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史藏 - 传记
书籍内容: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七
宝祐四年登科録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宝祐四年登科録四巻宋文天祥榜进士题名也首列御试防题一道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其覆考捡防试巻官为王应麟故宋史文天祥载考官王应麟奏其巻称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敢为国家得人贺也其一甲第九人为王应鳯即应麟之弟盖当时法制犹疎未有回避之例耳天祥本列第五理宗亲擢第一其第二甲第二人为谢枋得第二十七人为陆秀夫与天祥并以孤忠劲节搘拄纲常数百年后睹其姓名尚凛然生敬则此録流传不朽若有神物呵防者岂偶然哉五甲第一百八十九人朱防以下原本脱去二十四人今检録中四甲二百二十七人赵与溥下注兄与镇同榜而録无其名又栝苍彚纪有赵时陈塈衡州府志有罗雷春万姓统谱有赵良金并称寳祐四年进士而此録亦无之则皆在所阙内矣后有天祥对防一道理宗御制赐进士诗及天祥恭谢诗各一首天祥是年登第后即丁父忧归至己未始授籖书宁海节度判官防公事故谢表中有自叨异数亦既三年之语此録并载其表文乃后人所増附者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宋宝祐四年登科録巻一
宝祐四年五月八日御试防题
葢闻道之大原出于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隂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着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精神心术达之礼乐刑政其体甚防其用则广厯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者何欤朕以寡昧临政愿治于兹厯年志愈勤道愈逺窅乎其未眹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圣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已以聴三坟而上大道难名五典以来常道始着日月星辰顺乎上鸟兽草木若于下九功惟叙四夷来王百工熙哉庶事康哉非圣神功化之騐欤然人心道心寂寥片语其危微精一之妙不可以言既欤誓何为而畔防何为而疑俗何以不若结绳治何以不若画像以政凝民以礼凝士以天保采薇治内外忧勤危惧仅克有济何帝王劳逸之殊欤抑随时损益道不同欤及夫六典建官盖为民极则不过曰治曰教曰礼曰政曰刑曰事而已岂道之外又有法欤自时厥后以理欲之消长验世道之污隆隂浊之日常多阳明之日常少刑名杂霸佛老异端无一毫几乎道驳乎无以议为然务徳化者不能无上郡鴈门之警施仁义者不能无末年轮台之悔甚而无积仁累徳之素纪纲法度足以维持凭藉者又何欤朕上嘉下乐夙兴夜寐靡遑康寜道乆而未洽化乆而未成天变洊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苻泽未清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夫不息则乆乆则证今胡为而未证欤变则通通则乆今其可以屡更欤子大夫之复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详延之意
御试勅差
详定官
朝奉大夫新除权吏部侍郎暂兼权中书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録院检讨官兼侍讲陈大方
朝散郎新除起居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暂兼直舍人院兼国史院编修官实録院检讨官兼侍讲林存中大夫新大府卿兼检正诸房公事饶虎臣
编排官
中顺大夫行大理少卿髙衡孙
朝散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资善堂赞读皮龙荣
初考官
奉议郎干办行在司审计司鲍成祖
朝奉郎行在左藏东西库封椿下库安邉库陈防炎
文林郎行国子正陈合
添差初考官
承议郎差充尚书省提领市舶所主管文字呉湜奉议郎行在左蔵西库徐梦发
承直郎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徐彬
覆考官
朝请大夫尚书工部郎中赵逢龙
朝奉大夫行宗正亟兼权尚书左郎官胡大神朝奉大夫行秘书省著作郎兼司封郎官张渊防
添差覆考官
朝奉郎新除大府寺丞余鳌
朝奉郎行国子监主簿徐
承直郎秘书省正字
从政郎行在丰储西仓斛面官兼机宻郑
初考检防试巻官
文林郎特差充临安观察推官方熙孙
覆考检防试巻官
从事郎改添差两浙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王应麟
对读官
承直郎差充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陈应星
从政郎添差两浙路转运司干办公事陈问从政郎监行在省仓下界斛面官唐再炳
从政郎监行在车路院门余孟成
文林郎差充两浙西路转运司准偹差遣魏正子
封弥官
朝请大夫新除大理寺主簿张棻
朝散郎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张蕴
廵捕官
朝奉郎将作监主簿呉溥
宣教郎行借田令史椿卿
五月二十四日皇帝御集英殿唱名赐进士文天祥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共六百一人当日赴期集所六月一日凖勅依格赐进士期集钱一千二百贯文小録钱五百贯文
六月七日谢阙
六月十三日谒谢先圣先师兖国公邹国公
六月二十九日赐闻喜宴同日降赐御诗于礼部贡院七月一日凖省劄为期集所支用不敷再给降题名小録钱一千七百贯文
七月四日拜黄甲同日叙同年于礼部贡院
七月二十五日立题名碑石于礼部贡院
宋寳祐四年登科録巻一
钦定四库全书
宋宝祐四年登科録巻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
宋寳祐四年登科録巻二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宝祐四年登科録巻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宋寳祐四年登科録巻四
廷对防 文天祥
臣恭惟皇帝陛下处常之乆当泰之交以二帝三皇之道防诸心将三纪于此矣臣等鼓舞于鸢飞鱼跃之天皆道体流行中之一物不自意得旅进于陛下之庭而陛下且嘉之论道道之不行也乆矣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然臣所未解者今日已当道乆化成之时道洽政治之候而方歉焉有志勤道逺之疑岂望道而未之见耶臣请泝太极动静之根推圣神功化之騐就以圣问中不息一语为陛下勉幸陛下试埀听焉臣闻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徃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隠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隂阳则隂阳不息道亦不息隂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防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徃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脩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于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五典以来以至于太平六典之世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皆自其一念之不息者始秦汉以降而始离非道之离也知道者之鲜也虽然其间英君谊辟固有号为稍稍知道矣而又沮于行道之不力知务德化矣而不能不尼之以黄老知施仁义矣而不能不遏之以多欲知四年行仁矣而不能不画之以近效上下二三千年间牵补过时架漏度日毋恠夫驳乎无以议为也独惟我朝式克至于今日休陛下传列圣之心以防艺祖之心防艺祖之心以参帝王之心参天地之心三十三年间臣知陛下不貮以二不参以三茫乎天运窅尔神化此心之天混兮辟兮其无穷也然临御浸乆持循浸熟而算计见效犹未有以大快圣心者上而天变不能以尽无下而民生不能以尽遂人才士习之未甚纯国计兵力之未甚充以至盗贼兵戈之警所以贻宵旰之忧者尤所不免然则行道者殆无騐也邪臣则以为道非无騐之物也道之功化甚深也而不可以为迂道之证效甚迟也而不可以为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之德之纯纯亦不已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为治顾力行何如耳焉有行道于嵗月之暂而遽责其騐之为迂且逺邪臣之所望于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姑以近事言则责躬之言方发而隂雨旋霁是天变未尝不以道而弭也赈饥之典方举而都民欢呼是民生未尝不以道而安也论辩建明之诏一颁而人才士习稍稍浑厚招填条具之防一下而国计兵力稍稍充实安吉庆元之小获维泸水之隽功无非忧勤于道之明騐也然以道之极功论之则此浅效耳速效耳指浅效速效而遽以为道之极功则汉唐诸君之用心是也陛下行帝而帝行王而王而肯袭汉唐事邪此臣所以賛陛下之不息也陛下傥自其不息者而充之则与隂阳同其化与五行同其运与乾坤生生化化之理同其无穷虽充而为三纪之风移俗易可也虽充而为四十年圄空刑措可也虽充而为百年德洽于天下可也虽充而为卜世过厯亿万年敬天之休可也岂止于圣问八者之事可徐就理而已哉臣谨昧死上愚对臣伏读圣防曰盖闻道之大原出于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隂阳五行之而实不外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着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脩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于精神心术达之于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歴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何欤朕以寡昧临政愿治于兹歴年志愈勤道愈逺窅乎其未眹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王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已以听臣有以见陛下遡道之本原求道之功效且疑而质之臣等也臣闻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分而言之则道自道天地自天地圣人自圣人合而言之则道一不息也天地一不息也圣人亦一不息也臣请遡其本原言之茫茫堪舆坱圠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人心仁义礼智之性未赋也人心刚柔善恶之气未禀也当是时未有人心先有五行未有五行先有隂阳未有隂阳先有无极太极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其体则微其用甚广即人心而道在人心即五行而道在五行即隂阳而道在隂阳即无极太极而道在无极太极贯显防兼费隠包小大通物我道何以若此哉道之在天下犹水之在地中地中无徃而非水天下无徃而非道水一不息之流也道一不息之用也天以澄着则日月星辰循其经地以靖谧则山川草木顺其常人极以昭明则君臣父子安其伦流行古今纲纪造化何莫由斯道也一日而道息焉虽三才不能以自立道之不息功用固如此夫圣人体天地之不息者也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圣人立不息之体则敛于脩身推不息之用则散于治人立不息之体则寓于致知以下之工夫推不息之用则显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騐立不息之体则本之精神心术之微推不息之用则达之礼乐刑政之着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犹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乆而不息圣人之于道其可以顷刻息邪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至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至于溥渊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圣人之论配天地乃归之不息则乆岂非干之所以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法天者亦以一不息中庸之所以高明愽厚悠乆无疆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配天地者亦以一不息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圣人即不息之天地也陛下临政愿治于兹厯年前此不息之嵗月犹日之自朝而午今此不息之嵗月犹日之至午而中此正勉强行道大有功之日也陛下勿谓数十年间我之所以担当宇宙把握天地未尝不以此道至于今日而道之騐如此其迂且逺矣以臣观之道犹百里之途也今日则适六七十之候也进于道者不可以中道而废防于途者不可以中途而画孜孜矻矻而不自已焉则适六七十里者固所以为至百里之阶也不然自止于六七十里之间则百里虽近焉能以一武到哉道无浅功化行道者何可以深为迂道无速证效行道者何可以迟为逺惟不息则能极道之功化惟不息则能极道之证效气机动荡于三极之间神采灌注于万有之表要自陛下此一心始臣不暇逺举请以仁宗皇帝事为陛下陈之仁祖一不息之天地也康定之诏曰只勤抑畏庆厯之诏曰不敢荒宁皇祐之诏曰缅念为君之难深惟履位之重庆厯不息之心即康定不息之心也皇祐不息之心即庆厯不息之心也当时仁祖以道德感天心以福禄胜人力国家绥靖邉鄙宁谧若可以已矣而犹未也至和元年仁祖之三十三年也方且露立仰天以畏天变碎通天犀以救民生处贾黯吏铨之职擢公弼殿柱之名以厚人才以昌士习纳景初减用之言听范镇新兵之谏以裕国计以强兵力以至讲周礼薄征缓刑而拳拳以盗贼为忧选将帅明纪律而汲汲以西戎北塞为虑仁祖之心至此而不息则与天地同其悠乆矣陛下之心仁祖之心也范祖禹有言欲法尧舜惟法仁祖臣亦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