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新学名句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律宗新学名句
 宋 惟显编

  

  律宗新学名句卷上(并引)

  毗尼中具列增一之文。而不兼通诸部。夫己宗虽广诸乘法数。而但局据一家。是使吾宗晚进辈。昧於披捡。致多阙如。予以时习之暇。輙恣讨论。统括诸部文句。搜罗一宗名言。总成三卷。用贻新学。虽不能发明大义。庶有补於遗忘云尔。
  时绍圣改元前安居日 沙门怀显於法华兰若集序
  律宗新学名句卷上

一律
  事钞四分一律宗是大乘。

一人
  羯磨序意唯拯拔一人。

一师
  戒本同一师学如水乳合。

一心
  律云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一念
  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事
  事钞每於一事之下废立意多。

一乘
  法华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一多罗树
  七仞。

一灯
  僧祇看病赏劳下至然一灯。

一字
  涅盘经善解一字名曰律师。

一理
  羯磨序指归为显一理。

一子
  涅盘等视众生同一子想。

一部
  事钞持犯之门贯通一部。

一化
  多论六物通诸一化并制服用。

一易
  心念说净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一发
  僧祇影过一发即是非时。

一仞
  小雅云四尺谓之仞。

一钵
  智论一钵之食作夫流汗。

一体
  戒疏一体三宝。

一义
  律云如来出世为一义故。

一目
  了论戒者如人一目爱之甚重。

一识
  业疏不妄缘境但唯一识。

一方
  僧网篇一方行化立法须通。

一供养人
  四分六十头陀。

一瞬
  僧祇二十念为一瞬。

一寻
  小雅云倍仞谓之寻。

一闰
  戒疏此国用历三年一闰。

一品
  戒疏金银各三钱唯一品。

一来
  五百问我不灭度半月一来。

一生
  坛经心无圣法徒丧一生。

一磔手
  人一尺佛二尺。

一业
  俱舍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

一弓
  七尺二寸。

一文
  事钞统明律藏本实一文。

一指
  人一寸佛二寸。

一乱
  戒疏即戒与善混然一乱。

一段
  大集梦[迭*毛]一段后分为五。

一粒
  僧祇一粒之米百工乃成。

一苇
  坛经跨关河如一苇。

一夏
  戒疏八十诵律一夏之功。

一偈
  四句为一偈。

一拘卢舍
  杂宝藏经五里多论二里。

一僧
  坛经一僧结已经六万之延年。

一世
  受戒云虚受废功唐劳一世。

一剃
  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

一弹指
  二十瞬。

一袭
  章服仪一袭三衣何容昏晓。

一里
  三百步。

一转
  戒疏胎中七日一转。

一浴
  戒疏半月一浴数受过制。

一佛
  戒疏世唯一佛故永是定。

一戒
  妄语戒云此之一戒人多喜犯。

一尺
  唐令一尺二寸姬周十寸。

一杯
  持世云不除我倒不听受一杯之水。

一宗
  戒疏独斯一宗未怀支派。

一户
  戒疏房戒小房石室两房一户。

一返
  戒疏妄语吐言一返追不可得。

一钧
  三十斤。

一由旬
  智论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一步
  六尺。

一肘
  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

一盘陀量
  二十八肘。

一犯
  事钞一犯尚入刑科多犯理须长劫。

一衣
  多论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等。

一切
  受戒云一切百遮不应出家。

一统
  事钞神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

一揣食
  不受益头陀。

一报
  事钞犯化教但受业道一报。

一食
  一食头陀。

一众
  僧网猫犬举众同畜一众无戒。

一丈
  智论如来身光一丈。

一须臾
  僧祇二十罗预俱舍三十镴缚。

一两
  二十四铢。

一麦
  律云爪长一麦破戒之相。

一味
  律云海水尽醎同为一味。

一时
  多论宁可一时发一切戒不可一时犯一切戒。

一夜
  僧祇护衣一夜通会四分唯对明相。

一丝
  五分经纬共布中穿一丝亦通制断。

一分
  佛藏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出家弟子。

一月
  迦提有衣五月无衣一月。

一本
  事钞显行世事百无一本。

一纪
  十二年。

一家
  业疏即今一家依本直诵。

一往
  受戒云不同外道一往顿受。

一劫
  调达出血墯狱一劫耆婆出血生天一劫。

一坐食
  不食小食头陀。

一钱
  杂心未来舍轮王位易现在不取一钱难。

一形
  释相受中无作悬拟一形。

一受
  事钞一受己难不宜再造。

一说
  受须白四舍唯一说。

二持
  一止持二作持。

二犯
  一止犯二作犯。

二非
  一非色一非心。

二请
  一僧次二别请。

二钞
  一事钞二义钞。

二疏
  一戒疏二业疏。

二衣
  一制衣二听衣。

二谛
  一真谛二俗谛。

二乘
  一声闻乘二缘觉乘。

二行
  一自行二众行。

二报
  一总报二别报。

二种师
  一德戒和尚二依止阇梨。

二同界
  一同一住处二同一说戒。

二净施
  一真实净二展转净。

二无间(经音义)
  一身无间二苦无间。

二宝戒
  一畜宝戒二[贺-力+夕]宝戒。

二世教
  一在世二未来。

二种戒
  一性戒二遮戒。

犯重二义(诸佛威神所不能救)
  一受业定二作业定。

舍戒两出
  一出淫戒二出受法。

二种智(增二)
  一常见犯二犯已能忏。

二种痴(增二)
  一不见犯二犯而不忏。

二种涅盘
  一有余依二无余依。

钞有二义
  一采摘义二包摄义。

佛有二身(五百问)
  一内身二法身。

二法能护世间(杂含)
  一惭二愧。

二仪(周易)
  一天二地。

二序
  一通序二别序。

二缚(宝积)
  一见缚二利养。

二绮戒
  一身绮二口绮。

二种难
  一梵行难二命难。

二谤
  一无根谤二假根谤。

二死
  一分段二变易。

二种房
  一有主房二无主房。

二部律
  一上座部(窟内)二大众部(窟外)。

二种破僧
  一破转法轮僧二破羯磨僧。

沙弥二衣
  一缦安陀会二缦郁多罗僧。

二种坐(善见)
  一跏趺坐二踞坐。

二杀(四分)
  一自作二教他。

说戒二略
  一略取二略却。

二种戒
  一作戒二无作戒。

二粗戒
  一粗语二叹身。

因散缘(两出)
  一出戒本二出德衣。

二界
  一作法界二自然界。

布萨长养二义(泥洹)
  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

部有二义(了疏)
  一成就根本义二随顺根本义。

二种护师
  一法护二衣食护。

事钞二繁
  一繁广二繁滥。

二受食
  一身受二口受。

二灭
  一已灭摈二应灭摈。

二吉罗
  一恶作二恶说。

二种僧
  一羯磨僧二说戒僧。

二时
  一小食时二大食时。

二理
  一玄部生空理二假宗法空理。

二种凡夫为知事(大集)
  一能净持戒二畏后世罪。

二种圣人为知事(大集)
  一阿罗汉果二须陀洹果。

称佛犯兰二义(伽论)
  一世间一佛更无第二二异於世人无人信受。

着割截衣二利(戒疏)
  一毁全相离自贪二不为王贼之所剥故。

二种屏处
  一见屏谓尘雾黑暗二闻屏乃至常语不闻。

二种忏法
  一大乘忏二小乘忏(二共通事理)。

二种法尘
  一心法谓诸心数法二非心法过未色法。

二种小教
  一当分小教即多宗二过分小教即四分。

二种跪膝(善见)
  一长跪(两膝足指着地)二互跪(右膝至地)。

二种时(智论)
  一迦罗时(此云实时)二三摩耶时(此云假时)。

二种病(善见)
  一恶业所致二四大违反。

弟子执作二事
  一修理房舍二补浣衣服。

二种境
  一情境二非情境。

二种杀
  一故杀二误杀。

二种疮(宝积)
  一求见他过二自覆己罪。

二毒箭(宝积)
  一乐好衣钵二邪命为利。

二漫心
  一小漫心二大漫心。

式叉二净
  一六法净心二二年净胎。

在家二戒
  一五戒二八戒。

出家二戒
  一十戒二具戒。

二种执(业疏)
  一法执(以假名宗出有部体弘心多论出四分体)二迷执(光愿河北江南斯并宗骨颠倒理味)。

二种法身(资持)
  一理法身即所证理二事法身即五分德。

双持双犯二意
  一心用通一切戒二教行唯二十六戒。

二师立作戒体(业疏)
  一初师色心为体二次师色声为体。

二种无明(戒疏)
  一迷事无明善觉三趣二迷理无明觉法实性。

二种觉义(戒疏)
  一觉察义对烦恼障二觉悟义对所知障。

涅盘二种戒
  一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

涅盘二种戒
  一受世教戒(十善)二得正法戒(具足)。

智论解大品分二道
  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

两种五人僧法(业疏)
  一自恣五德白二威仪白召白。

二种和
  一初果已去名理和二内凡已还名事和。

舍戒二义
  一为不成波罗夷二为来去无障。

二种施
  一财施二法施。

二种食
  一正命二邪命。

二种兰若
  一有难兰若二无难兰若。

二种聚落
  一可分别二不可分别。

羯磨开二人立秉(事钞)
  一威仪师二说戒师。

别众食余二缘
  一衣时出五分二僧次出多论。

二种木叉(善见)
  一教授木叉二威德木叉。

智论天眼有二(指归)
  一禅定力得二先世行业果报得。

有宗眼有二根
  一浮尘根(谓眼耳鼻等)二胜义根(谓觉知分别)。

三阿僧祇
  一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二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三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

三恶道(亦曰三涂)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

文章三易(沈休文)
  一易见二易识字三易读诵。

事在无作除三因缘
  一前事毁破二此人若死三若起邪见。

比丘三衣
  一僧伽梨上衣(九条至二十五条总衣品)二郁多罗僧中价衣(七条)三安陀会下衣(五条)。

弥勒三会度人
  初会九一六亿第二会九十四亿第三会九十二亿。

三皇
  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

三王
  一夏禹王二殷汤王三周文王。

三慧
  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四分三慧
  一修(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二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三见(见四谛得天眼等)。

涅盘三迦叶(法华有四加摩诃)
  一优褛频罗迦叶二那提迦叶三迦耶迦叶。

三我
  一见我二慢我三名字我。

三界(亦白三有)
  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三学
  一戒学二定学三慧学。

弟子事师三义(事钞)
  一自调我慢二报恩供养三护法住持。

僧残三义(正量部)
  一僧残二救三胜。

衣钵受戒三义(多论)
  一威仪故二生前人信敬心三表异相显内德亦异。

宿欲不被所为三义(资持)
  一欲济卒缘义无长久二欲是开教开必须制三前缘若在容可再传。

事钞结界不得受欲三义
  一结界是众同之本理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胜羯磨三令知界畔护夏等。

三行
  一众行二自行三共行。

三均(戒疏)
  一名均二体均三究竟均。

三苦(从三受生三苦)
  一苦苦(有漏五蕴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而至)三行苦(谓有漏之法四相迁流也)。

坐夏离三过(事钞)
  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寔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

三观
  一性空二相空三唯识。

序有三训
  一端序二次序三由序。

三解脱门(亦曰三空)
  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

羯磨三解(业疏)
  一至结文(古解)二至说字(杂心)三至竟字(今解)。

大乘三贤
  一十住二十行三十回向。

三举法
  一不见罪二不忏罪三说欲不障道。

三光
  一日光二月光三星光。

三根
  一见根二闻根三疑根。

三座(母论过五十腊名耆旧长宿)
  一从无腊至九腊名下座二从十腊至十九腊名中座三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名上座。

三才
  一天才二地才三人才虚沾在三之数 一君(义重)二父(恩重)三师(义恩共重)。

受戒三师
  一得戒和尚二羯磨阇梨三教授阇梨。

三时
  一正法二像法三末法。

三时无作(业疏)
  一因时无作二果时无作三果后无作。

出家三时
  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冬时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春时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夏时。

淫戒三时
  一始入时二入巳时三出时。

四分弟子事师日别三时问讯
  一清旦二日中三日暮。

四句成无除三事
  一事轻小二无缘起三无乞词。

十诵比丘三事决定知毗尼相
  一本起二结戒三随戒。

智论三事因缘生檀布施
  一信清净二财物三福田心有三一怜愍恭敬(如施贫下罗汉支佛)二恭敬(如施佛菩萨)三怜愍(如施贫下及诸畜生)。

三色染
  一青色二黑色三木兰色。

有宗三色
  一可见有对二不可见有对三不可见无对。

三种作法界
  一大界二戒场三小界。

三种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别界。

三种小界
  一难事受戒小界二难事自恣小界三难事说戒小界。

三种德
  一断德二智德三恩德。

三聚戒
  一摄律仪聚二摄善法聚三摄众生聚。

三聚摄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

三种劫心(伽论)
  一强夺取二软语取三施已还取。

三种标(事钞)
  一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二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三大界外相标。

三种戒法
  一别解脱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三种安居法
  一四月十六日为前安居二十七至五月十五为中安居三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

三种思惟(略教诫经)
  一思惟五欲二思惟嗔害三思惟欺诳。

三种和合
  一应来者来二应与欲者与欲三现前得诃者不诃。

三种摄护界
  一摄僧二摄衣三摄食。

三种身
  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

三种尽形
  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

三种机
  上机四依头陀等中机百一供身下机一切听畜。

三种语言(智论)
  一邪心中语(尸夫具三)二慢心中语(见道学人有二)三名字语(圣人唯一)。

三种依止法
  一请师法(作法)二相依住法(起心)三请教授法(起心)。

三种衣已竟(戒疏)
  一三衣体足竟二三衣加持竟三三衣同体足竟。

三种欲法
  一与欲二受欲三说欲。

三种受心
  一苦受二乐受三不苦不乐。

三种所被事
  一情事受戒忏罪等二非情事结界解界等三二合事离衣造房等。

三种二形(善见)
  一能自受胎复能令他受胎二但能自己受胎三但能他人受胎。

三种金(银同)
  一已成金二未成金三已成未成金。

三焦
  一从顶至心上焦二从心至腰中焦三从腰至足下焦。

三种净肉(增三)
  一不见二不闻三不疑。

三种次第乞食法(多论)
  一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则止二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三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足不限多少。

净人三种授食法
  一火净二别药体三施心授与。

食有三种对治(了疏)
  上食起贪墯地狱下食生嗔墯饿鬼中膳起痴墯畜生。

比丘三种受食法
  一仰手受二或加记识三分体分。

诸戒三种通缘(戒疏)
  一是比丘简余三众虽同犯淫但吉罗故二制广后以未制广但违业行故三无重病以不自知无负心故。

屏有三种
  一见屏二闻屏三见闻俱屏。

楞伽三种识
  一真识(真如)二现识(亦名藏识)三分别事识(亦名转识)。

二师三种行德
  一年十岁已上二须具智慧三能勤教授。

式叉尼三种学法
  一学大尼法二学六法三学行法。

师资三种别行法(事钞)
  一凡作事当白师量可二受法谓受诵经等法三报恩法三时问讯等。

本宗三种受日
  一七日法二半月法三一月日法。

四分三种僧物(回僧物戒)
  一是已许僧物二为僧故作未许僧物三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僧。

本律三种行筹(业疏三种格量是也)
  一显露二覆藏三耳语。

善见三种偷形(受戒)
  一但偷形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二偷和合有师出家受十戒已往他方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总上二种。

业疏三宗
  一实法宗二假名宗三圆教宗。

三性
  一善性二恶性三无记性。

统摄佛法(诸杂要行篇)
  一胜鬘经一卷摄一切佛法根本尽二戒本一卷摄一切止持行尽三羯磨一卷摄一切作持法尽。

三障(亦曰三道)
  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

三乘(或名三圣)
  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

受戒三心
  上品心令得究竟大菩萨中品心以得开导小菩萨下品心不害物命二乘人。

安居三心
  一为自行二为利他三料理三宝。

三秦
  一章邯封雍王二司马忻封塞王三董翳封翟王。

三世
  一过去二现在三未来。

三誓受戒
  一断恶二修善三度生。

衣有三贱
  一刀贱(割坏故)二色贱(不正染故)三体贱(粪扫物故)。

孟子三迁
  初近屠居二近商贾三近读书。

三善道
  一天道二人道三修罗。

三藏
  一律藏二经藏三论藏。

三族(庄子)
  一父族二母族三妻族。

三转四谛
  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引证转。

俱舍人命终时三大次解(地大坚重不能解也)
  火大解时令心躁闷翻睛吐沫水大解时形体洪肿筋脉烂坏风大解时瞥尔命终不知不觉。

教被三诛
  初赫连勃勃号夏国时二魏大武时三周武帝时。

年三长月(智论)
  一正月二五月三九月。

三长
  一长衣二长钵三长药。

后汉三张
  一张陵二张鲁三张衡。

三涂
  一刀涂二血涂三火涂。

三通鸣犍搥(亦曰三下)
  一虚揩十下二渐稀渐大二十七下三最后大打三下。

三田
  一三宝敬田二父母恩田三贫病悲田。

三道
  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三两果)三无学道(四果)。

三德
  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

食有三德(涅盘)
  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

三毒
  一贪毒二嗔毒三痴毒。

五分三日
  一八日二十四日(说法)三十五日(布萨)。

说恣通三日(四分)
  一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十六日。

食不过三匙(事钞)
  初匙断一切恶中匙修一切善后匙度一切生。

弟子被罚三不失法
  一不失请法二相依住法三请教授法。

三不应礼(三千威仪)
  一己在高处上座在下二上座在前己在后三自在座上不应礼下座。

关中三辅
  一左冯翊二右扶风三中京兆。

三方便(戒疏)
  一远方便如行淫时先起欲心未动身口二次方便动身就彼口陈欲作三近方便至彼人边身未交前。

舍墯三法
  一僧法二众多人法三对首法。

三报
  一现报(今身即受)二生报(后生方受)三后报(生报已后通及未来)。

化相三宝
  释迦世尊佛宝流布谛教法宝五拘邻等僧宝。

住持三宝
  形像塔庙佛宝纸素所传法宝戒法仪相僧宝。

一体三宝
  照理觉了名为佛宝至理无滞和合僧宝体离名言名为法宝。

理体三宝
  五分法身名为佛宝灭理无为名为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僧宝。

三品礼法(智论)
  一口礼(言相问讯名下礼)二屈膝(即跪立名中礼)三头至地(即稽首名上礼)。

三品人受持戒法(事钞)
  上品高徒能受能持中品之徒善不自发下品小人能受能破。

三品狂人
  上品不忆不来中品或忆或来不来下品常忆常来。

三品兰罪
  上品界内僧忏中品界外四人忏下品一人前悔。

三品钵量
  上钵三斗中钵上下间小钵斗半。

三品由旬(了论)
  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比丘三名
  因中三名怖魔乞士破烦恼○果上三号杀贼应供无生。

律教三名
  一毗尼此云灭义翻为律二尸罗此云戒三波罗提木叉此云别别解脱。

三明
  一天眼二宿命三漏尽。

三无为
  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

三骂
  一面骂目对而说二喻骂比类而毁三比骂我非汝是。

七日药三判
  一正七日舍与余比丘食二过七日舍与守园人三减七日舍听自用。

一心三用
  一能忆二能持三能防。

三律戒体(涅盘疏)
  一多宗计色二僧祇计心三成宗非色悲。

西土论议三量
  一现量(现义显然)二比量(举事相并)三正教量(三藏明文)竖标三量 一界标即唱者之所据二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界体即作法之依地。

三轮
  一身轮二口轮三忆念轮。

三轮施物
  一能施人二所施者三中间物。

安师制僧尼三例
  一行香定座上经上讲法二常日六时行道余食唱时法二布萨差使悔适等法。

四阿含经
  一增一阿含(人天因果)二中阿含(明深义)三杂阿含(辨禅定)四长阿含(破邪见)。

四位戒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

减年四位算法
  一胎数二闰月三频大四布萨。

四分四位僧
  一四人僧二五人僧三十人僧四二十人僧。

四不坏信
  一者佛二者法三者僧四者戒。

西天四韦陀典法
  一亿力韦陀说事火忏悔法二耶爰韦陀说布施祠祀法三阿他韦陀说一切斗战之法四三魔韦陀说知异国斗战法。

受随二作四异
  一受总断随别断二受是本随是条三受是悬防随是对治四受一品定随不定。

受随二无作四异
  一受总发故顿随别发故渐二受拟一形故长随中事止故短三受通三性故宽随局善性故狭四受为根本随为枝条。

四依制外四种开教
  一衣开檀越衣割坏衣二食开僧别等请三坐开别房小室等四药开酥油蜜等。

法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

人四依
  内凡为初依初果为二依二三两果为三依四果为四依。

行四依
  一粪扫衣二长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

四王生八子
  一净饭王生(一悉达二难陀)二白饭王生(一调达二阿难)三斛饭王生(一摩诃男二阿那律)四甘露饭王生(一跋提二提沙并女甘露味)。

四恩
  一国王二父母三师僧四檀越。

四河
  一恒伽 二辛头 三婆叉 四私陀波。

四海(尔雅)
  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

四戒得重犯(戒疏)
  一浣衣二担羊毛三擗羊毛四雨衣。

四谏戒
  一破僧违谏二助破违谏三污家[按-女+(

分页阅读: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律宗新学名句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