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法海本 - (TXT全文下载)

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志心求。’”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寮、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使君礼拜,自(白)言:“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当(今)有少疑,欲问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大师言:“有议(疑)即问,何须再三。”使君问:“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磨祖师宗旨?”大师言:“是。”(使君问:)“弟子见说,达磨大师伐(化)梁武谛(帝),帝问达磨:‘朕一生未(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谴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朕(按:朕,疑衍)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著邪道,不识正法。”使君问:“何以无功德?”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性法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悟(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真(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身(按:身,疑衍)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大(陀)佛,愿往生西方,愿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言:“使君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近,说远只缘上智。人自(有?)两重(种),法无不(一),名(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真(直)心,到如禅(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六祖言:“惠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日(目?)前便到,使君愿见否?”使君礼拜:“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大师言:“唐(按:唐,疑作当?)见西方无疑。”即散。大众愕然,莫知何是。大师言:“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真(直)是弥勒;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尘劳是鱼鳖,虚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我无人(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放?)大智惠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波(破)六欲诸天下。(自性内)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问(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人(了)然便见。使君礼拜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大师言:“善智(知)识!惠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衣(依)此修行,常与惠能说(按:说,疑衍)一处无别。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除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渐法,愚人不可迷。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邪正疾(悉?)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于(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现在(见自?)已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贪觅(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愚,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勿令破彼(彼有?)疑,即是菩提见(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出(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惠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持(待),众人且散,惠能归漕溪山。众生(按:生,疑衍)若有大疑,来彼山问,为汝破疑,同见佛世。”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师?)!昔所未问(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智。”一时尽散。
  大师佳(住)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三、五千人说不尽;若论宗指(旨),传授《坛经》以为衣(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法(去?)处、年月日、性(姓)名,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定(嫡?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修(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
  世人尽传南宗(按:宗,疑衍)能比(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符(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时(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比(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名)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神秀师常见人说,惠能法疾直旨(指?)路(按:路上,但有脱文)。秀师换(唤)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汝与吾至漕溪山,到惠能所,礼拜但听,莫言吾使汝来。所听德(得)音旨,记取,却来与吾说。看惠能见解,与吾谁疾迟。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志诚奉使欢喜,遂半月中间,即至漕溪山,见惠能和尚,礼拜即听,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礼拜,自(白?)言:“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德(得)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散(教)示。”惠能大师曰:“汝从被(彼)来,应是油(细)作。”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与(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惠;与(汝)和尚教人戒定惠如何?当为吾说。”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惠: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惠,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惠。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惠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惠能所见又别。”志诚问:“何以别?”惠能答曰:“见有迟疾。”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惠。大师言:“汝听吾说,看吾所见处:心地无疑(按:疑,似衍)非自姓(性)戒,心地无乱是(按:是,疑衍)自姓(性)定,心地无痴自姓(性)惠。”惠能大师言:“汝(师)戒定惠,劝小根诸(智?)人;吾戒定惠,劝上人。得吾(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惠。”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大师言:“自姓(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自姓(性)顿修,立有渐此,契以不立。(按:立有渐此,契有不立,铃木校订本作亦无渐契,所以不立。)”志诚礼拜,便不离漕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时(决?)疑。”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疑。(按:铃木校订本,此处有汝心自疑四字)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问(闻)即之(知)。”法达取经到,对大师读一遍,六祖问(闻)已,即识佛意,便汝(与)法达说《法华经》。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内(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闻公(文分?)明,无有余乘,唯一乘佛。”大师言:“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圣(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汝与(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汝(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上十六字,是正法。)(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达是(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看(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空迷(按:即是不空迷,铃木校订本作即是内外不迷)。吾(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上(从?)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大师言:“法达!语(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智(知)见。莫开众生智(知)见,开佛智(知)见,即出世。”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名(迷)人故;汝但于(依?)一佛乘。”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智(知)见转《法华》,开众生智(知)见《法华》转。”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自(白?)言:“和尚!实未僧(曾)传《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听人,无不悟者。
  时有一僧名智常,来漕溪山,礼拜和尚,闻(问)四乘教义。智常闻(问)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敬(教?)示。”惠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按:汝自身心见,铃木校订本作汝向自身见),莫著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不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衣(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幸(行?)俱备,一切无离(杂?),但离法相,作无所德(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悟(吾)也。”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曹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座(坐)禅,见亦不见。”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六祖言:“吾亦见亦不见。”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大师言:“吾亦见(者),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神会礼拜,更不(敢)言。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以(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名(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惠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吾若自见,代得吾迷。何不自修,问吾见吾。”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曹溪山中,常在左右。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拾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吾教汝说法不离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荫、界、入:荫,是五荫;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何名五荫?色荫,受荫,相(想)荫,行荫,识荫是。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色、声、香、未(味)、独(触)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若?)自性(正),起十八正。含(若?)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油(由)何等?油(由)自性。
  “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
  “语与言对、法与相对(按:铃木校订本作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净(静)对,清与浊对,凡与性(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大与小小对(按:若把老少与大小分开,则多出一对,为十三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
  “自性居(按:居,疑衍)起用对有十九:邪与正对,痴与惠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典(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空(害?)对,喜与嗔对,舍与铿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有清(情)与无亲(情?)对。(按:实为二十对。)
  “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内外境有无(按:似应作外境无情),五对;三身,有三对(按:似应作自性起用,有十九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著空,即惟长无名(明);著相,(即)惟(长)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语言除故。(按:此上几句,恐有脱文。)暗不自暗,以名(明)故暗;暗不自暗(按:似应作明不自明),以名(明)变暗(按:似因作以暗故明)。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
  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檀(坛)经》,不失本宗。不禀授《檀(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檀(坛)经》者,如见吾亲授。”拾僧得教授已,写《檀(坛)经》,递伐(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革(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五(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外(汝?)破疑,当令迷者尽,使与(汝)安乐。吾若去后,无入(人)教与(汝)。”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除(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有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性听(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座(坐),吾与如(汝)一偈──《真假动净(静)偈》,与(汝)等尽诵取;见此偈意,汝(与)吾(意)同;于(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特(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衣(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性(情?)即解动,无性(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众(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语(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善(喜)。
  此教本无诤,无诤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之(知)大师不永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辽(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第(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转(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伐(代)五祖传衣、付法诵(颂)。若据第一祖达磨颂意,即不合传衣。听五(吾)与汝颂。”颂曰:
  第一祖达磨和尚颂曰:
  吾大(本?)来唐国,传教(教)救名清(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惠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当本愿(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虽因地,地上种化(花)生,花种无性生(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先缘不合和,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吾(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颂,取达磨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共造无明叶(业),见被叶(业)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恨(根)随,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生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善(著?)位座(坐),五(吾)今共与(汝)等别。”法海闻(问)言:“此顿渐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伐(代)?”六祖言:
  “初传受七佛,
  释迦牟尼佛第七,
  大迦叶第八,
  阿难第九,
  未(末)田地第十,
  商那和修第十一,
  优泼掬多第十二,
  提多迦第十三,
  佛陀难提第十四,
  佛陀蜜多第十五,
  胁比丘第十六,
  富那奢第十七,
  马鸣第十八,
  吡罗长(尊?)者第十九,
  龙树第二十,
  迦那提婆第二十一,
  罗喉落第二十二,
  僧伽那提第二十三,
  僧伽那(耶)舍第二十四,
  鸠摩罗驮第二十五,
  者耶多第二十六,
  婆须盘多第二十七,
  摩孥落第二十八,
  鹤勒那第二十九,
  师子比丘第三十,
  舍那婆斯第三十一,
  优婆掘第三十二,
  僧迦罗第三十三,
  须婆蜜多第三十四,
  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子菩提达磨第三十五,
  唐国僧惠可第三十六,
  僧璨第三十七,
  道信第三十八,
  弘忍第三十九,
  惠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
  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授,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今(令)后伐(代)人如何见佛?”六祖言:“汝听,后伐(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五(吾)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法。”“法海愿闻,伐伐(代代)流传,世世不绝。”六祖言:“汝听,吾汝与(与汝)说,后伐(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惠众生佛。
  心剑(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剑(险),佛在众生中;一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真佛解脱颂》,后伐(代)迷人,识此颂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与汝此颂,吾共汝别。”颂曰: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摩(魔),
  邪见之人摩(魔)在舍,正见知(之?)人佛则过,
  性众(中)邪见三毒生,即是摩(魔)王来往舍。
  正见忽则(除?)三毒生(心),摩(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净(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花(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花(化)身中,
  性使花(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身(是)清净因,除即淫(淫即)无净法身!
  性中但自离吾(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吾(悟)顿教法,悟即眼前见性(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求(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保(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是(见)大悠悠。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门(问)、钱帛,著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净(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坦)然寂净(静),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衣(依)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大师云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
  大师灭度,诸日寺内异香氤氲,经数日不散;山朋(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漕溪山葬;在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二日始散。韶州刺史韦处(按:处,应作醵)立碑,至今供养。
  
  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祭;道祭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漕溪山法兴寺,见今传授此法。
  如付山(此?)法,须德(得)上恨(根)智,心信佛法,立大悲,持此经,以为衣(依)承,于今不绝。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悬(县)人也。如来入涅盘(磐),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此真菩萨,说真(直?)示,行实喻,唯教大智人,是旨衣(依)。凡度暂修修行行(按:修修行行,似应作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经。如根性不堪林(材?)量,不得须求此法;达立不德(得?)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今诸(令识?)蜜意。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坛经法海本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