见日。明者自知。

  卷下 滑可去着

  威喜丸

  治元阳虚惫。精滑白浊。遗尿。及妇人血海久冷。淫带梦泄等症。

  和剂传来威喜丸。梦遗带浊服之安。茯苓煮晒和黄蜡。专治阳虚血海寒。(白茯苓去皮四两。切块。用猪苓二钱五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去猪苓取出晒干为末。黄蜡四两熔化。搅和茯苓末为丸。如弹子大。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为效。

  忌米醋。尤忌气怒动情。)

  王普三曰。抱朴子云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须择云茯苓之年深质结者制以猪苓。导之下出前阴。蜡淡归阳。不能入阴。须用黄蜡。性味缓涩。

  有续绝补髓之功。专调斫丧之阳。分理溃乱之精。故治元阳虚惫。而为遗浊带下者。若治肺虚痰火久嗽。茯苓不必结。而猪苓亦可不用矣。

  卷下 滑可去着

  济生乌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僵蚕一两炒。

  乌梅肉一两半。共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醋汤下。)

  陈修园曰简

  卷下 滑可去着

  斗门秘传方

  治毒痢。腑脏撮痛。脓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无度。及噤口恶痢。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又歌。斗门治痢有神方。豆芍榆甘粟壳姜。脏腑撮疼脓血片。垂危噤口并无妨。)

  斗门(治痢)有奇方黑豆干姜芍药良。甘草地榆罂粟壳。血脓噤口并堪尝。(干姜四钱。黑豆一煎八分服。)

  陈修园曰甘草黑豆。能解诸毒。毒解则撮痛除。赤白已。毒瓦斯不冲于胃口。而噤口之病亦宁。又用地榆以燥在下之湿。芍药以泄在下之热。是正佐法。干姜之大辛大温。以开在上之拒格。是反佐法。又用罂粟壳以止剧痛。制以白蜜之滑。以变其涩。是。巧。佐。法。鸦片是罂粟之膏脂入土者制造而成。名为阿芙蓉。今人吃其烟。多受其害。若以一二厘入药。

  止心腹之痛如神。所以取效倍于他药也。

  卷下 滑可去着

  圣济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附子丸中连与姜。乌梅炒研佐之良。寒中泻痢皆神验。互用温凉请细详。(附子炮乌梅肉炒。各一两。黄连炒二两。干姜炒一两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餐泄。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

  卷下 滑可去着

  四神丸

  治脾肾双虚。子后作泻。不思食。不化食。肾水受时于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后每泻。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须。大枣须同姜煮烂。(破故纸四两酒浸炒。吴萸一两盐水炒。肉豆蔻二两面裹煨。五味子三两炒。大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同煎。枣烂去姜。捣枣柯韵伯曰。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调。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仲景各为立方以主之。大阴有理中四逆。厥阴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少阴有桃花真武猪苓猪肤四逆汤散白通通脉等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美。然只为一脏立法。若三脏相关。久留不痊。

  如子后作泻一症。犹未之及也。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

  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

  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

  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

  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症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生则化。久泄自瘳矣。称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较速欤。

  卷下 滑可去着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实研。莲须龙牡蒺藜连。又将莲粉为糊合。梦泄多遗久服蠲。(芡实蒸。莲蕊须沙苑蒺藜。炒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夜。 粉各三两。莲子粉为糊丸。盐汤或酒下。)

  陈修园曰。此方汇集药品。毫无意义。即市中摇铃辈店上买药辈。亦能制造。张景岳新方。亦多类此。若辈喜为平稳而说之。修园不阿好也。

  卷下 滑可去着

  封髓丹

  治梦遗失。及与鬼交。

  妄梦遗精封髓丹。砂仁黄柏草和丸。(砂仁一两。黄柏二两。炙甘草七钱。蜜丸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一本用肉苁蓉五钱。切片洗淡。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食。前送下。)大封大固春长在。巧夺先天造化立。

  陈修园曰。此方。庸医每疑其偏寒少补而不敢用。而不知大封大固之妙。实夺造化之权。

  视金锁固精。奚啻天渊之隔。宝鉴合三才汤料。名为三才封髓丸。则。板。实。不。灵。矣。

  赵羽皇方论最妙。宜熟读之。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盖肾为悭脏。多虚少实。因肝木为子偏喜疏泄母气。厥阴之火一动。精即随之外溢。况肝又藏魂。神魂不摄。宜其夜卧思交。精泄之症出矣。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方用黄柏为君。以其味性苦寒。苦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

  能。清。肃。秋令一至。则龙火不至于奋阳。水火交摄。精有不安其位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缓急。泻诸火与肝火之内烦。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缩砂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纳五脏六腑之精。

  而归于肾。肾家之气纳。肾中之髓自藏矣。

  卷下 滑可去着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汤罗谦甫)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科。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即安和。

  (诃子面裹煨。一两二钱。罂粟壳去蒂蜜炙三两六钱。肉豆蔻面裹煨。五钱。当归白术炒。白芍酒炒。人参各六钱。木香二两四钱。桂八钱。生甘草一两八钱。每服四钱。脏寒甚。加附子。

  宜方无当归。一方有干姜。)

  肛脱由于虚寒。参术甘草以补其虚。官桂豆蔻以温其寒。木香调气。当归和血。芍药以止痛。诃子粟壳以止脱。

  陈修园曰。此汇药治病。市医得意之方。修园独以为否。然用木香之多。则。涩。而。

  不。郁。亦是见解超处。

  ○湿可润燥

  卷下 滑可去着

  清燥救肺汤

  主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

  救肺汤中参草麻。石膏胶杏麦枇杷。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经霜桑叶三钱石膏 二钱五分。甘草黑脂麻。各一钱。人参杏仁去皮尖。各七分。真阿胶八分。枇杷叶去毛。蜜炙一片。麦冬一钱二分。水煎热服。痰多加贝母。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犀角。羚羊角。)

  陈修园曰。喻嘉言制此方。自注云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古人以辛香之品解郁。固非燥症所宜。即用芩连泻火之品。而苦先入心。反从火化。又非所宜也。喻氏宗缪仲醇甘凉滋润之法。制出此方。名曰清燥。实以滋水。即易所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是也。名曰救肺。实以补胃。以胃土为肺金之母也。

  最妙是人参一味。仲景于咳嗽症去之者。以其不宜于风寒水饮之咳嗽也。昔医不读本草经。

  疑仲景之法而试用之。用之增剧。遂有肺热还伤肺之说。以人参为肺热之禁药。不知人参为肺寒之禁药。为肺热肺燥之良药也。扁鹊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舍人参之甘寒何以泻壮火。

  而益气哉。

  卷下 滑可去着

  琼玉膏

  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症。金水相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时方歌括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