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 - (TXT全文下载)

各五分),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卷中 四时用药加减法

  除风湿羌活汤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以上各五分) 本 苍术(以上各一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大温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卷中 四时用药加减法

  通气防风汤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以上各五分) 本 青皮(以上各三分) 白豆蔻 黄柏(以上各二分) 升麻 柴胡 黄 (以上各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卷中 四时用药加减法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以上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以上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后。

  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卷中 四时用药加减法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 (一两) 半夏(三钱,汤洗七次) 草豆蔻(二钱) 神曲(一钱五分,炒) 升麻 柴胡当归身 陈皮(以上各一钱)

  甘草(炙) 黄柏(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三分)

  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

  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卷中 四时用药加减法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及五心烦热。

  浓朴(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以上各一钱)

  生地黄(一钱五分) 柴胡(二钱五分)

  上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前。

  如腹胀及窄狭,加浓朴。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卷中

  暑伤胃气论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主之。

  卷中 暑伤胃气论

  清暑益气汤

  黄 (汗少者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橘皮 神曲(炒) 泽泻(以上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 当归身麦门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以上各三分) 五味子(九个)

  《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甘草、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

  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

  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此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十枚),炒黄柏(五分),知母(三分)。此按而收之也。

  如湿热乘其肾肝,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脚欹侧,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柏、知母(以上各五分),令两足涌出气力矣。

  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乃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地黄(以上各五分),桃仁泥、麻仁泥(以上各一钱),以润之。

  夫脾胃虚弱之人,遇六七月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二方寒清绝矣,人重感之,则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间,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卷中 暑伤胃气论

  参术调中汤

  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五分) 黄 (四分) 桑白皮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三分) 麦门冬(去心)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地骨皮 白茯苓(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二十个)

  《内经》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 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皮、陈皮去白,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

  上件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语言劳役。

  卷中 暑伤胃气论

  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以上各五钱) 甘草(炙) 柴胡(以上各三钱) 防风(二钱五分) 甘草(生,二钱)

  上件 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卷中 暑伤胃气论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 (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卷中 暑伤胃气论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山栀子(以上各一两) 人参 茯苓(以上各五钱) 朱砂(三钱,别研) 脑子(五分,别研)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熟水送下五七丸,日进三服,食后。

  卷中 暑伤胃气论

  黄连清膈丸

  治心肺间有热,及经中热。

  麦门冬(去心,一两) 黄连(去须,五钱) 鼠尾黄芩(净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

  卷中 暑伤胃气论

  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紫苑茸(一钱五分) 黄 白芍药 甘草(以上各一钱)

  人参(去芦) 麦门冬(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三分) 五味子(三个)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局方》中大阿胶丸亦宜用。

  卷中 暑伤胃气论

  人参清镇丸

  治热止嗽,消痰定喘。

  柴胡 人参(以上各一两五钱) 生黄芩 半夏 甘草(炙以上各七钱五分) 青黛(六钱) 天门冬(去心,三钱) 陈皮(去白) 五味子(去核,二钱)

  上件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白汤送下,食后。

  《局方》中人参清肺汤亦宜用。

  卷中 暑伤胃气论

  皂角化痰丸

  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咽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

  皂角(木白皮酥炙) 白附子(炮) 半夏(汤洗七次) 天南星(炮) 白矾(枯) 赤茯苓(去皮)

  人参(以上各一两) 枳壳(炒,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

  卷中 暑伤胃气论

  白术和胃丸

  治病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汤洗七次) 浓朴(姜制,以上各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人参(七钱) 甘草(炙,三钱) 枳实(麸炒) 槟榔(以上各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

  上件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开水送下,食远。

  卷中

  肺之脾胃虚方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HT 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卷中 肺之脾胃虚方

  升阳益胃汤

  黄 (二两) 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用) 人芦(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独活 防风(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泽泻(不淋勿用)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一钱)

  上 咀,每服秤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或加至五钱。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太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卷中 肺之脾胃虚方

  双和散

  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

  白芍药(二两五钱) 黄 熟地黄 川芎 当归(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 官桂(以上各七钱五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大病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不热不冷,温而有补。

  卷中 肺之脾胃虚方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大麦 (一两) 半夏 猪苓(去黑皮,以上各七钱) 草豆蔻仁 神曲(炒,以上各五钱) 枳实(麸炒,四钱) 橘皮 白术 白茯苓 泽泻(以上各二钱) 缩砂(一钱五分) 干生姜 甘草(炙)

  人参 青皮(以上各一钱) 木香(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后。

  卷中 肺之脾胃虚方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浓朴(姜制) 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 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 木香(以上各五钱) 干姜(七分)

  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为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卷中 肾之脾胃虚方

  沉香温胃丸

  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脐腹冷痛,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酒浸,去心) 干姜(炮) 茴香(炮,以上各一两) 官桂(七钱)

  沉香 甘草(炙) 当归 吴茱萸(洗,炒去苦) 人参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去皮) 良姜 木香(以上各五钱) 丁香(三钱)

  上为细末,用好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热米饮送下,空心,食前,日进三服,忌一切生冷物。

  凡脾胃之证,调治差误,或妄下之,末传寒中,复遇时寒,则四肢厥逆,而心胃绞痛,冷汗出。《举痛论》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惟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圣人以辛热散之,复其阳气,故曰寒邪客之,得炅则痛立止,此之谓也。

  卷中 肾之脾胃虚方

  神圣复气汤

  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水、足少阴肾水之旺。

  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

  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流浊涕不止,或息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 ,耳鸣耳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出,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热,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阳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心烦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痛,皮色白,后出余气,复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

  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仇也。

  干姜(炮为末,一钱三分) 柴胡(锉如豆大) 羌活(锉,以上各一钱) 甘草(锉) 本(以上各八分) 升麻(锉) 半夏(汤洗,以上各七分) 当归身(酒浸锉,六分) 防风(锉如豆大)

  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如泥,入药同煎) 人参(己上各五分) 附子(炮,去皮脐,二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细剪入)

  上件药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草豆蔻(面裹烧,面熟去皮干) 黄 (以上各一钱) 橘皮(五分)

  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枳壳(五分) 黄柏(酒浸) 黄连(酒洗,以上各三分) 生地黄(汤洗,二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川芎(细末) 蔓荆子(以上各三分) 华细辛(二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者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

  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宜食羊肉及HT 滋味。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验。于月生月满时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时分服。

  治法已试验者,学人当以意求其的,触类而长之,则不可胜用矣。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而上气短,精神不足,且脉弦,皆阳气衰弱,伏匿于阴中故耳。癸卯岁六七月间,霖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泻痢,乃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闭塞,默思《内经》有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诸泻而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利其小便,必用淡渗之剂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今客邪寒湿之胜,自外入里而甚暴,若以淡渗之剂利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阴重强而阳重衰也。兹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二钱,防风半钱,炙甘草半钱。同 咀,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服乃愈。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此得阳气升腾故愈,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则可以知百矣。

  卷下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内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琐末细事,是以所当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胃气者,荣气也,卫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饮食一伤,若消导药的对其所伤之物,则胃气愈旺,五谷之精华上腾,乃清气为天者也,精气、神气皆强盛,七神卫护,生气不乏,增益大旺,气血周流,则百病不能侵,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药之用,其利溥哉。

  易水张先生,尝戒不可用峻利食药,食药下咽,未至药丸施化,其标皮之力始开,便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时辰许,药尽化开,其峻利药必有情性,病去之后,脾胃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当时说下一药,枳实一两,麸炒黄色为度,白术二两,只此二味,荷叶裹烧饭为丸。以白术苦甘温,其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故先补脾胃之弱,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此一药下胃,其所伤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当是之时,未悟用荷叶烧饭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谓神奇矣。荷叶之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也。《左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止是胃气上升者也。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秽污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为引用,可谓远识深虑,合于道者也。更以烧饭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而补令胃浓,再不至内伤,其利广矣大矣!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不问所伤,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骨肉血脉无所根据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止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

  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五气。气者,真气、元气也。其牵牛之辛辣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肠胃受邪,当以苦味泄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罪之有?夫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所生病,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脾胃,而反泻五脏,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此乃暗里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叹!故特着此论并方,庶令四海闻而行之,不至夭横耳!此老夫之用心也。

  胃气岂可不养,复明养胃之理,故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根据。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温,血温胃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谷者,身之大柄也,《书》与《周礼》皆云:金木水火土谷,惟修以奉养五脏者也。内伤饮食,固非细事,苟妄服食药而轻生损命,其可乎哉!《黄帝针经》有说:胃恶热而喜清冷,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伯歧曰: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 ,寒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内外伤辨惑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