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林庙展谒记 - (TXT全文下载)
,建重门。
明太祖洪武十年,鲁民居文约等以地五十六亩增广林田。
成祖永乐二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彦缙患思堂基制狭小,乃加恢扩,又作墓门三间。
二十一年,林垣倾坏,五十五代孙曲阜知县克中复葺而拓之周十余里,更建铺舍以居巡卫。
英宗正统八年,彦缙又增树文宣王及泗水侯沂国公墓碑各一。
孝宗弘治七年,六十一代代袭衍圣公宏泰重修驻跸亭及享殿、林墙、门楼,建洙水左右二桥,植柏桧数百株。
世宗嘉靖二年,御史陈凤梧重修洙水桥,建石坊及庐墓堂。
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葺享殿齐室,树石阙五楹,题曰:“万古长春”,立碑亭二座,栽神道栢数百株。
庄烈帝崇祯七年,兖东兵备佥事李一鳌;十六年,六十五代衍圣公衍植,先后复加修筑。
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冬十一月,帝幸鲁酹酒圣林,特命扩地十一顷一十四亩九分,除其租赋,六十八代衍圣公传铎拓新垣周之。
世宗雍正八年,谕内阁曰:“皇五子致祭阙里文庙,典礼告成回京,奏称孔林享堂墙垣年久倾圮,允宜修葺。”命钦天监五官挈壶正李廷耀赴鲁相度。九年夏五月,仍着修理庙工之巡抚陈世倌等估计监修,世倌等会估奏上,并请享殿瓦色衣庙工寝殿之制,诏从之。十年九月工成,计用帑银二万五千三百三两有奇。
高宗乾隆间复一度修葺。
民国以来虽已颓堕,未见政府拨帑修治,仅华洋义赈会曾拨赈款修葺林墙、林门一次。
(十三)
又阙里文献考术曰:“《志》载:林内外古迹,尚有冢壁,白兔沟及丹书坊。”
其说谓先圣墓北有虚墓五间,皆石为之。先圣没,戒弟子为虚墓。后果遭秦始皇发,掘得石壁,有文云:“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跃我床,饮我酒浆,颠倒我衣裳,至沙邱而亡时。”有白兔自墓中出,始皇逐之,至曲阜西十八里沟而没,鲁人因呼其沟曰“白兔沟”。
丹书坊者,汉鲁相钟离意出私钱付户曹孔,修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令男子张伯除堂下草,草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其堂下床首有悬瓮,意召问,答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莫敢发。意曰:“夫子所以遗瓮欲以垂后人”,因发之,得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怀其一。”即召问伯,果服焉。后埋丹书为坊以识之,其址在城北门外。事皆妄诞不经,大都出纬书之传会耳。
出林门东南,望约二十里有丛林一丘,森蔚映日,问之莲舫,知为启圣林,即至圣父母合葬处,南封防山,北阻泗水,其东南数武,圣兄孟皮墓也。宋以前规制不可考。金章宗明昌五年,五十二代衍圣公元措(元措为金所立,即北宗。又有五十二代衍圣公万春,为宋理宗宝庆二年袭,即南宗也。)始立墓碣、石仪。神道。
明成祖永乐间,五十六代孙曲阜知县希范重修并立圣兄墓碑。
清圣祖康熙十年,六十七代衍圣公毓圻建享殿及墓门墙垣。
高宗乾隆二十年,令七十一代衍圣公昭焕攺建享殿三楹,林门三间,华榱承檐,覆以碧瓦,一如崇圣祠之制焉。
再行至万古长春坊,坊西里许有土一堆,草树缭绕,相传为周公望父台(此周公指伯禽也)。
入延恩门,东转陋巷,下车谒颜庙。棂星门外为长台,基高约三尺,台前护以石阑干,台之中有井一口,覆以石圈,傍一古桧,偃蹇如龙,蟠绕井上,传为复圣手植;井则相传复圣居陋巷时所汲饮者。由守者开左侧门进殿,庭廊庑瓦断垣颓,满目荒凉,复惧危墙下压。正殿五楹,复圣塑像冕旒元服,须髯长拂,不似三十二岁人。
神匰上支以竹,再复以笪,障雨漏也,寝殿亦半倾,古柏摇风,且有斜倒于垣上。为民十九之役,庙当其冲,故被炮火轰击残毁殊甚。当共和盛世,以圣贤林庙作内战场,岂庸常者所能料及哉?向像前行礼后即退出,因风一起,欹梁残脊遥遥欲倾,不敢久于凭吊。
出庙时守者鞠躬礼送,赏一银币,莲舫云:“太多,三数毫足矣。”余曰:“勿较也。”
出东城秉礼门,车马喧阗,贸易颇盛。度濠桥不半里,有人家数十,折北一石坊不甚高,坊北为辇路,广约丈,铺以砖,日久颇坍陷。
再北百步即周公庙,大门闶,上直牓朱地金书:“元圣庙”三大字,庙貌颓残,门下键。莲舫呼守者,一妪持钥自庙左矮屋出,启键后傍立,请余等进,余以一银币给之,称谢而退。大门外贴春祭习礼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东野氏告示一道(东野,复姓,伯禽之季子,名鱼,食采于东野,因以为氏),中钤博士印,于颜庙亦见颜氏同样之布告。
查颜、曾、孟、闵、颛孙、东野诸圣贤裔之世袭五经博士,均系孔庭属官。今衍圣公爵发印夺,属官已无所傅丽。而五经博士之职印,依然如旧,未闻当事追缴。与前之取销清室位号,满蒙王公爵秩仍存,同一畸形状态也。
庙门三间,内为甬道,两傍碑碣如林,夹道古柏耸荫,殿庭东西为庑,空无一物。甬道直北为正殿五楹,规模卑陋,中匰奉元圣塑像,冕服秉圭,巨眼、庞眉、隆准、高颧,须发皤皤,气象俨雅。殿东一匰西向塑像亦冕服,伟貌修髯,余以为伯禽,莲舫云为鲁共王。殿西一少年塑像,眉目秀美,戴束发,紫金冠,玉带白龙袍,立于地上,莲舫告余:“此为金人。”(按:周公旦虽封于鲁,留辅成王,始终未就国。伯禽之国后,淮夷、徐戎并反,率师平之,定鲁,作《费誓》。在位四十六年,理应配享于庙,若汉鲁共王刘余救国之始,即大治宫室,更坏孔子故宅以益之,复未闻有惠泽被乎鲁民,援有功于民,则祀之例犹有未协,况非姬裔功烈,且不逮伯禽万万。当日主庙祀者何阙伯禽,而袝及于余耶,是诚不解,未知莲舫之言有误否?当详考之。)敬向元圣像前行三鞠躬礼。
礼毕,自左廊进寝殿,殿三楹,四壁残剥,顶亦欲倾,斋舍廊庑有倒平成瓦砾堆,周围丹垣多缺口,亦遭民十九之役,被炮弹所击毁,官不拨币缮治,子孙式微,亦无力修葺。莲舫谓余曰:“据故老传,周庙乃鲁太庙改建,以地度之,当不诬也。”至庙后高阜处纵目四顾,一天景物咸收眼底,附城地方,以周庙为最高。
西瞰曲城,烟户可数,北望圣林,如在足下,距东北七里为云阳山,有少昊陵,此外复有穷桑城、奄里、舞雩坛、斗鸡台诸古迹,以途稍远,未获一游为憾。
东南冈阜起伏,杂以田庄,外有陂陀蜿蜒,巨阜相属,迤逦十余里,即古鲁城遗址。偏东青丘一点,传为季氏宅基,稍北一阜则为武子筑台地。华屋山丘,世家乔木,古今同慨。
(十四)
考曲阜为上古帝都。《尔雅大陆》曰:“阜”。《应劭》曰:“鲁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星野分,降娄之次在。”《禹贡》:“为徐州地。”
《左传》云:“鲁有大庭之库。”孔颖达曰:“大庭氏,古天子之国。鲁城内有大庭氏之墟,于其上作库。”又《史记》云:“神农氏都陈,迁于曲阜。”
又《帝王世纪》云:“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在殷为奄,在周为鲁。战国时鲁为楚所灭,地遂入楚。秦并天下,置郡县,鲁属薛郡。刘、项共起诛秦,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并有鲁地。汉王五年破羽垓下,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按:《史记》:“汉王以鲁公礼葬羽于榖城。”在今东阿县,而曲阜城东北汉下村有古冢,俗呼霸王头,相传为葬羽首处。云汉初置鲁县属豫州部,吕后时封张偃为鲁元王,即以鲁县为国治,寻废。
景帝二年,又徙封子淮阳王余于此,是为鲁共王。共王好治宫室,作灵光殿。遭王莽之乱,国除而灵光殿岿然独存。光武初,改属任城郡。建武十九年,废太子疆为东海王,令因灵光之遗,仍都于鲁。
魏晋废国置鲁郡,即以鲁县为郡治。
刘宋徙鲁郡治邹县,以鲁县为属邑,改隶兖州部。
后魏仍以鲁县为鲁郡治。
北齐攺鲁郡为任城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废任城郡,县属兖州;四年,改县名“汶阳”,十六年又改名“曲阜”。
炀帝大业二年,复鲁郡,改隶徐州部,而曲阜仍属鲁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县省八年复置,仍属兖州,鲁郡隶河南道。
又考古鲁国城,相传其门有十二,正南曰“稷门”。《水经注》云:“沂水北对稷门,春秋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门。”杜预注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故名‘高门’,又曰‘皋门’。”《史记》“齐人以女乐遗鲁,陈之鲁城南皋门之外”是也。南左曰“章门”。南右曰“雩门”。《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大败宋师于乘丘,即此也。正北曰“圭门”。北左曰“齐门”。北右曰“龙门”。正东曰“建春门”。《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城东门之外三日”疑即此欤?东左曰“始明门”,又曰“上东门”。《左传 .定公八年》“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是也。东右曰“鹿门”,《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臧孙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即此也。正西曰“史门”;左曰“归德门”;西右曰:“麦门”。
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因轩辕黄帝降于延恩殿,以帝生寿邱,即曲阜地,乃于曲阜作景灵宫以奉之,改县为仙源,徙治寿邱,城遂废。寿邱,在今城东八里,现所称旧县者是也。
金太宗天会七年,复改仙源为曲阜,仍治寿邱。历金、元至明武宗正德七年,流寇刘七犯阙里。明年始改建今城以卫圣庙,县治复由寿邱迁阙里焉。
(十五)
亭午归寓,餐后休息,日晡神爽,往各书店寻购古籍不可得,仅获乾隆《金乡县志》一部,读之。金乡于古为甲父国,殷为缗国,周为茅国。旋属宋,为缗、防、梁丘三邑地。秦置缗、昌邑二县,属薛郡。汉为稿侯国,为山阳王侯国,为东缗、昌邑二县,属山阳郡。晋为高平国,治昌邑。刘宋省昌邑入金乡,置金乡郡。北魏郡废,以县属高平郡。隋属济北郡。唐属兖州。五代属济州。宋、金因之。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清因之,嗣改属济宁直隶州。民国属济宁道。
汉彭越、张匡、丁恭、王畅、范式、张俭、仲长统、刘表;魏凉茂、王粲、满宠;晋向秀、王弼、虞溥、郗隆、王宏、郗鉴、郗超、郗愔;南北朝檀韶、檀袛、檀道济;唐郗纯;宋张肃;元马绍等皆金乡人,可称人文渊薮。
又见《职官表》载:“杨守道,海阳监生,嘉靖间任教谕,祀名宦。”以为山东之海阳。迨见《宦绩门》载:“杨守道,广东潮阳人。任教谕。温和谨饬,与士子处,由由然洽也。置学田三顷,卒于官,士民思之,祀名宦。”方知为吾郡先达,以表传不符,为海为潮,殊未敢断。
嗣查《潮阳志》,无其人。《海阳志》则仅于《仕宦门》载:“杨守道,翰林院五经博士。”不载官金乡教谕及监生出身。《金乡志》又失载五经博士,稽之《郡志》则载:“为嘉靖元年贡,金乡教谕。”其贡不详恩、拔、岁、副。迨阅《澄海志》载:“守道号敬斋,嘉靖间贡,下外都人。授海门训导,升金乡教谕。留心教化,士论称之。其在海门时,置学田三百五十亩,以赡学者,诸生感其义,请祀名宦。从祀乡贤。”墓在中外都华富西山。其监生及五经博士均略。查澄海置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守道之由贡、监而入仕,在嘉靖之初,时下外都尚属海阳,而《海阳志》于载五经博士外,余皆缺。《澄海志》载置学田、祀名宦系在海门而不及金乡事。又考《明史职官》,翰林院五经博士,秩正八品,教谕、训导未入流,嗣改在杂职上。守道卒于金乡,乃由博士而训谕或因事左迁欤?各志所载,参差详略,均因年湮道迥,修志时失于征访。
证以各志,守道固海阳人,嗣下外都割置澄海,遂为澄海人也。曾阅清穆宗同治《番禺志》载:“梁允瑜,官山东诗礼堂启事。”不知诗礼堂,乃附属于圣庙内,复不谙孔庭制度,仅有圣庙启事一员,秩正七品,允瑜当日盖为圣庙启事官。时《番禺志》总分篆者为史宫允穆堂、何赞善石卿、陆教授磬石、陈学录兰甫、金监丞芑堂、陈司马古樵,硕学通儒,犹未免疏略,况其它乎?甚矣!三长之难也!
(十六)
晚饭后,着馆役持刺分赴圣府及光翁处,告明早北上,恕不面辞。方与赵君闲话,袭公派莲舫代表来寓,请多留数天;光翁亦驱车至,请暂盘桓。余以登岱及赴燕访师友,对并期后会。光翁谓,如圣诞日驾能重来尤为忻幸。
廿二早七时兴,检点行装,支付馆资,并嘱馆役赁车。八时莲舫代表袭公来送行,余谢不敢当。九时离旅馆,馆主人及莲舫、赵君远送而别。
抵车站才十一时,上行车须日中方至,进候车室坐,先余至者十数人,俄见一病叟扶杖入室,向衣冠齐楚者跪,丐施济人给铜币一二枚不等,一着缎袍少年男子携小革囊,内贮铜币甚胀,叟至该少年前跪三次,磕数头,乞一枚,靳弗予,座中人咸露鄙夷色。坐余左一客就余低声云:“谁氏小伧?如是悭啬!”余微哂答曰:“杨氏子。”客聆余口音,知为远方客,复问:“彼伧系土著,先生何以知姓杨?”余曰:“设非子居民之裔,何以舍一文而利病叟?弗为也。”
逾十二时,车由兖州到,少停即开,余遂附车北行,凭窗望阙里,不尽留恋,至林树入渺茫,乃退就车房坐。未刻达大汶口,睹寒流东逝,斜阳西指,叹季氏之孔多怅,闵子之不作,我不俟复者,此身已在汶上矣。
过汶口再北行,知距泰安不远,车中客稀,于是高视阔步,躞蹀车厢中,舒展足力,预备继至圣登泰山之巅而小天下。
(十七)
附四氏学建置始末
古者国有学,术有序,党有庠,家有塾。今孔、颜、曾、孟四氏学官为置师,比于郡国,其实孔氏家塾也。孔子没,子孙即宅为庙,藏车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而鲁之诸生亦以时习礼其家。
魏文帝黄初二年,诏鲁郡修起孔子庙,复于庙外建屋宇以居学者,此孔氏家学所由仿也。西晋之乱,百度废弛,百余年中无复讲诵。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诏下鲁郡,复学舍,召生徒而荐。经荒乱,旋复废坠。沿及隋唐,无可纪述者。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十四代孙勖知县事,奏请于家学旧址重建讲堂,延师教授,得旨报可,而庙学之名始起。干兴元年,孙奭知兖州又加修葺。
哲宗元佑元年十月,改建学于庙之东南隅,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寻添入颜、孟二氏子孙。又拨近尼山田二十顷充庙学生员供膳,赐《经》、《史》、《书》各一部。四年,添置学正、录各一员,教奉圣公胄子。
金章宗明昌元年,诏修庙学,勅孔氏子孙已习词赋经义,准备应试,人依兖州府养士例,每人月支官钱二贯、米三斗,小生减半支给,如兖州管下进士愿从学者听,曾得府荐者,试补终场,举人免试,入学仍限二十人为额。
元世祖中统三年,诏曰:“孔氏、颜、孟之家皆圣贤之后也,自兵乱以来往往失学,甘为庸鄙,朕甚悯焉。今以进士杨庸教授孔氏、颜、孟子弟,务严加训诲,精通经述,以继圣贤之业。”
至元三十一年,又拨曲阜地九大顷五十亩,沛县地五十大顷,作生徒学田。
文宗至顺闲,沛县学田为豪民所占,五十四代衍圣公理而复之,又垦辟。
宋元佑时,所给尼山学田荒地一顷五十亩,岁入粟四十八石以赡师生,其后陆续开垦,至明时始复二十顷旧额。
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庙学名“三氏子孙教授司”。七年,裁学正。十年,重修学宫。
英宗正统九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奏言:“三氏子孙初止在学读书习礼,未定生员名额,今学徒日盛,有以京闱领荐者,有以府学领荐者,有以儒士领荐者,请照郡县学例,置立生员听提学官考选,应山东布政使司乡试。”诏从之。
宪宗成化元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奏准颁给三氏学印,又以子孙在学读书者不下二三百名,止由科目一途进取,不无淹滞,乞依各府儒学事例,设岁贡部,议令三岁贡一人,以曾经科举及考试,通习经书,素有行止者充选。
孝宗弘治十一年,兖州知府龚弘请于抚按,重修三氏学,视旧制有加。
武宗正德四年,生员颜重礼及本学教授先后具疏,并以贡举不均为言,礼部议令贡孔氏三名,之后其年同贡颜氏一名,孔氏又贡三名,之后其年同贡孟氏一名,着为例。
世宗嘉靖六年,山东巡抚刘节奏称:“三氏学生员岁贡向来惟以入学为序,并无考选例,是以学者无所劝惩,请定为考选之法。凡在学生员先立廪膳、增广、附学之名,廪增或照府学各四十名,或照州学各三十名,附学不限名数,俱令提学官考校,以上等者为廪膳,次等者为增广,余为附学。廪膳有缺增广收补,增广有缺附学收补,至于岁贡,不论入学浅深,惟照廪膳名第为定,不许搀越。”部议照州学为例,设廪、增各三十名,以廪膳名次起贡,每三年贡二人。
十九年,始给生员廪米。
二十年,山东巡抚李中奏准,于泗水县泾府故绝禄米,内岁给三百六十石为三氏学廪膳。
二十三年,又以泗水道远,支给不便,改将曲阜县应纳鲁府禄米三百七十三石支给。
神宗万历十年,六十一代孙世职知县宏复以学舍界于公府藩臬行署,湫隘抑塞,规制不备,乃迁于按察司之东。
十五年,从巡按御史毛在请添入曾氏,改名四氏学。
二十八年,巡盐御史吴达可于城北蔡庄置学田三顷有奇,又于泗水县城西临泗两庄置学田四顷五十四亩有奇,为科贡盘费。
三十七年,巡盐御史毕懋康于城西北春亭庄,置学田三顷二十六亩有奇。
四十年,兖州知府陈良才于城西北贺庄置学田五十八亩有奇。
是年,提学道陈瑛言于抚按曰:“四氏学官有教授、学录,视国学则少杀,视郡学则较隆,其廪增额数自当比视郡学,向因人材未盛,故旧额仅三十人。今后裔蕃衍入学者三百有余,而廪额如故,非所以重圣贤之裔也。应将四氏学廪生加十名,如府学数增广生员,亦如之廪饩在学田内支领。儒童岁科两试,入学四十名,岁贡每年贡一人。”抚按据以上请报可。
四十二年,六十三代孙世职知县贞丛迁建四氏学于庙西观德门外,即今之学宫是也,中为明伦堂三间,左右厢各五间,东曰“启蒙斋”,西曰“养正齐”,后为“尊经阁”,左为教授署,右为学录署,外辟重门,门外为泮池,跨以桥,桥前为状元坊。
四十五年,兖州知府张铨于城北大庙庄,捐置学田五十亩。
熹宗天启元年,云南道御史李日宣请将孔氏后裔于山东省额中式外每科加举一二人,贡之阙下以观新政,礼部议准。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于填榜,总查各经房如孔氏无中式者,通取孔氏试卷当堂公阅,取中一名加于东省原额之外,但不必拘定一人,以滋多碍。凡历五科皆取中二名。后于庄烈帝崇祯七年,鲁宗学分去一名,遂止中一名,国朝因之。
世祖顺治十四年,提学道施闰章言于山东巡抚缪正心,题准将旧额二名归还四氏,不拘孔、颜、曾、孟,凭文取中。
世宗雍正二年复增一名,共正额三名。
恭遇我皇上登极,乾隆元年,恩科广额于三名外得广一名。
儒童入学之数,顺治初裁为十五名,寻又增五名,今定为二十名。武生之设始于圣祖。
康熙四年,每遇岁试考取十五名,永为定例。
学官俸禄,明时于瞻庙田土内支给,额定每月各支俸米五石,节次裁减,岁支银二十四两,朝定百官品俸令于曲阜县正项钱粮内,岁给教授、学录俸银五十六两九钱六分,斋薪银各十二两,马草银各十二两,而岁贡袍、帽、伞盖银十三两九钱七分及斋、夫、门、斗各役工食亦准于县中正项内开销。
又旧廪三十名,每名给米十二石,闰月加一石,在曲阜县存留粟米内支领,后添廪十名应加米一百二十五石,在本学学田籽粒内取给,寻改米为银,折廪银三百七十两,寻又裁去三分之二。
乾隆二年乃复旧额,学宫岁久不修,渐就倾圮。
乾隆二十四年,提督学政内阁学士谢溶生倡议捐俸重修(录阙里文献,考学校第八之一)。
清末科举罢,学旋废即。其址改办学校,课四氏子弟,他氏学生有愿入校肄业者,亦收录焉。
(陈端度恭习断句,老丑、吟鹤山人斧正。 )
祖父陈沅,字梅湖,号光烈,广东潮州府饶平县隆眼都南溪堡大巷人,清末秀才。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秘书室主任、陆军中将、大元帅府大总统府咨议官、靖国军统领部顾问、粤军司令部参议、两广盐运招收使、行粤军招抚使事、饶平、大埔、澄迈县长、广东通志馆编纂、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九区统率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东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国务院简任职存记、驻暹罗中华学校监督、汕头回澜中学友联中学工读学校董事长、潮梅自治总会会长、饶平陈氏家族自治会长、粤东公路局长、广东高等法院东区分院长、分陕道尹、梧州市公局安代局长、汕头市警察局局长、火宅僧、汕头密教重兴会理事长等职。着有《广东通志列传》《广东通志资料》《南澳县志》《饶平县志补订》等五十六种著作,现将祖父五十多年前至九十多年前从未发表之部份诗文陆续于读者赏阅。
诗词著作部份藏于广东汕头韵古楼、隆都大巷招抚第、诸暨县枫桥镇原属下学生张宗骞少将同其内兄骆雨迨家中,能否存于世间,经灾厯劫传至几时听诸造化。(作者原意注)
陈梅湖公之孙陈端度恭摘抄整理并恭代转贴于山西太原
曲阜林庙展谒记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