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问答 - (TXT全文下载)

贯之则大观於日月矣备如归敬仪第五篇中。
  答古今未达今定则初住也(云云)。
  答今家唯识妙观与天台一心三观其旨不异位至初住即断无明。
  问归敬仪外尘本无名为真观实有唯识名为俗观而云此之二观一人并修今记主何故同下一句以为理事二观而对利钝二机岂非师资相违耶。
  答外尘本无等语正出钞文归敬乃云心外无尘名为真观第五篇云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盖文异义同尔通真记中随文同释甚详资持云非我所解。
  答资持记主正乖祖师止观双游真俗并运之旨其谬甚矣。
  答记家虽分总别二观然而并观真俗非谓总则唯真别则唯俗但真俗约起心不起心异耳。
  问有人云南山唯识观即是占察唯识观也就此未审南山唯识兼事理二观记家分对炯然可见占察唯识定是事观故荆溪引彼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相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理观若如上会同则南山唯识应如无理观若无理观大违祖意亦不以事理一体而混乱二观差别也。
  答南山唯识妙观经准楞伽论宗梁摄真俗并运事理齐修或者谓同占察如向所斥云当。
  答今家所立唯识一观与条别之宗云泥有间然唯识之俗不离真如之理真如之体岂离唯识之相离体则无别有相离相则无别有体故大师云以俗无别体故也请观归敬之文方见今家事理之妙。
  答唯识兼乎事理如前诸答中可见。
  问资持愿乐地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文)夫诸大乘论中常说自在五位谓资粮(外凡十信)加行(内凡三十心)见道初修道(二地至七)无学道(八地至佛)此是论定人皆知之今记何故以加行位收十信耶。
  答诸论修证皆明五位唯梁摄论但明四位谓愿乐地或名胜解行(此收资粮四十心并暖四加行人合名愿乐地)余者并同资持失考论文故名位有滥。
  答资持以愿乐收加行十信济缘又以愿乐收三贤进退俱失无定涉言。
  答唯识论五位(於信乐后引加行故)摄论四位(摄加行归信乐)资持依论亦引四位於信乐位下细注云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此则正用信乐收加行等何尝以加行收云但唯识论中先列信乐(信住行向)后列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与记列次不同耳。
  问观行虽多不出四种三昧若用今唯识二观为何三昧所摄耶。
  答观与三昧定慧之言尔虽天台止观各有行相在今唯识亦未可定判一种且如般舟三昧止观比念佛为行相南山志修唯识而力行般舟岂得行般舟时而不修唯识耶况是念佛三昧即念息故大师引经云心想佛是心是佛等岂以行坐而可拘乎。
  答四种三昧皆唯识摄。
  答唯识妙观通四种三昧行人所修。
  问法相宗唯识与今唯识观同异如何。
  答唯识名同圆别有异彼宗说真如凝然不变八识一向生灭复说二谛修然不能即理其入观也但观事至第五地方能令观所以天台指为事观清凉判为初教良由於此今宗不然虽张两门收一观真俗同体因果圆融况宗中不说五性不成三乘定异岂得修观同彼法相耶广如所撰辨宗论中言之。
  答贤首清凉云异况大师於归敬中约登地方修之间正同异处幸宜深究。
  答今此唯识与彼法相所修不同今家发足并观彼宗五种差别。
  问华严法界唯一如来藏心而含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今家唯识虽梨耶而圆通真理况摄论说阿梨耶识即如来藏比夫起信但有二名境无二体义无差别若此谈心未有异也但彼明法界四种此谈唯识一门立教随宗未可一也。
  答是同若云不同光统律师不应以唯识立华严经之宗也况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答华严法界唯心观者未知彼宗於五教中摄属何教若归大乘顿教则与今家是同若属余四则与今异。
  问天台事理二观与今记总别二观同异如何。
  答天台二观入观被机未闻厥旨记家二观於自意言如上已明不烦配释。
  答天台事理二观且一往分之然理无所存徧於事何尝曾有单事之观者哉若总别观破之如前。
  答天台事理二观与总别是同其义如上。
  问今家偏以唯识无境为即大乘至极恐还同彼自性计故天台常破诸论家云若定执性实堕冥初生觉者耶。
  答唯识无境即是双融二谛圆顿中道之理无境是真(即空观也)唯识是俗(即假观也)由境即心故境无体境既是心心体本来自性清净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即中观也)然所观之境不出三性三性即是三谛三谛一法无别有三所观之境既三谛一法能观之智则三观一心一念全收能所不二以此妙行约对能诠正出大乘了义极教即同天台所宗法华贤首所宗华严教理冥同皆为至极此乃约教从权遂别判深浅诸宗皆然但执则堕邪语无不可岂当独以唯识无境至极之论而与冥初生觉外道邪论同日而语哉。
  答今家唯识始自初心终至极圣位位知无即真观位位知识即俗观而俗不离真故常无真不离俗故常有而此有无只是一体岂同自性计之无邪故大师云核其双游终归妙觉常住三昧见诸佛土不以二相岂一向无境为极处耶岂与外冥初可同日而语哉。
  答言唯识无境者识徧於境也岂同外道邪执小乘计我法但有尚胜外道况灭唯识耶。

  律宗问答上
  律宗问答卷下

    日本国芿法师问
    极乐寺瑞律师答

  第一本宗五义分通疑有五

  初疑沓婆厌无学云此但厌於果缚依身非是厌於所证真理律本但云此身不坚固不云厌无漏若尔一切罗汉谁不厌果缚依身或可是毗昙所说罗汉住寿行欤然则用此何为分通义。
  答沓婆所厌果缚依身若厌果则速入无余涅盘矣正缘尊者厌无余涅盘非坚固法遂营福五事行大乘行岂非分通义耶。
  次疑施生成佛道此则部主回向之词也若以此为义通有部律亦应义通何以故有部尼律戒本云福於诸有情皆共成佛道故。
  答有部通大之义其中亦有但有部所解观法是当分小乘见解纵别有通大之义故并约所计观法判之只名小乘。
  三疑相召为佛子云佛子名言有通有别通而言之三乘弟子莫不皆从佛而生故诸律中并称释子别而论之二乘无继佛种之义故佛子名局在菩萨是故小部设有佛子之言应但是通途之词也。
  答通途之言但召释子之名若佛子乃二乘於法华得记方始自知而是佛子今本部既召为佛子即知是佛之子而得作佛岂非分通义耶安可滥释子而通途者哉。
  四疑舍财用非重云此是宗部异计何关义通例如净地当部开之以资小根余部闭之还同大乘虽然非谓义通大乘何况财既舍已僧用何罪而吉罗应知此小乘之方便也若依大心直住四海乎。
  答舍财用非重此同部计但计之如大乘菩萨虚通无系故是分通之义若结吉者以所舍之财僧既付还状同新得有资身长道之益今既不还但望违佛制边结吉舍所舍财正同菩萨之心虚通无系何罪之有若非分通是何义耶。
  五疑尘境非根晓云此亦小宗计非大乘义如彼法相大乘根境识等九缘和合故眼能见色乃至意法准之故荆溪列大乘义破小乘异见如彼辅行若尔祖师何总小部计以定义通耶。
  答钝故心不见色名不了义利故虽四和合以心为主而能见色故是了义大乘宗计故涅盘三十云有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为见今本部以识见色正同涅盘故云了义既识能见色非大是何。

  第二疑增受菩萨戒

  问南山依白四受具缘发圆体者更受菩萨戒否若云更受一发圆体则三聚具备而更受何为故传中今不见祖师自增菩萨戒验知白四即发圆体故不用更受耶况复如来在世诸声闻等开显之后不云更受菩萨戒若云不受南山既依善戒以五十具为菩萨方便经即譬四种楼阁若不受则彼一级缺彼经云若受菩萨戒者先发大乘心而受优婆塞戒乃至比丘戒若言不受菩萨戒者无有是处又业疏云向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此岂非后更受大哉若云既发圆体故更受大哉若言既发圆体故更不可受者比丘戒亦不可受者比丘戒亦不可受以五戒沙弥戒已发圆体故汝若会此难而言五戒沙弥戒未具比丘仪故必须登坛者比丘亦未具菩萨仪故必须大乘作法受得耶。
  此问古来异见未见尽善今重设问端愿闻一决请不族再研细为明判焉。
  答虽发圆体愿且未圆故须依善戒经而受也云不见祖师而增菩萨戒者而祖师内冥菩萨圆修何必言受又云声闻开显之后不云更受菩萨戒者以妙经中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亦何须更受哉。

  第三疑白四发圆体

  愚尝以此徧请益浙间宗匠有云发而增受大有云发则不用增大虽是增不增不同於发圆说是同而虽闻斯言於义未明今设十难輙扣义门非故作疑而赴戏论唯欲自预精通其旨亦以塞於他方而已。
  初大小混滥难难曰登坛白四是小乘教三聚羯磨是大乘法大小教门岂可混滥若言发大心故即小而得大者其何局在四分宗耶设依有部若发圆心亦应谓发圆宗戒体然则有部受法或发圆戒空宗四分亦应尔可以但依发心不必依法如此立义岂非宗骨颠倒大小混滥耶。
  答体虽圆发纳法尚偏何混滥之有。
  二师缘相违难难曰圆宗戒体元依现前一人而发岂可坛上十师前发耶夫受戒法大乘小乘俱缘如法方法得戒若有违则定不发戒择师大乘戒云必须用其四能五德六弊有一不任为师今何为师义故輙设坛上发圆宗体耶。
  答祖师用涅盘开决知大小俱心智境缘但是心作决西土法执之所辟东夏迷执之众默尔色心及非色心无非心体解心既妙故发圆体安将师缘差别而为难哉若师缘差别孰不知耶。
  三问遮难相违难难曰大乘先请和尚阿阇梨二师问七遮若有七遮见前不许受戒小乘但问五逆不问二逆然则问遮不全岂可发戒耶。
  答决所发体即是圆体此准佛言何关遮难事耶。
  四期愿相违难难曰白四即尽形圆宗乃尽未来若口唱尽形法心期未来际岂非还同虚诳罪哉若尔不两得乎。
  答业疏中大师自问自答其义甚明又虚诳罪者且如胜鬘夫人指毗尼即大乘学容未闻吾佛结彼虚诳之罪。
  五作法相违难难曰受戒作法大小不同受依大受大依小受小岂可妄用乎设小中尚有异不妄通用如彼加衣舍僧祇取十诵等也何况大乘受戒不用三聚羯磨而用小乘法发圆体则如彼下官勋望大臣位宁可得乎。
  答今白四而发圆体者正犹下官而望大位既知此意尚可疑耶。
  六征求发体难难曰言发圆体者为形俱并发为相即发若言即发今应反问言即发者为理即为事即若言理即此义不然以受戒作法不涉理谈若言事即二非与心体形俱与未来十师与一人白四与三聚并相违法也今其即相如何若云单发圆体资持记云为扶本宗验知本宗亦有焉。
  答体只是一约开决论点二非等即是心体也。
  七受随相违难难曰随行持护必依受体未审今随何体而行护耶若云俱护如烧身臂指捉畜二宝大乘得福小乘犯罪酤酒毁菩萨得罪声闻即轻如此持犯轻重千差如何通会两方免过若云但依小乘圆体既发若不持护岂非相违体耶若违体而依别而依别行护则是受随相违之失也例如义净受体四分随行有部。
  答虽发圆体及随行中且依小乘若受三聚之后当大等持却当随大行护以定持犯涅盘中於小乘戒外更制诸戒极分明也。
  八结罪相违难难曰圆教瞥尔四分重缘分齐各别不可相乱若重缘结则违圆教若瞥尔结后末学律还成无用何者律中之要莫过持犯今既不用何劳学耶。
  答受菩萨戒后方约瞥尔而结若持犯相状并如律中故涅盘中其旨甚明。
  九忏罪相违难难曰若忏罪时直作大乘忏时可灭犯戒罪耶若云然祖师不许之故立六聚忏法若云不然体是大乘罪亦依大忏而可灭者乎为亦发大乘心作六聚忏而灭业道也若云亦灭祖师亦不许故更立三观若云不灭违汝立义彼受戒则云发大乘心故故於坛上即发圆体今忏法亦应例云发大乘心故作律忏即灭业道而何云不灭耶又何故一是圆一不圆耶。
  答体虽是圆忏则须别业疏所明大乘事忏尚不灭业况发大心而用小忏能灭业道哉。
  十教兴无据难难曰所言受小法即发圆体者据在何耶如彼善戒经为得后菩萨戒先发大乘心发五十具而为方便全不曾云受五十具即发圆体故祖师亦顺经戒云受菩萨戒必假七众戒为前方便乃得大戒或云为成三聚或云意在后也而不言受小即是乎若准多论乐上品发心者此义不然彼是小教中共二乘菩萨戒耳或是应以上品发心小戒为后菩萨戒方便尔何谓以之直是耶若云指彼即是圆宗诸部律中亦说三乘发心亦应是圆欤若尔非唯大小颠倒亦是四分分通之义何独乎若指胜鬘大论此亦不然彼但说显大乘徧学未说大小受法仪式故祖师又引法华十方佛土唯有一乘则约开显而示行者所归而矣岂曾於此即发体乎诸义有文据发明祖意矣。
  答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皆以心为体今依涅盘开决此心既大此体遂大若胜鬘法华等并归傍摄义见释文。

  第四圆宗所依疑

  问曰依何经论云此圆教耶若云依法华涅盘开显而立者夫三宗戒体正出业疏而往寻彼圆宗一章於前后文全不见说依开显立但至总属文方引法华今知所归尔何谓以此为圆教所依耶若云依四分律此大乱教门何者如来教法有大有小有制有化以律为制经论是化以三藏为小摩诃衍是大乘也且却问言今四分律为制为化为大为小若云非化非大是制是小者制教但明事相持犯小化不通圆宗之谈若尔四分立圆义在何耶况四分一律於何处说圆教唯识之名义耶若云五义分通者不然以彼即是当了分通之义故若以彼为圆宗何须更立空宗体耶是以捡圆宗章都不见说四分律立圆教体乎故正出体云於本藏识成善种子所言藏识名义从何而得耶若尔毕依何经论立圆教名义耶。
  答今昔分之今圆则涅盘扶律谈常终穷显性昔圆则法华第二意开显及胜鬘等经在昔圆则为傍於今圆则为正傍正虽分今昔无殊备见释圆戒体文请试读耶。

  第五一心三观疑

  问曰唯识所入三性观为一心圆观为次第观欤若云次第观唯识观既是圆人所行岂可次第偏观乎故归敬仪中或云随其发足必约两缘或云初后心齐或云真俗并观业疏即云观中缘此诸文岂非初心圆观耶若云一心圆观者大违本论何者彼文四位唯识修相各别似真不同初以似法似义入分别性次以四寻伺入依他性后以实智入真实性方乃缘中入地证真尔前二观自然具足矣是知本论三观次第全无初心圆修之义若云祖师立义恐失本寄乎又南山自引唯识四位凡圣通学而虽通他难难实未知何者唯识观自有三种谓空有真实也他人难唯识即是中道唯识非谓凡夫所修愿乐空有唯识唯识名同其体不一空有唯识本破地前於愿乐位修何怪伏请明断文义一辙。
  答用观则一心圆观断证则三性次第。

  第六唯识通四位疑

  问若云通四位绳智既灭入真实观则但通达真如理境於唯识智灭而不起故论云唯识者为名能观为名所观耶。
  答唯识实通四位绳智虽灭麻智犹在请观归敬积空方显之答及转识论天亲之文。
  又问唯识为能观为所观者。
  答前文引论似法义名义互为等文何因尚昧能所耶。

  第七唯识修相疑

  问本论明修唯识观则用无分别智其智相貌自有五种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故四离色自性故五於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未审离此五义毕竟如何。
  答离此五义正名无分别智故释论云离五相缘真实义赴真实义者又大师云积空显者是也。

  第八相空分别空疑

  问相空观与分别空为同为异若云同相空是小菩萨所行乾慧等位修之唯识即大菩萨所入信位等位修之修此门异根分大小岂可混滥哉若既同者何劳别立相空观耶又於唯识中开方便空立为一位者亦何不开依他立为一位耶若云不同二空名义无不同故天亲释论而会同者乎。
  答三观摄空无空亦摄无非名异义同乎若分别空与相空同异者据宝性论三疑四异以分则与相空前同后异请考释相空章。

  第九南山立宗违师疑

  问南山既是禀承首师首师立因果为宗南山直以戒为宗(出杨律师义图彼总出九家立宗不同)若尔此不师资相违耶若立宗既背禀承安在又南山违师有何深意。
  答若依归敬建立南山未必直以戒为宗终以戒为宗者又何尝有违师之过具如贤首清凉圭峰立教判文互有不同亦何碍禀承者哉古今众矣安足涉疑。

  第十钞十门摄属诸篇疑

  问钞云此之十条并总属诸门若初标宗显德乃至后尼众杂行等诸篇中当用分别十门相请於初中后三篇分示其相余以其准。
  答此之十门但通束钞之大意其间诸篇或具缺岂可一槩幸更再思不应卒尔。

  律宗问答下(终)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律宗问答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