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禅话录 - (TXT全文下载)

具记日月。宋云遂问达摩大师:“在汉地行化,有信受者不?”
达摩大云:“我后四十年外,有汉地人,当弘我法。”
宋云归至朝廷见帝,帝早已崩。遂取所逢胡僧记日月验之,更无差别。宋云乃向朝廷诸百官说。于时朝廷亦有达摩门徒数十人,相谓曰:“岂不是我和上不?”遂相共发墓开棺,不见法身,唯见棺中一只履在。举国始知是圣人。其履今见在少林寺供养。梁武帝造碑文,见在少林寺。
〔五一〕第二代北齐可禅师,承达摩大师后。俗姓周,武牢人也。时年四十,奉事达摩。经于九年,闻说金刚般若波罗经,言下证“如来实无有法即佛,菩提离一切法,是名诸佛”。得授记已,值周武帝灭佛法。遂隐居舒州岘山。达摩灭后,经四十年外,重开法门,接引群品,于时璨禅师奉事,首末经六年。师依金刚经说如来知见,言下便悟:“受持读诵此经,即为如来知见”。密授默语,以为法契;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即如文殊师利授善财记。可大师谓璨曰:“吾归邺都还债。”
遂从岘山到邺都说法,或於市肆街巷,不恒其所。道俗归仰,不可胜数。经一十年,时有灾难,竞起扇乱,递相诽谤,为妖邪坏乱佛法。遂经成安县令翟仲亻品,其人不委所由,乃打煞慧可。死经一宿重活,又被毒药而终。扬楞伽邺都故事,第十卷具说。
〔五二〕第三代隋朝璨禅师,承可大师后。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得师授记,避难故,伴狂市肆,托疾山林,乃隐居舒州司空山。于时信师年二三,奉事经九年。师依金刚,说如来知见。言下便证“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授默语以为法契;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明月宝珠出於大海。璨大师与宝月禅师及定公同往罗浮山。于时信禅师亦欲随璨大师。璨大师言曰:“汝不须去,后当大有弘益。”
璨大师至罗浮山,三年却归至岘山,所经住处,唱言:“汝等诸人,施我斋粮。”道俗咸尽归依,无不施者。安置斋,人食讫,於斋场中有一大树,其时於树下立,合掌而终。葬在山谷寺后。寺内有碑铭形像,今见供养。
〔五三〕第四代唐朝信禅师,承璨大师后,俗姓司马,河内人也,得嘱已,遂往吉州,遇狂贼围城,经百余日,井泉皆枯。信禅师从外入城,劝诱道俗,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其时遂得狂寇退散,井泉泛溢,其城获全。便逢度人,吉州得度。乃来至庐山峰顶上,望见蕲州黄梅破头山上有紫云,遂居此山,便改为双峰山。
于时忍禅师,年七岁奉事,经余三十年。依金刚经说如来知见。言下便证最上乘法,悟寂灭。忍默受语,以为法契;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雪山童子得全如意珠。信大师重开法门,接引群品,四方龙象,尽美归依。经余三十年,至永微二年八月,忽命弟子元一,遣於山侧造龛一所,至闰九月四日,问龛成未,报已成讫。遂至龛所,看见成就,归至房,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二,是日大地震动,日月无光,林木萎悴。葬经半年,龛无故自开,至今不闭。杜正伦造碑文,其碑见在山中。
〔五四〕第五代唐朝忍禅师,承信大师后,俗姓周,黄梅人也,得师授记已,遂居冯墓山。在双峰山东,时人号“东山法门”是也。
于是能禅师。奉事经八个月。师依金刚经,说如来知见,言下便证“若此心有住,则为非住。”密授默语,以为法契;便传袈裟,以为法信,犹如释伽牟尼授弥勒记。
忍大师开法经三十年,接引道俗,四方归仰,奔凑如云,至上元年,大师春秋七十有四。其年二月十一日,奄然坐化。是日,山崩地动,云雾蔽於日月。闾丘均造碑文,其碑见在黄梅。
〔五五〕第六代唐朝能禅师,承忍大师后。俗姓卢,先祖范阳人也。因父官岭外,便居新州。年廿二,东山礼拜忍大师。忍大师谓曰:“汝是何处人也,何故礼拜我?拟欲求何物?”
能禅师答曰:“弟子从岭南新山,故来顶礼,唯求作佛,更不求馀物。”
忍大师谓曰:“汝是岭南犭葛獠,若为堪作佛?”
能禅大师言:“犭葛獠佛性,与和上佛性,有何差别?”
忍大师深奇其言,更欲共语,为诸人在左右,遂发遣,令随众作务。遂即为众踏碓。经八个月,忍大师於众中寻觅,至碓上见共语,见知真了见性,遂至夜间,密唤来房内,三日三夜共语,了知证如来知见,更无疑滞,既付嘱已,便谓曰:“汝缘在岭南,即须急去,众人知见,必是害汝。”
能禅师曰:“和上,若为得去?”
忍大师谓曰:“我自送汝。”
其夜遂至九江驿,当时得船渡江。大师看过江,当夜却归至本山,众人并不知觉。去后经三日,忍大师言曰:“徒众将散,此间山中无佛法。佛法流过岭南讫。”
众人见大师此言,咸共惊愕不已,两两相顾无色。乃相谓曰:“岭南有谁?”递相借问。众中有潞州法如云言:“此少慧能在此。”各遂寻趁。
众有一四品将军舍官入道,俗姓陈,字慧明,久久在师下,不能契悟。即大师此言,当即晓夜倍程奔趁,至大庾岭上相见。能禅师怕急,恐畏身命不存,所将袈裟过与慧明。慧明禅师谓曰:“我本来不为袈裟来。大师发遣之日,有命言教,愿为我解说。”能禅师具说正法。明禅师闻说心法已,合掌顶礼,遂遣急过岭。以后大有人来相趁。
能禅师过岭至韶州居漕溪,来住四十年,依金刚经重开如来知见。四方道俗,云奔雨至。犹如月轮,处於虚空,顿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众生,莫不瞻睹。至景云二年,忽命弟子玄楷、智本,遣於新州龙山故宅,建塔一所。至先天元年九月,从漕溪归至新州。至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忽告门徒曰:“吾当大行矣。”
弟子僧法海问曰:“和上,以后有相承者否?有此衣,何故不传?”
和上谓曰:“汝今莫问,以后难起极盛,我缘此袈裟,几失身命。汝欲得知时,我灭度后四十年外,竖立宗者即是。”其夜奄然坐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是日山崩地动,日月无光,风云失色,林木变白。别有异香氲氲,经停数日。漕溪沟涧断流,泉池枯竭,经馀三日。
其年於新州国恩寺,迎和上神座,十一月,葬於漕溪。是日,百鸟悲鸣,虫兽哮吼。其龙龛前,有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前头散。殿中丞韦据造碑文,至开元七年,被人磨改,别造文报镌,略叙六代师资相授及传袈裟所由,其碑今见在漕溪。
门徒问曰:“未审法在衣上,即以将衣以为传法?”
大师谓曰:“法虽不在衣上,以表代代相承,以传衣为信。今佛法者,得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不错不谬故。况释迦如来金兰袈裟,见在鸡足山。迦叶今见持著此袈裟,专待弥勒出世,分付此衣,是以表释迦如来传衣为信。我六代祖师,亦复如是,我今能了如来性,如来今在我身中。我与如来无差别,如来即是我真如。”
〔五六〕大乘顿教颂(并序)
叙曰:入法界者了乎心,达本源者见乎性。性净则法身自现,心如则道体斯存。天地不能变其常,幽明不能易其理。粤有无明郎主,贪爱魔王,假虚空以成因,蕴尘劳而成业。是以能仁利物,妙力无边,演八万四千之教端,阐三十七道之法要,故有抠迷悟顿渐细指归。悟之乃烦恼即菩提,迷之则北辕而适楚。其渐也,积僧只之劫数,犹处轮回;其顿也,如屈身之臂顷,旋登妙觉。同此高霍,远则远焉,谁其弘之。
则我荷泽和上,天生而智者,德与道合,愿将并年,在幼稚科,游方访道,所遇诸山大德,问以涅本寂之义,皆久而不对,心甚异之。诣岭南,复遇漕溪尊者,作礼未讫,已悟师言,无住之本,自慈而德。尊者以为:寄金惟少,偿珠在勋。付心契於一人,传法灯於六祖。于以慈悲心广,汲引情深。昔年九岁,已发弘愿:我若悟解,誓当显说。今来传授,遂过先心。明示醉人之珠,顿开贫女之藏。堕疑网者,断之以慧剑;溺迷津者,济以之智舟。广本深源,咸令悟入。明四行以示教,弘五忍以利喜。不乾於祖者,斯之谓欤?
然则心有生灭,法无去来。无念则境虑不生,无作则攀缘自息。或始觉以灭妄,或本觉以证真。其解脱在於一瞬,离循环於三界。虽长者子之奉盖,龙王女之献珠,比之於此,复速於彼。所谓不动意念而超彼岸,不舍死生而证泥洹,系顿悟之致何远之有?释门之妙,咸在兹乎!於是省阁裾,里耆耋,得无所得,闻所未闻。疑达摩之再生,谓优昙之一现。颂声腾於远迩,法喜妙於康庄。医王大宝,自然而至。
弟子昧道懵学,幸承奥义。昔登迂路,行咫尺而千里,今蒙直指,览荒里於寸眸。翰墨不足以书怀,躯命宁堪以酬德。辄申短颂发明,要亦犹培娄助蓬瀛之峻,畎浍增渤之深。吾侪学者,庶斯达矣。
杳冥道精,清净法性。
了达虚妄,坚修戒定。
奉戒伊何?识其本性。
修定伊何?无念自净。
克勤慧用,方除法病。
虚鉴不疲,雾埃莫映。
朗如秋月,皎若明镜。
不染六尘,便登八正。
大道好夷,而人好径。
喜遇其宗,倍增欣庆。
稽首归诚,虔心展敬。
顿悟妙门,於斯为盛。
唐贞元八年岁在未,沙门宝珍共判官赵秀琳,於北庭奉张大夫处分,令勘讫。其年冬十月廿十二日记。
唐癸巳年十月廿三日比丘记
●巴黎本神会录
〔一〕远法师言:“和尚,此是庄严,即非庄严。”
和上言:“经文所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法师重徵:“以何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和上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坐菩提树,成等正觉,至双林入涅,於其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者,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作,不以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
法师当时无言,良久乃语:“和尚,淫怒是道,不在庄严。”
和上语法师:“见在俗人应是得道者。”
远法师言:“何故指俗人以为得道?”
和上言:“法师所言淫怒是道,俗人并是行淫欲人,何故不得道?”
法师又问:“禅师解否?”
和上答:“解。”
法师言:“解是不解。”
和上言:法华经云:吾从成佛以来,经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应是不成佛?亦应不经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二〕江陵郡长吏问和尚:“维摩诘诃舍利弗……坐身,住心取定,此定是三界内定,所以维摩诘诃……灭定而现诸威仪若为?”
答:“学大乘人在定中……切诸威仪而不失,不坏定心,是为宴坐。”
问:“於……色能分别青黄赤白心,不随分别起即是……得自在,诸根亦尔,即是於诸见不动而……为得?”
答:“但觉即得,不觉即不得……行即得解脱。”
问:“大乘经若为?”
答:“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相。今日学般若波罗蜜人,但得无住,即同维摩诘……”
〔三〕……见在僧俗等立佛性为自然。问:“无明若为……佛性是自然,无明复从何生?”诸人尽不能答。大德若为……亦自然。
问:“无明若为自然?”
答:“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无明依佛性、佛性依无明。两相依,有则一时有。觉了者即佛性,不觉了即无明。涅经云:如金之与矿、一时俱生。得遇金师,煸冶烹炼,金之与矿,当时各自。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金即喻於佛性,矿即喻於烦恼。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教令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即得解脱。”
问:“若无明自然者,莫不同于外道自然耶?”
答:“道家自然同,见解有别。”
问:“若为别?”
答:“如释门中佛性与无明俱自然。何以故?一切万法皆依佛性力故。所以一切法皆属自然。如道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以下,万物皆是自然。因此见解不同。”
问:“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未审同异?”
答:“亦同亦共异。”
答:“暗室中着十盏灯,灯光共同一,即是同义。言别义者,为盏盏灯各别,是别义。是以诸佛法身,元来不别。智者受用各别,即是亦同亦异。”
〔四〕和尚云:世间有不思议,出世间亦有不思议。世间不思议者,有布衣顿登九五,即是世间不思议。出世间不思议者,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于理相应,有何可怪?此明顿悟不思议。是故经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议,亦复不能知。岂声闻缘觉所能得知。
〔五〕荷泽和尚与拓拔开府书和尚与侍郎今日说,自己身心修行,与诸佛菩萨心同不同?若得同,即于佛法中得佛法分;若不得同,即生空过。
问:“若为得解?”
答:“但得无念即是解。”
问:“若为生是无念?”
答:“不作意即是无念。无念体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实相。诸佛菩萨用无念以为解脱法身,见此法身,恒沙三昧、一切诸波应蜜悉皆具足。侍郎兴神会,今日同学般若波罗蜜,得与诸佛菩萨心不别。今于生死海中得与诸佛菩萨一念相应,即于一念相应处修行,即是知道者,即是见道者,即是得道者。”
侍郎云:“今是凡夫为官,若为学得?”
谘侍郎,今日许侍郎学解。未得修行,但得知解,以知解久薰习故,一切攀缘妄想,所有重者,自渐轻微。神会见经文所说,光明王、月光王、顶生王、转轮圣王、帝释梵王等,具五欲乐甚于今日百千万亿诸王等,于般若波罗蜜唯则学解,将解心呈问佛,佛即领受印可。得佛印可,即可舍五欲乐心,便证正位地菩萨,成就擅波罗蜜,庄严解脱法身者。然此法门,直指契要,不假繁文。但一切众生,心本无相。所言相者,并是妄心。何者是妄?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知以为照用。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努力,努力!
〔六〕问: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其义云何?
答:从佛法东流已来,而有诸大德,皆断烦恼为本。
问:“据何道理,断恼为本?”
答:“据涅经云:文殊师利言:纯陀心疑如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故,便得无疑。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知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何以故?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皆无常。验此经文,文殊所腾纯陀疑者,即疑佛性非常住法,不问烦恼,何故古今大德断烦恼为本,所以疑。”
〔五○〕中天竺国梵僧伽罗蜜多三藏弟子康智圆问曰:“和上,多劫有缘,□□□□生死事大,念念无常,怀疑日深,不敢咨问,唯愿慈悲,许申心地。”
和上答:“汝若有疑,恣意当问。”
智圆问:“一切众生皆云修道,未审修道者一生得成佛道不?”
和上答言:“可得。”
又问:“云何可得?”
答:“如摩诃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刹那成道。何况一生而不得耶?”
又问:“云何刹那顷修习即得成佛?愿断此疑。”
答言:“修习即是有为诸法,计属无常、无常者不离生灭。”
又问:“一切诸佛,修习果满,得成佛道。今言不假修习,云何可信?”
答:“夫所信行修习,不离於智觉,即有智觉,即有照用。如是因果宛然,生灭本无,何假修习。”
又问:“诸佛成道,皆因智觉。今离智觉,何者是道?”
答:“道体无物,复无比量,亦无智觉照用,及动不动法;不立心地意地,亦无去来,无内外中间,复无处所,非寂静,无定乱,亦无空名,无相,无念,无思,知见不及,无证者。道性俱无所得。”
又问:“无所得,知见不及,云何而得解脱?”
答:“三事不生,是即解脱。”
又问:“云何三事不生?”
答:“心不生即无念,智不生即无知,慧不生即无见。通达此理者,是即解脱。”
又问:“心智即有,云何不生知智见无念?”
答:“言心定,不言自定,即是无念。定则更无分别,即是无智。慧定诸见不生,是即无见。非因果法,通达无我。明知生者妄生,灭者妄灭。”
又问:“诸佛皆从因果,得成佛道,今云言非因果法,云何得成师师相授?”
答:“大乘言下悟道,初发心时,便登佛地。无去来今,毕竟解脱。”
问:“何者是大乘禅定?”
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净,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不远看,不近看,无十方,不降伏,无怖畏,无分别,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相不生,是大乘禅定。”
问:“云何不用心?”
答:“用心即有,有即生灭。无用即无,无生无灭。”
问:“何不看心?”
答:“看即是妄,无妄即不看。”
问:“何不看净?”
答:“无垢即无净。净亦是相,是以不看。”
问:“云何不住心?”
答:“住心即假施设,是以不住。心无处所。因汝所问,一切修道者同悟。”
●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
洛京荷泽神会大师示众曰:“夫学道者须达自源。四果,三贤,皆名调伏。辟支、罗汉,未断其疑。等、妙二觉,了达分明。觉有浅深,教有顿渐。其渐也,历僧只劫犹处轮回;其顿也,屈伸臂顷便登妙觉。若宿无道种,徒学多知。一切在心,邪正由己。不思一物,即是自心。非智所知,更无别行。悟入此者,真三摩提。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旷彻清虚,顿开宝藏。心非生灭,性绝推迁。自净则境虑不生,无作乃攀缘自息。吾於昔日,转不退轮。今得定慧双修,如拳如手。见无念体,不逐物生;了如来常,更何所起。今此幻质,元是真常。自性如空,本来无相。既达此理,谁怖谁忧?天地不能变其体。心归法界,万象一如。远离思量,智同法性。千经万论,只是明心。既不立心,即体真理,都无所得。告诸学众,无外驰求。若最上乘,应当无作。珍重!”
人问“无念法”有无否。
师曰:“不言有无。”
曰:“恁麽时作麽生?”
师曰:“亦无恁麽时。犹如明镜,若不对象,终不见像。若见无物,乃是真见。”—(宋道原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卷五十一)
●五更转两首
○荷泽寺神会和尚五更转
一更初。涅城里见真如。妄想是空非有实,不言未有不言无。非垢净,离空虚。莫作意,入无馀。了性即知当解脱,何劳端坐作功夫?
二更催。知心无念是如来。妄相是空非有实,□□山上不劳梯。顿见竟,佛门开。寂灭乐,是菩提。□□□灯恒普照,了见馨香无去来。
三更深。无生□□坐禅林。内外中间无处所,魔军自灭不来侵。莫作意,勿凝心。住自在,离思寻。般若本来无处所,作意何时悟法音?
四更兰。□□□□□□□。□□共传无作法。愚人造化数□般。寻不见,难□难。□□□,本来禅。若悟刹那应即见,迷时累劫庠中看。
五更分。净体犹来无我人。黑白见知而不染,遮莫青黄寂不论。了了见,的知真。随无相,离缘因。一切时中常解脱,共俗和光不染尘。
○南宗定邪正五更转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即妄想是真如。念不起,更无馀,见本性,等空虚。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二更催。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竟,由斯障闭不心开。本自净,没尘埃,无染著,绝轮回。诸行无常是生灭,但观实相见如来。
三更侵。如来智慧本幽深。唯佛与佛乃能见,声闻缘觉不知音。处山窟,住禅林,入空定,便凝心。一坐还同八万劫,只为担麻不重金。
四更兰。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放四体,莫攒玩,任本性,目公官。善恶不思即无念,无念无思是涅。
五更分。菩提无住复无根。过去舍身求不得,吾师普示不忘恩。施法药,大张门,去障膜,豁浮云。顿与众生开佛眼,皆令见性免沉沦。
●附录
△胡适校大乘五更转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即真如是妄想,悟即妄想是真如。念不起,更无馀。见本性,等空虚。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二更催。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病,由斯鄣闭心不开。本自净,没尘埃,无染著,绝轮回。诸行无常是生灭,得观实相见如来。
三更深。如来智慧本由心。以佛为佛乃能见,声闻缘觉不知音。入山谷,坐禅林,入空定,便凝心。□□还同八万劫,只为担麻不重金。
四更兰。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即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放四体,莫攒扌元。认本性,自观看,善恶不思由不念,无思无念是涅。
五更分。菩提无柱本无根。过去舍身求不得,吾师□遂不妄恩。施法药,大张门。去亻京障,拨浮云。本与众生开佛眼,皆令见性免沉沦。
△南宗定邪正五更转(神会禅话录?胡适合校北京图书馆本)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念不起,更无馀。见本性,等空虚。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二更催。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镜,由斯障闭心不开。本自净,没尘埃。无染著,绝轮回。诸行无常是生灭,但观实相见如来。
三更侵。如来智慧本幽深,此佛此佛乃能见,声闻缘觉不知音。住山窟,坐禅林,入空定,便凝心。一坐还同八万劫,只为担麻不重金。
四更兰。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放四体,莫攒扌元。任本性,自观看。善恶无思亦无念,无思无念是涅。
五更分。菩提无住复无根。过去舍身求不得,君师普示不忘恩。施法药,大张门,去障膜,豁浮云。顿与众生开佛眼,皆令见性免沉沦。
△南宗定邪正五更转(神会禅话录?胡适校巴黎伯希和二○四五本)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念不起,更无馀。见本性,等空虚。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二更催。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病,由斯障闭不心开。本自净,没尘埃。无染著,绝轮回。诸行无常是生灭,但观实相见如来。
三更侵。如来智慧本幽深。唯佛与佛乃能见,声闻缘觉不知音。处山谷,住禅林,入空定,便凝心,一坐还同八万劫,只为担麻不重金。
四更兰。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放四体,莫攒扌元。任本性,自公官。善恶不思即无念,无念无思是涅。
五更分。菩提无住复无根。过去舍身求不得,吾师普示不忘恩。施法药,大张门,去障膜,豁浮云,顿与众生开佛眼,皆令见性免沉沦。
△五言律诗
真乘实罕至,至理信幽深。
欲离相非相,还将心照心。
髻中珠末得,衣裹宝难寻。
为报担麻者,如何不重金?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神会禅话录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