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持验记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感应神异传
书籍内容:

续藏经 金刚经持验记
 清 周克复纂
  金刚经持验目录

上卷
  魏博士卢景裕  梁释琰法师  隋赵文若  隋寺丞赵文昌  隋博士徐孝克  隋书生荀氏  隋邑令睦彦通  隋参军杜之亮  隋宋国公萧瑀  隋释法藏  唐苏仁钦  唐陈昭  唐刺史任义方  唐赵文信  唐大理司马乔卿  唐陈文达  唐尉白仁哲  唐尉陈利宾  唐元初  唐判司王令望  唐将军魏恂  唐王陁  唐田参军  唐丞李丘一  唐司马崔文简  唐博士吴思玄  唐县丞吕文展  唐王虞候  唐陈哲  唐丞苏朗  唐邑令李虚  唐吴逵  唐王待制  唐邑令李惟燕(附惟玉)  唐孙明  唐推司杨旬  唐孙翁  唐宋参军  唐节度张齐丘  唐府掾陆康成  唐张国英  唐徐玘  唐王孝廉  唐别驾周伯玉  唐任自信  唐太常段成式  唐节度吴少阳  唐强伯达  唐司空严绶  唐吴可久  唐邢行立  唐赵安  唐倪勤  唐兖州军将  唐牙将宁勉  唐张政  唐房翥  唐窦夫人卢氏  唐烽子母  唐善化县婆  唐何轸妻刘氏  唐康仲戚母  唐宋衎妻杨氏  唐释明度  唐释明浚  唐释虔慧  唐三刀师  唐释会宗  唐释法正  唐释灵幽(后续唐卢弁唐张无是)

下卷
  宋宋承信  宋朱进士  宋承局周兴  宋参军郭承恩  宋范文正公  宋冯侍御  宋司理柴注  宋华友  宋陆翁  宋李玄宗女  宋王迪功妻  宋王氏  宋蒋大士  宋释道宁  宋释嵩明教  宋释清虚  元释聪禅师  明孙廿二  明道士陈入玄  明严江  明周廷璋  明少保戚继光  明冯勤  明大参颜光裕  明周少岳  明进士陈明远  明州守李时英  明侍中锺复秀徐遵寿  明盛在德  明进士王泮  明县令屠隆  明张元  明大司寇姜宝  明王公方麓  明沈济寰  明沈公光华  明晋陵讼师  明邹軏  明内监张爱  明范氏仆  明胡燃  明宪副项希宪  明文伯仁  明吴奕德  明(邑令王立毂阆州龙义)  明郡守蔡槐庭  明汪公可受  明二府文元发  明朱恭靖公  明邓少峰  明吴君平  明(计仲伟高贵)  明李受伯  明施峄阳  明张守诚  明挥使朱寿增  明别驾唐时  明布政冒宗起  明庠生高孝缵  明钱永明妻张氏  明刘道隆母李氏  明唐别驾侄女  明谭工部母  明濮可重妻王氏  明费氏  明释怀林  明释楚石  明洞庭寺僧  明释普静  明释广彻  明释寒灰  明释法禅  明释周净山  明独目金刚尼  明尼慧贞  大清孝廉虞庶颜  大清周德闻  大清王有义  大清袁应和
  念经仪式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净手焚香开卷。至心念净口业真言。净法界真言。各三遍。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

  净口业真言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修修哩。萨婆诃

  净法界真言

  唵嚂

  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归命十方佛  我今发弘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持验纪序

  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则其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也。中峰云。六百卷广说般若。专为小乘人。融通陶汰。欲其净治心器。然后以上乘圆顿甘露之味贮之。故此经大旨。以无相无住无为为宗。重迭翻覆。随立随扫。极是谈空。究竟不是谈空。所谓如来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故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此语最堪破俗。只看中间无实无虚四字。世尊已自道破全经注脚矣。实处都虚。虚处都实。不生不灭。灭灭生生。尘劳法相。一刀齐断。勇猛撇脱。直寻本来。是之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之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然经中一边说应住降伏。即一边说信心净信。一边说经义。即一边说果报。一片婆心。千般苦舌。其欲度善男子女人。急於护念。嘱付诸菩萨。其欲度一切众生。更急於度善男子女人。故凡所言诸法相。如潭中云影。雪上爪痕。空灵脱化。说无可说。独至来世有人。於此经受持演说。乃至四句偈等。辄盛推荷担。赞叹希有。极口许以无量无边福德。此语前后凡十数见。无非鼓舞五百岁以后人。一下破除诸相。亲证般若故。此经者世尊诲人不倦之书也。以众生度众生。以非众生度众生。实则众生各各自度。我非度众生。众生亦不见为我度众生。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无分相。亦无合相。或谓果报之说。专为第三等人说法。似於六祖诸师。高占地步。将作是纪者。不应以第一第二等人待来世耶。古云满街是圣。即可云满尘界是佛。既云是佛。何分三等。为此说者。所称凡夫之以我为见。犹之四相未空者耳。佛曾说应以某身得度者。即现某身而为说法。我今亦不论第一第二第三等人。只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受持此经者。即不难现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佛身而为说法。但令得闻是说。欢喜奉行。是诸佛慧命不断。自然虚空落地。铁树夜花。任搜罗增续。繁辞累册。如假柯古以来诸人。不过以佛语证明佛语。非另添一般说法也。佛又云。我若具说。人或狂乱。狐疑不信。今日倘有净信无疑之人。佛将以所欲具说。欢喜向其人倾倒吐之。佛固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况此编纪事。征信古今。又何狂乱狐疑之有。虽然。菩萨於法。应无所住。宁福德相可如是住乎。知无相无我。即知福德不应贪着。佛非但为诸菩萨言也。请为受持者转一语曰。佛说果报即非果报。是名果报。佛说不受福德。即非不受福德。是名不受福德。

劝流通金刚经引

  金刚经为最上乘法。五祖於般若六百卷中。独推此经。为见性成佛要门。普劝僧俗受持。自秦魏诸法师翻译后。帝王宰官以迄士庶。无不奉行转诵。其持验灵应。代着明征。唐有假太常鸠异。宋太宗有太平广记。近代则唐宜之巾驭乘。王载生新异录。冒宗起受持果报诸编。莫不竭力宣扬圣铎。广度迷津。弘法施而续慧命。厥功诚不朽哉。集中所载。因果缕缕。火可使返。水可使出。疾可使苏。厄可使脱。算可使绵。名可使成。嗣可使续。福可使集。枷杻可使自开。刀锯可使自落。上可超拔先亡。下可消释宿冤。阴吏鬼使不敢近。太山神君不敢录。诸天设宝盖浮图覆贮之。阎罗具金榻银床供奉之。更能解脱尘劳。往生净土。冥府称之。曰续命经。功德经。其为幽明尊礼。至极可知。即书写诵读功德。已不可思议如是。而况能发明心地。精进受持者哉。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阐法。载宝之人。断断如矣。(克复)甫发心纂次记事。适遇同志善友。共发菩提。捐费助刊。汇古今。参闻见。颇竭心目之力。未能僭谓大成。较昔庶云善本。念从来诸刻多在吴中。他省尚希刊布。并生庄严佛土之中。未睹法事流通之胜。岂非天壤间一缺陷事。谨告同志善信。获见是纪。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辑。俾足鼓励将来。归依不朽。昔贤有为劈窠图者。劝人念佛。卒以他人念佛。往往得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生净上。又善过格云。能以最上乘法授人。使之因言省悟。传一人者当十善。十人当百善。传大贵人。大力量。大豪杰者。当千善。搜采缮梓。印卷施人者。当万善。今此般若要典。无上密谛。诚能羽翼传播。自觉觉他。将见慧光不断。善果同圆。八部天龙。共拥琅函之轴。六尘火宅。齐开昙钵之花。谨疏短引。用劝同人。
  同善道人 克复 敬恳

  凡例八则

  经文流传久远。前后凡六译。字句不无稍殊。兹一遵姚秦三藏法师原译。则诸疑可决矣。  本经三十二分。相传分自昭明太子。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遵原藏本。不标分数。实称融贯。近多因之。但标分世传已久。中峰略义。亦仍彼分。便诵持也。  经中字音。梵与华异。一字有读作数音。本字另读别音者。及间有难字。俱明注以便初学。  纪事首叙历朝。始自后魏。迄昭代。古今并列。方信从有据。但唐及明事颇详。而宋元遂尔寥寥。以时无假太常唐别驾诸贤故也。善事湮没。令名不彰。后起纂述之功。其可少乎。  纪事先善男子。善女人。次比丘比丘尼。往刻多广列缁属。空门弟子。崇信佛典。分固应尔。唯俗家学道。真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尤叹希有。故集中编次为详。  稗官野史。类多荒唐。风闻涂说。未堪传信。兹集考据最严。凡事迹稍涉可疑。俱行删汰。务使表章真实。足供激劝。每条下详注所出。以昭信也。  评论所以发明本案旨意。必言之前后。触处醒发。则阅者心眼顿开。自然关着痛痒。卮言无当之诮。庶几免之。
  男石百拜敬述

  

  历朝金刚持验纪上卷

    荆溪周克复重朗纂
    男周石订
    吴门陈济生皇士参
  后魏卢景裕字仲儒。节闵初。为国子博士。崇信释氏。注周易论语。族兄神礼据乡人谋叛。逼裕同力以应西魏。系晋阳狱中。至心念金刚经。枷锁自脱。齐神武作相。特见原宥。嗟夫。人有受阳世阴司之枷锁桎梏。而不求脱者乎。然眼前之恩爱枷锁。快乐桎梏。何以认为性命。而不知脱。且重重纠结。而不肯脱也大惑不解。可悲可怜。若能等一受持如景裕。则前因后际。一齐断绝。得大自在矣(出报应记)。
  梁天监中。有琰法师。居长安招提寺。年十一。出家。偶同寺僧。往相士家。相士谓琰曰。可惜聪明。止十八岁耳。琰闻不乐。归诣藏经殿。焚香礼佛。愿赐经一卷。毕世受持。随手於藏函内。抽得金刚经。昼夜持诵。忽一日更深。房中有五色光明。须臾见一梵僧。身长丈五许。语琰曰。汝寿十八当亡。以真诚持大乘经力增延矣。言讫不见。琰年踰十九。复遇相士。愕然曰。吾夭师相全消。何修至此。琰曰。专心持念金刚经。相士曰。师寿当至九十二矣。届期坐化。异香满室(出金刚证果)。
  隋赵文若。开皇初。病亡。经七日。家人将殓。忽缩一足遂停。既苏云。被一人追入冥城。王问在生有何功德。答云。惟持金刚经。王曰。此第一功德。算虽尽可延。又曰。诸罪更重杀生。卿每以猪羊充庖。遣使领至受苦处。北行二三里。高墙下有穴。仅可容身。从此穴出。登一高阜。四望遥阔。一城极高峻。烟火接天。黑气溢地。备闻哀号声。文若掩蔽耳目。叩头求出。仍觉心破。口中出血。使者引回见王曰。汝好啖肉。薄罚难免。索长钉五枚。钉头及两手足。痛楚异常。从此绝肉持经。后因公事至驿。忽梦一青衣女求救。因问驿吏。有何物食。报云。一羊甚肥嫩。视之则。青[牛*孛]也。文若云。我不食肉。遂赎放之。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乃至死死生生。互来相啖。赵文若虽持经延算。终以嗜肉受长钉。若无此功德。则杀报轮回。无休息矣(出太平广记)。
  隋开皇十一年。大府寺丞赵文昌暴卒。惟心尚暖。复活云。初死。有人引见阎罗王。王问曾作福业否。文昌答以家贫。无力营善事。惟专心持诵金刚经。王合掌赞言善哉。汝持此因果甚大。使人引向藏内取经。昌西行五六里。见屋数十间甚华丽。满贮经典。信手抽取一卷。即金刚经也。捧至王所。一人执卷在西。文昌东立向诵。一字不遗。王大欢喜。即放昌还。令引从南门出。见周武帝在门侧房。身着三重钳锁。唤昌云。汝是我本国人。识我否。文昌云。臣昔宿卫陛下。帝曰。卿是旧臣。还家。可向隋皇帝说。吾诸罪辩了。唯灭佛法罪重难免。望代营功德。得离地狱。昌辞行出南门。见一人在大粪坑中。头发上出。引人指云。此是秦将白起寄禁於此。罪犹未了。昌既苏。奏闻。诏天下户口钱。为武帝转。金刚经。仍录事状入隋史。桉周世宗毁铜佛像曰。佛教以头目髓脑。有利众生。尚无所惜。宁复以铜像为爱乎。镇州大悲像。甚有灵应。击毁之。以斧钺自胸镵破。其后世宗北征。疽发洞胸。果报亦何惨也(出法苑珠林)。
  隋国子博士徐孝克。自少钦信释典。经论多所解释。陈天嘉中。除剡令。大建四年。征秘书丞不就。遭侯景乱鬻妻养母。蔬食长斋。持菩萨戒。都宫省多鬼怪。孝克居之。妖变皆息。陈亡入长安。文帝闻其名行。召令於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时开皇十二年。卒年七十三。临终念佛。室有异香。邻里惊异。史载孝克。徐陵弟。性至孝。出家改名法整(出受持果报)。
  隋书生荀氏。居益州。新繁县西四十里王李村。素行韬晦。人莫知之。尝於村东空地上。遥望虚空。手书金刚经。遂感诸天龙神覆护。此地丈许。遇雨不湿。如屋覆然。诸牧牛小儿。皆於此处避雨。至唐武德中。有异僧语村人曰。此地空中。有人书金刚经於此。诸天设宝盖於其上。不可污亵。自是设栏围绕。供养佛像。每斋日。远近设供诵经。常闻天乐。声震一方。按金刚般若。体同虚空。世人书经。多繇福报起念。荀子向空书经。明是解空榜样。书而无书。所谓无住相书也。证悟从虚空不可思议来。感诸宝盖天乐。福德亦不可思议(出三宝感通记)。
  隋睦彦通宰武牢邑。日持金刚经十卷。李密盗起。人欲杀之。以应义旗。彦通遂投身城下。贼拔刀逼杀。前有深涧。遂跃入。空中见金刚神。以手接彦通臂。置盘石上。都无伤损。呼曰。感汝念经。故来相救。彦通还家。所接右臂。奇香累日不散。后位至方伯。一日无病。索笔书偈。沐浴而逝。偈曰。八十九年在世。随身做些活计。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风自在。冒宗起曰。今日杀运相续。人命如丝。余与宜之。皆从箭锋头弄弗律也。此时闻此因果者。急急发愿持诵。借刀兵地狱。为解脱津梁。莫到没巴鼻处。叫苦叫屈(出报应记)。
  隋杜之亮。仁寿中。为汉王谅府参军。后谅於并州举兵反败。亮与僚属皆系狱。日夜涕泣。忽夜梦一僧曰。汝但念诵金刚经。此厄可度。至晓。取经专诚习念。及主者引众就戮。唱者俱死。惟无亮姓名。主者皆坐罚。俄以赦免。显庆中。卒於黄州刺史。异哉亮当引颈就戮时。忽失姓名。转无头之鬼。为不坏之身。则以专。诚胜口诵也。视枷锁自脱者。更奇矣(出太平广记)。
  隋萧瑀梁武帝玄孙。入隋。为中书令。封宋国公。女为帝后。瑀笃信佛法。常持金刚经。因议伐高丽。忤帝旨。与贺若弼高颎同禁。欲置於法。瑀八日间。念金刚经七百遍。明日桎梏忽自脱。守者失色。复为着至殿前瑀独蒙宥。弼颎俱重罚。瑀因着。般若灵验十八条。造三尺檀香塔贮经。按唐太宗以瑀好佛。尝赍绣佛一躯。并绣瑀状於像侧。又赐王褒所书大般若经。并赐袈裟。充讲诵用。又尝称瑀。不可以利诱。不可以死胁。想是金刚定力(出报应记)。
  隋沙门法藏。居鄜州宝室寺。性淳行古。开皇中。在洛川县。建造寺宇。变卖衣钵。起盖殿屋二所。又写经八百余卷。至唐武德二年二月。染疾。昏寐中。见金刚神执经一卷。谓汝造寺写经。有互用之罪。我今授金刚经一卷。果能至心书写。流通读诵。互用之罪悉灭矣。俄疾愈。遂罄鬻所有。写经百卷。修诸善行。不涉世缘。寿至九十九岁。正月十五日。延众念法华。金刚。各一七卷。端坐书偈。别大众曰。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一时缁素。咸睹阿弥陀佛化身接引。往生极乐。按张安道写楞伽置金山。后世转生。觉为己书。东坡属公书完。藏为家宝。坡写一卷。藏之山中。古人写经。愿力如此。又佛门中因果。较世法更严。所云砖钱不许买瓦也。均之善法。尚错不得。矧不善法哉。昔灵觉寺僧宝明。自云。出家之前。曾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成。即弃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缺。死后。冥王责之曰。卿作守时。屈理枉法。劫取民财。虽造佛寺。非卿之力。合此案观之。凡世自谓功德。而竟成恶业者多矣。宁独造寺写经。有互用之罪(出金刚证果)。
  唐武德间。长安富豪苏仁钦。恣意宰割烹炮。被杀者。陈诉阴司。追魂系狱。仁钦重病经年。减算夭亡。冥王语曰。缘尔前生修善。现世富饶。尔今恣杀业重。恶报当偿。即令驱至刀山剑树。钦惶怖哀告。在生虽未作善。曾请金刚经一卷。舍与安国寺已化僧神敬受持。僧虽迁化。可以对证。须臾异香芬馥。一僧执经至殿。言久。与仁钦受持。有般若功。王即合掌放还。得再生。因印施法华经一百部。金刚经一千卷。修水陆大斋济众。忽夜梦亡父文忠曰。我为富不仁。杀生害命。老堕厕中。死陷地狱。因汝修功德。得生天界矣(出金刚证果)。
  唐武德年间。江陵人陈昭。奉斋持念金刚经。累积功行。有大蟒。每日在座侧。听经毕。即退。邻人力昌勇悍。疑为妖。击杀之。蛇诉冥司。追摄力昌。令蛇缠身噬啮。遂托梦告妻曰。蛇愿听经百卷。便可升腾。只欠七卷耳。我误杀之。今受苦厄。速请僧写金刚经七卷。忏悔救我。妻贫甚不能为。有五岁男名僧护。见母悲泣。谓曰。何不卖儿救父乎。母遂抱儿出市。卖蜀客得钱两贯。请僧写经。礼祝三宝。一愿亡夫灭罪。二愿母子重逢。自是忆子目盲。日诵金刚。行乞於市。其子随客往蜀三十年。继父母俱亡。忽念生母。回江陵寻觅未见。买宅暂居。偶值节腊祭祖。祝云。我不幸幼孤。母卖子荐父。今寻母无踪。愿父母同超三界。适其母就斋求乞。闻此语。大呼云。我是汝母。当年卖契。现在住处篮内。护抱母痛哭。焚香拜天。取水漱口。与母舐目。左右皆明(出金刚证果)。
  唐括州刺史。乐安任义方。武德年中。死经数日而苏。自云。被引见王。王令人引观地狱。与佛经所说不殊。地下尽夜昏暗。如雾中行。家人以义方心有温气。即请僧诵金刚经。义方於地下。隐隐闻经声。王检其案。谓吏曰。彼算未尽。何错追。遂放归。送者云。但随经声即到舍。忽见一大坑当道。意欲跳越。遂落坑中。应时即起。既得回生。因论说地狱。画地成图。所得俸禄。皆造经像。延僧写金刚般若千余部。冒宗起曰。经声出於僧口。便出鬼门关。若妙法摄入信心。永断生死种矣(出法苑珠林)。
  唐遂州人赵文信。贞观元年暴死。三日复苏云。初死时。被人拥逐。同伴十人。相随至阎罗王所。中有一僧。王先问云。师在世修何功德。答云。唯诵金刚经。王起合掌曰。师当升天。何错至此。言未讫。忽有天衣来下。引师上天去。王复唤文信问之。答言。一生不读佛经。唯好庾信文章。王言庾信是大罪人。现受罪於此。汝见识否。答以虽读渠文章。未识其人。王令引信出。乃龟也。随令引去。少时复作人来。语云。我为生时好作文章。妄引佛经。杂揉俗书。又诽谤佛法谓言不及孔老之教。受此恶报。不能解脱文信回生。为人具述其事。按唐扶沟令田霁。殁已岁余。见梦其妻云。生前叨中科第。自恃才俊。於往古圣喆之书。妄有讥驳。遇当世名流。摘其所短。今在地下。日有两蛇。三蜈蚣。出入七窍历诸苦痛。满三百六十日。方得托生。然则口业不除。虽诵经何益(出法苑珠林)。
  唐大理司直司马乔卿天性纯谨。有志行。永徽中。为扬州司户曹。母亡。毁瘠骨立。刺血写金刚经二卷。方毕。忽见墓侧。生二芝草。九日长尺有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味甘如蜜。取而复生(出法苑珠林)。
  唐陈文达郪县人。常持金刚经。为亡父母诵至八万四千卷。多见祥瑞。为人转经。疾厄皆免。铜山人陈约。曾追赴阴司。见地下筑台曰。此般若台。待陈文达者。其为冥司所敬如此。云栖竹窗随笔云。予生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劝世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诵经报恩(出法苑珠林)。
  唐白仁哲龙朔中。为虢州朱阳尉。运米辽东。过海遇罡风。四望昏黑。仁哲焚香。急念金刚经。才数遍。忽如梦寐。见空中有一梵僧。谓曰。汝念真经。故来救汝。须臾风定。八十余人俱济(出报应记)。
  唐陈利宾会稽人。弱冠擢第。善属诗文。释褐长城尉。少诵金刚经。遇厄多获其助。开元中。宾自会稽江。赴东阳。天久雨。江水弥漫。同行二十余船。乘风挂帆。须臾天晦风烈。至界石窦。上水急流而下。波涛冲击。不得泊。前二十余舟。皆至窦口败。舟人恐惧无措。利宾急诵金刚经。至急流所。忽有一物。状如赤龙。横出扶舟。因得上。咸谓诵经之功(出广异记)。
  唐元初九江人。贩薪於市。年七十。常持金刚经。晚归江北。中流风浪大起。同舟俱没。惟初浮水上。即漂南岸。群舟泊者皆大商。见初背上光高数尺。疑是贵人。争遗之衣服与饭。乃知为村叟也。因诘光所自。云读金刚经五十年矣。在背者经也(出太平广记)。
  唐王令望。少持金刚经。还邛州临溪。路极险阻。突遇猛兽。急念此经。猛兽熟视。曳尾去。曾任安州判司。过扬子江。夜暴风起。泊船百艘。相接尽没。惟令望船独全。后终亳州谯令。阅此知罡风不能坏。大水不能没。猛兽不能伤。乃见不惊不怖之实际(出报应记)。

  唐魏恂。左庶子尚德之子。持金刚经。神功初。为监门卫大将军。时京有蔡策者。暴亡数日方苏。自云。初至冥司官以追人不得。将挞其使者。使者云。魏将军持。金刚经。善神拥护。追之不得。即别遣使复追。须臾还。报并同。冥官曰。且罢追。恂闻之。更加精进(出广异记)。
  唐王陀为鹰扬府果毅。因病断荤酒。发心诵。金刚经日五遍。后染瘴疾。见群鬼来。闻陀诵经声便退。遥曰。王令追汝。且止诵经。陀歇。鬼悉向前。陀乃昏迷欲绝。须臾又来一鬼云。念经人。王令权放六月。既寤。遂一心持诵。昏旦不息。过六月而鬼寂然矣。夜闻空中有声呼曰。汝以持经功德当寿九十。竟符其数(出太平广记)。
  唐易州田参军惯畜鹰犬。畋猎为事。天宝初。易州放鹰。於丛林棘上。见书一卷。乃金刚经也。遂发心持诵。越数年。诵及二千余遍。畋猎如故。后遇疾暴卒。至地府。见诸鸟兽。周回数亩索命。王问作罪何多。田无以对。因发往吏局推问。其徒十人。吏令启口。以一丸药掷入口。便生烈火。遍身焦烂。须臾灰灭。俄复成人。如是六七辈。至田氏。累三丸不见火状。吏怪之。复引见王。具白初好畋猎。曾得金刚经於易州棘上。持诵二千余遍。王云。只此灭一切罪。命左右检其福簿。果如所白。王因令诵。经才三纸。庭中禽兽。忽然不见。遂放还。更延寿十五年。盖世人纵然一日戒杀。但得今日无业而已。其已作之冤。依然犹在。惟持经。则息冤仇於既往。种善果於将来。大有利益(出广异记)。
  唐李丘一。好鹰犬畋猎。万岁通天元年。任高邮丞。忽暴死。见两人来追。一云姓段。同被追者。男女百余人。丘一被锁前驱。行可十余里。见数十大槐树。下有马槽。段云。五道大神。巡察人间善恶。於此歇马。丘一方知身死。至王门。段指一胥云。此人姓焦名策承行公事。遂被领见。王曰。汝好杀造业。忽见所杀禽兽。皆作人语。乞早处分。策进云。丘一未合死。曾造金刚经一卷。王云。冥间号金刚经。为最上功德。即令领向经藏亲验。至一殿。众经充满。丘一手。抽一卷。果是所造。既回见王。所杀生类。求造功德。丘一愿。写金刚经一百卷众欢喜尽散。王曰。放去。策领出城云。尽力如此。何以相报。丘一许。钱三百千。不受。云与造经二十部。至一坑。策推之。遂活。身在棺中。已三日矣。惟闻哭声。惊呼人至。破棺而出。旬日。写经二十卷。焦策复来谢。寻百卷亦毕。扬州刺史奏其事。敕加丘一五品。仍充嘉州招讨使(出报应记)。
  唐崔文简先天中。任坊州司马。属吐蕃奄至。同被驱掠。锁械甚严。至心念金刚经。三日。锁忽自开。吐蕃疑有奸。棰挞。具以实对。复锁之。念未终又解。众皆叹异。遂送出境。昔刘公安世。尝取楞严经。谓弟子马永卿曰。观音大士。音性圆通。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谓人得无畏力。则枷锁不能为害。吾友可以此理谕人。使后人不至谤佛。夫元城从司马温公受学者。其言如是。可开俗学之眼矣(出太平广记)。
  唐吴思玄。天后朝。为太学博士。持金刚经日两遍。多有灵应。在京有疾。有巫褚细儿。星下祈祷。言事如神。思玄往就见。细儿惊曰。公有何术。鬼见皆走。思玄知。是经力。倍加精励。日念五遍儿病。医无效。思玄至。心念经三日愈。又曾於渭桥见一老人。须发皓然。着粗缞服。怪问之。曰为所生母也。因言母年四十三时。有异僧教云。汝欲长寿否。但念金刚经。母发心。日念两遍。终一百七岁。姨及邻母诵之。并过百岁。余遵母训。年业已九十矣(出报应记)。
  唐吕文展开元三年。任阆中县丞。雅好佛典。尤专心持诵金刚经至三万余遍。灵应奇异。年既衰暮。三牙并落。忽牙生如旧。在阆中。时属亢旱。刺史刘浚令祈雨。才持一遍。遂获沛然。又苦霖潦。别驾又令诵经祈晴。应时开霁。前后证验。不能徧举(出太平广记)。
  唐刘逸淮在汴时。韩弘为右厢虞候。王某为左厢虞候。与弘相善。或谓二人取军情。将不利於刘。刘大怒。召诘

分页阅读: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金刚经持验记 - (TXT全文下载)